❶ 資料分析問題-六大主導產業增加值
增加值的計算方法=絕對數*增長率/(1+增長率)
得出六個行業的增加值,分別為
111.1
274.9
276.7
147.2
33.21
29.01
增加值最多的產業(家用電器)
增加值最少的產業(新能源及光伏)
前者的絕對數,比後者的絕對數多(298.86/29.71-1 ≈ 9.06 ≈ 9)倍
❷ 哪些行業在拉動工業增加值
第二,哪些行業在拉動工業增加值?和上月比較,專用設備、通用設備、電氣機械、 汽車 、非金屬礦造(水泥)、農副食品加工等行業改善明顯。此外和出口環節信號一致,微型計算機產量增速大幅上升。這些行業表現背後包含幾條宏觀線索。
第四,地產銷售情況基本符合預期,單月銷售增速恢復至-2.1%。可能包含對疫情停擺期的回補效應,新開工和拿地上升明顯較快。施竣工則繼續沿著施工回落、竣工回升的既定趨勢,但相對變化不大。
第五,消費降幅繼續收窄。其中餐飲仍是-30%負增,未來改善空間更大些。零售有三個領域比較搶眼:糧油食品繼續近20%高增長;通訊器材(手機)進一步加快至12.2%; 汽車 零增長但較前三個月-30%增長大幅好轉。此外必選消費、地產系耐用消費品也均有改善。
第六,就業一般略滯後於經濟,本月城鎮調查失業率有所上升。今年就業壓力來自於三個層面,可能貫穿全年。所以政策也比較明確把「保就業」作為六保之首。
第七,3-4月經濟處於比較典型的「恢復期」,基本上所有行業都較1-2月「停擺期」改善。後續總量數據可能會進一步上升,但同時伴隨結構性分化:基建預計將繼續改善,消費多數領域將繼續好轉,地產、出口領域則可能會徘徊搖擺。關注經濟的結構性線索。
和發電耗煤等指標指向一致,4月工業數據繼續改善;服務業生產指數降幅收窄,但仍在負增區間。這也意味著4月隱含的實際GDP增速在回升,但幅度低於工業增幅。4月六大集團發電耗煤增速從3月的-20%收窄為-13%,而今日公布的4月發電量增速從3月的-4.6%回升至0.3%。與這兩個數據基本對應的是,工業增加值從3月的-1.1%上升至於3.9%。
4月服務業生產指數從-9.1%降幅收窄至-4.5%,也趨勢改善。服務業恢復程度整體低於工業,特別是餐飲、交運、批零三個行業形成下拉,所以目前仍在負增長區間。5月第一周發電耗煤和30城地產銷售已恢復至去年同期的97.5%,而全國餐飲、住宿行業消費規模僅恢復至去年同期70%左右; 旅遊 市場恢復至同期的50%。
這個結構意味著4月隱含的實際GDP增幅大概率要低於工業增加值增幅(除相對較穩定的農業外,GDP的構成主要是工業、建築業和服務業)。
哪些行業在拉動工業增加值?和3月比較,專用設備、通用設備、電氣機械、 汽車 、非金屬礦造(水泥)、農副食品加工等行業改善明顯。此外和出口環節信號一致,微型計算機產量增速大幅上升。這些行業表現背後包含幾條宏觀線索。如果看工業增加值的行業結構,有一類是增速一直較高的,比如計算機通訊和其他電子設備;有一類是整體低增和負增的,比如紡織服裝、電力熱力。
和3月比較,專用設備(4月14.3%,3月-2.2%)、通用設備(4月7.5%,3月-5.4%)、電氣機械(4月9%,3月-0.4%)、 汽車 (4月5.8%,3月-22.4%)、非金屬礦造(4月4.2%,3月-4.5%)、農副食品加工(4月3%,3月-4.8%)等行業同比增速改善明顯。
計算機通訊和其他電子設備4月增長11.8%,高於3月的9.9%。其中智能手機(4月-2.0%,3月-0.7%)、移動通訊手機(4月-15.2%,3月-9%)產量4月同比增速低於3月;集成電路(4月29%,3月20%)產量同比增速高於3月;微型電子計算機同比增速上升迅猛(4月26.2%,3月0%)。
這一點和出口信號一致。4月出口的「自動數據處理設備及其零部件」(平板電腦、筆記本電腦等)大幅反彈,我們理解反映的是疫情期間隔離和線上辦公這一「場景需求」的暴增。
簡單來說,4月帶動工業增加值的行業可能來自於幾個線索:
第一,基建項目升溫,所以通用設備、專用設備、非金屬(水泥)等行業的生產端發力。
第二,耐用消費和部分必需消費修復,所以 汽車 、電氣機械(家電部分)、農副產品加工等行業環比恢復。
第三,政策導向及場景推動,所以集成電路、微型計算機等行業增速繼續抬升。
固定資產投資繼續修復,其中結構上是基建地產引導。基建投資單月增速回升至了4.8%,引領作用明顯;地產投資單月增長7%,亦明顯超預期。製造業投資偏低迷與一些外需系、消費系部門投資的低增有關。
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增速由3月的-16.1%恢復至-10.3%。
其中基建投資回升尤其明顯,投資累計增速由3月的-16.4%恢復至-8.8%,隱含的單月增速已至4.8%,引領作用顯著。
房地產投資累計增速由3月的-7.7%收窄至-3.3%,隱含的單月增速為7%,亦超預期。
製造業投資增速由3月的-25.2%收窄至-18.8%,在整個投資結構中仍是顯著偏低。這與一些外需系、消費系部門投資的低增有關,比如紡織業投資累計為-32.5%, 汽車 製造業投資為-22.9%。這些行業投資也在改善,但改善幅度低於整體。
地產銷售情況基本符合預期,單月銷售增速恢復至-2.1%。可能包含對疫情停擺期的回補效應,新開工和拿地上升明顯較快。施竣工則繼續沿著施工回落、竣工回升的既定趨勢,但相對變化不大。
地產銷售面積累計增速由3月的-26.3%收窄至-19.3%,隱含的單月增速恢復至-2.1%。這個情況基本復合預期。我們前期報告《復工率、就業與水泥價格》中也指出,5月第一周30城地產銷售恢復至去年同期的97.5%左右。
拿地和開工也恢復較快。新開工累計增速由-27.2%收窄至-18.4%,單月增速已上升至-1.3%。土地購置面積由-22.6%大幅收窄至-12%,單月增速為13.8%。新開工和拿地的上升與相對較寬的信用條件有關,也可能包含對疫情停擺期的回補效應。
施工面積累計增速由3月的2.6%回落至2.5%,竣工面積累計增速由3月的-15.8%收窄至-14.5%,總體是沿著累計增速施工回落、竣工回升的趨勢,但相對變化不大。
消費降幅繼續收窄。其中餐飲目前仍是-30%左右負增,未來改善空間更大一些。零售中有三個領域比較搶眼:糧油食品繼續近20%高增長,通訊器材(手機)增速進一步加快至12.2%, 汽車 零增長,較前三個月-30%的增長大幅好轉。此外必選消費、地產系耐用消費品也均有改善。
社會 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為-7.5%,較3月的-15.8%顯著改善。其中餐飲增速由-46.8%回升至-31.1%,也就是說相比去年同期依然是下降三成,中長期空間較大;零售由-12.0%收窄至-4.6%。
零售中有三個領域比較搶眼:一是糧油食品,繼續維持近20%高增長,4月增速為18.2%,只略低於3月的19.2%;二是通訊器材(手機),增速由3月的6.5%進一步加快至12.2%;三是 汽車 ,4月零增長,較前三個月-30%的增長大幅好轉。
地產系的三個耐用消費品領域均繼續負增長,但同比降幅已顯著收窄:家電為-8.5%(3月-29.7%)、傢具為-5.4%(3月-22.7%)、裝潢為-5.8%(3月-13.9%)。
化妝品4月增速為3.5%(3月-11.6%),日用品增速為8.3%(3月0.3%),改善幅度也較大。但較去年底趨勢值仍有明顯差距。
就業一般略滯後於經濟,4月城鎮調查失業率有所上升。今年就業壓力來自於三個層面,可能貫穿全年。所以政策也比較明確把「保就業」作為六保之首。
4月調查失業率為6.0%,較3月的5.9%有所上升。
今年就業壓力來自於三個層面,可能會貫穿全年:(1)大學畢業生數量上升,達870萬;(2)出口系產業鏈一般是勞動密集型行業,而今年出口型產業鏈,尤其紡織服裝等吸納就業的大行業存在訂單下滑壓力;(3)疫情防控常態化,餐飲等服務業恢復程度不足,帶來一定就業壓力。
所以政策也比較明確把「保就業」作為「六保」之首。
3-4月經濟處於比較典型的「恢復期」,基本上所有行業都較1-2月「停擺期」改善。後續總量數據可能會進一步上升,但同時伴隨結構性分化:基建預計將繼續改善,消費多數領域將繼續好轉,地產、出口領域則可能會徘徊搖擺。關注經濟的結構性線索。
按照我們「停擺期-修復期-分化期-企穩期」的框架,疫情導致2月經濟處於一定意義上的「停擺期」;此後的3-4月,隨著交通物流條件的恢復、消費條件的改善,以及復工率的推進,基本上所有行業都較1-2月環比改善。4月之後復工基本完成,繼續修復的主要是消費環境。後續總量數據可能會進一步上升,但由於疫情防控常態化階段社交半徑存在一定約束,加上外需訂單下行的約束,行業之間可能會進入分化階段。
基建定調明確,加上3-4月項目審批的加速、專項債和中長期貸款的擴張,估計後續將進一步回升;服務類消費回升趨勢比較確定;必選消費中目前存在補償性消費、增速較高的食品等,後續可能會脈沖結束後回落至常態;日用品、化妝品等受場景影響的,可能會繼續恢復;耐用消費品可能會存在消費環境改善、舊改和竣工驅動下的上行脈沖,但家電等亦會部分受出口約束;地產、出口領域則不太確定,可能會存在短期數據搖擺。
核心假設風險:宏觀經濟變化超預期,海外經濟變化超預期
本文作者郭磊,來自郭磊宏觀茶座,原文標題:《【廣發宏觀郭磊】哪些行業在拉動工業增加值》
❸ 2021年我國GDP增長8.1%,哪些行業的貢獻最大
製造業,外貿行業以及互聯網行業的貢獻是最大的,外貿行業的貢獻達到了全國第一。
在剛剛過去的2021年度,中國的GDP增長速度已經超過了8%,並且總的GDP已經突破了1,000,000億。在全球疫情大流行的時代,中國的經濟不僅沒有出現負增長,而且在一年的時間之內已經達到了8.1%的增長速度,已經創造了世界經濟增長的奇跡。
外貿行業的發展一方面是我們國家的GDP達到了8%以上的增長速度,另外一方面也解決了我們國家的就業問題,我們國家的很多人都從事著外貿和物業,所以普通老百姓的收入也會越來越高的。
中國的經濟之所以能夠達到8.1%的這種速度,完全是因為我們國家各行各業所作出的努力。外貿行業的根本其實就是製造業,外貿行業的發展得到了大量的資金支持,所以才能夠獲得這樣的成就,所以在未來必須要給予更多的資金支持,才能夠讓外貿行業獲得更加強勁的發展。
❹ 在我國哪些是高附加值產業
是產業集聚的重要方式,它是由具有共性或互補性而相互聯系的企業依託相關的功能服務平台支撐的在空間上的集聚,並形成強勁、持續競爭優勢的經濟群落。產業集群作為當代產業生存與發展最有效的組織形態。
在集聚生產要素、優化資源配置、加快制度創新、營造產業生態環境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國內外實踐表明,加快產業集聚,發展產業集群是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市場經濟條件下工業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選擇。
要突出「關聯」。產業集聚區不是孤立的,是聯系的,是融合的,這是一個核心的問題。產業集聚區不是簡單的集中,而是產業的鏈接、產城的融合、城鄉的統籌,這是首先要把握的核心要義。因此,區內企業是否有關聯,是產業集聚區與傳統工業園區、開發區的根本區別。
(4)哪些行業工業增加值高擴展閱讀:
工業附加值,指通過生產經營創造的商品增加價值。產品附加值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生產與流通附加值,即通過企業生產創造的生產附加值和通過市場在流通領域創造的流通附加值。
高附加值產品,指「投入產出」比較高的產品,其技術含量、文化價值等比一般產品要高出很多,因而市場升值幅度大,獲取高額利潤。
產品具有高附加值才稱得上高附加值產業。過去現在未來,國際上一些發達國家基本上都將設計做為立國之本。設計之重點工業設計。如英國義大利德國美國日本韓國等發達國家皆通過工業設計國家戰略來提高產品附加值。
❺ 上海GDP的組成中,哪些產業貢獻最大
2018年上海市生產總值(GDP)32679.87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04.37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9732.54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22842.96億元。三次產業結構是0.3:29.8:69.9。毫無疑問,服務業成為了上海最大的產業。當然,一二三產業是一個龐大的產業集合。
在上海的工業中,電子、汽車、石化、鋼材、機械設備是發展較大的產業,在這些行業中有多家知名企業,比如中芯國際、上汽集團、上海石化、寶武集團、上海電氣、振華重工、江南造船廠、滬東造船廠,等等。
❻ 高附加值加工製造業的行業分布
在工業行業中,從投資獲利能力和盈利水平看,可分為傳統的加工工業和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工業。一般認為,服裝製造、醫葯製造、電氣機械及器材製造、電子及通信設備製造、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機械製造、煙草加工等六個行業為高附加值的加工工業。
❼ 中國政府重點扶持的十大行業產業是哪些
汽車/鋼鐵/紡織/裝備製造/船舶工業/電子信息/輕工/石化/有色金屬產業/物流
❽ 重工業包括哪些行業
重工業包括採掘採伐業、原材料工業和加工製造業等三個行業。
1.採掘(伐)工業是指對自然資源的開采,包括石油、天然氣開采、煤炭開采、金屬礦開采、非金屬礦開采和木材採伐等工業。
2.原材料工業指向國民經濟各部門提供基本材料、動力和燃料的工業。包括黑色和有色金屬冶煉及加工、煉焦及焦炭、化學、化工原料、水泥、人造板以及電力、石油和煤炭加工、玻璃纖維原料、鋸材及人造板工業等工業。
3.加工工業也稱製造工業,是指對工業原材料進行再加工製造的工業。包括裝備國民經濟各部門的機械設備製造工業、電子工業、化肥、金屬結構、水泥製品、其他建築材料製造等工業,以及為農業提供的生產資料如化肥、農葯等工業。
(8)哪些行業工業增加值高擴展閱讀
重工業的行業背景
重工業包括鋼鐵工業、冶金工業、機械、能源(電力、石油、煤炭、天然氣等)、化學、材料等工業,可以為國民經濟各部門(包括工業本身)提供原材料、動力、技術裝備等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
1.從社會消費的角度來看,國內生產的輕工業消費品等明顯過剩,而以重工業為基礎的消費需求,比如家用轎車等則還剛處於起步的階段上。
2.從投資需求的角度來看,眾多的輕工業部門顯然已經處於飽和狀態,只有啟動大型的重工業項目投資,才能對投資總需求起到有效的刺激作用。
3.迅速增長的機電產品出口仍是偏向於勞動密集度高產品,也可能會較快地出現市場飽和的局面。中國的經濟發展要突破有效需求不足的瓶頸,加快重工業化的步伐勢在必行。
❾ 2020年我國GDP突破100萬億元,哪些領域對GDP貢獻最大
2020年12月,國家統計局對2019年GDP數據進行了最終核實,主要結果如下:經最終核實,2019年,GDP現價總量為986515億元,比初步核算數減少了4350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6.0%,比初步核算數下降0.1個百分點。
溫馨提示:以上信息僅供參考。
應答時間:2022-01-25,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