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西北地區工業基地
甘肅是我國的老工業基地,涵蓋石油化學工業、航空航天工業、核工業和有色冶金工業。西部大開發實施以來,甘肅工業發展較快,連續四年工業增長速度超過全國平均水平。2003年,全省實現工業增加值449.81億元,同比增長12.9%;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工業增加值389.81億元,同比增長13.02%。工業對全省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進一步提高。
「工業強省」是甘肅加快發展的必然選擇
甘肅工業經濟雖然得到較快發展,但由於歷史和現實的原因,經濟總量小、人均水平低、在全國位次靠後的狀況長期沒有得到根本改變,橫向比差距在不斷拉大。四年來全省GDP、工業增加值增速均超過全國平均水平,但GDP佔全國的比重僅為1.1%左右,工業增加值佔全國的比重不足1%。從上述實際出發,甘肅省委省政府適時制定出「工業強省」戰略,並大力予以推行,旨在縮小差距,加快工業經濟的協調健康發展。
目前,甘肅工業結構呈現六大特點:以原材料工業為主的重型工業結構;以國有工業為主的所有制結構;以大中城市為中心的分布結構;資金密集型特徵比較明顯;以大型企業為骨乾的企業規模結構;產業布局呈現新的梯度格局。
針對這些特點,「工業強省」應強在哪裡?甘肅省經委黨組書記任繼東從三個方面做了詳細分析。
首先要使工業增加值在全省GDP中的比重不斷增加。長期以來,甘肅工業經濟佔GDP的比重呈現不斷下降趨勢,到2001年,工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僅為33.18%。按照規劃,到「十五」末,全省工業增加值要達到550億元,年均增長10%以上,佔GDP的比重提高到36%—38%,工業經濟總量在全國的位次上移2-3位。
二是工業稅收在全省財政收入中的份額不斷增加。目前工業稅金佔全省大口徑財政收入的60%左右。要使工業稅金佔全省大口徑財政收入的份額逐步有所提高,並力爭使工業稅金增長的速度超過財政收入增長的速度。
三是通過工業的發展特別是中小企業的發展,吸納更多的城鎮勞動力就業和提高就業人員的收入。甘肅省中小企業提供的就業已佔到全部工業企業提供就業的72%以上,近年來新增就業人口中80%以上在中小企業就業。
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盡管『九五』以來結構調整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甘肅工業結構特別是產業結構仍存在影響經濟發展的突出問題。」主抓工業的甘肅省副省長楊志明告訴中國經濟時報記者,甘肅產業結構存在的問題具體有五個方面:一是傳統產業比重大,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滯後。二是主導產業不突出,對國民經濟的帶動作用不強。三是技術含量低,開發能力弱。四是以原材料、初級產品為主的產品結構。五是外向型經濟比重偏低。
楊志明說,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是甘肅扭轉與全國差距不斷拉大趨勢進而縮小差距,實施追趕戰略的現實選擇。
對此,甘肅金川集團、蘭州石化等大型國企均做出了有益探索。
位於中國鎳都金昌的金川公司建立健全了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企業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增強了企業發展的活力。金川公司宣傳部長李逢國介紹:在3年多的時間內,公司經濟總量顯著增長,鎳的年生產能力從4萬噸增長到7.5萬噸,銅的年生產能力從不足2萬噸增長到12.5萬噸,成為中國北方最大的銅生產企業。目前該公司積極推進與上海寶鋼等大企業的戰略合作,抓緊進行公司的整體改制,年內將完成股份公司的組建,力爭在2005年底或2006年上市。
有著中國石化行業老大哥之稱的中國蘭州化學工業公司和蘭州煉油化工總廠,拿出各自拳頭生產企業並入新組建的蘭州石化分公司,不僅使「主輔分離」工作得以順利進行,將蘭州石化分公司在短短的兩年時間內推上甘肅工業六十強的首位寶座,還採取積極措施,保證了存續企業中近十萬名職工的正常生產和生活。
大中小企業協調發展是工業強甘的必由之路
「堅持大中小企業並重、協調健康發展,是加快甘肅工業強省的必由之路。」甘肅省經委黨組書記任繼東分析說,「如果我們不把大的做強做優,甘肅工業就沒有中流砥柱,就缺乏帶動力和影響力;如果不把小的做多做活,實際上就不可能在量的方面有大的增加,就不可能在就業和其他方面有大的貢獻。」
因此,任繼東認為,一方面要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努力將現有大企業不斷做大做強,切實提高在國內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另一方面,要扶持優強中小企業發展,對具備一定條件、產業和產品優勢明顯的企業,通過支持技術改造、提升技術創新能力、兼並聯合重組等手段和形式,促其加快發展,培育和組建大公司和企業集團,鼓勵中小企業成為大企業的搖籃和夥伴。這方面,天水市做的相當不錯。
天水市市委書記張津梁介紹說,天水工業緣於「三線」建設布局,1998年前仍有89%的企業屬於國有,1992年開始處於整體虧損狀態,改制任務相當艱巨。天水曾推行承包、股份合作,但均未有成果。從2002年始,他們認識到天水改制的重心在於「明晰產權」和「身份置換」,隨後以物化貨幣、減員分流,以法律形式確定職工身份的改制獲得了巨大成功。
截至2003年底,天水市縣區屬企業93%以上完成改制,其餘7%屬於公益性、服務性企業也逐步完成改制。2002年到2003年,天水所屬企業實現整體盈利,2003年工業增幅達17.4%,今年1到5月,增幅達19%,保持強勁增長。
由於「工業強省」戰略的有效實施,甘肅工業經濟運行由速度效益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呈現出速度快、效益好、質量高的新特點。今年前四個月,甘肅規模以上工業完成增加值149.64億元,同比增長19.45%,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1.3個百分點。
來自甘肅省政府的消息稱,該省工業增加值完成500億元、增長11.5%的年度目標,預計可以順利實現。 (楊毅 黃傑 程小旭)
中國經濟時報 2004年07月05日
Ⅱ 金昌的經濟
2011年,金昌市共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32.75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15.7%。第一產業增加值12億元,增長5.5%;第二產業增加值182.4億元,增長17.1%;第三產業增加值38.35億元,增長12%。一、二、三產業結構比為5.2:78.4:16.5。人均GDP達到50060元(摺合7751美元),比上年增長15.4%。
2011年,金昌市實現大口徑財政收入28.02億元,同比增長19.32%;地方財政收入11.38億元,增長11.37%。其中市本級7.13億元,增長10.93%;永昌縣1.81億元,增長23.61%;金川區2.44億元,增長4.87%。全市財政支出28.69億元,增長17.01%。2011年全年全市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為105.6%,同比上漲5.6個百分點。其中食品價格指數上漲13.4%;衣著價格指數上漲3.9%;煙酒及用品價格指數上漲4.6%;家庭設備用品及維修服務價格指數與上年持平;醫療保健價格指數上漲0.1%;交通和通信價格指數上漲0.8%;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價格指數上漲1.1%;居住價格指數上漲2.3%。商品零售價格總指數上漲6.1%。建築安裝工程價格指數上漲7.1%;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上漲8.35%;固定資產投資價格指數上漲5.1%;新建住宅銷售價格指數上漲7.6%;服務項目價格指數上漲4.7%。 2011年,農作物播種面積達到107.45萬畝,較上年增加1.74萬畝,同比增長1.65%。其中糧食作物播種面積74.35萬畝,較上年增加2.05萬畝,增長2.84%。小麥播種面積34.54萬畝,增加0.64萬畝;大麥播種面積22.58萬畝,減少1.79萬畝;玉米面積15.27萬畝,增加2.73萬畝;薯類面積1.96萬畝,增加0.59萬畝;油料面積9.41萬畝,減少2.61萬畝;葯材1.75萬畝,增加0.68萬畝;蔬菜面積15.92萬畝,增加1.18萬畝;其他作物播種面積3.73萬畝,減少0.02萬畝。
2011年,金昌市新建萬只羊場2個,千頭牛場3個;新建標准化養殖小區(場)23個,總數累計達到130個。全市畜禽總飼養量為224.14萬頭(只),同比增長2.76%。其中羊飼養量為107.41萬只,下降0.47%。豬出欄6.96萬頭,增長0.58%;牛出欄0.85萬頭,增長4.94%;羊出欄31.31萬只,下降1.11%;家禽出欄41.22萬只,增長9.95%。2011年全年全市完成營造林面積4.03萬畝,其中人工造林面積達到1.13萬畝,完成封(山)育林(草)面積2.9萬畝;完成四旁植樹41.6萬株,新育苗木495畝。 2011年,金昌市實現工業增加值163.86億元,比上年增長17.62%。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增加值160.26億元,增長17.6%。規模以上工業中地方企業實現增加值25.32億元,增長12.74%。
2011年,金昌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銷售收入1323.44億元,比上年增長24.5%;產銷率100.99%,比上年提高了0.01個百分點;實現利稅總額58.2億元,增長30.4%;利潤總額42.43億元,增長40.85%;綜合效益指數102.9%,比上年提高0.62個百分點。全市32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虧損企業15戶,同比增加4戶,虧損面46.88%;虧損企業虧損額1.8億元,較上年增加1.34億元。
2011年,建築業完成總產值69.19億元,同比增長46.68%。全部國有及城鎮集體戶建築企業簽訂合同金額69.72億元,增長20.92%。房屋建築施工面積363.75萬平方米,比上年增加24.01萬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積132.01萬平方米,較上年增加63.14萬平方米。 2011年,金昌市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30.71億元,比上年增長23.66%。其中,城鎮投資121.2億元,增長24.2%;農村投資9.52億元,增長17.07%。全年共實施投資項目294項,其中新開工項目187項,投產項目135項。500萬元以上項目完成投資額126.88億元,增長23.84%。
2011年,金昌市完成房地產開發投資7.74億元,同比增長60.25%。商品房銷售面積49.46萬平方米,下降32.37%,其中住宅47.49萬平方米,下降31.76%;商品房銷售額10.62億元,下降12.3%。
2011年,金昌市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3.32億元,比上年增長17.1%。其中城市消費品零售額37.65億元,增長17.51%;農村消費品零售額5.67億元,增長14.34%。分行業看:批發零售業零售額34.72億元,增長15.07%;住宿和餐飲業零售額8.6億元,增長25.97%。從銷售情況看:全市批發零售業實現銷售額71.56億元,增長27.62%;住宿餐飲業實現營業額10.55億元,增長30.99%。
2011年,金昌市累計實現進出口貿易總額43.75億美元,同比下降4%,佔全省進出口總額的50.29%。其中:出口額1.25億美元,下降43%;進口額42.49億美元,下降2%。
2011年,金昌市開工建設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項目16項,完成投資4.72億元。全市公路通車總里程2225.004公里。2011年全年新建改建通村油路9條,97.4公里;大中修工程3條,13公里;共計100.4公里。完成公路客運量907.2萬人,比上年增長20%,客運周轉量117306萬人公里,增長24.1%;貨運量1782萬噸,增長15.3%,貨運周轉量121371萬噸公里,增長41.6%。注冊機動車總量48158輛,其中:汽車32139輛,較上年增加3061輛。
2011年,金昌市完成郵電業務總量3.16億元,比上年增長10.06%。年末固定電話用戶7.75萬戶,其中城市電話用戶6.3萬戶,鄉村電話用戶1.45萬戶;行動電話用戶48.51萬戶,增長8.67%。年末全市固定及行動電話用戶總數達到56.26萬戶。全年訂閱報紙1001.85萬份,同比增長1.62%;雜志70.3萬份,增長7.62%。
2011年,金昌市接待旅遊人數92.97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03.12%。其中,一日游遊客68.39萬人(次),過夜旅客24.58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4.61億元,增長104.89%。
2011年末,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余額216.8億元,比年初增加43.25億元,與上年同期相比增長24.92%。其中,本外幣儲蓄存款余額114.53億元,比年初增加14.55億元,同比增長14.56%。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貸款余額152.29億元,比年初增加2.45億元,同比增長1.63%。
2011年,證券市場各類證券成交額為96.98億元,較上年下降32.95%;託管市值總額為3.83億元,下降73.07%;2011年新增開戶3361戶,在冊總戶數39575戶。
2011年,金昌市實現保費收入6.43億元,比上年增長9.48%。其中財產保險保費收入2.49億元,增長12.67%;承保額1085.98億元,增長37%;賠付支出9265萬元,下降0.68%。壽險保費收入3.94億元,增長7.65%;承保額172.17億元,增長1.07倍;給付支出7266萬元,增長10.25倍。
Ⅲ 請問甘肅金昌投資環境怎麼樣,是否適宜投資
金昌投資環境對比其它甘肅城市來說可以算是非常優越的,金昌是甘肅第二個國家級開發區,也是國家新材料產業基地,大環境有國家政策支持,工業園區的硬體條件也都很不錯,金昌的發展主打資源牌,鎳銅鈷等有色金屬還有硫等非金屬資源非常豐富,金昌目前大力吸引的就是有色金屬下游加工企業,還有它以硫資源為主的在國內領先的循環經濟圈,目前吸引了眾多知名企業,如新希望,貴州宏福,中化集團,未來內蒙和民勤煤的進入,將加大這個循環經濟圈。
政府層面看,金昌的政府在甘肅地級政府里算表現不錯的,效率比較高,官員思想也比較開放,受大企業金川集團影響很大,目前還在聯合銀行對中小企業給予大量貸款支持。不過金昌對於高污染高耗能高耗水企業是不接受的。金昌太陽能風能資源豐富,而且擁有河西最大的發電公司,750電網,也是國家支持的二十幾個太陽能光伏發電產業基地,本地電力需求量大,也是金昌大力招商的項目。農業方面只有特色牛羊肉和啤酒大麥比較有前景,不過在金昌這個重工業城市中顯得很渺小。
樓主有什麼具體疑問在留言吧
Ⅳ 甘肅金昌市怎麼樣!
金昌市,位於甘肅河西走廊中部,轄一區(金川區)一縣(永昌縣),人口47萬,於1981年建市,擁有世界第二大的多金屬共生鎳礦金川鎳礦,是中國三大資源綜合利用基地,被鄧小平稱為祖國的金娃娃。上世紀六十年代,由於金川鎳礦的發現,一大批來自五湖四海的精英們,在這個荒蕪人煙的戈壁灘上,建起一座現代化的工業園林城市。如今的金昌工業化程度高,人均GDP今年可突破6500美元,城市環境優美,剛剛獲得甘肅園林城市稱號。城鄉一體化工作全省領先,已實現全市所有市民無差別化擁有醫療保險,城鄉戶口統一為金昌市戶口。擁有中國五百強第79位的金川集團,國家級經濟開發區,國家新材料產業基地。金昌是一個小城市,在甘肅省內可能永遠做不了區域性的中心城市,生產總值也排不到前列,但這里的市民生活富足,安居樂業,是甘肅省內小康水平最高的城市之一。隨著循環經濟的大力發展,各種固液氣廢的循環再利用,加大產業鏈條,讓金昌這個資源型城市走上了可持續的道路,未來的金昌一定會更美好~~
Ⅳ 金昌市成為我國主要工業城市的區位因素是什麼
金昌市位於甘肅省河西走廊東端,祁連山北麓。市境總面積9600平方公里,轄1縣1區,12個鄉(鎮),即永昌縣和金川區,137個行政村,總人口43.77萬人。金昌地勢西南高,東北低,山地平川交錯,綠洲荒漠相間。 金昌是以有色金屬、重化工為主體的重工業城市,是我國最大的鎳鈷生產基地和鉑族金屬提煉中心。金昌市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已探明的鎳儲量在世界居第二位,僅次於加拿大一礦區,與銅鎳伴生的其他稀有金屬,儲量及品味都居全國首位,這里還是甘肅省重要的商品糧糧油基地。獨特的地理環境與氣候使這里的甜菜,西瓜,葵花子,黑瓜子等經濟作物品質優良,馳名中外。
Ⅵ 金昌發展有色金屬冶煉工業的區位優勢條件
這真是一到讓我記憶猶新的初中地理題啊!!工業的區位因素就多了:原料、動力、勞動力、市場、交通、土地、水源、政策、資金技術等。原料:市區距離地下礦區儲備不到5KM,距離原料市場近,節省運輸費用。交通:依附寶蘭線,蘭新線兩大鐵路線路,運輸方便。水源:靠近祁連山,附近有金川峽水庫,生產便利。資金技術:發展自己的技術同時又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與澳大利亞和加拿大多家礦業公司建立了貿易合作關系。 大概就這些了,如果你有書可以看看書,按照書上的回答一下
Ⅶ 金昌發展有色今屬冶煉區位優勢好條件有哪些
溫馨提示
1、原料地:市區距離地下礦區儲備不到5KM,節省運輸費用。
2、交通便利:依附寶蘭線,蘭新線兩大鐵路線路。
3、近水源有水電:靠近祁連山,有金川峽水庫。
技術:發展自己的又引進國外先進的技術。
Ⅷ 評價河西走廊工業發展的區位條件
.1自然地理特徵的西向性與社會經濟特徵的東向性
河西走廊屬塔里木地台向東延伸部分,在歷次地質運動中是我國西南、西北與中原地區的交接帶,處於黃土、青藏、內蒙古三大高原交匯處,在地貌、氣候、植被、土壤等方面有很大過渡性。但因北接廣垠的沙漠、戈壁,自然條件西向性較強。從社會經濟特徵看,農業生產方式與東部相似,屬於東部農區向西部牧區延伸的一個狹長農業走廊。由於歷代屯田戍邊政策的影響,有相當一部分人口來自東部,特別是50年代「三線」建設時期,通過軍轉、調動等方式從東北、華北、華東遷入大量人口,他們從東部帶來先進的技術、設備,同時也帶來了東部的生產傳統、生活習俗、社會心理、文化意識等等,使該區在社會、經濟、文化等方面表現出較強的東向性。目前,東、中部地帶民工潮及大批援西建設人員的不斷遷入,使東部文化侵入機制仍在不斷加深。
1.2獨特的「豐」字形交通樞紐位置
南北兩面障體夾峙、中間綠洲廣布態勢使河西走廊自古就成為舉世聞名的陸上交通咽喉。目前歐亞大陸橋縱貫走廊將近1400公里,串聯了其中大部城市,路區接觸系數高達53.0公里/萬平方公里,大大提高了其交通區位優勢。走廊南緣、北緣眾多的隘口又使其成為南北交流的重要過道,如南緣的扁都口、當金山口使歐亞大陸橋得以將其影響范圍延伸到大通河流域及青藏高原北部,北緣的人宗口、東小口子等則是河西與內蒙古游牧民族聯系的要沖,更是通往外蒙最理想的直接出口。河西走廊實際是一個貫通東西、帶動南北兩翼的交通要道。
1.3自然條件較優越,資源優勢突出
主要表現在:①礦產資源豐富,特別是一些貴重有色金屬,如鎳、鈷、鉑族金屬和銅、鎢等儲量居全國前列,貯存地質條件良好,分布集中,具有較大的組合優勢和現實經濟意義;②土地資源豐富,人均土地面積100.38畝,其中人均耕地3.2畝、草地49.8畝,另有宜農荒地2019.7萬畝;全區日照時數2600-3300小時,平均太陽輻射量140-160千瓦/平方厘米·年,晝夜溫差高達12-16℃,特別是走廊內多數地區人類干預較小,農業生產環境無污染或污染較輕,這為本區建設國際流行的「綠色農業」商品糧基地提供了優越條件;③輝煌的文化遺產、奇特的西北自然風光、多彩的民族風情以及卓越的現代建設成就相結合,為本區發展旅遊業提供了極其豐富的旅遊資源。
4.1優化增長極系統
調整城市體系結構及空間格局是區域經濟戰略布局的關鍵。為了改變河西走廊城市「小、散、串」的特點,優化增長極系統,筆者提出如下建議:
4.1.1酒(泉)嘉(峪關)玉(門)一體化,並將其建成與蘭州相對應的一級極化中心
目前甘肅省中部經濟區(蘭州、白銀、定西)經濟力已開始向外擴散,而河西走廊增長級不成體系,亟需建立一個一級極化中心來接受中部經濟波,並輻射整個河西走廊,而現有城市無一能夠單獨在近期發展成為一級中心,故提出酒嘉玉一體化並建成一級中心的設想。首先,該增長極區位選擇在理論上是合理的。甘肅省唯一的一級增長極(蘭州市)位於甘肅東部,廣大河西地區缺乏有力的輻射源。酒嘉玉地區與蘭州市區位對稱,並基本位於走廊中心,可與蘭州市呼應,構成點-軸開發系統,帶動走廊經濟發展。其次,三市一體化在實踐中是可行的。①三市位置接近,聯系方便,便於開展產業合作與經貿往來,具備建成組群式城鎮的地理基礎;②三市都是甘肅省重要的工業城市,有進一步發展的條件。1992年三市國內生產總值65.74億元,占河西三市二區的52.95%,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分別為5063元、4661元,分別列甘肅省第一、第二位,嘉峪關已步入全國小康城市行列,周圍有經濟富庶的綠洲帶,發展潛力頗大,具有一體化的經濟基礎;③三市資源結構與產業結構有較強的互補性,內聚力強,嘉峪關的鋼鐵、玉門的石油、酒泉的高新技術產業互相結合、互相為用,完全具有把酒嘉玉建成與蘭州相呼應的一級中心的產業基礎。
4.1.2加強城市建設,優化城市體系,發揮其作為區域增長級的作用
河西走廊酒、嘉、玉以外的4座城市都有進一步發展的條件。敦煌可辟為世界旅遊特區,圍繞旅遊這一關鍵產業發展配套產業,可建成國際「旅遊城」。金昌作為我國鎳都,不僅硫化鎳礦儲量與品位居全國第一,且伴生的鉑、鈀、鋨、銥、銠等鉑族金屬及金、銀等亦居全國之首,圍繞有色金屬開采,廣泛與鄉村企業合作,可把金昌建成重化工中等城市,並促使河西走廊向「有色金屬走廊」轉變。武威、張掖地處張武綠洲,素有「金張掖、銀武威」之稱,農業基礎好,工業也較發達,可將其建成以輕工為主的綜合性城市,加強城鄉聯系。
4.2加強交通線網建設,優化增長軸網路體系
根據河西走廊的地理特點,該區增長軸應選擇時分時合的兩條軸線:一是交通線,歐亞大陸橋串聯了走廊的所有城市,是走廊開發的「黃金軸」,另一條則是在西北乾旱半乾旱環境中形成的具有特殊意義的經濟軸線-綠洲連綿帶,這是走廊開發的「生命線」。
4.2.1強化主幹,構築兩翼,建設適合走廊特點的交通網路
強化主幹就是完善現有鐵路、公路骨幹線路,消除卡脖地段,逐步完成現代化改造,確保干線擔當起開發的骨架作用。構築兩翼,則是配合干線布局一些地方集運線、分流線等二、三級線路,形成以歐亞大陸橋為主幹的「豐」字形交通網路,以增大幹線與區域的有效接觸面積。擴大其輻射范圍,帶動干線兩側腹地經濟的發展。如柳園-馬鬃山-外蒙古交通線建成後可把外蒙古納入歐亞大陸橋的腹地,而一些地方集運線路則把綠洲與鐵路線緊密聯系在一起。
資料來源:http://www.dic123.com/A/2/25/259_293198.html
Ⅸ 金昌比張掖有哪些優勢
金昌和張掖地理位置相近,金昌比張掖有下面幾個方面的優勢
首先從地形來說,金昌地形多樣,按特徵可分為三類:西南部祁連山冷龍嶺及其支脈,山勢雄偉挺拔,有「祁連近天都」之稱,終年積雪,山間分布天然森林,高山草甸,植被覆蓋率達75%,是金昌重要的水源涵養區,是久負盛名的天然牧場。中部祁連、大黃、武當、龍首山之間的永昌、清河、三堡等綠洲,海拔在1800米左右,地勢平坦,土地肥沃,是境內主要農作物種植區。東北部海拔在1500米左右,除寧遠、雙灣綠洲外,其餘則為戈壁、沙丘、荒漠和半荒漠草原。而張掖是荒漠綠洲,以平坦地形為主、
其次從三大產業方面來說。金昌是有名的鎳都,礦產資源豐富。 已探明的鎳儲量在世界居第二位,僅次於加拿大一礦區,與銅鎳伴生的其他稀有金屬,儲量及品味都居全國首位,而張掖礦產資源貧瘠,以農業為主。 電力資源有火力發電廠1家,水電站5座。
近幾年金昌的科技發展也很迅速~
好像就這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