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蘭州有什麼旅遊景區.
蘭州
----蘭州市位於甘肅省中部,是甘肅省政治、經濟、文化和商貿中心,也是西北地區的交通樞紐和旅客集散地。現轄城關區、七里河區、安寧區、西固區、紅固區五區,及皋蘭、榆中、永登三縣,總面積13,086平方公里,有人口291萬,其中城市人口156萬。 蘭州地處中國地理版圖的幾何中心,有"陸都心臟"之說。屬溫帶半乾旱大陸性季風氣候,溫差大,降雨少,年平均氣溫6-9攝氏度,,無霜期168天。蘭州盛產瓜果,有"瓜果城"之稱,鮮桃、白蘭瓜、黃河密瓜、麻皮醉瓜、籽瓜等二十多種瓜果都久負盛名。 蘭州市是沿絲綢古道尋古訪勝旅遊的熱點和重要集散地,文物古跡眾多,風景名勝各異。市內有黃河穿境而過,可沿濱河路綠色長廊欣賞黃河、水車園、黃河母親雕像,並參觀白塔山、中山鐵橋、省博物館、五泉山等景點;郊縣有興隆山、魯土司衙門、吐魯溝等景點。遊客來蘭州,也可中轉去永靖炳靈寺、夏河拉卜楞寺、青海塔爾寺及天水麥積山去旅遊。
蘭州市交通
----蘭州市交通相對便利。中川機場辟有通往全國主要城市的二十多條航線;312國道穿境而過;隴海、蘭新、蘭青、包蘭四大鐵路干線交匯於此。蘭州旅遊接待設施與服務已配套成龍,現有涉外旅遊飯店13家,國際旅行社10家,國內旅行社30家,旅遊車船公司3家,定點旅遊商店15家,形成了完整的旅遊接待網路。蘭州也是西北重要的工業基地、科研教育中心和商貿中心。
濱河路綠色長廊
----蘭州是一個東西向延伸的狹長型谷地,夾於南北兩山之間,黃河在市北的九州山腳下穿城而過。經過城建部門的規劃建設,沿黃河南岸,已開通了一條東西數十公里的濱河路。因路面寬闊筆直,兩旁花壇苗圃,星羅棋布,被譽為綠色長廊,現已成為全國最長的市內濱河馬路。遊客游覽濱河路,可以欣賞黃河風情,參觀沿途點綴的平沙落雁、搏浪、絲綢古道、黃河母親、西遊記等眾多精美的雕塑;並參觀中山鐵橋、白塔山公園、水車園等景點。在旅遊旺季,可看到古老的皮筏擺渡,體驗"吹牛皮,渡黃河"的古韻;也可乘坐橡皮艇在黃河上漂流。濱河路被譽為蘭州的"外灘",已成為老年人晨練和年青人浪漫的場所。外地遊客來蘭州旅遊,必先到濱河路,從東到西一游。
蘭州中山橋
----蘭州中山橋位於濱河路中段北側,是蘭州歷史悠久的古橋,有"天下黃河第一橋"之稱。中山鐵橋的前身始於明洪武5年(1372年),宋國公馮勝在蘭州城西七里處建的浮橋;至明洪武9年(1376年),衛國公鄧愈移浮橋至西10里處,稱"鎮遠橋";明洪武18年(1385年),蘭州衛指揮楊廉將浮橋移至今日位置,至今遺存重10噸,"將軍柱"三根。清光緒33年(1907年),清政府在蘭州道彭英甲建議和甘肅總督升允的贊助下,,由德商泰來洋行喀佑斯承建,美國人滿寶本、德國人德羅作技術指導,,,初名"蘭州黃河鐵橋"。1942年改為"中山橋",1954年,人民政府整修加固了鐵橋,又增加了五座弧型鋼架拱梁,使鐵橋顯得堅固耐用,氣勢雄渾。
白塔山
----白塔山位於蘭州市黃河北岸,因山頭有一元代白塔而得名。白塔山山勢巍峨起伏,蟠結城郊,有拱抱金城之勢。白塔原為紀念去蒙古謁見成吉思汗而在蘭州病故的一西藏薩迦派喇嘛而建。現存白塔系明景泰年間(1450-1456年),鎮守甘肅內監劉永成重建。清康熙54年(1715年),巡撫綽奇補舊增新,擴大寺址,起名慈恩寺。白塔七級八面,高約17米,下築園基,上著綠頂,各面雕有佛像,檐角系有鐵馬鈴。塔外通塗白漿,如白玉砌成。白塔山1958年辟為公園,總建築面積8000多平方米,分為三台建築群,依山而築,飛檐紅柱,參差有致,各建築以亭榭迴廊相連,四通八達。山上原有象皮鼓、青銅鍾、紫荊樹,古稱"鎮山三寶",現紫荊樹已枯死。白塔山經過多年綠化,樹高林密,曲徑通幽。公園內獨特的"黃河奇石館"和裕固族接待帳房為別處少見,獨具風格。山下為中山橋,使二者已連為一體,成為蘭州旅遊的必游之地。
五泉山
----五泉山公園位於蘭州市城區南部,皋蘭山北麓山腳下。這里綠樹成蔭,山泉潺潺,古廟眾多,環境幽雅,因山上有甘露、掬月、摸子、惠、蒙五眼泉水而得名,早在2000多年前就已成為隴上名勝。公園佔地10,500平方米,擁有崇慶寺、千佛閣、嘛呢寺、地藏寺、三教寺、半月亭、劍橋、中山堂等十餘處古建築。崇慶寺內至今保存一口泰和鐵鍾,此鍾鑄於金泰和二年(1202年),高三米,直徑二米,重達萬斤。金剛殿內完好地保存一尊鑄於明洪武元年(1368年)的銅接引佛和蓮花基座。,,重2萬余斤,面露笑容,神態自然,為銅像之精品。每年農歷四月初八日,這里舉辦廟會,朝山拜佛的善男信女紛紜踏來,人海如雲。五泉西側辟有動物園,有各類動物上百種。五泉山公園內還有各種兒童游樂設施,每年還舉辦各式燈會、花卉展覽活動。從市內乘坐8路公共汽車,可直抵公園門口。
甘肅省博物館
----甘肅省博物館座落在蘭州市七里河區,與友誼賓館以馬路相隔,是甘肅省規模最大的綜合性博物館。該館建於1956年,建築面積18,000平方米。平面呈"山"字型,中間五層,兩翼共有13個展覽大廳、1個講演廳、12個休息室。建築由蘇聯專家設計,風格獨特。省博物館設有歷史廳、革命文物廳、自然廳、社會主義建設展覽廳,配有文物保管室、漢簡室、文物化驗復制室及搬遷復原的嘉峪關魏晉墓畫。館內收藏豐富多彩、珍奇繁多的各類新石器時代彩陶,及甘肅的漢簡和各代的文物75,000多件,尤以絢麗多彩的彩陶文化和石窟藝術珍寶聞名遐邇,是系統了解中國古代文化發展與交流史的活教材。博物館內保存一長8米,高4米的黃河古象完整化石的復製品。
蘭山公園
----蘭山公園位於蘭州市區正南皋蘭山上,系新建的山林公園。整個公園依山布景,低處始自五泉山東側的枇杷嶺,高處至三台閣,逶延10餘公里,佔地面積5200畝。山上樓台亭閣,錯落有致,紅柱碧瓦,相映成趣,是人們納涼賞景的理想場所。園內三台閣是蘭州市南屏障的頂端建築。高三層,上建一亭,氣勢雄偉。在此腑瞰市容,黃河穿城而過,市容盡收眼底。傍晚時分,遠山雲蒸霞蔚,市內萬家燈火,場景壯觀。公園曲徑蜿蜒,游樂城娛樂項目齊全,小跑車、八卦陣、謎宮、彩宮、魔窟等游樂設施使人們流連忘返。公園附近有四千多年前的人類活動遺址,清代軍事防衛墩台,解放蘭州的營盤嶺戰場等文物古跡。蘭山自古一棵樹。解放後,蘭州人冬天背冰上山,植樹綠化,但收效甚微。1983年,蘭州市政府建成上水工程,由四十多家單位劃片承包,綠化建成了蘭州市第一座人造森林公園。到蘭山公園旅遊,可乘車直達,也可以在五泉山公園東門口乘纜車扶搖直上,該纜車行程長度和爬高程度均屬全國第一。
興隆山
----興隆山位於蘭州市榆中縣城西南五公里處,距蘭州市60公里。古因"常有白雲浩渺無際"而取名"棲雲山"。早在西周時已成為道人鑿洞修行之地,清康熙年間取復興之意,改名"興隆山"。本世紀五十年代,全山亭台樓閣以及廟宇就達70多處,景點24處,成為佛、道勝地。興隆山為距蘭州市最近的國家級自然森林保護區。主峰由東西二峰組成,東峰"興隆"海拔2400米,西峰"棲雲"海拔2500米,二峰間為興隆峽,有雲龍橋橫空飛架峽谷。現棲雲峰有混元閣、朝雲觀、雷祖殿等殿閣;興隆峰有二仙台、太白泉、大佛殿、喜松亭、滴淚亭等景點。史載,公元1227年,成吉思汗在攻打西夏時,病逝於興隆山,其衣冠和兵器用物安放於此。1939年,成吉思汗的靈柩運至興隆山,密藏於大佛殿內;1949年8月才遷往青海塔爾寺;1954年,由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迎回,安放在伊克昭盟伊金霍洛旗新建的成吉思汗陵寢室。興隆山因這段歷史而更加著名。
2. 蘭州哪裡廠區多
有蘭石廠、蘭通廠、手扶拖拉機廠、大慶木器廠、鋁型材廠、肉聯廠等在七里河,自來水廠、蘭化、蘭煉、504、維尼龍廠、和平化工廠等在西固,長風廠、康師傅飲料廠、萬里廠等在安寧,坦克大修廠、三五一二廠、六四三七廠、七四三七廠、天生園食品廠、東崗食品廠、屠宰場、佛慈制葯廠、汽修二廠、建築機械廠、長津廠、福滿多方便麵廠、清真食品廠等在城關
3. 蘭州城關區在哪裡
城關區,隸屬中華人民共和國甘肅省蘭州市,位於甘肅省中東部,介於東經103°46′—103°59′,北緯35°58′—36°9′之間,東西長20.02千米,南北寬22.6千米,面積220平方千米。
地貌特徵為南北兩山夾黃河穿流。黃河從雷壇河入黃河口入境,皋蘭山、白塔山隔河南北相望。城關區屬中溫帶半乾旱地區,市區平均海拔1520米。
(3)蘭州哪裡有工業遺址擴展閱讀:
1、氣候
蘭州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溫10.3℃。夏無酷暑,冬無嚴寒,是著名的避暑勝地。年平均日照時數為2446小時,無霜期為180天,年平均降水量為327毫米,主要集中在6~9月。
2、風景名勝
蘭州是歷史悠久的黃河文化名城、古絲綢之路重鎮,境內名勝古跡眾多。截至2015年,蘭州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6處、文物點50多處、古遺址50處、古城12處、古建築15餘處。
國家級森林公園有徐家山、吐魯溝、石佛溝;市區有五泉山、白塔山、白雲觀等名勝古跡,蘭山公園、西湖公園、濱河公園、水上公園等風格各異的景點。
4. 西北地區工業基地
甘肅是我國的老工業基地,涵蓋石油化學工業、航空航天工業、核工業和有色冶金工業。西部大開發實施以來,甘肅工業發展較快,連續四年工業增長速度超過全國平均水平。2003年,全省實現工業增加值449.81億元,同比增長12.9%;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工業增加值389.81億元,同比增長13.02%。工業對全省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進一步提高。
「工業強省」是甘肅加快發展的必然選擇
甘肅工業經濟雖然得到較快發展,但由於歷史和現實的原因,經濟總量小、人均水平低、在全國位次靠後的狀況長期沒有得到根本改變,橫向比差距在不斷拉大。四年來全省GDP、工業增加值增速均超過全國平均水平,但GDP佔全國的比重僅為1.1%左右,工業增加值佔全國的比重不足1%。從上述實際出發,甘肅省委省政府適時制定出「工業強省」戰略,並大力予以推行,旨在縮小差距,加快工業經濟的協調健康發展。
目前,甘肅工業結構呈現六大特點:以原材料工業為主的重型工業結構;以國有工業為主的所有制結構;以大中城市為中心的分布結構;資金密集型特徵比較明顯;以大型企業為骨乾的企業規模結構;產業布局呈現新的梯度格局。
針對這些特點,「工業強省」應強在哪裡?甘肅省經委黨組書記任繼東從三個方面做了詳細分析。
首先要使工業增加值在全省GDP中的比重不斷增加。長期以來,甘肅工業經濟佔GDP的比重呈現不斷下降趨勢,到2001年,工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僅為33.18%。按照規劃,到「十五」末,全省工業增加值要達到550億元,年均增長10%以上,佔GDP的比重提高到36%—38%,工業經濟總量在全國的位次上移2-3位。
二是工業稅收在全省財政收入中的份額不斷增加。目前工業稅金佔全省大口徑財政收入的60%左右。要使工業稅金佔全省大口徑財政收入的份額逐步有所提高,並力爭使工業稅金增長的速度超過財政收入增長的速度。
三是通過工業的發展特別是中小企業的發展,吸納更多的城鎮勞動力就業和提高就業人員的收入。甘肅省中小企業提供的就業已佔到全部工業企業提供就業的72%以上,近年來新增就業人口中80%以上在中小企業就業。
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盡管『九五』以來結構調整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甘肅工業結構特別是產業結構仍存在影響經濟發展的突出問題。」主抓工業的甘肅省副省長楊志明告訴中國經濟時報記者,甘肅產業結構存在的問題具體有五個方面:一是傳統產業比重大,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滯後。二是主導產業不突出,對國民經濟的帶動作用不強。三是技術含量低,開發能力弱。四是以原材料、初級產品為主的產品結構。五是外向型經濟比重偏低。
楊志明說,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是甘肅扭轉與全國差距不斷拉大趨勢進而縮小差距,實施追趕戰略的現實選擇。
對此,甘肅金川集團、蘭州石化等大型國企均做出了有益探索。
位於中國鎳都金昌的金川公司建立健全了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企業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增強了企業發展的活力。金川公司宣傳部長李逢國介紹:在3年多的時間內,公司經濟總量顯著增長,鎳的年生產能力從4萬噸增長到7.5萬噸,銅的年生產能力從不足2萬噸增長到12.5萬噸,成為中國北方最大的銅生產企業。目前該公司積極推進與上海寶鋼等大企業的戰略合作,抓緊進行公司的整體改制,年內將完成股份公司的組建,力爭在2005年底或2006年上市。
有著中國石化行業老大哥之稱的中國蘭州化學工業公司和蘭州煉油化工總廠,拿出各自拳頭生產企業並入新組建的蘭州石化分公司,不僅使「主輔分離」工作得以順利進行,將蘭州石化分公司在短短的兩年時間內推上甘肅工業六十強的首位寶座,還採取積極措施,保證了存續企業中近十萬名職工的正常生產和生活。
大中小企業協調發展是工業強甘的必由之路
「堅持大中小企業並重、協調健康發展,是加快甘肅工業強省的必由之路。」甘肅省經委黨組書記任繼東分析說,「如果我們不把大的做強做優,甘肅工業就沒有中流砥柱,就缺乏帶動力和影響力;如果不把小的做多做活,實際上就不可能在量的方面有大的增加,就不可能在就業和其他方面有大的貢獻。」
因此,任繼東認為,一方面要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努力將現有大企業不斷做大做強,切實提高在國內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另一方面,要扶持優強中小企業發展,對具備一定條件、產業和產品優勢明顯的企業,通過支持技術改造、提升技術創新能力、兼並聯合重組等手段和形式,促其加快發展,培育和組建大公司和企業集團,鼓勵中小企業成為大企業的搖籃和夥伴。這方面,天水市做的相當不錯。
天水市市委書記張津梁介紹說,天水工業緣於「三線」建設布局,1998年前仍有89%的企業屬於國有,1992年開始處於整體虧損狀態,改制任務相當艱巨。天水曾推行承包、股份合作,但均未有成果。從2002年始,他們認識到天水改制的重心在於「明晰產權」和「身份置換」,隨後以物化貨幣、減員分流,以法律形式確定職工身份的改制獲得了巨大成功。
截至2003年底,天水市縣區屬企業93%以上完成改制,其餘7%屬於公益性、服務性企業也逐步完成改制。2002年到2003年,天水所屬企業實現整體盈利,2003年工業增幅達17.4%,今年1到5月,增幅達19%,保持強勁增長。
由於「工業強省」戰略的有效實施,甘肅工業經濟運行由速度效益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呈現出速度快、效益好、質量高的新特點。今年前四個月,甘肅規模以上工業完成增加值149.64億元,同比增長19.45%,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1.3個百分點。
來自甘肅省政府的消息稱,該省工業增加值完成500億元、增長11.5%的年度目標,預計可以順利實現。 (楊毅 黃傑 程小旭)
中國經濟時報 2004年07月05日
5. 甘肅有那些有名的名勝古跡
甘肅是我國西南部通向西北的交通要道,漢唐絲綢之路所經之地。甘肅高原是重要牧區,白龍江流域是重要林區。甘肅礦產、水力資源豐富,隴南文縣自然保護區,是中國熊貓產地之一。河西走廊的酒泉盆地有石油,以玉門油礦最為著名。隴南山地森林茂密,出產多種葯材及亞熱帶林木。省會蘭州、天水、酒泉為主要工業中心。 甘肅景點介紹:
絲 綢 之 路
名勝古跡有長達1600公里的絲綢之路,沿途有堪稱世界藝術寶庫的
敦煌石窟、長城嘉峪關、蘭州五泉山、白塔山等。敦煌是古代通往中亞
和歐洲的交通要站,以千佛洞壁畫聞名世界。絲綢之路與商旅、僧侶、
駱駝結下不解之緣。貫通歐亞的絲路全長千多公里,其中武威至敦煌一
帶,屬甘肅河西走廊,全長1200多公里,約占絲路的六分之一。
絲綢之路是一條具有歷史意義的國際通道。通過這條古道,把古老的中國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
、阿拉伯文化和古希臘、古羅馬文化連接起來,促進了東西方文明的交流。這條東起中國古都長安(今西
安)、西至地中海東岸的古絲道,有一半在新疆。因此,位於歐亞大陸中心的新疆,正是古往今來東西文
化薈萃交流的地方,也是許多著名歷史人物活動過的地方,留下了無數歷史遺跡和稀世文物。在新疆綿延
的絲綢之路上,遺留著許多舉世聞名的關隘、城堡、亭障、石窟寺、驛站、墓葬、烽火台。新疆有14處石
窟寺、990多個窟,較大的有克孜爾千佛洞、庫木吐拉千佛洞、克孜爾尕哈千佛洞、森木塞姆千佛洞和柏孜
克里克佛洞等5個。這些石窟寺的雕塑壁畫,融中國、印度、波斯文化於一爐,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除
佛畫藝術外,對當時各民族居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都有生動的反映。古絲道上,最令人神往的莫過於樓
蘭古城。它處於羅布泊西北角,是絲綢之路的咽喉,曾經有過商旅往來盛極一時的歷史,如今只剩下被流
沙淹沒的古城遺址。現保存最好的遺址,要數吐魯番盆地的高昌和交河故城。總之,古絲道留下了無數可
供探索的奧秘。
莫 高 窟
莫高窟,又名"千佛洞",位於敦煌市東南25公里處,大泉溝河床西岸,鳴沙
山東麓的斷崖上,是我國三大石窟藝術寶庫之一。洞窟始鑿於前秦建元二年(公元
366年),後經歷代增修,今存洞窟492個,壁畫45000平方米,彩塑雕像2415尊,
石窟分上下五層,在現在編號為"17"的洞窟曾發現從4世紀到14世紀的珍貴文物
5.6萬件,因之形成了敦煌學,另外還設有敦煌文物研究所。
莫高窟是現存規模最龐大的"世界藝術寶庫",一九八七年十二月被聯合國教科
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莫高窟藝術的特點表現在建築、塑像和壁畫三者的有
機結合上。窟形建制分為禪窟、殿堂窟、塔廟窟、穹隆頂窟、影窟等多種形制;
彩塑分圓塑、浮塑、影塑、善業塑等;壁畫類別分尊像畫、經變畫、故事畫、佛教
史跡畫、建築畫、山水畫、供養畫、動物畫、裝飾畫等不同內容,系統反映了十六
國、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十多個朝代及東西方文化
交流的各個方面,成為人類稀有的文化寶藏。
自1900年莫高窟藏經洞中發現五萬多卷宗教和世俗文書後,敦煌藝術震撼了整個
世界,"敦煌學"已成為世界性的顯學。由日本捐資,在莫高窟對面的三危山下,由
敦煌研究院承建了敦煌藝術陳列中心,仿製了部分原大洞窟,使遊客在莫高窟的觀
賞內容更加豐富多彩。
嘉峪關,我國古代雄偉建築之一,是古絲綢之路的交通要
道,古有"邊陲鎖鑰"、"長城主宰"之稱,乃萬里長城西端的重
鎮。因為地處嘉峪山之麓,故名"嘉峪關"。又因雄峙在群山諸
峰之間,更顯其巍峨宏偉,所以亦稱"天下第一雄關"。
嘉峪關建於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距今已有600多
年。起初,只有關城,無樓。後於明代補建。當年,嘉峪關的
修建,花費了大量人力物力,在古代簡陋的建築設備條件下,
能建起如此雄偉的關城,實在不易。於是,便演繹出了定城
磚、冰道運石、山羊馱磚、擊石燕鳴等動人故事。
6. 蘭州在那裡
古城蘭州:古稱金城,舊說因築城得金而得名。蘭州是甘肅省省會,位於甘肅省中部,被群山所環抱、黃河橫穿市區,沿黃河一字排開。轄永登、榆中、皋蘭3縣。蘭州市歷史悠久,建城已有2000多年。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氣候溫和,景色宜人。名勝古跡眾多,自然風景秀麗,並盛產白蘭瓜、蘭州瓜等,有「瓜果城」的美譽,是國家著名的文化旅遊城市。主要景點有黃河母親塑像、蘭州水車、白塔山公園、濱河公園、八路軍駐蘭州辦事處、天下黃河第一鐵橋--中山橋和五泉山等
黃河鐵橋,有「天下黃河第一橋」之稱,是蘭州歷史最悠久的古橋,明洪武18年(公元1385年)將浮橋移至今日塔山下,其前身是建於明洪武5年(公元1372年)的黃河浮橋。
黃河鐵橋歷經戰火洗禮、歷史磨難,曾一度中斷。1954年,新中國政府為鐵橋新增弧形鋼架拱梁,進行了全面徹底的修整,使這座古老的鐵橋外觀堅固美觀、舊貌煥新顏。駐立橋頭,黃河水奔騰洶涌、波濤澎湃,才真正有感到「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的博大氣勢。如今,蘭州市內的各式橋梁已多達幾十座。1979年所建的黃河大橋最為瑰麗雄壯,橋欄上還雕有敦煌飛天、飛禽走獸等各具形態的圖案,橋的外形曲線優美,與黃河鐵橋遙遙相對,成為蘭州一道特有的人文勝跡。
五泉山是蘭州著名的風景區,位於市南郊皋蘭山北麓,海拔1600多米,因山上有五泉而得名。傳說漢武帝時霍去病西擊匈奴曾屯兵於此,因士卒燥渴,霍去病「著鞭出泉」,即湧出五眼泉水:甘露泉、掬月泉、摸子泉、蒙泉、惠泉。
五泉山上層樓疊閣、溪流如帶、綠樹掩映,一派清幽秀美的山色。主要建築有五泉山寺,又稱崇慶寺,建於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其造型宏偉,氣宇軒昂。此外還有清代修建的千佛閣、嘛尼寺、地藏寺、三教洞等,環境清幽、曲折精巧。千佛閣依山勢而建,憑欄遠眺,全城美景歷歷在目;後來這里又修建了蓮花塢、雙龍壁,造型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為五泉山增色不少。
白塔山位於蘭州市黃河北岸,海拔1700多米,崗阜起伏,蟠結城郊,有「拱抱金城」之勢。 「白塔層巒」是蘭州八景之一,也是蘭州著名的風景游覽勝地。
白塔山下有金城、玉迭二關,是絲綢之路通往西域的必經之地,也是古代的軍事要沖。1958年開辟為白塔公園。
蘭州市位於甘肅省中部,是甘肅省政治、經濟、文化和商貿中心,也是西北地區的交通樞紐和旅客集散地。現轄城關區、七里河區、安寧區、西固區、紅固區五區,及皋蘭、榆中、永登三縣,總面積13,086平 方公里,有人口291萬,其中城市人口156萬。 蘭州地處中國地理版圖的幾何中心,有"陸都心臟"之說。屬溫帶半乾旱大陸性季風氣候,溫差大,降雨少,年平均氣溫6-9攝氏度,年均降雨量327.7毫米,無霜期168天。蘭州盛產瓜果,有"瓜果城"之稱,鮮桃、白蘭瓜、黃河密瓜、麻皮醉瓜、籽瓜等二十多種瓜果都久負盛名。 蘭州市是沿絲綢古道尋古訪勝旅遊的熱點和重要集散地,文物古跡眾多,風景名勝各異。市內有黃河穿境而過,可沿濱河路綠色長廊欣賞黃河、水車園、黃河母親雕像,並參觀白塔山、中山鐵橋、省博物館、五泉山等景點;郊縣有興隆山、魯土司衙門、吐魯溝等景點。遊客來蘭州,也可中轉去永靖炳靈寺、夏河拉卜楞寺、青海塔爾寺及天水麥積山去旅遊。
蘭州市交通相對便利。中川機場辟有通往全國主要城市的二十多條航線;312國道穿境而過;隴海、蘭新、蘭青、包蘭四大鐵路干線交匯於此。蘭州旅遊接待設施與服務已配套成龍,現有涉外旅遊飯店13 家,國際旅行社10家,國內旅行社30家,旅遊車船公司3家,定點旅遊商店15家,形成了完整的旅遊接待網路。蘭州也是西北重要的工業基地、科研教育中心和商貿中心。
蘭州中山橋位於濱河路中段北側,是蘭州歷史悠久的古橋,有"天下黃河第一橋"之稱。中山鐵橋的前身始於明洪武5年(1372年),宋國公馮勝在蘭州城西七里處建的浮橋;至明洪武9年(1376年),衛國公鄧愈移浮橋至西10里處,稱"鎮遠橋";明洪武18年(1385年),蘭州衛指揮楊廉將浮橋移至今日位置,至今遺存重10噸,長5.8米的鑄鐵橋柱"將軍柱"三根。清光緒33年(1907年),清 政府在蘭州道彭英甲建議和甘肅總督升允的贊助下,動用國庫白銀30.669萬兩,由德商泰來洋行喀佑斯承建,美國人滿寶本、德國人德羅作技術指導,建起了長達233.33米,寬7.米的黃河第一座鐵橋,初名"蘭州黃河鐵橋"。1942年改為"中山橋",1954年,人民政府整修加固了鐵橋,又增加了五座弧型鋼架拱梁,使鐵橋顯得堅固耐用,氣勢雄渾
7. 蘭州的特色
蘭州特點有以下幾個:
蘭州特點之一。蘭州,簡稱「蘭」,是甘肅省省會,中國西北地區重要的工業基地和綜合交通樞紐,西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西隴海蘭新經濟帶重要支點,西北地區重要的交通樞紐和物流中心,是新亞歐大陸橋中國段五大中心城市之一,是中國華東、華中地區聯系西部地區的橋梁和紐帶,西北的交通通信樞紐和科研教育中心,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重要節點城市,也是中國人民解放軍西部戰區陸軍機關駐地。
8. 蘭州為什麼叫金城
金城為蘭州舊名,漢昭帝始元元年(公元前86年),在今蘭州始置金城縣,屬天水郡管轄。隋文帝開皇三年,改金城郡為蘭州,置總管府。因城南有皋蘭山,故名蘭州。
蘭州,簡稱「蘭」或「皋」,古稱金城,是甘肅省省會,國務院批復確定的中國西北地區重要的工業基地和綜合交通樞紐,西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重要節點城市。
蘭州地處中國西北地區、甘肅省中部,位於中國大陸陸域版圖的幾何中心,是中國大西北鐵路、公路、航空的綜合交通樞紐,中國人民解放軍西部戰區陸軍機關駐地;
也是新亞歐大陸橋中國段五大中心城市之一,西部重要的區域商貿中心和現代物流基地,享有「絲路重鎮」、「黃河明珠」、「西部夏宮」、「水車之都」、「瓜果名城」等美譽。
蘭州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溫10.3℃。夏無酷暑,冬無嚴寒,是著名的避暑勝地。年平均日照時數為2446小時,無霜期為180天,年平均降水量為327毫米,主要集中在6~9月。
深居西北內陸,海洋溫濕氣流不易到達,成雨機會少,大部分地區氣候乾燥,屬大陸性很強的溫帶季風氣候。冬季寒冷漫長,春夏界線不分明,夏季短促,氣溫高,秋季降溫快。
平均氣溫在0~16℃之間,各地海拔不同,氣溫差別較大,日照充足,日溫差大。全省各地年降水量在36.6~734.9毫米,從東南向西北遞減。
9. 甘肅最發達的五個城市 甘肅省最窮的五個市
位於西部地區的甘肅,因為地理位置不是很好的原因,經濟發展水平一直很差,在全國算是倒數前五啦。也曾經大力扶助甘肅的經濟發展,但因為甘肅的地理位置太糟糕了,即便有的支持,但依舊比不上那些沿海省份。就算甘肅很窮,也會有稍微好一點點的地方,甘肅最發達的五個城市是哪些呢?甘肅省最窮的五個市又是哪些?
NO:5–嘉峪關市
嘉峪關,位於甘肅省西北部,下轄3區(不設區),人口24.59萬。嘉峪關,是明代萬里長城的西端起點,新興的工業旅遊現代化區域中心城市,素有「天下第一雄關」、「邊陲鎖鑰」之稱。
NO:4–酒泉市
酒泉,位於甘肅省西北部,下轄1區、6市縣,人口120萬。酒泉,甘肅面積最大的城市,為漢代河西四郡之一,自古是中原通往西域的交通要塞,絲綢之路的重鎮。景點有莫高窟、酒泉公園、雅丹地質公園等。
NO:3–金昌市
金昌,位於河西走廊中段,下轄1區、1縣,人口47.87萬。金昌,古絲綢之路重要節點城市和河西走廊主要城市之一,是全國最缺水的城市之一。金昌緣礦興企、因企設市,因盛產鎳被譽為「祖國的鎳都」。
NO:2–慶陽市
慶陽,位於甘肅省最東部,下轄1區、7縣,人口265.58萬。慶陽,是中華早期農耕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原陝甘寧邊區的重要組成部分,石油、天然氣和煤炭蘊富集,素有「隴東糧倉」之稱。
NO:1–蘭州市
蘭州,位於甘肅省中部,下轄5區、3縣,人口369.31萬。蘭州,西北地區重要的工業、綜合交通樞紐、中心城市之一,西北第二大城市,新亞歐橋中國段中心城市之一。
第一個地方就是鎮原縣。該縣隸為慶陽市下轄縣,位於甘肅省東部,慶陽市西南部,距慶陽機場60公里,距平涼火車站70公里,全縣總面積3500公里,總人口約為51.98萬,人口主要以漢族為主,該縣是一個典型的農業縣,也是全國592個國扶貧困縣和甘肅中東部18個乾旱縣之一,經濟發展以農業為主。
第二個地方就是靜寧縣。該縣為平涼市下轄縣,位於甘肅中部,六盤山以西,該縣也是平涼的西大門,全縣總面積2193公里,總人口約為487452人,全縣總耕地147萬畝,是典型的農業大縣。由於該地區屬暖溫帶半濕潤半乾旱氣候,氣候溫和,光照充足,很適合蘋果的種植,也是全國蘋果優勢產區之一。
第三個地方就是臨潭縣。該縣隸屬與甘南族自治州,地理位置於甘肅省南部,地處青高原東北邊緣,地位環境比較特殊,是農區與牧區、區與漢區的結合部,全縣總面積1557.68公里,總人口約為15萬人,有十個少數,少數人口占總人口的26%,其經濟發展以農業為主。
第四個地方就是積石山縣。該縣為臨夏自治州下轄縣,也是甘肅省唯一的多自治縣,地理位置於甘肅省西南部,全縣總面積909.97公里,總人口為25.8萬人,境內分布著十個,是典型的少數縣,全縣耕地面積27.55萬畝,其中糧食作物播種面積25.82萬畝,縣工業基礎相對薄弱。
第五個地方就是通渭縣。該縣為定西市下轄縣,位於甘肅省中部,定西市東側,全縣總面積2908.5公里,總人口約為43.14萬人,是典型的農業大縣,經濟發展主要以農業生產主,工業發展較為滯後。境內有多處遺址,是典型老區縣。
10. 蘭州有哪些現存的歷史遺跡 分別在哪裡啊
蘭州的肅王時代遺跡
隋文帝開皇元年(581年)設蘭州,置蘭州總管府,始有「蘭州」之名。宋徽宗崇寧三年(1104年),改為蘭泉縣,是年蘭州戶口僅有395戶,人口981口。金代初廢蘭泉縣並入蘭州,是時蘭州人口為11360口。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蘭州為蘭縣,洪武十一年,明太祖始封肅王,建文元年(1399年)肅王府由張掖遷至蘭州並興修城廓。蘭州遂成為王城。清康熙五年(1666年)陝甘分治,蘭州成為甘肅省會。民國三十年(1941年)正式設立蘭州市。
歷史上的肅藩王家族,是一支較平庸,沒有出過什麼特別著名人物的家族。不過,肅王這一脈的傳承體系比較完整,自肅庄王移藩蘭州後,對明代蘭州地方的經濟文化建設多有貢獻。
蘭州三台閣
蘭州市的皋蘭山有座古樸的的「三台閣」,此處海拔2129米。「三台閣」始建於明建文初年(1399年)。乃明朝第一代肅庄王朱瑛於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移藩蘭州後所建。原名「魁星閣」,上祀魁星。後來因為「神閣一楹,閣崇三級」,所以俗稱「三台閣」,歲月流逝,人們也只稱「三台閣」而忘記了「魁星」初名。
相傳朱瑛修閣,是借眼前之地,寄傳家天下之思。所以建成之後,每於重陽佳節,定會攜眷登高望遠,遙思金陵。
「三台閣」 歷經370多年的風雨戰亂,數番傾塌。在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和道光十二年(1832年)都重新修建過,還劃給養贍旱地25畝。但同治五年(1866年)三台閣又遭戰禍所毀,至辛亥革命後又加修補。民國十三年(1924年)甘肅督軍兼省長陸洪濤卻暗使人拆毀三台閣以達到私利。解放後,1984年政府重建三台閣,重現舊觀。
蘭州金天觀
肅庄王朱瑛好道教,到蘭州兩年後(建文二年-1400年) 興建「金天觀」。當時的選址在城西三里,這里唐有雲峰寺,宋建九陽觀,西方在五行中屬金,故名「金天觀」。修建之初,肅庄王見這一帶山環水繞,如同仙人舞袖,還將城西面的一個城門取名為袖川門(有碑刻載「皋蘭袖川外之金天觀」可證),並不完全是現在七里河西津東路市工人文化宮的地點。工程到永樂四年(1406年)完工,人們是從雷壇河新橋邊上的一個山門進入寺觀。每年農歷八月初八日為雷壇廟會,熱鬧異常。
金天觀的建成,還有一段建文帝失蹤之謎的故事所致。
明惠帝朱允炆(朱元璋的長孫,太子朱標的長子)1398年即位,年號「建文」。登基後,進行削藩,壓制地方諸王坐大。燕王朱棣以入京除奸為名,發動了"靖難之役"。明建文四年(1420年),經過四年的戰爭,朱棣攻入南京,奪取了明朝政權,惠帝神秘失蹤。傳說建文帝逃到蘭州,當時肅庄王正在修建金天觀,他便讓建文帝匿藏觀內。有人認為「金」是西方,「天」指天下,金天觀的命名就是暗藏天子西去之意。
當年有位著名道人孫碧雲,號「玄虛子」,孫十三歲上太華山修道,遇張三豐授以道術,再駐武當山,道行深厚,精通武當內家拳術。洪武年間入京師,甚得朱元璋褒寵,明景帝時還為其在京建萬壽宮。可能匿於甘肅的傳聞也傳到朱棣那裡,永樂十年(1412年)明成祖下詔,讓孫碧雲主持蘭州金天觀道場,暗地裡打探建文帝消息。肅庄王之前與也與孫相識,為了迎接孫碧雲,肅王還專門修建瞭望仙橋和雷壇,雷壇河就是因此而得名。肅王將孫碧雲「迎居金天觀環室接引群眾,語多奧旨」,孫在蘭州居留了兩年,沒得到建文帝什麼消息,後來便返回太華山。
金天觀落成,佔地54畝,觀內殿閣巍峨,迴廊幽曲,聲名鵲起,為隴上最大的道觀。當時金天觀以唐代槐樹、壁畫、牡丹而聞名。金天觀里原有36株唐槐,稱為「三十六部雷將」。今天僅存唐槐3株,最高的一株高達20餘米,胸徑近3米,也名正言順的成為蘭州第一號受保護古木;還有明清柏3株,樹齡均在120年以上。
原來金天觀迴廊繪有建文帝時期的壁畫《金闕玄元太上老君應化圖》,還有蘭州馳名的牡丹池,相傳這里的牡丹來自唐長安城,有些甚至還是楊玉環的手植株,傳聞總是令人浮想連篇的,可惜我那天轉了每一處地方,除了可一瞻唐槐清柏外,其他都已消失,只見廊殿開著一間接一間的行貨畫廊和「奇石店」。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四月,林則徐被貶新疆途中,居蘭州八天,一天他游覽了金天觀,在斗母宮題寫了一幅對聯:「普物無心,萬訃共載慈雲遍:資生有道,百族同依爰日長」,如今不知又在何處。
1956年,金天觀改為蘭州工人文化宮。好在原二清殿西廊還有明清碑刻十餘塊,是城市建設時人們將一些地方的石碑移立到此的。其中最有名的當屬從肅王府「節園」移來的「碧血碑」(「碧血碑」的故事下面會講到),旁邊還有清末陝甘總督左宗棠書的文天祥《正氣歌》碑刻。
蘭州白衣寺塔
蘭州白衣寺是末代肅王朱識鋐管治下於崇禎四年(1631年) 始建的寺院。那時建寺初成,往往都獲皇帝封賜名,大概崇禎正忙於應付清兵進逼,哪有心情顧及隴上一寺命名,當時就以寺內尊奉的白衣菩薩而稱「白衣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