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業生產 > 工業化的超導材料有哪些

工業化的超導材料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8-03 08:17:34

1. 超導體材料有哪些

主要由純金屬,合金、化合物、陶瓷幾類。例如鑭-鋇-銅-氧化物、鋇-釔-銅氧化物、鈮鈦合金等等

2. 超導材料一般有那些

超導技術的主體是超導材料。簡而言之,超導材料就是沒有電阻、或電阻極小的導電材料。超導材料最獨特的性能是電能在輸送過程中幾乎不會損失:近年來,隨看材料科學的發展,超導材料的性能不斷優化,實現超導的臨界溫度越來越高。20世紀末,科學家合成了在室溫下具有超導性能的復合材料,室溫超導材料的研製成功使超導的實際應用成為可能。
超導是指某些物體當溫度下降至一定溫度時,電阻突然趨近於零的現象。具有這種特性的材料稱為超導材料。
超導體由正常態轉變為超導態的溫度稱為這種物質的轉變溫度(或臨界溫度) 因為這個溫度很低,在絕對零度附近.因而目前為止,應用不是很廣泛.但是科學家在研究高溫超導,如果研究成功,用這種材料導電時不損耗電能,不產生熱量.可以節約能源!
1911年荷蘭物理學家Onnes發現汞(水銀)在4.2k附近電阻突然下降為零,他把這種零電阻現象稱為超導電性。圖5-13示出了汞的電阻隨溫度變化的關系。
汞的電阻突然消失時的溫度稱為轉變溫度或臨界溫度,常用Tc表示。

在一定溫度下具有超導電性的物體稱為超導體。金屬汞是超導體。進一步研究發現元素周期表中共有26種金屬具有超導電性,它們的轉變溫度Tc列於表5-6。從表中可以看到,單個金屬的超導轉變溫度都很低,沒有應用價值。因此,人們逐漸轉向研究金屬合金的超導電性。表5-7列出一些超導合金的轉變溫度,其中Nb3Ge的轉變溫度為23.2K,這在70年代算是最高轉變溫度超導體了。當超導體顯示導材料都是在極低溫下才能進入超導態,假如沒有低溫技術發展作為後盾,就發現不了超導電性,無法設想超導材料。這里又一次看到材料發展與科學技術互相促進的關系。
低溫超導材料要用液氦做致冷劑才能呈現超導態,因此在應用上受到很大的限制。人們迫切希望找到高溫超導體,在徘徊了幾十年後,終於在1986年有了突破。瑞士Bednorz和Müller發現他們研製的La-Ba-CuO混合金屬氧化物具有超導電性,轉變溫度為35K。這是超導材料研究上的一次重大突破,打開了混合金屬氧化物超導體的研究方向。接著中、美科學家發現Y-Ba-CuO混合金屬氧化物在90K具有超導電性,這類超導氧化物的轉變溫度已高於液氮溫度(77K),高溫超導材料研究獲得重大進展。一連串激動人心的發現在世界上掀起了「超導熱」。目前新的超導氧化物系列不斷涌現,如Bi-Ca-CuO,Tl-Ba-Ca-CuO等,它們的超導轉變溫度超過了120K。高溫超導體的研究方興未艾,人們殷切地期待著室溫超導材料的出現。
人們發現C60與鹼金屬作用能形成AxC60(A代表鉀、銣、銫等),它們都是超導體,超導轉變溫度列於表5-8。從表中數據看到,大多數AxC60超導體的轉變溫度比金屬合金超導體高。金屬氧化物超導體是無機超導體,它們都是層狀結構,屬二維超導。而AxC60則是有機超導體,它們是球狀結構,屬三維超導。因此AxC60這類超導體是很有發展前途的超導材料。
超導研究引起各國的重視,一旦室溫超導體達到實用化、工業化,將對現代文明社會中的科學技術產生深刻的影響。下面簡單介紹超導體的一些應用。
(1)用超導材料輸電發電站通過漫長的輸電線向用戶送電。由於電線存在電阻,使電流通過輸電線時電能被消耗一部分,如果用超導材料做成超導電纜用於輸電,那麼在輸電線路上的損耗將降為零。
(2)超導發電機製造大容量發電機,關鍵部件是線圈和磁體。由於導線存在電阻,造成線圈嚴重發熱,如何使線圈冷卻成為難題。如果用超導材料製造超導發電機,線圈是由無電阻的超導材料繞制的,根本不會發熱,冷卻難題迎刃而解,而且功率損失可減少50%。
(3)磁力懸浮高速列車要使列車速度達到500kmh-1,普通列車是絕對辦不到的。如果把超導磁體裝在列車內,在地面軌道上敷設鋁環,利用它們之間發生相對運動,使鋁環中產生感應電流,從而產生磁排斥作用,把列車托起離地面約10cm,使列車能懸浮在地面上而高速前進。
可控熱核聚變核聚變時能釋放出大量的能量。為了使核聚變反應持續不斷,必須在108℃下將等離子約束起來,這就需要一個強大的磁場,而超導磁體能產生約束等離子所需要的磁場。人類只有掌握了超導技術,才有可能把可控熱核聚變變為現實,為人類提供無窮的能源。

3. 超導材料都有哪些

超導材料按其化學成分可分為元素材料、合金材料、化合物材料和超導陶瓷。①超導元素:在常壓下有28種元素具超導電性,其中鈮(Nb)的Tc最高,為9.26K。電工中實際應用的主要是鈮和鉛(Pb,Tc=7.201K),已用於製造超導交流電力電纜、高Q值諧振腔等。② 合金材料: 超導元素加入某些其他元素作合金成分, 可以使超導材料的全部性能提高。如最先應用的鈮鋯合金(Nb-75Zr),其Tc為10.8K,Hc為8.7特。繼後發展了鈮鈦合金,雖然Tc稍低了些,但Hc高得多,在給定磁場能承載更大電流。其性能是Nb-33Ti,Tc=9.3K,Hc=11.0特;Nb-60Ti,Tc=9.3K,Hc=12特(4.2K)。目前鈮鈦合金是用於7~8特磁場下的主要超導磁體材料。鈮鈦合金再加入鉭的三元合金,性能進一步提高,Nb-60Ti-4Ta的性能是,Tc=9.9K,Hc=12.4特(4.2K);Nb-70Ti-5Ta的性能是,Tc=9.8K,Hc=12.8特。③超導化合物:超導元素與其他元素化合常有很好的超導性能。如已大量使用的Nb3Sn,其Tc=18.1K,Hc=24.5特。其他重要的超導化合物還有V3Ga,Tc=16.8K,Hc=24特;Nb3Al,Tc=18.8K,Hc=30特。④超導陶瓷:20世紀80年代初,米勒和貝德諾爾茨開始注意到某些氧化物陶瓷材料可能有超導電性,他們的小組對一些材料進行了試驗,於1986年在鑭-鋇-銅-氧化物中發現了Tc=35K的超導電性。1987年,中國、美國、日本等國科學家在鋇-釔-銅氧化物中發現Tc處於液氮溫區有超導電性,使超導陶瓷成為極有發展前景的超導材料。

4. 超導材料種類

超導材料是一種在一定條件下,能排斥磁力線且呈現出電阻為零的特性的新型材料。目前,已發現有46種元素和幾千種合金、化合物可以成為超導材料。超導材料根據臨界轉變溫度可分為低溫超導材料和高溫超導材料。低溫超導材料主要有NbTi 和Nb3Sn 材料等,高溫超導材料主要有Bi-Sr-Ca-Cu-O(BSCCO)和Y-Ba-Cu-O(YBCO)材料、MgB2超導材料、鐵基超導材料等。

盡管已經發現了數萬種超導體,但真正具有實用價值的超導體並不多。

得到應用的低溫超導體主要包括NbTi、Nb3Sn、Nb3Al等,其制備技術與工藝已經相當成熟,並推動了加速器磁體、核聚變工程用超導磁體、核磁共振(MRI和NMR)磁體、通用超導磁體等應用領域的發展。

具有實用價值的高溫超導體主要包括鉍系(BSCCO,第一代高溫超導材料)和釔系(YBCO或ReBCO,第二代高溫超導材料)。

進入21世紀以來,MgB2和鐵基超導體相繼被發現,成為兩種新的具有實際應用潛力的超導體。

來源:《揭秘未來100大潛力新材料(2019年版)》_新材料在線

5. 什麼是製作超導磁體的主要材料之一

自從1911年發現汞的超導性以後,又先後發現20餘種純金屬也具超導性,但臨界溫度都在0.1K—9.13K之間。為了尋找較高臨界溫度的超導材料,50年代初,科學家們將注意力轉向合金及其化合物。1952年發現了臨界溫度為17K的V3Si,後又發現18K的Nb3Sn,不久又陸續發現若干鈮系合金超導體。1973年發現臨界溫度可達23.2K的Nb3Ge,被認為是一個了不起的收獲,曾激發起尋找高溫超導體的熱情。截止到70年代末,雖然共發現了一千種合金和化合物超導體,但具有較高臨界溫度,且在實際工程中得到應用的主要是鈮和鈮系超導體Nb3X(其中X可以是Ge,A1,Si,Ga或Sn)。其中NbTi的延展性較好,用於製成線材,是製作超導磁體的主要材料之一;Nb3Sn材質較脆,近幾年通過工程研究已可用來繞制磁場的磁體;而NbN用於電子產品,純鈮則用於射頻腔。

科學家們為了尋求理想的高溫超導材料,在實驗室里苦苦奮鬥了70餘年,制備的超導體最高溫度也只有23.2K。使人們對高溫超導的期望顯得心灰意冷,好夢難圓。然而,1986年出現了歷史性的新轉折點。這一年,美國國際商業機器公司的米勒和貝德瑞爾茨在瑞士實驗室里發現了臨界溫度達35K的鑭鋇銅氧化物陶瓷超導材料。這一振奮人心的消息於1986年4月公布後,立即引起世界上超導研究者的關注,並很快形成世界性的超導熱。人們進入了在多元氧化體系中尋找高臨界溫度超導體的競賽。

1987年2月,中國、日本和美國先後報導了臨界溫度超過氮氣液化溫度77.3K的超導體研製成功的消息。也就是在這一時期,高溫超導進入了一個突飛猛進的發展階段。在這個研究領域中,中國、美國和日本處於領先地位。

高溫超導材料高於35K的超導材料均為金屬氧化物,亦即陶瓷材料。高於77.3K的超導材料的金屬中除一例外,均含金屬銅,其中比較典型的是釔、鋇、銅氧化物。

80年代中期以來,新發現了1300多種超導材料。

i994年1月18日美國宣布:美國能源部阿貢國立實驗室和紐約專門生產超導磁鐵、線圈和超低溫製冷設備的IGC公司,共同研究並製作出高溫超導體磁性線圈組。在液態氦的冷卻下該線圈能產生2.6特斯拉強磁場,比地球磁場強7.8萬倍,打破了他們去年8月以來保持的1.65特斯拉紀錄。

1995年2月27日,美國IBM公司下屬的沃森研究中心的科學家說,他們對高溫超導機制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的突破。

盡量提高超導體的溫度特性,是全球科學家的競先研究的目標。相信不遠的將來,會有越來越多的超導體記錄被刷新。

我國超導技術研究與開發起步於60年代。1959年研製成功氦液化器。1965年研製出第一代單芯NbTi超導體磁體。1973年進行了多芯超導線圈和各類直流與脈沖磁體的研製。1976年開始交、直流電機,磁流體發電,受控熱核裝置等大型超導磁體的研究。1981年以後,提出了以中小型磁體和工業應用為主的發展目標。在1986年4月公布發現35K的超導材料後,在全世界掀起的高溫超導熱的沖擊下,為了在這個領域能站在美、日等國同一條起跑線上開展競爭,我國加強了對高溫超導研究。並在朱經武教授發現釔系氧化物超導體論文發表之前,我國的超導專家就已經製造同樣的釔鋇銅比率為1∶2∶3的化合物,1987年2月我國與日本、美國幾乎同一時間報道了臨界溫度超過氮氣液化溫度77.3K的超導材料研製成功的消息,表明我國在1987年的超導研究水平已進入國際先進行列。但從總體看,目前尚處於實驗室研究階段。今後國家將集中有限人力、財力優先放在技術較成熟,有明確市場需求的產品上,大力予以扶持,盡快實現產品的商品化。

6. 超導體通常用的材料以及原理是什麼

超導體
1911年,荷蘭科學家昂內斯(Ones)用液氦冷卻汞,當溫度下降到4.2K時,水銀的電阻完全消失,這種現象稱為超導電性,此溫度稱為臨界溫度。根據臨界溫度的不同,超導材料可以被分為:高溫超導材料和低溫超導材料。但這里所說的「高溫」,其實仍然是遠低於冰點攝氏0℃的,對一般人來說算是極低的溫度。1933年,邁斯納和奧克森菲爾德兩位科學家發現,如果把超導體放在磁場中冷卻,則在材料電阻消失的同時,磁感應線將從超導體中排出,不能通過超導體,這種現象稱為抗磁性。經過科學家們的努力,超導材料的磁電障礙已被跨越,下一個難關是突破溫度障礙,即尋求高溫超導材料。

1973年,發現超導合金――鈮鍺合金,其臨界超導溫度為23.2K,這一記錄保持了近13年。

1986年,設在瑞士蘇黎世的美國IBM公司的研究中心報道了一種氧化物(鑭鋇銅氧化物)具有35K的高溫超導性。此後,科學家們幾乎每隔幾天,就有新的研究成果出現。

1986年,美國貝爾實驗室研究的超導材料,其臨界超導溫度達到40K,液氫的「溫度壁壘」(40K)被跨越。

1987年,美國華裔科學家朱經武以及中國科學家趙忠賢相繼在釔-鋇-銅-氧系材料上把臨界超導溫度提高到90K以上,液氮的「溫度壁壘」(77K)也被突破了。1987年底,鉈-鋇-鈣-銅-氧系材料又把臨界超導溫度的記錄提高到125K。從1986-1987年的短短一年多的時間里,臨界超導溫度提高了近100K。

來自德國、法國和俄羅斯的科學家利用中子散射技術,在高溫超導體的一個成員單銅氧層Tl2Ba2CuO6+δ中觀察到了所謂的磁共振模式,進一步證實了這種模式在高溫超導體中存在的一般性。該發現有助於對銅氧化物超導體機制的研究。

高溫超導體具有更高的超導轉變溫度(通常高於氮氣液化的溫度),有利於超導現象在工業界的廣泛利用。高溫超導體的發現迄今已有16年,而對其不同於常規超導體的許多特點及其微觀機制的研究,卻仍處於相當「初級」的階段。這一點不僅反映在沒有一個單一的理論能夠完全描述和解釋高溫超導體的特性,更反映在缺乏統一的、在各個不同體繫上普遍存在的「本徵」實驗現象。本期Science所報道的結果意味著中子散射領域里一個長期存在的困惑很有可能得到解決。

早在1991年,法國物理學家利用中子散射技術在雙銅氧層YBa2Cu3O6+δ超導體單晶中發現了一個微弱的磁性信號。隨後的實驗證明,這種信號僅在超導體處於超導狀態時才顯著增強並被稱為磁共振模式。這個發現表明電子的自旋以某種合作的方式產生一種集體的有序運動,而這是常規超導體所不具有的。這種集體運動有可能參與了電子的配對,並對超導機制負責,其作用類似於常規超導體內引起電子配對的晶格振動。但是,在另一個超導體La2-xSrxCuO4+δ(單銅氧層)中,卻無法觀察到同樣的現象。這使物理學家懷疑這種磁共振模式並非銅氧化物超導體的普遍現象。1999年,在Bi2Sr2CaCu2O8+δ單晶上也觀察到了這種磁共振信號。但由於Bi2Sr2CaCu2O8+δ與YBa2Cu3O6+δ一樣,也具有雙銅氧層結構,關於磁共振模式是雙銅氧層的特殊表徵還是「普遍」現象的困惑並未得到徹底解決。

理想的候選者應該是典型的高溫超導晶體,結構盡可能簡單,只具有單銅氧層。困難在於,由於中子與物質的相互作用很弱,只有足夠大的晶體才可能進行中子散射實驗。隨著中子散射技術的成熟,對晶體尺寸的要求已降低到0.1厘米3的量級。晶體生長技術的進步,也使Tl2Ba2CuO6+δ單晶體的尺寸進入毫米量級,而它正是一個理想的候選者。科學家把300個毫米量級的Tl2Ba2CuO6+δ單晶以同一標准按晶體學取向排列在一起,構成一個「人造」單晶,「提前」達到了中子散射的要求。經過近兩個月散射譜的搜集與反復驗證,終於以確鑿的實驗數據顯示在這樣一個近乎理想的高溫超導單晶上也存在磁共振模式。這一結果說明磁共振模式是高溫超導的一個普遍現象。而La2-xSrxCuO4+δ體繫上磁共振模式的缺席只是「普遍」現象的例外,這可能與其結構的特殊性有關。

關於磁共振模式及其與電子間相互作用的理論和實驗研究一直是高溫超導領域的熱點之一,上述結果將引起許多物理學家的關注與興趣。

20世紀80年代是超導電性的探索與研究的黃金年代。1981年合成了有機超導體,1986年繆勒和柏諾茲發現了一種成分為鋇、鑭、銅、氧的陶瓷性金屬氧化物LaBaCuO4,其臨界溫度約為35K。由於陶瓷性金屬氧化物通常是絕緣物質,因此這個發現的意義非常重大,繆勒和柏諾茲因此而榮獲了1987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

1987年在超導材料的探索中又有新的突破,美國休斯頓大學物理學家朱經武小組與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趙忠賢等人先後研製成臨界溫度約為90K的超導材料YBCO(釔鉍銅氧)。

1988年初日本研製成臨界溫度達110K的Bi-Sr-Ca-Cu-O超導體。至此,人類終於實現了液氮溫區超導體的夢想,實現了科學史上的重大突破。這類超導體由於其臨界溫度在液氮溫度(77K)以上,因此被稱為高溫超導體。

自從高溫超導材料發現以後,一陣超導熱席捲了全球。科學家還發現鉈系化合物超導材料的臨界溫度可達125K,汞系化合物超導材料的臨界溫度則高達135K。如果將汞置於高壓條件下,其臨界溫度將能達到難以置信的164K。

1997年,研究人員發現,金銦合金在接近絕對零度時既是超導體同時也是磁體。1999年科學家發現釕銅化合物在45K時具有超導電性。由於該化合物獨特的晶體結構,它在計算機數據存儲中的應用潛力將是非常巨大的。

為了證實(超導體)電阻為零,科學家將一個鉛制的圓環,放入溫度低於Tc=7.2K的空間,利用電磁感應使環內激發起感應電流。結果發現,環內電流能持續下去,從1954年3月16日始,到1956年9月5日止,在兩年半的時間內的電流一直沒有衰減,這說明圓環內的電能沒有損失,當溫度升到高於Tc時,圓環由超導狀態變正常態,材料的電阻驟然增大,感應電流立刻消失,這就是著名的昂尼斯持久電流實驗。

7. 低溫超導材料有哪些

具有低臨界轉變溫度(Tc<30K),在液氦溫度條件下工作的超導材料。分為金屬、合金和化合物。具有實用價值的低溫超導金屬是Nb( 鈮 ),Tc 為9.3K已製成薄膜材料用於弱電領域。合金系低溫超導材料是以Nb為基的二元或三元合金組成的β相固溶體,Tc 在 9K 以上。最早研究的是NbZr合金,在此基礎上又出現了 NbTi合金 。NbTi 合金的超導電性和加工性能均優於 NbZr 合金 ,其使用已佔低溫超導合金的95% 左右 。NbTi 合金可用一般難熔金屬的加工方法加工成合金,再用多芯復合加工法加工成以銅(或鋁)為基體的多芯復合超導線,最後用冶金方法使其最終合金由β單相轉變為具有強釘扎中心的兩相(α+β)合金,以滿足使用要求。化合物低溫超導材料有NbN (Tc=16K)、Nb3Sn ( Tc=18.1K) 和 V3Ga(Tc=16.8K)。NbN多以薄膜形式使用 ,由於其穩定性好 ,已製成實用的弱電元器件 。Nb3Sn是脆性化合物 ,它和V3Ga可以純銅或青銅合金為基體材料,採用固態擴散法制備 。為了提高 Nb3Sn(V3Ga)的超導性能和改善其工藝性能,有時加入一些合金元素,如Ti、Mg等。
低溫超導材料已得到廣泛應用 。在強電磁場中 ,NbTi超導材料用作高能物理的加速器、探測器、等離子體磁約束、超導儲能 、超導電機及醫用磁共振人體成像儀等;Nb3Sn 超導材料除用於製作大量小型高磁場(710T)磁體外,還用於製作受控核聚變裝置中數米口徑的磁體 ;用Nb及NbN薄膜製成的低溫儀器,已用於軍事及醫學領域檢測極弱電磁信號 。低溫超導材料由於Tc低,必須在液氦溫度下使用,運轉費用昂貴,故其應用受到限制。

8. 什麼是超導材料請舉出三個實例!

1911年,荷蘭萊頓大學的卡茂林· 昂尼斯意外地發現,將汞冷卻到-268.98°C時,汞的電阻突然消失;後來他又發現許多金屬和合金都具有與上述汞相類似的低溫下失去電阻的特性,由於它的特殊導電性能,卡茂林·昂尼斯稱之為超導態。卡茂林由於他的這一發現獲得了1913年諾貝爾獎。 這一發現引起了世界范圍內的震動。在他之後,人們開始把處於超導狀態的導體稱之為「超導體」。超導體的直流電阻率在一定的低溫下突然消失,被稱作零電阻效應。導體沒有了電阻,電流流經超導體時就不發生熱損耗,電流可以毫無阻力地在導線中形成強大的電流,從而產生超強磁場。 關於高溫超導體: 20世紀80年代是超導電性的探索與研究的黃金年代。1981年合成了有機超導體,1986年繆勒和柏諾茲發現了一種成分為鋇、鑭、銅、氧的陶瓷性金屬氧化物LaBaCuO4,其臨界溫度約為35K。由於陶瓷性金屬氧化物通常是絕緣物質,因此這個發現的意義非常重大,繆勒和柏諾茲因此而榮獲了 1987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 1987年在超導材料的探索中又有新的突破,美國休斯頓大學物理學家朱經武小組與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趙忠賢等人先後研製成臨界溫度約為90K的超導材料YBCO(釔鉍銅氧)。 1988年初日本研製成臨界溫度達110K的Bi-Sr-Ca-Cu-O超導體。至此,人類終於實現了液氮溫區超導體的夢想,實現了科學史上的重大突破。這類超導體由於其臨界溫度在液氮溫度(77K)以上,因此被稱為高溫超導體。 自從高溫超導材料發現以後,一陣超導熱席捲了全球。科學家還發現鉈系化合物超導材料的臨界溫度可達125K,汞系化合物超導材料的臨界溫度則高達135K。如果將汞置於高壓條件下,其臨界溫度將能達到難以置信的164K。

9. 超導材料是什麼

超導材料是一種在一定條件下,能排斥磁力線且呈現出電阻為零的特性的新型材料。目前,已發現有46種元素和幾千種合金、化合物可以成為超導材料。超導材料根據臨界轉變溫度可分為低溫超導材料和高溫超導材料。低溫超導材料主要有NbTi 和Nb3Sn 材料等,高溫超導材料主要有Bi-Sr-Ca-Cu-O(BSCCO)和Y-Ba-Cu-O(YBCO)材料、MgB2超導材料、鐵基超導材料等。

超導材料具有兩大顯著特性,零電阻和邁斯納效應,此外還具有同位素效應、量子隧道效應等特性,可利用超導體實現諸如無損耗輸電、穩恆強磁場和高速磁懸浮車等,目前超導材料在醫療器械、國防軍事、電子通信、電力能源、交通運輸等眾多領域取得了應用。

曾有10人因超導材料的研究成果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來源:《揭秘未來100大潛力新材料(2019年版)》_新材料在線

10. 超導材料是什麼它有什麼應用

超導材料是一種在一定條件下,能排斥磁力線且呈現出電阻為零的特性的新型材料。目前,已發現有46種元素和幾千種合金、化合物可以成為超導材料。超導材料根據臨界轉變溫度可分為低溫超導材料和高溫超導材料。低溫超導材料主要有NbTi 和Nb3Sn 材料等,高溫超導材料主要有Bi-Sr-Ca-Cu-O(BSCCO)和Y-Ba-Cu-O(YBCO)材料、MgB2超導材料、鐵基超導材料等。

超導材料具有兩大顯著特性,零電阻和邁斯納效應,此外還具有同位素效應、量子隧道效應等特性,可利用超導體實現諸如無損耗輸電、穩恆強磁場和高速磁懸浮車等,目前超導材料在醫療器械、國防軍事、電子通信、電力能源、交通運輸等眾多領域取得了應用。曾有10人因超導材料的研究成果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超導材料具體的應用案例:

1、電力能源:高溫超導電纜、超導電機、超導變壓器…

以上內容均節選自《揭秘未來100大潛力新材料(2019年版)》_新材料在線;

想了解更多關於超導材料的信息,XCLZX_HL,歡迎一起交流討論。

閱讀全文

與工業化的超導材料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汽車減配在哪裡看 瀏覽:973
賓士的esq在哪裡 瀏覽:772
工業園區准入節能規劃公司有哪些 瀏覽:512
煙台昌隆汽車配件有限公司在哪裡 瀏覽:126
奧迪q5後面怎麼吹暖風 瀏覽:771
工業互聯網跨界農業怎麼樣 瀏覽:798
奧迪哪個系列有天窗 瀏覽:40
寶馬車從沈陽運蘇州要多久 瀏覽:706
汽車噴漆砂眼是什麼原因 瀏覽:622
汽車加氣站歸什麼部門監督 瀏覽:196
成熟工業園如何實現工業40 瀏覽:92
寶馬車門裡面拉手怎麼蓋上 瀏覽:767
如何製作簡易汽車限速器 瀏覽:803
汽車空調泵管道如何清洗 瀏覽:741
汽車大燈黑膜哪裡有賣的 瀏覽:568
12年福建賓士製冷劑加多少 瀏覽:569
奧迪a5首付30萬月供需要多少 瀏覽:633
電動汽車如何擴裝續航鋰電池 瀏覽:742
奧迪s4怎麼刷馬力機 瀏覽:65
奧迪a7銀色什麼顏色好看 瀏覽: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