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和日本綜合國力哪個強是綜合實力!不是軍事實力!
當然是中國了 1、經濟上我們GDP總量已經超過日本 2、軍事上日本雖然有受到二戰戰敗國的影響 只能擁有自衛隊 當人家武器裝備 人員素質等都是世界一流的 受限於軍事化人數 差了中國好幾級 而且目前我國的先進武器也不會太過遜色 因此 軍事上依然中國占優勢 3、政治 中國是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 與非洲多數國家交好 與發展中國家巴西 俄羅斯來往密切 而日本在政治交往中 除了打打經濟牌 別無建樹 而且還是非正常國家 上次其迫切想入常 就是希望贏得政治正常化 因此這一環節依然是中國領先 4、軟實力 日本文化除了動漫 動作片 還有幾代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基本上是作為一個文化輸出國存在 即便是中國現代很多文化也深受其影響 而中國現目前除了有世界工廠的美譽外 就是知識產權保護不力 山寨立國等 這一環 日本勝出
綜合來看 中國的綜合國力強於日本
Ⅱ 日本和中國的工業體系哪個更加完整
現在的話,當然是中國了,從高端軍工、航天,到普通機床都可以生產,體系完善,現在公認的世界大國為什麼只有中美俄呢,就是因為只有這三個國家是完完全全的工業體系完善的國家
Ⅲ 當今,中國和日本哪個工業化程度更高
是日本,他們不但規模大,基礎牢,高尖端,而且產業鏈完善…但我們國家也不弱,要知道我們國家能在這么短的時間里發展成這樣已經不能不說是個奇跡了,而且我們國家這幾年工業發展速度一直很高,現在我們國家的機床數僅低於美國!所以說在不久的將來我們的重工業一定會超過日本的!
Ⅳ 中國經濟比日本經濟誰強
中國13億人創造的經濟總量不敵日本1億人口中國總量世界第3日本第2不過這兩年中國總量馬上就會超過日本但是人均遙遙無期所以中國和日本的經濟差距相當大不要聽網上說什麼中國多麼多麼強大了,和日本比差的遠了。
Ⅳ 現在中國和日本的重工業哪個更強
中國。
Ⅵ 日本的真正經濟實力是怎樣日本和中國差距多大
日本的真正經濟實力是怎樣:
對日本發展的看法和評價不能簡單地被中國經濟總量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的表象所掩蓋。總體上,日本經濟社會發展已經進入高度發達文明的程度。
日本還是世界上最公平的國家之一。日本朋友甚至開玩笑說,我們是真正的社會主義國家。
日本和中國差距多大:
經濟實力方面存在巨大差距。雖然中國的經濟總量超過日本,但中國的國土面積是日本的25倍,人口是日本的10倍多,反過來日本的人均GDP是中國的10倍。2010年,日本人均GDP是42150美元,而中國只有4260美元。
日本在世界上的高收入國家中名列前茅,而中國僅排在第120位左右。日本經濟方面的巨大優勢突出體現在三個方面:工業製造,金融實力,技術優勢。這是日本維持世界經濟霸權的三大支柱。
強大的高端工業製造能力。日本三菱綜合研究所的中村裕彥先生說,日本為什麼能夠成為世界上的高端製造大國?因為日本沒有多少資源,能源自給率不到20%,糧食自給率只有28%,要維持日本人的生存,滿足能源和糧食的進口需要,就必須發展具有強大競爭力的製造業,這是日本的生存之道和生命線所在。
日本正是以這種深刻認識和進取精神,牢牢占據世界製造業的高位。工業實力和強大的製造能力成為日本最重要的王牌。工業製造業的高度自動化,使日本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機械設備和工業機器人製造大國。
世界500強企業中,日本共有68家跨國企業上榜,僅次於美國而居世界第二位。日本產生了一大批世界知名公司和品牌,如豐田、三菱、日產、索尼、東芝、松下等,其產品技術含量和質量精益求精,享譽全球。
在日本工作的中國教授告訴我們,日本產品很少有質量問題,更不可能有假冒偽劣,同樣的產品各地價格也相差不多,顧客盡管放心購物。日本製造成為品牌,技術,質量的代名詞。
強大的金融實力。日本早在20世紀80年代就確立了世界金融帝國的地位,後來雖然受到泡沫經濟破裂和金融危機的沖擊,但金融實力依然強大。日本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債權國,2010年,日本的海外凈資產總計為3.07萬億美元,相當於其國內生產總值的55.8%。
強大的技術優勢。永遠保持技術領先優勢,這是日本手中的核心王牌。日本提出「技術立國」戰略,在研發領域始終保持世界至尊地位。日本的研發投入佔全球研發投入總量的20%,而其人口只佔全球的2%。
日本的科研投入相當於國內生產總值的3.4%,其中77%來自企業,而經合組織成員國的平均水平只有2.3%。全球十大發明型企業中,有八家在日本。其專利發明集中在電子,機械,精細化工,納米新材料,能源與環保等高科技行業。在可見的將來,日本的技術領先地位難以動搖。
日本處在現代化的領先地位。訪問日本期間,最直觀的感受就是日本完善的基礎設施,特別是發達的綜合性立體交通體系。日本全國近1.28億人,居住在面積只有37.78萬平方公里的列島上,而且還主要集中在本州島上,但到處的交通都很通暢,包括東京這個國際化大都市,幾乎看不到長時間堵車的現象。
主要是因為,雖然日本汽車工業發達,居民家庭汽車擁有率很高,但大城市地下鐵路,地上高架輕軌構成了一個立體交通網,到任何一個地方都很方便,人們出行首選的是輕軌和地鐵(日本人都叫電車),很少有人會開車上班,甚至一些大公司的經理,政府的高官也都乘坐地鐵。
日本人很為他們完善便捷,節能環保的基礎設施自豪,並認為日本在基礎設施的規劃,建設,運營和管理方面具有向其他國家出口的優勢。日本在城鄉,區域發展方面已達到了比較均衡的狀態。從南到北,沿途所見,各地區發展都很現代化。
日本的農村一樣能夠享受現代化發展的成果,交通便利,服務設施比較完善,生活水平與城市差別不大。與此相對照,中國的城鄉、區域之間還存在著很大差距。特別是中國還處在農村勞動力向城市大規模流動的階段,僅消化吸收這龐大的農村人口,最終達到城鄉之間的相對均衡,恐怕就需要兩三代人,幾十年的時間,這就充分體現了中國與日本現代化的差距。
Ⅶ 五十年代,中國優先發展重工業,製造業比日本來說較高端,為什麼製造業後來落後於日本
這是理論誤區。誠然我們五十年代就開始優先發展重工業,也取得了令世界矚目的成果,但平心而論,那時引進的蘇聯的重工業技術比日本的工業技術還差得遠。日本在四十年代就能大批量製造航空母艦和艦載機,也能製造潛艇,製造坦克、大炮都是平常事,實事求是地說,比我們那時的工業技術水平領先幾十年,哪裡能說比日本高端?這個觀點完全不客觀。因為原來工業基礎差距太大,即使我們奮力追趕,差距不斷縮小,但工業技術落後於日本的局面並未全面改觀,但我們在航天、隱身飛機、高鐵、巨型水輪機、超高壓輸電等方面已經領先於日本了,這值得自豪的。但整體工業技術仍有不小差距。不論是機床、工業控制系統、晶元甚至照相機、光學儀器方面,差距仍大,還需我們努力追趕若干年。作為發展中國家,長期經濟困難。沒有那麼多資金或資源用於全行業的大量高強度投入,沒有投入自然就沒有產出,許多投入不足的行業落後也是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