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工業空間分布具有什麼特點
我認為:主要分布在我國東部沿海的季風區內。原因:東部礦產資源豐富、交通便利(海洋運輸)
滿意求採納,謝謝您~!
㈡ 工業布局都有哪些原則
工業布局的原則主要有:自覺運用地區經濟發展的不平衡規律;遵循工業布局地域分工規律;有利於提高社會勞動生產率;適宜分散和必要集中相結合;充分考慮政治和國防安全的要求等。
1、自覺運用經濟發展的不平衡規律。地區經濟發展是在不平衡中求平衡,在拉大發展差距中求縮小差距,即不平衡發展是暫時的、相對的。由於每個地區在一定時期內發展經濟的條件不同,加之財力、物力有限,投入產生的效果也不同,平均投入、平衡發展的效果遠不如有重點、不平衡發展的效果,也就是說,只有每個時期有重點、不平衡發展,一個國家、一個地區工業經濟的發展才能實現相對均衡。例如,日本先發展了基礎較好的「京——濱」地區後,才帶動了其他地區的經濟發展;美國也是先發展了東部大西洋沿岸地區後,才逐步向中西部推進,使中部密西西比河流域、西部太平洋沿岸地區和南部地區快速發展起來;中國也是先發展沿海經濟,後向中西部地區傾斜。
2、遵循工業布局地域分工規律。工業布局地域分工的自然基礎是各地自然資源和自然條件存在優劣;經濟基礎是各地現有經濟水平、特點和經濟地理位置不同。工業布局要分析各地的要素價格和產品成本,找出各地適合布點的工業部門。
3、有利於提高社會勞動生產率。工業布局要充分考慮社會勞動的節約,從減少原材料、燃料和產品的不合理運輸和節約中間環節、中轉全儲的投資費用等入手,促使勞動生產率和經濟效益的提高。工業布局要選擇生產費用、運輸費用及流通費用的總和為最小的建廠地點。
4、適宜分散和必要集中相結合。工業布局應充分利用現有中、小城鎮或在資源較豐裕的地區分散布點,這有利於改變原有不合理的工業分布,充分利用各地自然資源,使各地區經濟協調發展,也有利於國防安全、環境保護和生態平衡。當然工業布局分散要適當,不能搞「大而全」或叫、而全」,即在堅持適當分散的同時,堅持必要的集中;這可使企業共同利用各種資源要素,有利於建立共同的專業化協作配套廠以及供電、供水、交通、通訊等廠外公共工程,從而獲得生產費用的節約和較高的集聚效益,有利於國內統一市場的形成和建立合理的國民經濟整體運轉機制。
5、充分考慮政治和國防安全要求。工業布局還要充分照顧少數民族地區和經濟落後地區的發展,逐步縮小地區發展差距,防止因經濟發展嚴重不平衡造成社會動盪,甚至出現分裂。例如,原蘇聯各加盟共和國經濟發展水乎極不平衡,民族矛盾不斷激化,最後作為重要因素之:—加速了原蘇聯解體進程。從國防安全考慮,工業布局在宏觀上要處理好國防前沿和戰略腹地的關系,重要工業和產品的生產能力要有縱深配置;在中觀布局上,要防止過度集中,要適當分散布置;同時,要有利於戰備動員計劃的迅速實施。
6、遵循生態平衡規律。工業布局時要正確處理工業生產和保護環境的關系,實行「三同時」方針,積極防止工業發展帶來的環境污染,使生態環境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相協調,不斷提高工業布局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工業布局亦稱工業生產力或工業配置,是指人們通過規劃或其他手段,有意識地對工業生產力在全國或一個地區范圍內進行調整和再分布。工業布局與工業分布之間的關系是一種繼承與被繼承的關系。工業分布是人類進行生產活動的自然結果,人們只能承認它、繼承它。工業布局必須以原有工業分布為前提和基礎,是對原有工業分布的再分布。
㈢ 工業布局類型分為哪些
傳統工業可分為原料指向性、市場指向性、無明顯指向性工業三類,
但工業布局類型為根據臨海型、臨空型、臨江型等地域特徵及原材料、燃料、礦產等資源優勢來劃分的布局類型。
㈣ 什麼是工業布局,都有哪些影響因素
工業布局亦稱工業生產力或工業配置,是指人們通過規劃或其他手段,有意識地對工業生產力在全國或一個地區范圍內進行調整和再分布。工業布局與工業分布之間的關系是一種繼承與被繼承的關系。
工業分布是人類進行生產活動的自然結果,人們只能承認它、繼承它。工業布局必須以原有工業分布為前提和基礎,是對原有工業分布的再分布。
影響工業布局的因素主要有自然條件;經濟技術條件;科學技術條件;社會制度和重大社會歷史變遷。
1、自然條件包括資源條件、地質地理條件、氣候條件等。其中,資源條件包括各種燃料、動力資源、礦物原料資源、各種生物資源、土地資源和水資源等。一定空間地域內的自然資源分布總是不平衡的,不同地區蘊藏的資源種類不同,即使同類資源,在各地區的蘊藏量相差也很大,品位、豐度及開采條件亦各異。工業布局要盡量發揮各地區的自然資源優勢,做到趨利避害,揚長避短。地質地理條件包括地形地貌、水文、交通、通訊等,工業布局要依託一定的地理環境進行,要善於利用地質、地理條件為工業布局服務。氣候條件包括光照、濕度、氣流和降水等,氣候對工業生產有著程度不同的影響,要根據不同行業工業生產對氣候條件的要求進行工業布局。
2、經濟技術條件包括人口密度、勞動力資源、生產技術、工程技術人員比例、管理水平、經濟發展水平、經濟結構特徵、生產協作條件、原材料、燃料、動力供應及交通運輸、通訊聯絡等公共工程的數量和水平等。工業布局要重點放在經濟技術條件相對好的地區,對不發達地區的工業發展,首先要創造適於進行大規模工業布局的經濟技術條件,特別是勞動力素質、交通通訊、觀念思想等的轉變。
3、科學技術條件包括科學技術發展的速度和水平,發達的科學技術水平和大規模科技進步,都是工業布局最重要的條件之一。目前,全世界正面臨著一場新的科學技術革命,這一新技術革命將會出現電子計算機工程、外層空間開發、海洋工程、遺傳工程等相互聯系的產業群;同時,也會引起生產過程分散化和多中心化,生產內容多元化和小批量化等新情況,使工業的集中布局又出現了分散的趨勢。工業布局重要的是選擇適合本國、本地區工業結構調整的科學技術來促進工業的擴張,實現工業布局的合理調整。
4、社會制度和重大社會歷史變遷主要指不同的社會制度,同一社會制度下的不同歷史階段,有不同的政治、經濟、社會問題和發展任務,這些都對工業布局產生舉足輕重的影響。工業布局的變化往往和社會歷史條件的變遷緊密聯系著。當社會制度不變的情況下,工業布局應在一定的歷史發展階段努力追求優化效果、合理效果,即實現有條件的工業布局合理化。
㈤ 台山工業新城的空間布局和功能分區
新城內部將以功能分區為基礎,結合綠色廊道分隔,打造組團式發展的結構,形成「五心五區、六軸一帶、綠楔滲透」的空間結構,其中,「五心」即在南區和東區形成兩個生產性服務中心,作為新城的產業配套中心;依託原有水步鎮區、大江鎮區、公益圩發展形成三個生活性服務中心,為新城提供居住、商業等配套功能;「五區」即南部片區、中部片區、東部片區、北部片區、沿江片區等五個城市發展區。在空間結構的指導下,規劃將在五個片區內形成1個居住組團、2個生產服務組團、3個生活服務組團和9個產業組團,共計15個組團以及五處發展備用地。如此一來,工業新城將會既有配套完善的公共服務設施與市政基礎設施,便於企業運作與居民生活,又會在大力發展產業時注重保護生態環境,營造宜居環境,兼備產業發展功能、城市建設功能、生態保育功能。
㈥ 工業布局的世界工業布局特點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科學技術革命的推動下,生產工藝高度發展,世界加工工業不僅成倍增長,且興起了新的、現代化的高科技工業部門,引起工業地域結構的變化。基本特點:
(1)工業生產向大型化、系列化和綜合化發展,是戰後工業布局規模的主導方向。根據地域條件,以一二個工業部門為主導,多發展成為綜合性聯合生產基地,是工業地域部門結構的特點。
(2)工業地域不同層次的集中與相對分散。集中與分散是產業空間運動的形式,工業地域在不斷集中與分散中形成,而集中是主導方面。自資本主義工業化以來,工業地域集中是突出特點。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又有所增強,並出現了不連續的帶狀世界性大工業地帶。發展中國家集中程度更高,呈點狀分布,如各國首都多發展成為最大的工業中心。世界工業生產由高密度區向低密度區擴展是工業空間運動的總趨勢。戰後,特別是60年代以來更加明顯,世界工業地域自西向東、向北、向南擴散著,同時在一國內同樣存在著相對分散的趨勢。如美國向西部、南部發展,日本向南北兩端和日本海側開發,俄羅斯工業地域東移等。在許多大工業城市周圍出現了工業衛星城鎮,一些發展中國家新的加工出口區的建立等都是例證。
(3)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工業布局在原有的煤鐵復合體型和戰後發展起來的臨海型的基礎上,又出現了臨空型、臨路型的新布局類型。以機場和四通八達的高速公路的中心點為中心,依託中心城市,在其周圍或外圍地區,發揮人才、交通信息等軟環境的優勢,發展起各種類型的高科技產業,以美國的「矽谷」和日本的「硅島」為典型代表。
(4)世界各國各地區工業發展不平衡狀態依然存在。工業生產集中在發達國家和幾個發展中國家。如美國、原蘇聯、日本、西歐經濟共同體合佔世界工業生產的3/4以上。
(5)近年亞洲太平洋地區工業發展迅猛,已經成為世界新的工業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