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洋務運動 創辦的民用企業 和軍用企業分別有什麼
一、軍事工業:安慶內軍械所、江南機器製造總局、福州船政局、北洋機器局、蘭州製造局、漢陽兵工廠
二、民用工業:輪船招商局、開平煤礦、湖北織布局
(1)後期代表性的民用工業有哪些擴展閱讀:
19世紀60年代後期,清政府統治集團中一部分洋務派官僚為強化地主階級統治,有限度地採用西方生產技術而創辦的近代企業。是中國人採用機器生產經營近代企業的開始。 洋務派的企業全部是官辦企業。
軍辦企業
1870年代以後,各省籌款建立的製造局大都是中小型的生產單位,其中比較重要的有蘭州機器局(1872)、山東機器局(1875)、吉林機器局(1881)、台灣機器局(1885)、奉天製造局(1894)和北洋機器局(1904)等。軍用企業的產品不進入市場,都由清政府直接調撥給駐扎在各地的軍隊、炮台使用。這些企業不計算盈虧,也不進行積累,生產的擴大或縮小不決定於企業自身力量,而取決於清政府的財政撥款。所以,這些企業雖然運用機器生產,也集中了相當數量的雇傭工人,但從其主要方面來考慮,乃是略帶若干資本主義因素的封建官營企業。
民用企業
洋務派經營的民用企業,以商品生產為目的,吸收私人資本,追求利潤,反映了早期中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產生。這些企業的經營,也在不同程度上對外國資本主義經濟侵略起了抵製作用。所以,與官辦軍用企業相比較,洋務派民用企業的創辦和經營,是中國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帶有積極意義的現象。不過洋務派推行的官督商辦和官商合辦兩種組織形式,都是把代表封建集團利益的「官」和要求發展資本主義的「商」兩種社會力量糅合在一起,「官」「商」在企業的經營方針和管理方法上格格不入,極不利於資本主義企業的順利發展。而官督商辦制度所固有的封建性,又大大便利企業內官權的膨脹。
參考文獻:網路-洋務派
Ⅱ 洋務運動中創辦的軍事工業和民用工業有哪些
洋務運動時期舉辦的軍事工業主要有:江南製造總局(李鴻章)、上海輪船招商局(李鴻章)、福州船政局(左宗棠)、安慶內軍械所(曾國藩)。
洋務運動時期舉辦的民用工業主要有:天津機器製造局 (崇厚)、湖北織布局(張之洞)、天津開平煤礦 (李鴻章)、湖北漢陽鐵廠(張之洞)。
Ⅲ 洋務派創辦的民用工業和軍事工業分別有哪些
洋務運動創辦的民用企業有:機器織布局(李鴻章)、開平礦務局(李鴻章) 、蘭州織呢局(左宗棠)、湖北織布官局(張之洞)。
洋務運動創辦的軍事工業有:安慶內軍械所(曾國潘) 、江南製造總局(李鴻章)、輪船招商局(李鴻章)、輪船招商局 (李鴻章)、電報總局(李鴻章)、福州船政局(左宗棠)、漢陽鐵廠(張之洞)。
(3)後期代表性的民用工業有哪些擴展閱讀:
19世紀60年代初期到90年代,出現了暫時的「中外修好」的和局,清政府統治集團內的一些開明人士為了維護清政府的封建統治,而採取了一系列「自強」「求富」的措施,雖然其目的是為了擺脫「內憂外患」維護封建統治,但這一運動是符合歷史潮流的。
並且在客觀上推動了中國生產力的發展,促使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與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國資本主義的經濟輸入,促進了中國教育的近代化和國防的近代化。
其意義表現在:
1、洋務運動推動了近代中國生產力的發展,促使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
2、洋務派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國資本主義的經濟輸入;
3、洋務運動打開了封建教育制度的缺口;
4、洋務運動促使了國防的近代化。
Ⅳ 洋務運動前期和後期的代表工業分別是什麼
前期大致是 60年代後辦廠製造洋槍洋炮(一開始只是拿錢砸著買) 打出「自強」旗號 內容就是上面那句.
代表企業為:
1861年曾國藩在安慶設內軍械所,試制槍彈
1862年(同治元年)李鴻章率淮軍到上海,設三所洋炮局。
1865年曾國藩、李鴻章在上海創辦江南製造局,生產槍炮彈葯並修造輪船,是當時規模最大的軍工企業 . etc.
後期大致是從 70年代起洋務官僚提出 求富 主張. 口號就是 求富
主要採取的方針以及內容是: 興辦近代民用工業 他們採取 官辦... 官督商辦 及 官商合辦 形式建立起一批近代航運、采礦、通訊、紡織、冶煉等企業 實行軍用工業 民用工業並舉.
代表企業為:
1872年李鴻章首先在上海創辦輪船招商局.
1876年沈葆楨開辦基隆煤礦.
1877年李鴻章派唐廷樞成立開平煤礦.
1878年在上海籌設機器織布局.
1880年在天津創辦電報總局,次年修成唐山至胥各庄鐵路.
1888年黑龍江將軍恭鏜成立漠河礦務局,開發金礦.
1890年湖廣總督張之洞在漢陽建立鐵廠.
Ⅳ 洋務運動前期軍事工業的四個代表,後期民用工業的四個代表
軍事工業:湖北槍炮局、江南製造局、福州船政局、安慶內軍械所;
民用工業:輪船招商局、開平礦務局、天津電報局、上海機器織布局。
Ⅵ 洋務運動興辦了哪些軍事工業與民用工業
主要內容:軍事:積極創辦新式軍事工業,訓練新式軍隊,籌建南洋、北洋和福建三支海軍。
經濟:興辦輪船、鐵路、電報、采礦、紡織等各種民用企業。
文化:興辦新式學堂,派遣留學生,培養洋務人才。
政治:1861年,設立總理衙門
創辦軍事工業:1861年:安慶內軍械所人物:曾國藩
1865年:江南製造總局人物:李鴻章
1866年:福州船政局人物:左宗棠
創辦民用工業:1872年:輪船招商局人物:李鴻章
1880年:電報局人物:李鴻章
1893年:唐胥鐵路
①洋務企業採用西方技術和設備進行生產,屬於近代企業。②洋務派前期創辦的軍事工業,經費由清政府調撥,產品分配給軍隊使用,管理方式是封建衙門式的。雖然這些企業採用機器生產,但本質上屬於帶有資本主義因素的封建官辦企業。③洋務派後期創辦的民用工業,投資大多採取官督商辦和官商合辦形式,產品主要作為商品投放市場,管理上採取勞動僱傭制所以其本質上屬於帶有封建因素的資本主義性質的企業。
Ⅶ 中國近代著名的民用工業都有哪些
南通大生紗廠,創辦人張謇,江蘇南通,1895年創辦,民用工業企業。
保興麵粉廠、福興麵粉公司(一二三廠)、申新紡織廠(一至九廠),創辦人榮宗敬,在無錫、上海、漢口、濟南均有開辦,民用工業企業。
灤州煤礦公司,1907年創辦,創辦人周學熙,地點河北唐山。後與光緒三年(1877)官督商辦開平煤礦公司聯合,組成開灤礦務總局。
鴻生火柴公司,地點上海,1920年劉鴻生為主創辦,近代民用工業企業。
繼昌隆機器繅絲廠,地點南海,1873年陳啟沅創辦,近代民用工業企業
Ⅷ 1、洋務運動的時間、經歷了幾個階段,每個階段開設的代表性工業是什麼
洋務運動時期是19世紀六十年代至九十年代。
第一階段:創辦軍事工業 。代表:安慶內軍械所。
第二階段:民用工業。代表:漢陽鐵廠和湖北織布局。
Ⅸ 洋務運動後期創辦了什麼軍用和民用工業
洋務運動後期創辦的軍工和民用工業企業:
1、安慶內軍械所,又稱「內軍械所」。
清末最早官辦的新式兵工廠(1861年由曾國藩創設於安徽安慶)。製造子彈、火葯、槍炮。科學家徐壽曾在此主持製造中國第一艘輪船。1864年遷南京,改建為金陵機器製造局。
2、江南機器製造總局,簡稱江南製造局或江南製造總局,又稱作上海機器局
江南機器製造總局是清朝洋務運動中成立的軍事生產機構,為晚清中國最重要的軍工廠,是清政府洋務派開設的規模最大的近代軍事企業。也是江南機器製造總局早期廠房近代最早的新式工廠之一。為後來江南造船廠的前身。
3、福州船政局,又名福建船政局、馬尾船政局(今福州馬尾造船廠)
清末由閩浙總督左宗棠創辦於1866年,是中國近代最重要的軍艦生產基地,李鴻章贊其為「開山之祖」。後在繼任船政大臣沈葆禎的苦心經營下,船政成為當時遠東最大的造船廠
4、漢陽鐵廠
漢陽鐵廠中國近代最早的官辦鋼鐵企業。1890年誕生,是當時中國第一家,也是最大的鋼鐵聯合企業,被西方視為中國覺醒的標志。
5、輪船招商局
19世紀70年代開始,洋務派「自強」兼及「求富」,在繼續籌辦軍事工業的同時,著手籌辦交通運輸、采礦、冶煉、紡織等民用工業。李鴻章為了挽回沿江沿海的航運業,抵制外輪的侵奪,委派沙船富商、浙江海運委員、候補知府朱其昂、朱其紹兄弟在上海洋涇濱永安街設局招集商股,定名為「輪船招商公司」。
6、上海洋炮局
創辦於1862年,由李鴻章在上海松江創建,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家工業企業,也是中國最早的兵工廠。作為洋務運動的主要發起人,李鴻章於1862年(清同治元年)12月,授命英國人馬格里和中國官員劉佐禹在上海松江城外一所廟宇中創辦了上海洋炮局,是為今日長安的誕生。
1865年,將上海洋炮局遷至南京雨花台,擴建為金陵製造局。次年遷於蘇州,更名為「蘇州洋炮局」,這是中國第一家西洋式兵工廠;1865年,原長安廠遷廠於南京,更名為「金陵製造局」。
7、天津機器製造局,簡稱「天津機器局」。官辦軍用企業。清同治六年(1867年)由三口通商大臣崇厚創設於天津。初名「軍火機器總局」。規模僅次於江南製造局。九年由直隸總督李鴻章接辦,易名「天津機器製造局」。
8、開平煤礦。1876年,官督商辦。大型新式採煤企業。河北灤縣。
9、上海機器織布局
中國第一家機器棉紡織工廠,於1878年由李鴻章主持籌建,在經歷了虧損與大火災之後,上海機器織布局於1893年重建,並擴大了規模,改名「華盛」。上海機器織布局在中國棉紡織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Ⅹ 洋務運動所創辦的軍事、民用工業有哪些
洋務運動前期,洋務派以「自強」為旗號,採用西方先進生產技術,創辦了一批近代軍事工業。
1861年,曾國藩創辦的安慶軍械所,任用中國工匠,仿製西式槍炮,是中國最早的近代軍事工業。從1862年起,用三年時間研製成功的我國第一艘輪船「黃鵠」號。
洋務運動後期,洋務派為解決軍事工業資金、燃料、運輸等方面的困難,打出「求富」的旗號,興辦了一批民用工業。
下面的這份時間表,可以幫助我們了解洋務運動中的一些最重要的內容:
1861年,清政府設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這是清政府新設立的外交機構。
1862年,在北京設立專門培養翻譯翻譯人員的「同文館」,這是清代最早的「洋務學堂」(1902年
並入京師大學堂)。
1863年,在上海設立「廣方言館」;第二年又在廣州設立一個「廣方言館」。「廣方言館」的主要目的,就是在於培養通曉外語的人才。
1865年,在上海建立江南機器製造總局,內設翻譯館;同年,又在南京建立金陵機器製造局。
1866年,在福州建立馬尾船政局。
1870年,在天津建立軍火機器總局(後改名為北洋機器製造局)。
1872年,在上海建立輪船招商局;中國第一批官派留學生出洋,由容閎指導選派。
1875年,建議在各省設立洋學堂;創立科舉考試中「洋務進取」一項。
1878年,在蘭州建立蘭州織呢局,這是中國最早的一家機器毛紡織廠。
1880年,在上海建立機器織布局,這是中國最早的機器棉紡織廠;同年,在天津設立京師學堂,購置軍艦;設立南北電報局。
1881年,設立開平礦務局。
1882年,建立旅順軍港。
1885年,清政府新設立了海軍衙門;在天津設陸軍武備學堂。
1890年,在漢陽建立湖北槍炮廠;在湖北,江西設立漢冶萍煤鐵廠礦公司。
以上這些當然不是完整的洋務運動內容,而僅是列舉了一些最重要,也最有代表性的內容,實際上當時小一點的廠礦企業還有不少。
安慶內軍械所
1861年,曾國藩在安慶創設的製造近代武器的軍事工業,也是洋務派創辦的仿製西式武器的第一個軍事工業。主要製造子彈、火葯、炸炮等。「內」,表示這個軍械所屬於安慶軍內的設置。1864年,湘軍攻陷南京後,該廠由安慶遷到南京,改名為金陵機械製造局。
江南製造總局
又稱江南製造局,1865年由李鴻章在上海創辦。1867年,由虹口遷至高昌廟,經過不斷擴充成為清政府最大的軍事工業。該廠技術和機械設備主要依靠外國,除製造槍炮彈葯外,也製造機器和修造輪船。1905年造船部分獨立,稱「江南船塢」,兵工廠部分人稱製造局。後分別改稱「江南造船所」和「上海兵工廠」。
福州船政局
福州船政局,是清政府經營的設備最齊全的新式造船廠。1866年由左宗棠在福州馬尾創辦。聘用外國人擔任技師。主要由鐵場、船場和學堂三部分組成,1884年馬尾海戰中遭到嚴重破壞。後雖經恢復但大不如前,辛亥革命後,改稱海軍造船所。
漢陽鐵廠
1889年春,兩廣總督張之洞籌劃在廣州建立煉鐵廠,同年他調任湖廣總督,籌辦的煉鐵廠也隨遷漢陽,1890年在大別山下動工興建,1893年漢陽鐵廠基本完工,共有六個大廠,四個小廠,煉鐵爐兩座。1894年投產,開始均為官辦,從籌辦起至1895年,共用經費五百八十餘萬兩。中日甲午戰爭後,清政府因無力籌措經費,於1896年改為「官督商辦」。辛亥革命前夕,漢陽鐵廠工人約三千人,每年出鋼七萬噸。抗日戰爭時期,漢陽鐵廠部分設備被國民黨政府遷往重慶成立大渡口鋼鐵廠。解放後收歸人民所有。
輪船招商局
簡稱「招商局」。中國最早設立的輪船航運企業。1872年(清同治十一年)李鴻章招商籌辦。1873年1月成立。總局設上海,分局設煙台、漢口、天津、福州、廣州、香港以及橫濱、神戶、呂宋、新加坡等地。1885年(光緒十一年)改為官督商辦。1909年(宣統元年)歸郵傳部管轄。1912年改為商辦,更名商辦招商局輪船公司,後又改稱商辦招商輪船有限公司。1932年國民黨政府收歸國營,更名國營招商局,歸屬交通部。抗日戰爭期間,總局先遷香港,後移重慶。戰後遷回上海。1947年共有船460艘,33萬余噸。1948年成立招商局輪船股份有限公司。1951年改稱中國人民輪船總公司,香港仍沿舊稱。1985年成立招商局(集團)有限公司。
天津機器製造局
1872年,李鴻章在上海開辦的輪船招商局,是中國第一家近代輪船公司,也是洋務派興辦的第一個民用企業。它成立時買輪船3艘,到1877年收買了美國旗昌輪船公司,擁有輪船30多艘,形成一支實力較強的商船隊。
中國海軍新式軍艦「南琛」號
北洋海軍實力最為雄厚。1888年,北洋艦隊正式組成,擁有軍艦25艘,官兵4000多人,由淮軍將領丁汝昌任海軍提督。與此同時,旅順口和威海衛兩個海軍基地竣工,整個北洋海防體系的建設宣告完成。李鴻章得意地說:北洋海軍「聲勢已壯……入可以駐守遼渤,出可以援應他處,輔以各炮台陸軍駐守,良足拱衛京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