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國創中心原誠寅:汽車企業該如何實現聯合研發丨共話新十年
【編者按】2020年,是一個新十年的開端。這個新十年,將是汽車產業新四化轉型變革成果落地的關鍵時刻,雖然方向明確,但市場和技術的不確定性也大大增加。
尤其是在這個產業變革的關鍵時刻,全球汽車企業都進入了困惑期和探索期。電動化路線依然搖擺,智能汽車到底如何定義,無人駕駛到底能產生多大價值,人類的出行還將如何改變?
新的十年我們有太多的問題需要去探尋。新春伊始,萬物復甦,車雲攜手移動出行創新智庫,共同推出特別訪談——共話新十年。
本期是系列訪談的第四期,車雲網創始人程李對話國家新能源汽車技術創新中心總經理原誠寅。
遵照這樣的原則,國創中心根據自身實力聚焦到非常明確的幾個方面:第一,打造一個真正開放開源的整車驗證平台(包括實體車和數字孿生);第二,下一代汽車電子域控制器架構;第三,在燃料電池領域關注與整車匹配的控制策略。此外在智能網聯層面上,國創中心聚焦於感知融合層面。
在中國,與自動駕駛和車聯網相關的研發公司數以千計,但不少企業所聚焦的領域和研發的產品多少有些千篇一律,而車企們需要的仍然還是能深入觸及行業痛點的技術。
「沒有必要去重復別人已經做過的事情,我們只要找到行業痛點。這個痛點經過分析,大家有需求能推動產業落地,那我們就圍繞這個痛點去發力。」原誠寅表示。
除此之外,國創中心還吸納大量上下游企業聯合開發,例如北汽新能源、比亞迪、吉利等知名主機廠以及電池領域知名企業如寧德時代等。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國創中心建設的牽頭機構,北汽不僅向國創中心輸送了很多核心技術人員與管理人員,還在國創中心啟動開放開源的整車平台建設時,拿出自身整車平台與國創中心合作,並與後者建立聯合實驗室,提供前期的硬體資源。
在原誠寅看來,北汽扮演的是一個「帶頭大哥」的作用。「北汽和相應的企業承擔了更多的沖在前頭的責任,這對於國創中心起步的成長、確立方向、形成基本的機制體制和運營是有幫助的。」
而在與其他包括車企在內的產業鏈企業的合作模式方面,多元化是主要關鍵詞。例如,產業鏈合作夥伴與國創中心一同參與科技部或者地方上的項目是最直接的模式;國創中心通過整合車企實驗室,開放給行業,向行業推廣;國創中心聯合車企在前瞻技術上進行探索。將核心環節的技術搭載到合作夥伴的車上,向車企推廣,此外還包括人員的培養以及與車企聯手推廣技術向產業化加速轉化,推動創業公司的成長等等。
除此之外,外國車企也在未來國創中心吸納的合作夥伴列表當中。「我們一定要開放,一定要跟國際水平對接,大家關起門來自己搞是沒有競爭力的,我們要把國際上的優質領軍技術人才引進來跟我們合作。」
在國創中心的規劃里,未來其將是一個更加開放的多元化的組織結構。「這樣不單單是一個車企占絕對的主導的地位,也有零部件企業,甚至還有可能和汽車行業之外的力量去融合,其他領域的企業也能夠進來,這對國創中心來說也會更健康。」
技術和平台共享化將成為可能
國創中心要打造的是共用的技術與共享的平台。在原誠寅看來,平台的核心在於一定要支持多款車型,並且,在多款車型中一定要盡可能讓零部件的兼容性提升。
在原誠寅看來,共享平台一定是可以實現的。作為新能源車的核心架構,當平台化達到高度的兼容時,整車廠可以發展「代工概念」。當年,北汽與麥格納談判成立合資公司時,原誠寅及其團隊就已經提出了這一想法。
「把代工的概念做起來,如果有主機廠有產能過剩,別的企業需要開發他的產品,可以在通用平台基礎上進行加工,他只要做代表他產品的特點的生產設計就行了。這樣能有效利用產能,同時降低企業投入的風險。」
事實上,這正是目前國際上流行的趨勢,平台化、模塊化逐漸成為車企的技術核心。國際上最典型的案例莫過於大眾最新的MEB純電動平台。
在國內,車企們也在積極推出車輛的模塊化架構,例如吉利近兩年內推出的BMA、CMA模塊化架構以及純電動專屬架構PMA平台。盡管每種車型都具備屬於自身的不同特點,但所使用的平台架構基本為統一平台。
「因為我們的判斷,90%的駕駛者是開不出來區別的,而且也感受不到區別,這是最核心的問題。我認為共性的平台化技術一定是在整車企業中會有市場的,而且這個東西還會繼續延展,零部件也會變成子平台。比如說燃料電池就會有人提,有沒有一個共性的燃料電池平台化技術?」
原誠寅表示,未來新能源汽車產業中,通過共享平台所生產的車輛將占市場整體的10%-15%。而隨著平台化基本架構的逐漸成熟,產品開發周期也將壓縮至30個月到36個月。隨著信息技術水平的提升,未來車企也將逐漸加快產品迭代速度。
未來十年新能源汽車的趨勢
目前,新能源汽車的安全問題、殘值問題飽受外界詬病,甚至成為消費者不願意購買的重要原因,在原誠寅看來,關鍵原因在於車企沒有打通新能源汽車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但問題的本質在於,新能源汽車市場還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生態服務體系。
原誠寅認為,未來新能源汽車的發展主要有幾個方面趨勢:
第一,受大趨勢影響,新能源汽車整體還會保持增長。
第二,在增長的前提下,產品結構將迎來調整。隨著補貼退坡,客戶為導向的產品定義會對於銷售產生巨大的影響。整車廠需要明確定義目標用戶需求。
第三,智能化的技術會快速的上升至應用層面,但是L4以上的自動駕駛還有很長的周期要走。輔助駕駛功能將更加完善。
第四,目前佔主流的基本為純電動產品,未來會出現燃料電池、增程式、以及48V微混動力車型,供給結構向多元化發展。
第五,除了對私人銷售,網約車與共享汽車將迎來數量上的劇增。「賣車不再是車廠唯一創造收益的路徑,一定是從簡單的產品製造商,向產品加服務提供商去轉型,整車廠一定要把出行服務做起來。」
車雲小結:
傳統燃油時代,平台化與模塊化是車企實現大規模生產,攤銷成本的重要手段。
當產業變革,汽車以新的面貌、新的動力形式出現在公眾面前,軟體與硬體的結合,讓純電動車時代下的平台化承載了比普通燃油車更大的意義。
車企間的聯合研發,在國際上早已成為趨勢,在國內也能看到越來越多的車企在這方面達成共識並實現戰略合作。
然而,類似於國創中心這樣的國家級技術創新中心讓企業間的合作有了更多機制上的保證。
不過,從目前的實踐效果來看,成果有限。除了北汽集團之外,其他股東方的參與感還較弱。如何真正實現車企之間技術研發的共創與共享,還需要很長的道路要走。
新十年,我們但見其成。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② 汽車開發流程
汽車開發有以下流程
1、架構階段
架構階段:架構開發是整車開發( GVDP )過程中的先導過程。全新架構開發過程約為 18 個月,由 4 個里程碑組成,架構開發啟動( A4)、架構策略意圖確定( A3)、架構方案批准( A2 )和架構開發完成(A1)。
A4 之前主要識別初始的架構目標, A4-A3 定義架構的性能和帶寬,從架構策略意圖確定( A3)開始與架構主導的整車項目開發並行開展。 A3-A2 確定架構方案, A2-A1 完成架構開發。
架構策略批准(A3)之後啟動整車項目戰略立項(G9)、架構方案批准(A2)之後啟動項目啟動(G8)、架構開發完成( A1)之後啟動整車方案批准( G7)。
2、戰略階段
產品戰略階段是產品型譜向產品項目的轉化階段,在這個階段,需要完成公司對原有產品型譜和未來產品戰略的再平衡,決定是否啟動產品項目的開發工作。這一階段的工作重點是更為深入地分析產品在產品型譜中的定位。產品項目需要達到的邊界條件,比如銷量、投資、成本、產品特徵、開發周期、贏利能力等。產品戰略階段從 G10 至 G8,約為 9 個月,分別為戰略准備 G10 、戰略立項 G9 和項目啟動 G8。業務規劃項目管理部業務規劃科( BPD )牽頭各業務部門為產品項目的批准進行戰略准備,包括市場的調研,產品定位、競爭對手的分析及各部門策略研究等。
3、概念階段
概念階段是在產品戰略明確並且可行性得到批準的基礎上,完成產品項目方案的開發。這些方案包括動力總成的方案、整車的 VTS 目標、全尺寸主題模型、關鍵零部件的設計、整車的物料成本、製造規劃方案、產品質量目標等等。概念階段從G8至G7,約6個月。根據產品項目任務書設定的邊界條件、細化市場、造型、工程和製造的需求,識別項目中的沖突。
4、開發階段
開發階段是產品概念的實現階段,通過產品工程、製造工程、前期質保和采購的同步工作完成產品概念的早期驗證,最終完成產品圖紙的設計工作。開發階段主要涵蓋 G7 至 G5 約 14 個月。這一階段的主要交付是發布經驗證的表面數據,以支持產品工程發布最終面向製造的工程數據和圖紙。同時工程的第一輛工程樣車( EP)造車完成,以生產為目的的整車裝配工藝發布完成。
5、產品及生產成熟階段
主要是完成產品本身的設計有效性驗證,同時推動零部件和整車達到製造質量成熟的狀態,實現產品的批量生產製造。該階段從 G5 至 G1,約 19 個月 ,包括開發和製造批量生產工裝模具;驗證產品是否符合 VTS/SSTS 中所有的規定項目;生產樣車製造和驗證,進行 100%零部件和工藝的驗證;確認工藝裝備、檢驗生產製造的過程能力,製造符合相關階段要求的產品。
二、開發閥點
三、里程碑評審狀態
里程碑狀態定義:
里程碑評審狀態分為紅、黃、綠三種。
四、關鍵交付物
五、項目管理
1、決策內容
每個公司組織架構的區別決定了決策機構的不同,但決策的內容基本一致,可分為以下:
1、項目啟動和項目批准;
2、戰略立項;
3、里程碑評審;
4、造型方向、主題選擇、造型凍結;
5、供應商定點;
6、產品規劃更改;
7、工程更改等。
2、項目組織架構
3、項目財務控制
4、產品變更管理
六、需求定義
1、市場細分規范-MSS
2、產品配置定義-FL
3、整車技術規范-VTS
4、項目任務書-PPC
七、資源獲取
八、 造 型
九、產品工程
1、工程數據發布——TG 0
TG 0 是粗略的三維數模,表明零件在整車位置上的基本外形和尺寸。
數模包含主要的特徵、邊緣和界面、以及中心線(線束和管狀物),可用於零部件定點。
2、工程數據發布——TG 1
TG 1 數模包含所有界面,過渡面、緊固件孔和位置,可用於軟膜製造。
3、工程數據發布——TG 2
TG 2 為最終的三維數模。表明了在整車位置上的完整的零件設計意圖。數模可用於正式模具和零件製造。
1)下車體零部件數據發布
下車體架構件
2)平台架構零部件數據發布
其餘架構子系統件
3)造型相關車身內外飾數據發布
造型相關的鈑金和內外飾
黃色:架構零部件—下車體零部件
紅色:下車體以外架構零部件
藍色:造型相關車身和內外飾等零部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