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新基建」浪潮下,騰訊助力汽車產業數字化建設
「新基建」的熱度自年初到現在就一直居高不下。
日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召開會議,明確強調要「加快5G網路、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與此同時,各地政府也紛紛下場,不僅將「新基建」列入2020年重點投資計劃,還投入高達40萬億的資金。
於是,「新基建」(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簡稱)這個概念,因為中央以及各地政府的積極部署,再次站在了風口之上。
什麼是「新基建」?
區別於2008年提出的「老基建」,也就是熟為人知的「鐵公基」(鐵路、公路、機場、港口、水利等),「新基建」更加側重於突出產業轉型升級的新方向,體現了加快推進產業高端化發展的大趨勢,泛指5G基建、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慧、工業互聯網這7大領域。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一些傳統行業受到沖擊,中央對「新基建」進行重點部署一方面給疲軟的經濟吃了顆「定心丸」,另一方面也給產業互聯網的發展按下了「加速鍵」。
汽車、出行作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也成為「新基建」的押注焦點。而早在「新基建」概念提出以前,BAT等頭部科技企業就已嗅到了機遇,紛紛搶佔了入局汽車行業的先機。就拿騰訊來說,雖然入局不是最早的,但是早已都在車聯網、自動駕駛5G車路協同等領域快速形成了自成一派的打法。
5G——「新基建」中的關鍵
首先來說說5G。
在「新基建」中,5G被列為支撐經濟社會數字化、網路化、智能化轉型的關鍵「新基建」,在智能汽車以及智慧交通、智慧城市相關設施建設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而現在部署5G的重點,就是要推動5G的商用。
今年2月,我國11部委聯合印發《智能汽車創新發展戰略》,明確指出要結合5G商用部署,推動5G與車聯網協同建設。而5G商用速度的加快,能夠為汽車產業的發展帶來巨大的想像空間,尤其在車路協同領域,那將是5G商用最重要戰場。
在這場看不見硝煙的戰場中,騰訊先發制人,成立了中國互聯網公司中第一支專注5G技術和應用研究團隊——未來網路實驗室。去年5月,騰訊未來網路實驗室正式發布5G車路協同開源平台,聚焦於基於邊緣計算的車路協同領域,連接人、車、路、雲,著力於解決終端設備普及率低、沒有主流軟體觸達用戶、道路設備缺乏有效連接、道路信息碎片化等行業痛點。
目前騰訊未來網路實驗室已與交通部公路院、城市軌道交通綠色與安全建造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以及英特爾、諾基亞、中國聯通、東軟等企業達成合作,共同推進5G時代智能網聯汽車應用快速落地。
車聯網——5G應用落地的「領頭雁」
5G商業應用,就不得不提車聯網。
在行業內,有人將車聯網比作5G這一「關鍵新基建」應用落地的「領頭雁」,在政策、產業鏈和5G商用的三大要素驅動下,有望從明年開始迎來全面爆發。對於車企來說,想快速實現數字化進化,現在的首要任務就是要在車聯網之爭中拔得頭籌。
所以,車企也開始積極與互聯網科技企業展開合作,而在合作中,互聯網企業也有自己明確的定位。騰訊智慧出行副總裁鍾學丹曾多次強調,騰訊不碰硬體,也不碰操作系統,在上層打造車的場景和體驗,與互聯網生態對接,幫助車企連接用戶。而基於這樣的「連接者」定位,騰訊都做了什麼呢?
騰訊的車聯網版圖已經從理念正式落地上車。通過騰訊最新的TAI生態車聯網,車主可在車上體驗到微信車載版等專為駕車場景打造的應用,在減少手機使用的同時可以安全、自然地與真實世界交融互動,獲得打通上車前、行車時、下車後場景的無縫化體驗。目前,騰訊在車聯網方面已經和廣汽、長安、長城、東風柳汽等自主品牌的暢銷車型上合作,同時也在和寶馬等國際品牌探索合作。
自動駕駛——汽車「新基建」的風向標
在「新基建」中,5G、人工智慧、大數據等都在自動駕駛中應用廣泛。
而最近國家關於自動駕駛的動作也比較頻繁。先是工信部、發改委等11部委發布《智能汽車創新發展戰略》,專門部署了自動駕駛的相關工作;近日,工信部也發布《汽車駕駛自動化分級》推薦性國家標准報批公示,首次制定了我國的自動駕駛汽車分級標准,將駕駛自動化分成0至5級。
早在多年以前,社會各界就已對自動駕駛投入了非常多的關注。經過政府、汽車行業、互聯網行業等多方的努力下,自動駕駛相關法律法規、高精地圖、雷達技術、5G/V2X、道路測試等都已有了相當大的突破。
在我國,騰訊自動駕駛團隊不僅打造出了集自動駕駛研發,測試以及評測驗證於一身的高精度地圖平台、數據雲平台、模擬模擬平台這三大平台,同時還整合出了打造完整的自動駕駛技術方案鏈條及包容、創新和可持續的智慧城市解決方案,助力自動駕駛研發和測試,輔助相關標準的制定和驗證。
目前,騰訊自動駕駛已與國家智能網聯汽車(長沙)測試區聯手打造了湖南省"智能網聯汽車模擬實驗室"項目,致力於實現模擬環境下安全、高效的智能汽車實驗。此外,通過與寶馬中國的戰略合作,騰訊也在助力寶馬建立高性能數據開發平台,加速寶馬在中國市場的自動駕駛研發。
當前,國家推出的「新基建」政策,對汽車工業的發展甚至未來智慧城市的建設將帶來非常重大而積極的影響。對於騰訊這樣的「新基建」建設者而言,中央頻頻聚焦「新基建」,不僅是帶來了政策紅利,更是鼓舞了他們建設的決心。相信在新政策、新技術的引領下,我國汽車產業將會很快走上高質量發展的快車道。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貳』 是時候應對新能源汽車安全焦慮了
最近一段時間,接二連三發生了新能源汽車的自燃事件,這使得更多的消費者對新能源汽車的安全問題產生擔憂。對於新能源汽車來說,冒煙、起火、自燃似乎是難以根治的隱患。
直面車輛冒煙起火自燃
4月28日凌晨,廣東深圳塘尾某新能源汽車充電站發生了一起車輛起火爆炸事件,現場有5輛新能源汽車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損壞,另外有4台充電樁被燒毀;5月4日,浙江杭州市一輛新能源汽車在行駛途中突然引擎蓋冒出濃煙。車主在發生火情後停車想下車檢查,結果剛下車明火就已經冒出來了,自己無法進行撲救;同日,新疆阿克蘇市發生一起電動汽車自燃事件;還是同日,廣東東莞塘廈一輛正在充電的新能源汽車突然起火,火勢蔓延至旁邊車輛遭遇火情;5月8日上午,一輛理想ONE在湖南長沙街頭出現自燃。
針對新能源汽車出現自燃的情況,一方面,政府部門加以政策管控,排查隱患,降低車輛自燃風險;另一方面,新能源汽車生產商也在積極調查出現自燃的原因,從而及時補救或妥善處理。廣東能源局於5月20日印發了《關於進一步加強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安全隱患排查的通知》。表示未經驗收合格的充電設施及配套設施不得投入使用。對已經建成使用的充電設施安排專人定期進行巡視檢查,確保電動汽車充電設施正常使用。理想汽車在5月21日發布了「關於5月8日長沙理想ONE起火事件的致歉信」,同時公布最終調查結果:長沙理想ONE起火事件原因系車輛交付前的檢查環節中,工人在發動機艙內遺留物品被增程器高溫引燃,進而引發了車輛燃燒。
重點分析自燃原因
引起新能源汽車自燃的原因是什麼?部分專家表示,無論是燃油車還是新能源汽車,電路老化,絕緣膠皮脫落,短路後極易引發車輛自燃,但是,對於新能源汽車來說,其電池質量出現問題將會加大自燃風險,比如電池遭遇碰撞、電池出現短路、尖物刺穿電池等,更容易導致電池起火,進而引發車輛自燃。
同時也有部分專家指出,目前業內仍有部分企業尚未建立企業內部的電池安全測試標准,甚至一些規模較小的生產商不具備電池安全測試能力;更現實的問題是,新能源汽車電池質量的核心是能量密度,部分企業為了追趕一年一調整的補貼周期,強行使開發周期原本為24-28個月的動力電池產品,如此操作,怎麼能保證電池的安全性能和測試驗證,因此必然會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甚至加大安全事故發生的幾率。
AM車鏡總結
5月13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制定的《電動汽車安全要求》《電動客車安全要求》《電動汽車用動力蓄電池安全要求》三項強制性國家標准正式批准發布,將於2021年1月1日開始實施,三項標准中特別規定了電動車輛需加入電池系統熱事件報警信號等技術細節和要求電池單體發生熱失控後,電池系統在5分鍾內不起火不爆炸。這是政策層面對於新能源汽車電池包的規劃要求更加嚴格的體現。
新能源汽車無論是設計理念還是汽車質量方面均逐漸走向成熟,新的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已經明確將「技術指標穩定」作為補貼參評項目之一,反過來要求車企更加註意汽車質量的提升。我國新能源汽車市場極為龐大,以至於特斯拉這樣的老牌新能源車企不惜「超速」加入賽道,與國內新能源車企爭搶市場,新能源車企一定要頂住壓力,增強研發,抓牢最核心的車輛質量和電池安全,消除消費者對新能源汽車的安全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