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利比亚是一个什么性质的国家
政治:革命领导人是国家元首。总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构。总人民委员会是执行机构,它协助总人民代表大会的总秘书处行使日常制订政策的权力。
经济: 北非重要的石油生产国,石油是它的经济命脉和主要支柱。经济原以农牧业为主。1961年以来迅速成为世界重要石油生产与输出国之一。石油生产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0-70%,石油出口占出口总值的95%以上,还出口铁矿石、花生、皮革等,进口以机器设备、车辆、粮食为大宗。除石油外,天然气储量也较多,其它资源有铁、钾、锰、磷酸盐、铜等。1985年石油探明储量29.18亿吨,产油5,000余万吨,已探明天然气储量6,053亿立方米。主要工业部门是石油开采、炼油,还有食品加工、石化、化工、建材、发电、采矿、纺织业等。铁、锰、铜、锡、铝土、磷灰石、钾盐等矿藏尚少开发。可耕地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粮食不能自给,大量靠进口。主要农作物有小麦、大麦、玉米、花生、柑桔、橄榄、烟草、椰枣、蔬菜等。畜牧业在农业中占重要地位。牧民和半牧民占农业人口一半以上。货币名称:第纳尔。境内运输以公路与管道为主。有1,800公里长的现代化沿海公路,5,000余公里的能源运输管线和 5个油港。
新闻出版: 主要报刊有《新黎明报》(阿文日报)、《绿色进军周报》(阿文和英文)、《民众国周报》(阿文和英文)。民众国通讯社为官方通讯社,每天出版阿、英、法文新闻稿,在巴黎、伦敦、罗马和贝鲁特等地设有分社。官方电台有(1)创建于1957年的民众国广播电台,1979年后改为现名,用阿语和英语从的黎波里和班加西广播;(2)大阿拉伯祖国和革命委员会之声电台,用英、法、俄、德、罗、匈、南、保、捷等语言广播;(3)民众国电视台,创建于1968年,后改现名,用阿、英、法语播放。
外交:奉行反帝、反殖、反霸、反对种族歧视和不结盟政策,维护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主张阿拉伯统一#,与非洲、伊斯兰国家加强合作,和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关系,支持民族解放运动。2004年6月28日,美国同利比亚正式恢复外交关系。
国家主要城市:
序号 主要城市 所在地区
1 的黎波里 的黎波里
2 班加西 班加西
3 米苏拉塔 米苏拉塔
4 扎维耶 扎维耶
5 塞卜哈 塞卜哈
6 贝达 绿山区
7 艾季达比亚 艾季达比耶
8 德尔纳 德尔纳
9 图卜鲁格 图卜鲁格
10 迈尔季 迈尔季
11 兹利坦 兹利坦
国家民族节日:
节日 日期 内容
穆罕默德升天日 3月5日
国庆节 3月31日
开斋节 5月7日
献祭节 7月14日
伊斯兰教新年 8月4日
阿术拉节 8月13日
利比亚革命纪念日 9月1日
穆罕默德诞辰日 10月13日
独立日 12月24日
与中国关系:1978年8月9日,利比亚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更多关于利比亚是一个什么性质的国家,进入:https://www.abcgonglue.com/ask/d9431d1615722204.html?zd查看更多内容
⑵ 利比亚的地理
利比亚(阿拉伯语:ليبيا),面积175.95万平方公里。利比亚战略位置重要,并为产石油国,曾使它成为欧洲各国重要的贸易伙伴。从2003年起,利比亚积极与欧美各国改善关系,也达成许多的重大共识,目前联合国对利比亚的制裁已经解除。
海岸线长约1900多公里。陆邻埃及、苏丹、乍得、尼日尔爾尔、阿尔及利亚和突尼斯。
除北部沿海地区有狭长的平原及南部山区外,大部分均为沙漠,沙漠、半沙漠占总面积的94%。大部分地区海拔300-600米。
沿海地区属地中海式气候,内陆广大地区属热带沙漠气候。境内无常年有水的河流,井泉分布较广。石油是经济支柱,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0%~70%。天然气开采和液化天然气厂规模很大。还有钢铁、石油加工、电力、纺织、食品加工等工业。
牧民、半牧民占农业人口的50%以上,牲畜以羊、牛、骆驼、驴、马为主。作物有小麦、大麦、花生、油橄榄、柑橘、椰枣等。
⑶ 在非洲如今极度贫穷的利比里亚,为何物价却高得惊人
因为利比里亚自己没有工厂建设,所以很多生活用品和原料都需要向外国进口,这样一来必然很多东西的成本就增加,所以利比里亚的物价一直都很高。
曾经有一些去利比里亚当志愿者的学生回来之后叫苦不堪,他说他当时在那差点就饿死了,本来想着自己去当志愿者,好歹吃喝住行都有人解决。可谁知道去了利比里亚才知道这边的物价有多贵,那些前去当志愿者的青年人交了伙食费之后,连国际长途电话都打不起,他们想既然购买做好了的食物这么贵,那我们就自己买东西来做饭吃。可这个决定显然更加错误,因为去买食材你会发现食材更是高的可怕,而为了自己做饭,你还要买锅买菜刀,这简直是一条路走到黑,毕竟开弓没有回头箭,一顿饭吃下来可能就要花几百块钱。利比里亚大部分人都只能吃地瓜叶子,稍微好一点的可以吃点薯仔,洋葱这种素菜能够吃得上肉的家庭真的是少之又少。
⑷ 利比亚的经济怎么样
利长期实行单一国营经济,依靠丰富的石油资源,曾一度富甲非洲。利是北非重要的石油生产国,石油是它的经济命脉和主要支柱。目前的石油储量约为400亿桶,但该国2/3以上的国土面积至今尚未进行地质勘探。有预测显示,利比亚潜在石油储量可能超过1000亿桶。石油生产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0-70%,石油出口占出口总值的95%以上。1999年联合国中止对利制裁后,特别是近几年国际油价持续居高,利石油收入大幅增加,利经济出现较好的发展势头。
卡扎菲宣布从2009年起将石油收入分发给利比亚人
2003年起,利开始实行经济改革,尝试建立股票市场,加快部分国营企业和银行的私有化进程,允许外资银行在利营业,将过去单一的国家所有制改为国营、集体和私营三种所有制,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放宽进出口权限,鼓励出口创汇型企业,改善投资环境,积极吸引外国公司来利投资和开展贸易,促进经济多元化发展。近年来,利积极推进私有化进程,现已完成了数十家国有企业的转制,并着手研究民航、电力、银行等重要领域的私有化问题。
除石油外,天然气储量也较多,利天然气储量约为510亿立方英尺。其它资源还有铁、钾、锰、磷酸盐、铜等。主要工业部门是石油开采、炼油,还有食品加工、石化、化工、建材、发电、采矿、纺织业等。可耕地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粮食不能自给,大量靠进口。主要农作物有小麦、大麦、玉米、花生、柑桔、橄榄、烟草、椰枣、蔬菜等。畜牧业在农业中占重要地位。牧民和半牧民占农业人口一半以上。
2009年8月,利比亚政府决定成立能源事务最高委员会,负责制订利比亚石油和天然气的政策和开发规划。
● 货币名称:第纳尔
【资源】 以石油为主,探明储量为430亿桶。其次为天然气,探明储量达1.48万亿立方米。其他有铁(蕴藏量20-30亿吨)、钾、锰、磷酸盐、铜、锡、硫碘、铝矾土等。沿海水产主要有金枪鱼、沙丁鱼、海绵等。
【工业】 石油是利的经济命脉和主要支柱, 95%以上的出口收入来自石油。20世纪50年代发现石油后,利石油开采及炼油工业发展迅速。2007年出口石油创汇达386亿美元,其中68%出口至意大利、德国、西班牙、法国等国。此外,还有石化、建材、电力、采矿、纺织业、食品加工等
【农业】 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24%,其中牧民和半牧民约占农业人口的一半。可耕地面积370万公顷,占全国总面积的1.2%,水浇地不到1%。利比亚农业非常落后,主要农作物有小麦、大麦、玉米、花生、柑桔、橄榄、烟草、椰枣、蔬菜等。畜牧业在农业中占重要地位。全国有牧场850万公顷。利近一半的粮食和畜牧产品依赖进口。
为解决用水问题,利自1984年8月开始兴建“人工河”工程,用管道把南部地下水引向北部沿海地区。这是利最重要、最宏伟的水利工程,计划总投资约300亿美元。目前第一、二、三期工程已竣工,第四期正在进行,第五、第六期进入规划阶段。
⑸ 利比亚是哪个洲的国家
利比亚是非洲国家。
利比亚属于北非的一个国家,有长约1900余公里的海岸线,与埃及(东面),苏丹(东南),乍得、尼日尔爾尔(南面),阿尔及利亚跟突尼斯(西面)。经济来源主要是石油,吸引外资的主要因素,世界上主要的石油生产国之一,石油输出量大。农业方面主要来源畜牧业。
利比亚的特点:
利比亚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已探明储量约500亿桶,为全球十大石油资源国之一。其次是天然气,探明储量在1.5万亿立方米以上。自上世纪50年代发现石油以来,利比亚的石油开采及炼油工业发展迅速,巅峰时期,每日产量在330万桶以上。石油成了这个国家的经济命脉和主要支柱。
为了解决民众的日常用水不足,在国外技术专家的指导下,利比亚出资250亿美元,建设了总长度超4000公里的世界上最大的灌溉工程。利比亚大部分人口因此受益,该灌溉工程也被称为是世界第八大奇迹。
⑹ 利比里亚是欧洲国家
利比里亚
开放分类: 地理、非洲、世界、利比里亚、国家
【国 名】 利比里亚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Liberia)。
【国 旗】 呈横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19∶10。由红、白相间的11道平行横条组成,左上角为蓝色正方形,内有一白色五角星。11道红白条纹是纪念利比里亚独立宣言的11个签字者。红色象征勇气,白色象征美德,蓝色象征非洲大陆,正方形表达利比里亚人民渴望自由、和平、民主和博爱的美好愿望;五角星象征当时非洲唯一的黑人共和国。
【国 徽】 盾面上的景物描绘当年美国黑奴移居西非海岸的情景。一只扬帆航行于海上的大帆船代表当年运载黑奴到非洲的主要交通工具;岸上为绿地和棕榈树,象征这个新独立国家肥沃的土地;犁和锄头象征当年自由黑奴使用的生产工具。盾徽上端的绶带上用英文写着“热爱自由使我们来到这里”,下端的绶带上写着“利比里亚共和国”。
【货 币】 利比里亚元 Liberian Dollar L.$£;Lib.$ LRD 1LRD=100 cents(分)
【面 积】 111370平方公里。
【人 口】 348万(2005年)。有22个民族,较大的有克佩尔、巴萨、丹族、克鲁、格雷博、马诺、洛马、戈拉、曼丁哥、贝尔以及19世纪自美国南部移居来的黑人后裔。官方语言为英语。较大民族均有自己的语言。全国40%的居民信奉拜物教,40%信仰基督教,20%信奉伊斯兰教。
【首 都】 蒙罗维亚(Monrovia)是利比里亚首都,蒙特塞拉多州首府。位于非洲西部大西洋沿岸梅苏拉多角和布什罗德岛上,据守圣保罗河入海口,是西非重要的出海门户,非洲距南美大陆最近的港口城市。人口130万(2006年1月外交部网站)。属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25℃,分旱季和雨季两个季节,年均降水量逾5000毫米,为西非海岸乃至全球降雨最多的地区之一,素有“非洲雨都”之称。
利比里亚旧称“谷物海岸”。15世纪下半叶,葡萄牙人来此贩卖奴隶,尔后荷、英、法等殖民者相继侵入。1821年,“美国殖民协会”在此建立黑人移民区,中心就在蒙罗维亚。1847年7月26日,利比里亚宣告独立,成立利比里亚共和国,定都蒙罗维亚。 蒙罗维亚市区由梅苏拉多角(半岛)和布什罗德岛组成。岛外大西洋近观则惊涛拍岸,飞珠堆雪;远眺则水天浩淼,碧波万顷。岛上各种热带林木花草长势茂盛,终年苍翠欲滴,四时芬芳吐艳,把整座城市掩映在片片绿林与丛丛花海之中,热带风光妩媚迷人。
市中心梅苏拉多角是繁华的商业区,街道两旁商店林立,人们熙来攘往,边观赏那琳琅满目的商品,边选购当地产的精湛新颖的手工艺品。跨过梅苏拉多桥即达市区北部的布什罗德岛,此为新兴工业区和驰名远近的西非唯一自由港——蒙罗维亚自由港。市区东部的首都山是政府机关的所在地,这里有行政大厦、国会大厦和市政大厅等。西非最古老的高等学府之一——利比里亚大学(建于1862年)也设在这里。此外,还有博物馆与国立图书馆等。国会大厦前的广场上有一座高大的纪念碑,其顶端屹立着一位肩扛国旗、手持冲锋号的非洲妇女青铜塑像,为利比里亚自由独立的象征。
蒙罗维亚也是全国的经济和交通中心。全国70%以上的工业企业集中在这里,其中主要有炼油、橡胶、食品、啤酒、饮料、碾米、服装、水泥和化工等。在布什罗德岛上建立了“自由工业区”,美、德、巴西等国的30多家公司已在此建厂。此外,蒙罗维亚的捕捞业与鱼类加工业也相当发达。蒙罗维亚也是全国的金融中心。
首都有干线公路连接全国各大行政区。东郊的罗伯茨国际航空港是非洲最大的机场之一。利比里亚的海运业享誉世界,首都有20多条国际海运定期航线与外界相通,蒙罗维亚港系西非地区最大的现代化港口之一,港区水域面积300公顷,年吞吐量1000余万吨。
【国家元首】 全国过渡政府主席查尔斯•久德•布赖恩特(Charles Gyude Bryant),2003年10月14日就任。
【重要节日】 独立日:7月26日。1847年7月26日宣告独立,成立利比里亚共和国。建军节:2月11日。统一日:5月14日。
【简 况】 位于非洲西部。北接几内亚,西北界塞拉利昂,东邻科特迪瓦,西南濒大西洋。海岸线长537公里。属热带季风气侯,年平均气温约25℃。
9~10世纪,靠近撒哈拉沙漠中、西非地区的部分居民移居谷物海岸(即今利比里亚)。15世纪下半叶,葡萄牙人来此贩卖奴隶,随后荷、英、法、德等殖民者相继侵入。1821年12月,美国黑人在此建立移民区,1824年命名为利比里亚。1838年成立利比里亚联邦,由“美国殖民协会”派任总督。1847年7月26日宣告独立,建立利比里亚共和国。另一黑人移民区于1854年2月4日建立马里兰共和国,1857年并入利。1860年,美国黑人移民建立真正独立党,并自1869年起执政百余年。1980年4月12日,土着克兰族人塞缪尔•多伊军士长发动政变,结束美国黑人移民后裔的统治,建立军政府。1989年12月,流亡国外的前政府官员查尔斯•泰勒率全国爱国阵线武装攻入利境,利陷入长达7年的内战。1996年8月,在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斡旋下,利交战各派就停火、解除武装和举行大选达成一致。1997年7月19日举行大选,泰勒当选总统。
【政 治】 泰勒执政后,对内实行独裁统治,利国内局势一直动荡不安。自2002年底起,利反政府武装“利比里亚人和解与民主联盟”(简称利民联)加大对首都蒙罗维亚的攻势。2003年6月,利民联和另一支反政府武装“利比里亚民主运动”(简称利民运)与利政府在加纳首都阿克拉签署停火协议。8月11日,迫于内外压力,泰勒总统向副总统布拉移交权力,流亡尼日尔爾利亚。布拉就任临时总统。8月18日,布拉政府与利民联、利民运和各政党社团共同签署《阿克拉和平协定》,并于10月中旬组建全国过渡政府。
全国过渡政府执政以来,大力推进和平进程,积极配合联合国利比里亚特派团落实“解除武装、复员、重返和融入社会计划”,加紧重建军队和警察等安全系统,努力恢复国民经济。2004年10月,利解武和复员工作结束。目前,利政局总体趋于稳定。
【宪 法】 1986年实施第三部宪法。宪法规定实行"三权分立"政治体制。总统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武装部队总司令,任期6年,可连任两届。立法权属议会。总统和议员由直接选举产生。实行多党制,国家权力由各党派分享。
【议 会】 全国过渡立法会议(National Transitional Legislative Assembly)为目前利过渡期的立法机构,由76人组成。前泰勒政府、利民联和利民运各12人,18个政党各1人,社团和特别利益群体7人,15个州各1人。全国过渡立法会议议长乔治•德韦(George Dweh),2003年10月就职。
【政 府】 全国过渡政府于2003年10月成立,共设21个部。内阁主要成员有:全国过渡政府副主席韦斯利•约翰逊(Wesley Johnson),外交部长兼内阁首席部长托马斯•亚雅•尼梅利(Thomas Yaya Nimely),财政部长卢辛•卡马拉(Lusine Kamara),司法部长卡比纳•詹纳(Kabinah Janneh),国防部长丹尼尔•恰(Daniel Chea),邮电部长李•尤金•纳贝(Lee Eugene Nagbe),内政部长达恩•莫里亚斯(Dan Morias),教育部长伊夫琳•坎达卡伊(Evelyn Kandakai,女),公共工程部长埃尔文•科尔曼(Irwin Coleman),农业部长乔治•卡尔米(George Karmee),卫生与社会福利部长彼特•科尔曼(Peter Coleman),商业和工业部长塞缪尔•弗卢(Samuel Wlue),新闻文化和旅游部长威廉•艾伦(C. William Allen),计划与经济事务部长克里斯琴•赫尔伯特(Christian Helbert),总统事务国务部长杰克逊•多伊(Jackson E. Doe),土地、矿业与能源部长乔纳森•梅森(Jonathan Mason),劳工部长拉韦利•苏普伍德(Laveli Supuwood),青年和体育部长惠东尼亚•迪克逊•巴恩斯(Wheatonia Dixon Barnes,女),农村发展部长欧内斯特•琼斯(Ernest C.B. Jones),运输部长万巴•坎内(Vamba Kanneh),国家安全部长劳森•肯多尔(Lawson Kendor),性别和发展部长瓦巴赫•盖伊弗洛尔(Vabah Gayflor)。
【行政区划】 除首都蒙罗维亚外,全国划分为15个州:马吉比、蒙特塞拉多、大巴萨、博米、大角山、洛法、邦格、宁巴、希诺、里弗塞斯、大吉达、大克鲁、马里兰、里弗吉、巴波卢。
【主要城市】 蒙罗维亚(Monrovia)、布坎南(Buchanan)、哈泊(Harper)、罗伯茨港(Robertsport)、格林威尔(Greenville)、沃茵加马(Voinjama)、山尼克里(Sanniquellie)、绥德鲁(Zwedru)、土布曼堡(Tubmanburg)、卡卡塔(Kakata)、塞斯特斯(Cestos City)、狒狮城(Fish Town)、巴克雷威尔(Barclayville)、加尔恩加(Gbarnga)、博波鲁(Bopolu)
⑺ 利比亚和利比里亚,哪国更发达
利比亚:
全名大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面积1759540平方公里。位于非洲北部。全境95%以上地区为沙漠和半沙漠。人口:622万(1999年),主要是阿拉伯人(约占83. 8%),绝大多数居民信仰伊斯兰教,逊尼派穆斯林占97%。阿拉伯语为国语。
首都:的黎波里(Tripoli),人口:175万(2006年)。
经济:
北非重要的石油生产国,石油是它的经济命脉和主要支柱。石油生产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0-70%,石油出口占出口总值的95%以上。除石油外,天然气储量也较多,其它资源有铁、钾、锰、磷酸盐、铜等。主要工业部门是石油开采、炼油,还有食品加工、石化、化工、建材、发电、采矿、纺织业等。可耕地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粮食不能自给,大量靠进口。主要农作物有小麦、大麦、玉米、花生、柑桔、橄榄、烟草、椰枣、蔬菜等。畜牧业在农业中占重要地位。牧民和半牧民占农业人口一半以上。货币名称:第纳尔。
据利比亚中央银行消息,截至2006年上半年,利比亚外汇储备达470.3亿美元,比2005年底增加60.3亿美元。
据悉,利比亚2006石油收入350亿美元,占其外汇收入的94%,财政收入的60%,国内生产总值的30%。
中利双边贸易关系:
1978年两国签署贸易协定、经济技术和科学技术合作协定,1982年成立两国经贸混委会,第六次会议于1999年8月在利召开。2006年双边贸易额23.98亿美元,同比增长84.2%。其中我出口7.04亿美元,同比增长95.3%,进口16.94亿美元,同比增长79.9%。我国主要出口商品为机电、通信、金属管材、汽车等,进口商品主要是原油。
自1981年起,中国公司进入利比亚承包劳务市场,在石油、通讯、建筑、基础设施等领域开展业务。我国对利比亚出口贸易近年来来关系良好,利对油气提炼设备、医疗器械、电信和通讯产品、纺织机械、农业机械、建材、轻纺及消费产品、小型加工机械、电动机和发动机等产品需求大大增加。从而使我国机电产品、机械和运输设备的产品对利出口出现较快的增长势头。
-------------------------------------------------------------------
利比里亚:
国名:利比里亚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Liberia)
国花:胡椒
位于非洲西部,西南濒大西洋,面积11.1万多平方公里。海岸线长537公里。
人口:330多万(2003年)。全国共有22个部族,官方语言为英语。90%居民信奉拜物教,少数居民信奉伊斯兰教或基督教。
首都:蒙罗维亚(Monrovia,人口130万(2006)
该国为农业国,矿藏资源比较丰富。铁矿砂和天然橡胶是国民经济的两大支柱产业, 产量与出口量均居非洲第一位。
80年代以来,由于政府财政出现困难,产品出口减少,从而导致 国内生产总值连续下降、经济增长速度为负增长。l985年3月,利比里亚政府进行了经 济调整与改革,主要内容有:调整国家企业,实行私有化,修改投资法令等。铁矿 砂、天然橡胶和木材的生产为其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均供出口。工业不发达,仅有 少数企业生产日用消费品。1986年1月多伊政权发动绿色革命以及制定三年经济恢复计 划,但效果甚微。自1989年底内战爆发以来,经济陷于瘫痪。被联合国列为第42个最 不发达国家。
主要经济指标
国内生产总值(1991年):28亿美元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1989年):471利元
国内生产总值实际增长率(1991年):-10%
汇率(1996年6月):1美元=1利比里亚元
通货膨胀率(1994年):50%
失业率(1996年):80-90%
两国除名字相似外,没有太多共同点,不具有比较性,一个步入小康,一个还是贫下中农.利比里亚自1847年独立以来,长年内战不断,2003年在联合国帮助下才得到重建,并与中国恢复外交.这样的一个国家经济落后可想而知.
⑻ 利比亚的气候是怎样的
利比亚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面积1759540平方公里。位于非洲北部。东部与埃及交界,东南与苏丹为邻,南部同乍得和尼日尔爾尔毗连,西部与阿尔及利亚和突尼斯接壤。北部临地中海。海岸线长约1900余公里。全境95%以上地区为沙漠和半沙漠。大部分地区平均海拔500米。北部沿海有平原。境内无常年性河流和湖泊。井泉分布较广,为主要水源。北部沿海属亚热带地中海型气侯,冬暖多雨,夏热干燥,1月平均气温12℃,8月平均气温26℃;夏季常受来自南部撒哈拉沙漠干热风(当地称“吉卜利风)的侵害,气温可高达50℃以上;年平均降水量为100—600毫米。内陆广大地区属热带沙漠气侯,干热少雨,季节和昼夜温差均较大,1月15℃左右,7月32℃以上;年平均降水量100毫米以下;中部的塞卜哈是世界上最干燥地区。的黎波里1月气温8—16℃,8月22—30℃。北部是地中海 气候冬季多雨,夏季干燥少雨南部是热带沙漠气候全年高温多雨。班加西是利比亚第二大城市和重要港口,班加西区首府,人口约80万。北部沿海属亚热带地中海型气候,冬暖多雨,夏热干燥,1月平均气温12℃,8月平均气温26℃;夏季常受来自南部撒哈拉沙漠干热风(当地称“吉卜利”风)的侵害,气温可高达50℃以上;年平均降水量为100—600毫米。内陆广大地区属热带沙漠气候,干热少雨,季节和昼夜温差均较大,1月15℃左右,7月32℃以上;年平均降水量100毫米以下;中部的塞卜哈是世界上最干燥地区。的黎波里1月气温8—16℃,8月22—30℃。
⑼ 利比里亚这个地方,它的经济是怎么进行发展的
利比里亚是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为农业国,全国3/4的人口从事农业生产。农业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0.3%。主要农产品是稻米和木薯,经济作物主要有天然橡胶、咖啡、可可、柯拉 果、油棕等。天然橡胶、木材和钻石的生产为其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均供出口。利比里亚号称“非洲的天然橡胶王国”,2005年橡胶产量18.5万吨。工业不发达,仅有少数企业生产日用消费品。铁 矿砂产量和出口量居非洲前列。铁矿砂储量估计为40亿吨,另有钻石、黄金、 铝矾土、铜、铅、锰、锌、钽、重晶石、蓝晶石等矿藏。森林覆盖面积479万公顷,占全国总面积的43%,盛产红木、非洲紫檀和桃花芯木等名贵木材。林姆 巴山区因其独特的动植物群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野生动物有猴子、黑猩猩、羚羊、鳄鱼等,亦有一些象、野牛和豹,但数量已逐渐减少。
⑽ 有人了解利比亚的情况吗任何情况我都想晓得,谢谢!
利比亚�
——白种人居住的地方�
--------------------------------------------------------------------------------
利比亚全称"大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位于非洲北部, 北临地中海。①利比 亚一词源于希腊语,是"白种人居住的地方"之 意,以区别撒哈拉(黑种人居住的地方)。利 比亚一名非常古老,早 在公元前2000年,古埃及象形文字就有记载。古希腊荷马史诗《奥德 赛》中曾提及,但仅指埃及以西的整个北非或泛指整个非洲大陆。约 在300年,戴克里先皇 帝在昔兰尼加北部建立上利比亚省和下利比亚 省。此名一向被作为的黎波里或柏柏里亚的地 理别名,泛指北非中 部。到1934年,意大利侵占昔兰尼加和的黎波里塔尼亚后,两省合称 为 利比亚殖民地。②此名原是住在埃及尼罗河流域以西的沙漠部落 名称,称来布人(Lebu)或赖 布人(Rebu),后希腊人把所有的北非人, 除埃及人外,统称为利比亚人。现名为闪含语系闪 族语Lehabim的希 腊文形式。③源出希腊文Liba或lips,意为西南风,指利比亚位于希 腊的 西南方,与其隔海相望。古代利比亚的居民基本上是柏伯尔人, 公元前7世纪曾建立努米底 亚王国。公元前1世纪,沦为罗马帝国的 领地。7世纪,阿拉伯人征服柏伯尔人。16世纪中叶 ,利比亚被奥斯 曼帝国占领。1912年沦为意大利殖民地。二战期间,英、法分治利比 亚。19 51年12月24日独立,成立 利比亚联合王国;1963年4月15日 改名利比亚王国;1969年9月1日 成立阿拉伯利比亚共和国;1977年3 月2日改国名为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
http://ly.mofcom.gov.cn/ddgk/ddgk.html
利比亚经济
2005-10-16 12:47 文章来源:
文章类型:编译 内容分类:其它
一. 经济概况:
自1969年9月1日革命以来,利比亚政府为了摆脱殖民主义对其经济的控制,推行了国有化政策。从1970年起,先后将外国石油销售网、外国银行、保险公司等收归国有,将意大利人占有的肥沃的田庄全部收回。自1971年12月宣布没收美国石油公司起,先后将外国公司的全部或50%的股份收归国有。但由于实行单一国营经济,主要生活用品由国家补贴,所以市场萧条,商业生活几乎停滞。1987年后,利开始调整经济政策,允许私人企业的存在,利经济发展较快,但结构不平衡,粮食不能自给,日用品主要靠进口。利比亚是北非的重要产油国,欧佩克成员国,石油收入是利经济的主要支柱,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一,占出口收入的95%。石油收入使利比亚成为非洲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较高的国家之一。为使国家经济多样化, 利比亚着力发展农业,工业和技术经济等非石油部门。 1992年以来,利因洛克比问题受到国际制裁,其石油生产也随之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利经济现在面临一些困难,除有国家补贴的主要生活用品外,其它商品价格上涨,人民生活水平下降,但经济尚能正常运转。1997年,利提出新经济政策,进一步放宽了对私有经济的限制。2003年联合国取消对利比亚的制裁后,为了发展经济,改善经济结构,摆脱经济对石油的过分依赖,利政府制定和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对外开放,对内搞活, 增加财政支出, 积极吸引外资,在扩大开发建设石油天然气项目的同时, 也在大力发展交通,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和其他门类的工业,利比亚进入了对外开放和全面经济改革的新阶段。
利比亚与外国资本建立了一些合资企业,如在公共基础部门。在许多领域建立了一些国家合作项目,并且有越来越多的私人资本参加到这些合作中来。
利比亚与大多数欧洲和非洲国家签订有经济贸易合作协议, 并参加了所有的地区性阿拉伯协议。利比亚在双边协议下的对外投资涉及在多种工业部门建立的合资企业,包括养牛,农业生产,非洲地区的矿物开采,在马耳他的项目建设,在突尼斯的渔业捕捞, 在欧洲和拉美地区的工业产品生产。
二 . 利比亚主要经济状况介绍:
1. 自然资源:
① 石油、天然气:利比亚油气储量十分丰富,石油总储量估计有1000亿桶,其中已探明储量404亿桶;天然气储量已探明的就达到1.31万亿立方米,是世界主要产油国和石油输出国之一。
② 矿产资源:铁(蕴藏量约20-30亿吨)、钾盐、锰、磷酸盐、铜、锡、硫磺、铝土矿、盐等。
③ 水资源:利比亚拥有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其南部沙漠地下水资源已探明总储量达250亿立方米。
④ 海洋资源:利比亚拥有丰富的海产资源。经初步探查,海洋资源主要有:各类白鱼、金枪鱼、沙丁鱼、海绵、珊瑚、海藻等。
⑤ 旅游资源:利比亚拥有许多历史、社会、人文遗产古迹、沿海沙滩、历史古城、绿洲、沙漠景观,阳光、湖泊和泉水。
2. 工业。自70年代以来利比亚政府重视发展本国工业,投入了上百亿美元资金大力发展加工及制造工业。其目的是实现替代进口,减少消费品进口,增加重化工业品出口,实现出口产品多样化,以改变单一依赖石油产品的出口状况。据统计,自1970年至1997年9月,利已建成工业项目723个,此外,还有83个工业项目正在实施。利比亚除国营工业企业外,目前在工业方面的伙伴企业共有10,250家,涉及到食品、纺织、家具、纸张、化学、金属、建材、海洋捕捞工业等方面。
利比亚工业(不含石油及相关工业)主要包括食品、纺织、服装、皮革、建材、五金、木材、饲料、纸制品、钢材、轮胎以及汽车、拖拉机、冰柜、冰箱、电视机组装等。
--石油及相关工业。利比亚是北非重要的石油生产国,也是欧佩克成员国。利比亚的石油和天然气储量丰富,1990年底已证实的石油储量达450至500亿桶,天然气储量达12,180亿立方米。利石油具有油质好、油层浅和易开发的特点。
利比亚石油生产始于1959年,此后石油产量迅猛增长。1970年达到最高峰,日产原油达到332万桶,年产量达1.73亿吨。1980年日产原油降至183万桶;到1983年欧佩克采取限价保护政策,利比亚生产配额为110万桶;1986年配额又调减至94.8万桶;1990年8月海湾危机爆发后石油价格上升,利比亚石油日产量增至150万桶。1992年以来,由于联合国对利制裁,石油设备老化而无法更新,石油生产受到一定影响。1993年日产量是138万桶;1994年日产量是141万桶;1995年日产量是142万桶;1996年日产量是144万桶;1997年日产量是139万桶。
欧洲是利比亚石油的主要市场。意大利从利进口大量石油,约占意进口原油的30%。意大利、德国和西班牙三国是利比亚石油的最大买主,三国从利进口的石油占利出口石油的四分之三。
利政府还积极开发和利用天然气。近年来,利天然气产量约150亿立方米,主要用于国内消费,有小部分供出口。
自70年代后期以来,利政府积极发展石油化工业。现利已拥有非洲最大的拉斯乌努夫石化工业联合企业,生产乙烯、丙烯和聚乙烯等化工产品。此外,利比亚还有7个生产甲醇、氨气、尿素和液化气的工厂及1个液体化学制品厂。利年产尿素60万吨。上述各工厂基本上以天然气为原料,生产的产品除少数尿素用于国内消费外,其余均以出口为主。
--钢铁工业。米苏拉塔钢铁联合企业是利唯一的钢厂,位于首
都的黎波里以东约240公里的米苏拉塔市,引进德国、奥地利、日本、瑞典等国成套设备,是利比亚最大的工业企业。该企业第一期工程耗资60亿美元,于1990年投产,设计能力年产钢132.4万吨。1992年产钢93万吨;1993年产钢95.3万吨。第二期工程于1994年开始兴建,设计能力为年产钢45万吨。“米钢”生产的线材和棒材(包括盘条、螺纹钢等)90%供内销,其它品种如轻、中型钢材及冷、热轧钢卷板和平板等板材则绝大部分供出口,主要销往阿拉伯国家和西欧的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家。
3.农业
利比亚农业人口约占全国人口的24%。全国土地面积的94%以上为半沙漠和沙漠,可耕地仅占国土的1.5%左右,约370万公顷。主要农作物有:小麦、大麦、蔬菜、水果等。利比亚农牧业生产不发达,粮食不能自给。据统计,每年利比亚需粮总量60万吨左右,其本国的粮食生产远不能满足这一需求,利比亚1996年产粮仅为29.7万吨。而每年都需要进口大量食品。据统计,1996年利比亚进口食品及活牲畜总额达9.3亿美元,占全年进口总额的17.8%;进口食油及饮料等达1.16亿美元,占全年进口总额的2.2%。
利比亚政府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平均每年将其总收入的18%作为农业专款。
利比亚自1984年8月开始兴建“人工河”工程,这是利最重要、最宏伟的水利工程,计划耗资250亿美元到300亿美元。第一期工程已竣工,第二期工程也于1998年4月竣工,两期工程均由韩国东亚公司总承包。目前,第三期工程正待上马。
利比亚“人工河”实际上是一条深埋在地下7米、直径达4米的水泥输水管道网,总长度约4,040公里。主要目的是将利比亚南部沙漠深处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开发出来,将地下水汇集输送到沿海北部地区,用于灌溉农田,解决工业用水和利比亚沿海城市居民用水。
据利比亚官方估计,到2000年,利比亚每年约需粮食70万吨,水果83.3万吨,蔬菜90万吨,饲料120万吨。“人工河”建设可较大地改善农牧业的现状,增加可耕地和灌溉面积,有利于农牧业的发展。
4. 对外贸易:
利比亚主要出口产品是石油(产量80%以上供出口)。主要进口粮食、食品、机械、建材、运输设备、电器、化工和轻工产品以及武器装备。主要贸易对象是意大利、德国、西班牙、突尼斯和土耳其等。2003年贸易总额206亿美元。近年进出口情况如下(单位:亿美元):
2001 2002 2003
出口额 120 116 143
进口额 53 74 63
差额 67 42 80
(资料来源:2004年1月经济季评)
2002年主要贸易对象占利外贸比重如下(单位:百分比):
意大利 德国 西班牙 土耳其 瑞士
出口 42.6 14.1 13.6 6.9 4.4
意大利 德国 韩国 土耳其 瑞士
进口 25.6 9.8 6.6 6.6 6.5
(资料来源:2003年世界经济数据)
利比亚投资环境综述
2004-04-10 23:22
利比亚,一个神秘而富有吸引力的国家,它拥有丰富的资源,蕴藏着蓬勃发展前景和巨大的商机,在联合国解除对利制裁后,正日益成为世界各国投资者注目的焦点和投资热土。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利比亚的投资环境。
一、利比亚自然环境及资源
二、投资的外部环境
三、投资的内部环境
四、利比亚的投资政策
五、利比亚投资现状
一、利比亚自然环境及资源
利比亚位于北非中部,面积177万平方公里,人口548万。东接埃及、苏丹,西邻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南界尼日尔爾尔、乍得,北濒地中海,与意大利、南联盟隔海相望,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素有“非洲北大门”之称。
利比亚全境90%以上地区为沙漠半沙漠,沿海和东北部地区是海拔200米以下的平原,其它地区基本上为沙砾覆盖,为向北倾斜的高原和内陆盆地,沙漠中零星分布着一些绿洲,境内无常年性河流和湖泊,井泉分布较广。
利比亚北部地区属亚热带地中海式气候,冬暖多雨,夏热干燥,内陆地区属热带沙漠气候,夏季气温为35℃,冬季平均气温为15℃,年平均降雨量从北往南由500—600毫米递减到30毫米以下,常有来自南部沙漠地区的沙漠风为害,中部的塞卜哈地区是世界上最干燥的地区之一。
在这90%为沙漠所覆盖的土地之下,蕴藏着丰富石油、天然气、铁、钾盐、锰、磷酸盐、铜、锡、硅石、石灰石、高岭土等矿产资源。据探测,利比亚原油探明储量404亿桶,估计总储量达1000亿桶;天然气总储量达1.31万立方米;铁矿石储量20—30亿吨;石灰石储量1840万吨;高岭土储量2004万吨。
利比亚不仅有丰富的原油,而且还拥有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利比亚南部沙漠地区地下水探明储量达250亿立方米,目前正在实施的世界上最大的水利项目—利比亚人工河项目通过总长4200公里的管网每日向全国输送620万立方米的生产生活用水。
由于濒临地中海,利比亚海岸线长达2000公里,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可供开发。经初步探查,利比亚的海洋资源主要有:各类白鱼、金枪鱼、沙丁鱼、珊瑚和海藻等。
此外,利比亚还拥有众多历史、人文遗产和古迹,独特的民俗风情,地中海风光、沙漠景观等旅游资源可供开发。二、投资的外部环境
近年来,由于利比亚实施多元化外交政策,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改善了与西方国家、周边国家和非洲国家的关系,国际生存空间得到拓展,投资的外部环境得到很大的改善。
1、经过多年的外交努力,利比亚于2003年8月宣布承担“洛克比”空难的民事责任,同英美就赔偿问题达成协议,同意向罹难者支付赔偿27亿美元的赔偿金,换取英美同意联合国解除对利的制裁,2003年9月12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1502号决议,全面解除对利制裁。
2003年12月19日,利比亚出人意料地宣布全面放弃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计划,接受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武器核查。利比亚在反恐、“洛案”和武器核查等问题上的合作态度以及长期保留美国在利的利益,得到了美英两国的积极回应:英国于1999年利比亚交出两名“洛案”嫌疑犯后便同利比亚恢复了外交关系,经贸关系也得到很大的发展,2003年英国宣布放松和简化利比亚人的入境和居住审批手续,2004年初又呼吁欧盟解除对利的武器禁运,英利关系步入正常化轨道,发展速度很快。美国则在2003年初与利比亚秘密接触,利宣布放弃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计划之后,两国正式开始讨论关系正常化事宜,2004年初,美国国会代表团在卡扎菲上台三十余年后首次访利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04年2月26日,美国政府正式宣布解除美国公民赴利比亚旅游禁令,并允许美国公司重返利比亚进行商务活动。种种迹象表明,利美关系实现正常化已为时不远了。
2、由于地缘的关系,利比亚与欧盟的关系长期以来就十分密切,欧盟国家是利比亚进出口主要的来源国和目的国,即使在联合国对利实施制裁期间,双方的政治经济关系也十分密切。99年联合国中止对利的制裁后,利欧双边关系得到进一步发展,西地中海“5+5”对话机制的建立,增进了双方的互信互谅,2004年初利法就“尤塔”案赔偿问题达成协议后,影响利欧关系发展的最后障碍被扫除,近日,在利比亚召开的非盟首脑会议期间,欧盟主席普罗迪邀请利比亚正式加入于1995年成立的“巴塞罗纳机制”,利欧合作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3、作为非洲国家,利比亚强调其非洲属性,倡导、组织了非盟、撒—萨联合体、马格里布联盟,积极参与非洲事务,调解争端,加强和发展与周边国家和非洲其他国家关系,致力于区域政治经济合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利比亚在非洲事务中发挥的作用明显提升。至于同阿盟的关系,利比亚淡化其阿拉伯属性,在众多问题上与其他阿拉伯国家特别是海湾国家的立场相左,要求对阿盟进行改革,因此与部分阿拉伯国家关系疏远甚至紧张。三、投资的内部环境
1、利比亚自卡扎菲领导的“九.一”革命成功以来,利比亚政局一直保持稳定。
2、利比亚经济发展情况
(1)、总体情况
利比亚是单一石油经济国家,严重依赖石油的生产和出口。据统计,石油行业在利比亚GDP所占的权重目前为52.7%,占其出口总额的95%,利比亚国家财政收入80%来自于石油出口。
卡扎菲上台之初,为摆脱殖民主义对利比亚经济的控制,大规模推行国有化政策,将外国石油公司、石油销售网、外国银行、保险公司、外国人占有的农庄土地收归国有。同时,为改变利比亚的贫穷落后的面貌,利比亚利用国际油价大幅上涨之机,将大量石油美元投入经济发展之中,建立了众多国营工矿企业和基础设施,长期实行国营计划经济体制。据统计,从1970年—1998年,利比亚建立的各类国营企业723家。在1973年—1985年期间,利比亚执行三个五年发展计划,共投入700亿美元资金,1986年后,利比亚没有制定新的发展计划,但每年都从财政预算中拔款50亿美元用于经济发展之中。
1988年“洛克比”空难发生后,国际社会对利制裁,再加上国际原油价格急剧下降,使利比亚经济受到严重打击,据估计,制裁给利比亚造成300多亿美元的损失。
1997年后,为改变经济困难境地,利比亚制定并执行改革开放、招商引资、发展多元经济等政策,经过几年的发展,利比亚经济面貌得以改善,国家财政状况持续好转,国家战略项目和基建项目重新启动并得到较快的发展。
据利比亚中央银行发布的统计数字:1999年—2002年期间,利比亚的GDP以1997年固定价计算,平均每年增长3%,2002年,利比亚国内生产总值(GDP)达249.8亿利第(按97年固定价计算,为150.7亿利第),约合192.2亿美元,人均GDP4390利第,约合3377美元。国家外汇储备2002年达到185.9亿利第(约合143亿美元),2003年6月30日已增至250.8亿利第(约合192.9亿美元),2002年国家外债约为40亿利第(约合31亿美元),当年减债2.21亿利第。
(2)、各行业发展水平
利比亚是石油经济国家,其经济结构极不平衡,粮食不能自给,日用消费品主要依靠进口。其各行业发展情况大致如下:
工业:利比亚的工业以石油、石化工业为主,在王国期间,利比亚的石油生产为美国石油公司控制,卡扎菲上台后,实行石油国有化政策,1976年利比亚国家石油公司已占有65%的石油股份。1986年后利美关系恶化,美石油公司撤出利比亚,其他西方国家的石油公司趁机进入利比亚市场,填补美国石油公司撤离留下的空白。目前利比亚拥有5个炼油厂,日产原油140万桶,大部分出口到欧洲国家。
石化工业是利比亚的新兴工业,现拥有非洲最大的石化企业—纳斯拉努夫石化工业联合企业,生产乙烯、丙烯和聚乙烯等化工产品,此外还有7个石化生产企业,生产甲醇、氨气、尿素、液化气和其他石化产品。
除石油石化工业外,利比亚工业还包括食品、纺织、服装、皮革、建材、五金、木材、饲料、造纸、钢铁、轮胎等加工制造企业和汽车、拖拉机、冰箱、电视机等组装企业。其中食品工业在利比亚非石油经济中所占比例较大,产值占加工业产值的34.6%,其次为钢铁、纺织及服装。
从整体发展水平上看,利比亚工业(不含石油及石化企业)除食品、钢铁、建筑、饲料等行业少数企业尚有发展前途、略有盈利外,目前绝大多数工业企业设备老化、技术落后,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有些企业已破产倒闭。
农牧业:利比亚农牧业人口约占总人口的24%,可耕面积约370万公顷,占总面积的1.2%,主要农作物有小麦、大麦玉米、花生、柑桔、橄榄、烟草、椰枣和蔬菜。利比亚的农业非常落后,据利官方统计,2002年其主要农产品年产量为:小麦9万吨、大麦20万吨、各种蔬菜120万吨、各种水果66万吨。利比亚牧场面积约850万吨,养殖的牲畜主要为羊、牛、骆驼,其中羊1038万只、牛107万头、骆驼23万峰。利比亚近50%的粮食和畜产品依赖进口。
利比亚核心领导层高度重视农牧业的发展,每年都要到国营农牧场视察指导农牧业生产,利政府每年从其财政收入中拔专款用于农牧业生产。据统计,从1970年—1991年共拔款164亿美元,平均每年达17亿美元。
渔业与水产养殖:应该说,到目前为止,利比亚尚未对其海洋资源进行大规模开发和利用,据了解,目前在利近海进行海产捕捞作业的均为外国捕捞公司,仅限于捕捞金枪鱼,公司数量有限。水产养殖方面也仅限于实验室研究,尚未进入到实际运作阶段。
旅游业:利比亚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多年来没有很好地开发利用。近几年,利比亚领导人认识到国家不能对石油收入过分依赖,提出发展多元经济的构想,旅游业是其首选的领域。2003年以来,利比亚对旅游业的开发进入实质性实施阶段。
对外贸易:世界原油价格波动对利比亚的对外贸易影响巨大。近十年来,受原油价格的影响,其进出口贸易额大起大落,呈锯齿状态势。2000年以来,随着原油价格的大幅上涨,利比亚的进出口贸易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据利比亚中央银行最新统计显示,2002年利比亚的进出口贸易额达到157.63亿利第,约合121.25亿美元,其中出口110.77亿利第,进口55.85亿利第,同1993年相比增长了276.3%,在2000年、2001年和2002年三年,年均增速达90%。统计还显示,在1993年—2002年十年中,利比亚对外贸易一直保持贸易顺差。
根据利比亚中央银行的统计,利比亚出口商品主要是原油和石化产品,占95%以上,其他工农牧业产品出口总量不足5%。进口商品中机械设备和交通工具所占比重最大,其次分别为各类工业制成品、粮食及活畜、原材料等。欧洲国家和周边国家是其主要贸易伙伴,意大利、西班牙和德国分列利比亚商品出口前三名,意大利、德国和沙特分列进口前三名。
3、基础设施情况
利经亚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建设,其基础设施在非洲地区是比较好的,投资所需的能源、电力、交通、通讯、生产用水等硬件设施比较完备。
(1)能源:作为主要的石油生产和输出国之一,其能源生产供应不存在问题,目前利比亚拥有五个已建成投产的炼油厂,主要分布在纳斯拉努夫、扎维亚、布雷加、托普鲁克和塞里尔地区,目前日产原油140万桶,利比亚计划在今后几年之内将其原油生产能力提升250—300万桶/日。
(2)电力:利比亚电力供应充足,电网覆盖全国。利比亚拥有各类电站470余座,大型电站主要分布在北部沿海地区,以热电站和天然气发电站为主。目前利比亚发电装机总容量为470.8万千瓦,2002年发电总量为17531万千瓦时;输电线路总长度达33000公里;各类变电站近8000座,输出总功率1100万千伏安。
(3)交通:利比亚的陆、海、空交通比较便捷。陆路方面,据利比亚统计部门发布的统计资料,1997年利比亚公路总里数达25535公里,其中,公路干线长度17985公里,支线长度7550公里,公路质量较好。利比亚没有铁路,目前正在筹建之中,计划修建铁路总长度3173公里。海运方面,目前拥有13个集装箱港,71个集装箱码头,货物吞吐量达1212万吨/年(2002年统计数)。空运方面,拥有15个机场,其中3个国际机场,目前开通了十余条国际航线。除此之外,利比亚正在着手发展海事及空中管制系统,进一步发展交通建设,建立与世界水平同步的陆海空队伍,以满足交通运输业不断发展的需要,加强利比亚与邻国和世界的联系。
(4)通讯:利比亚通讯由国家邮电通讯总公司专营,向民众提供固话业务、移动通讯业务、因特网业务和国际卫星通信业务。近年来,由于利比亚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民众与外界联系日益增多,电话用户增长迅速,其现有设施已不能满足需要,为此,利比亚邮电通讯总公司最近已同我中兴公司签约,新建一GSM移动通讯网,近日还开通了移动电话国际漫游业务。此外,还决定在近一两年内对固定电话网和因特网增容。这些项目建成后,利比亚的通讯状况将有很大的改观。
(5)工业用水:利比亚同大部分阿拉伯国家不同,它不仅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还拥有丰富的地下水资源。1982年,利比亚决定修建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人工河工程,用口径巨大的水管将南部的地下水输往北部的的黎波里、班加西等主要城市,满足城市生活及生产用水。目前,已完成三期工程,将南部的水源输到了班加西、的黎波里,人工河沿线地区已有充足的水源供应。
二、投资的外部环境
近年来,由于利比亚实施多元化外交政策,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改善了与西方国家、周边国家和非洲国家的关系,国际生存空间得到拓展,投资的外部环境得到很大的改善。
1、经过多年的外交努力,利比亚于2003年8月宣布承担“洛克比”空难的民事责任,同英美就赔偿问题达成协议,同意向罹难者支付赔偿27亿美元的赔偿金,换取英美同意联合国解除对利的制裁,2003年9月12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1502号决议,全面解除对利制裁。
2003年12月19日,利比亚出人意料地宣布全面放弃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计划,接受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武器核查。利比亚在反恐、“洛案”和武器核查等问题上的合作态度以及长期保留美国在利的利益,得到了美英两国的积极回应:英国于1999年利比亚交出两名“洛案”嫌疑犯后便同利比亚恢复了外交关系,经贸关系也得到很大的发展,2003年英国宣布放松和简化利比亚人的入境和居住审批手续,2004年初又呼吁欧盟解除对利的武器禁运,英利关系步入正常化轨道,发展速度很快。美国则在2003年初与利比亚秘密接触,利宣布放弃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计划之后,两国正式开始讨论关系正常化事宜,2004年初,美国国会代表团在卡扎菲上台三十余年后首次访利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04年2月26日,美国政府正式宣布解除美国公民赴利比亚旅游禁令,并允许美国公司重返利比亚进行商务活动。种种迹象表明,利美关系实现正常化已为时不远了。
2、由于地缘的关系,利比亚与欧盟的关系长期以来就十分密切,欧盟国家是利比亚进出口主要的来源国和目的国,即使在联合国对利实施制裁期间,双方的政治经济关系也十分密切。99年联合国中止对利的制裁后,利欧双边关系得到进一步发展,西地中海“5+5”对话机制的建立,增进了双方的互信互谅,2004年初利法就“尤塔”案赔偿问题达成协议后,影响利欧关系发展的最后障碍被扫除,近日,在利比亚召开的非盟首脑会议期间,欧盟主席普罗迪邀请利比亚正式加入于1995年成立的“巴塞罗纳机制”,利欧合作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3、作为非洲国家,利比亚强调其非洲属性,倡导、组织了非盟、撒—萨联合体、马格里布联盟,积极参与非洲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