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我国古代手工业发达的原因及特点是什么
中国古代的手工业,在几千年中国历史的起承转合中,一直扮演着“民族魂”的角色。丝绸——渗透了中国女子的温婉气质、妖娆多姿;瓷器——灌注了华夏民族的辛勤与执着……在西方人的眼里,中国传统的手工业产品就是“中国”的代名词!
纺织、陶器、造纸、冶铁、造船可谓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五大巨头”。中国的丝绸在唐代便铺成了一条连接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中国也因此被称为“丝国”;明代,郑和下西洋,乘着中国宝船,驰骋于地球东西,传播友好文明的种子;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俨然一把开启世界文明的钥匙,从此,文明如狂风一般刮到世界每一个角落。此外,中国漆器、制盐、青铜、刺绣等也是文明中的瑰宝。是什么原因让中国古代手工业如此发达?如此引人瞩目?
第一,按照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决定着社会发展水平。即使是中国古代手工业也脱离不了这条黄金规律的约束。中国封建社会一直到明朝,生产技术一直在进步,并远远领先于世界,这在冶铁上显得尤为突出:春秋战国时期,发明了铸铁柔化处理技术,这是世界冶铁史的一大成就,比欧洲早两千多年;两汉:西汉时煤成为冶铁的燃料,人们发明了淬火技术;东汉时,杜诗发明水排。隋唐时期:普遍采用了切削、抛光、焊接等工艺;辽宋时期:发明最早的湿法冶铁术。技术的进步和发达在纺织业上也有同样的印证:玄宗时采用夹缬发印染织物;没有先进的技术做保证,是不会出现“遍于天下,乃为至贱所服”(唐语林》卷四《贤缓》)的景象的!
第二,与中国独有的手工业体制有关:古代中国的手工门类最初以官营形式出现,早在春秋时期就明显地表现为“工商食官”的特征。战国以后,出现了家庭手工业、个体手工业、私营手工业等其他门类,但官营仍占主导地位。与西方不同的是,中国官营手工业是“非盈利之手工业”,只是满足于统治阶级的需要。第一是权力方面的需要:例如青铜器,它就是由礼仪制度发展而来的。传说,“夏禹曾铸九鼎,用象九州”,“楚王问鼎”,鼎就是青铜器,它成了权力的象征。第二,是满足奢侈的需要。历朝历代,有无丝绸、瓷器、青铜器等是统治者与老百姓显着的区别,也是皇帝在外交方面的炫耀物。而这就决定了官营手工制品在质量、外观等方面必须有很严格的要求。单凭宫里为数不多的技术人员是远远不够的!官府以强制或雇佣的方式网罗了社会上的能工巧匠,集社会精华于一处。有了技术人员还不够,大量的产品还得有人生产出来呀!这时,统治者想出了绝招,利用大量的工奴、邢徒(犯罪者)、奴隶就解决了劳动力的问题(西汉最典型)。这样一来,手工业不发达才难呢!
第三,农业也是一个重要的推动因素。农业,不论是在积极方面,还是在消极方面都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积极方面: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是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男耕女织”成了最主要的表现形式。作为家庭副业的手工业,必然要倾注古代妇女的主要精力。像中国民间的双面绣,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信期绣,铺绒绣等,其绣品的精致、技术之高超,就是现代的技术也望尘莫及!再者,农业的发展,使得部分劳动力从农业中解放出来,从事手工业的人手就增多了,在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然后,农业生产的发展,人口的增加,迫切需要更为锋利的开垦工具以提高单位产出。铁制手工业产品得到发展。消极方面:由于古代土地资源的高度稀缺(相对于普通民众来讲),农业又是社会的主要产业(商业、手工业的发展繁荣是建立在农业的基础上的,并且吸纳人口有限),因此土地的使用费(即租金)就较高,佃农贫农和自耕农要么接受较高的租金,要么靠尽量增加耕地产出和从事家庭副业以维持和争取改善生活,受社会条件的限制,他们只能选择后者。这时,作为家庭副业的手工业就占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第四,与封建国家的赋役政策有关。从秦到明中期,封建国家规定农民交纳麻布或绢、帛完税,或规定可以输绢、帛代役。如唐朝规定授田的农民要向国家交纳绢二丈、绵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称调;为国家服徭役二十天,如不服徭役,每天输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称庸。即便到了明中后期和清朝,国家规定农民纳税用白银,农民也须把自己生产的农产品或手工业品在市场上出售,以换取银子完税。显然,这会极大地推动以纺织为主的农民家庭手工业的发展。
说了国内,国外因素也同样不可忽视。应该说,没有西方人对中国手工业品源源不断的需求,丝绸、瓷器的发展又会怎样呢?至少汉唐不会获得“丝绸之国”“瓷器之国”的美誉。
当然,我们要辩证的理解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达状况。首先,这种发达并非全局性的,而是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一般来说,手工业的发达程度与经济中心的定位有关:安史之乱后,许多怀揣技术的手工艺人逃于南方,给南方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毫无疑问,这有利于南方手工业技术的腾飞。应该说:随着中心的南移,手工业技术中心也在南移。其次,这种发达具有差异性。从风格上,北方(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手工艺术珍品带有豪放性、阔达性,手工业品较粗旷;而南方讲究温文尔雅,手工业产品较细腻。正是这种差异性,让两种风格交融。使得中国手工业品柔中有刚,刚中带柔。这正构成了中国手工业制品在世上独一无二的一大因素。还有如何理解发达问题。中国手工业究竟发达到那种程度?在湖南省博物馆,有一件西汉出土的手工业品——的黄杨篦子,宽度仅仅5.9厘米,却有74个齿,比现在一般篦子还要精细,且刨削光整,分齿均匀。它究竟用什么工具做成的?至今仍是未解之谜。像这样的情况还很多,有些用现在的科学技术也无法解释。
㈡ 简述宋代南方经济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方面的发展表现,说出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起止朝代要短小精炼!
1、农业方面:宋代时期,大兴水利,大面积开荒,并注重农具改进,农业发展迅速。梯田、沙田、淤田等新型田地均在宋朝出现,这些都大幅度增加了宋朝的耕地面积;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农业发展迅速,北方农作物粟粟、麦、黍等来到南方,棉花、茶叶种植盛行,种桑养蚕和麻的地区也在增加。南宋时期,太湖地区稻米产量居全国之首,以太平府为代表,有”苏湖熟,天下足“之称。
2、手工业方面:宋朝时期矿藏丰富,丝、麻、毛纺织业发达,造纸材料丰富,印刷业发达,宋代的刻书以纸墨精良、版式疏朗、字体圆润、传世稀少等闻名于后世。并且宋代的造船业发达,宋朝造船技术水平是当时世界之冠。
3、商业方面:宋朝商业繁盛,成都地区出现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并且宋代劳动力充足,工业迅猛发展,工商税收入占宋朝税赋总收入的70%,成为宋朝税赋收入的主体。
我国古代经济中心南移起始于唐代中期,完成与南宋时期。
㈢ 结合所学的知识说宋朝南方地区农业,手工业发展状况如何
宋朝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相当惊人。据蒙文通先生考证,唐时平均每亩产量约1.5石(唐比汉代高50%),而宋代平均每亩产量约2石,比唐代高约30%。经济作物无论种茶、种棉、种植甘蔗、栽桑养蚕均产量高于唐。生产分工也很仔细,其主要表现在经济作物上,比如宋代的茶叶生产,在秦岭两淮以南的地区出现了以专门种植和加工茶叶为生的园户,而且产量颇丰。而农产品种类也有明显增多的迹象。
宋朝对传统农作物也是大为推广,尤其是小麦在南方的推广尤为显着。而水稻在北宋时的淮河黄河流域也进行了推广。同时,棉花种植也普遍推广了。南宋后期棉花种植从两广和福建扩展到了长江流域(甚至北宋时期还有“木棉收千株,八口不忧贫”之说),南方农业生产水平已超过北方。
而农业发达原因主要无外乎两点:
一、宋政府的政策以及行为。比如有奖励农耕的政策,对广大农民进行激励提高了其劳动生产的积极性,还科学的推广农业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比如着力推广占城稻等)……
二、生产技术的迅猛发展。农业生产作为直接受影响者也随之迅猛发展……
此外宋朝的地方官员也是非常注重水利设施的维护和兴建的。这就使宋朝的农业发展有了一个很良好的基础。同时,高产粮食作物的广泛播种使单位面积的粮食作物产量大大增加,也促进了经济作物种植和发展。因此,使得小农经济内部产业结构发生一定的变化,形成了农副业生产彼此促进的经济格局,农业结构也相应发生了变化。
宋代南方农民培育了许多优良稻种,并引进外来的优良品种。引进的外来优良稻种中最着名的有占城稻(越南)和黄粒稻(高丽)。当然占城稻(又称早禾或占禾属于早籼稻)的影响无疑是最大的。它原产于越南中南部,北宋之初传入我国福建地区。占城稻有很多优点,以耐旱生长期短适应性强着称。
关于占城稻还有这么一个真实的故事: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2年)江淮两浙大旱,水田无粮可产,宋真宗便遣使于福建取占城稻种三万斛(旧量器单位容量为10斗)分给江淮两浙地区播种。不久河南河北一带也种上了占城稻,南宋时期占城稻遍布各地成为早籼稻的主要品种,也成为了广大农民常年食用的主要粮食。
宋代的农业生产技术也发生了变革,出现了专门除草用的弯锄,碎土疏土用的铁耙,安装在耧车上的铁铧……这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此外,在水利灌溉方面主要出现了龙骨翻车等工具。由此可见,宋朝的农业技术比隋唐时期是有很大的提高。
宋朝的土地田亩制度也是很先进的。宋代由门阀私有制和国家分配土地制转变为土地自由买卖和契约化,导致世族门阀的消失,使魏晋以来盛行的"庄园制度"为地主制度与小农耕作所取代,佃农从此更加自由了。至于国家方面以减轻土地兼并调节贫富不均来施政,避免了非常化的恶性循环。宋的土地政策是“田制不立”、“不抑兼并”,国有土地虽仍存在,占全部土地的小比例,是允许土地自由买卖的,国家只收登记费用。自由化程度有了很大提高,均田制也随之彻底瓦解。私人地主土地所有制逐渐发展已成为主要的土地占有制,形成了“千年土地八百主”的局面。至于租佃的契约则多半由私人之间决定,非常自由。租佃制普遍发展,这种情况和体制一直被延用到清朝末年,可见其先进性。
由于均田制的废除,国家对社会的干涉不再是平均地权,而是对小农作出贷款。即是提高生产发展国民经济,而不是搞平均主义。这些是王安石的主张。
另外,值得一说的是,他把百姓对国家的服役用现钱折算价值,地方对中央的进贡改为比较市价后进行采购,这都是市场和货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才可能出现的政策。
在赋税方面宋代可以说是继承了并发展了唐代“两税制”(务实的逐步实现私有制和货币经济),租庸调制度废除改进后为“二税”(把税制简单化只收户税和地税分摊夏秋两季征收地税征收谷物户税则全以现钱计算),因此在整个封建社会中也是很先进的赋税制度。
宋代的佃农地位也有所提高,虽中古式的身份制仍残存,但政府基于财政的考虑把全国居民分为“主户”与“客户”。也就是说,只看财产不看身份。拥有财产的主户直接承担各种赋税,没有产业的客户则不直接承担。在农村客户是指佃农一类的人,他们不再是世族地主的“私属”,而是直接编入国家的户籍,在城市主户身份并不以房地产之有无为唯一标准,也包括有无店铺库房以及从事经营的资本等等为标准。可见,是相当内容细致的。客户则是雇员或房客。
由于农业的高度繁荣,不少农户直接进入市场进行谋生或合伙从事买卖活动,其他经济领域宋代也不甘示弱,宋朝面临着中国有史以来最为显着的进步!
——————————
手工业就更不用说了,绝对是我们古代中国的骄傲。
北宋的主要矿产包括金、银、铜、铁、铅、锡、煤等。北宋时期金属矿藏达到两百七十余处,较唐朝增加一百余处。仁宗时期,每年得金一万五千多两、银廿一万九千多两、铜五百多万斤、铁七百廿四万斤,铅九万多斤、锡卅三万斤。
宋朝的丝、麻、毛纺织业都非常发达。西北地方流行毛织业,四川、山西、广西、湖北、湖南、河南等地麻织业非常发达。到了南宋时期,广东雷州半岛地区和广西南部成为棉纺织业的中心。两浙和川蜀地区丝织业最发达。宋朝政府还在丝织业最发达的地区设立织锦院,也就是官办的丝织作坊。而相关的印染业也因此发达起来
宋朝造船技术水平是当时世界之冠。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年),明州造出两艘万料(约600吨)神舟。1974年福建泉州出土一艘宋代古船,有13个隔水仓,一两个隔水仓漏水,船也不会沉。隔水仓技术,经马可·波罗介绍,传入欧洲。宋朝的主要造船厂分布在江西、浙江、湖南、陕西等地区。虔州、吉州、温州、明州都是重要的造船基地。
太宗时期,全国每年造船达到三千三百余艘。到了南宋,由于南方多水加上海上贸易日益发达,造船业发展更快。临安府(今杭州)、建康府(江宁府,今南京)、平江府(苏州)、扬州、湖州、泉州、广州、潭州、衡州等成为新的造船中心。广州制造的大型海舶木兰舟可“浮南海而南,舟如巨室,帆若垂天之云,舵长数仗,一舟数百人,中积一年粮”。南宋时代还出现了车船、飞虎战船等新式战舰。
宋朝官窑、民窑遍布全国。时有河北曲阳定窑、河南汝州汝窑、禹州的钧窑、开封官窑、浙江龙泉哥弟窑、江西景德镇景德窑、福建建阳建窑等七大名
瓷窑,和分布在各地的许多大小瓷窑,所产宋瓷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远销海外,如日本、高丽、南洋、印度、中西亚等地区。其中钧瓷以神奇的窑变特色和每年36件的稀有产量而位居宋瓷之冠。北宋的瓷器,不论在产量还是制作技术上,比前代都有很大提高。当时,烧造瓷器的窑户,遍布全国各地,所造瓷器各具特色。官窑(河南开封)、钧窑(河南禹州)、汝窑(河南汝州)、定窑(河北曲阳)和哥窑(浙江龙泉),是北宋五大名窑。官窑的产品,土脉细润,体薄色青,略带粉红,浓淡不一;钧窑土脉细,釉具五色,有兔丝纹;汝窑则胭脂、朱砂兼备,色釉莹澈;定窑以白瓷着称,并能制红瓷,其产品十分精美;哥窑盛产青瓷,产品被誉为“千峰翠色”。真宗景德年间,在江西新平设官窑,所造进贡瓷器的器底书“景德年制”四字,这就是后来驰名中外的景德镇瓷器。在瓷器上雕画花纹是北宋时的新创,划花用刀刻,绣花用针刺,印花用板印,还有锥花用锥尖凿成花纹,堆花用笔蘸粉堆成凸形,再施白釉。宋瓷不仅是生活日用品,而且是精美的工艺美术品。北宋瓷器大量运销国外,近年来在亚非各地都有大量出土,证明瓷器是当时的重要输出品。时至今日,宋瓷已成为中国古代着名的艺术品,而享誉海内外。
————————————————————————————————————————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就是在两宋时期,中国的先进技术,也因此大部分流落到南方。南方的经济实力,是傲人的。
㈣ 宋朝手工业和商业发达的原因
在中国历史上的绝大多数王朝都采取“抑商”的政策 ,而惟独宋朝例外,宋初,太祖赵框胤就言“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歌儿舞女以享天年”以博民富, 后,宋太宗也号为“令两制议政丰之术以闻”,神宗在位时"尤先理财"令众“政事之先,理财为急”这样的重视经济的思想一直贯穿于宋朝,这是保证经济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前提. 在宋之初,官员们研究理财求富之道,宋朝调整了历代立法中重刑法,轻民法的传统做法,专门研究施行了专卖法,如盐法、酒法、茶法等法令。宋代则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立法最为活跃的时期之一,而且宋的经济法令,统一了国家与经济活动者之间的利益分配问题,顺应商品经济的规律,是非常科学的法律法规。这些正确的政策导向使商业大潮兴旺,商贸发展迅猛,手工业发展迅猛,使宋朝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银行这是绝无仅有的!甚至银行可以贷款,异地付款,就算是从近代来看都是非常先进的经济管理体制。以地域而言,宋时的发展不仅仅局限于江浙和四川等老牌地区,就连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也比唐代有较大发展,这也是另人很惊讶的。 从手工业看,坑矿、茶盐、造船、造纸、制糖、纺织、制瓷等都比唐代进步的多,宋的手工业除了产地扩大,产量增加以外,技术提高也是非常明显,比如“糖冰”(冰糖)的生产技术,“单筒井”的开凿 宋瓷的精良等,无不反应了技术的成熟和创新,而商业和手工业的兴起,解放了大量受俘于土地的农民,使他们投入于商业,手工业中。北宋时期就已经开始大量开采金、银、铜、铁、煤等矿藏,而且全国各地也出现了世界史上最早的制造工厂,加工工厂,如,造船厂、造纸厂、印刷工厂、织布厂、火器厂,还有各地的官窑等等。可见当时的手工业之兴旺是空前的! 早在北宋,中国已懂得用烧煤,炼钢,大型手工业则雇佣几百全职的产业工人,而政府的两处军工业聘用八千工人——这已经是重工业规模了!宋朝的钢铁产量平均年产达一十五万吨(有人认为宋朝华北工业基地达年产一百二十五万吨的水平,这基本上是一个错误的认识,大部分都源于孙隆基所着作的《中国千年回顾——一个全球史的鸟瞰》的数据,关于宋朝钢铁产量有多组数据,经核实,在众多数据中“15万吨”还是比较合适的)而英国于1788年亦即工业革命之始才不过年产七万六千吨。此外,矿冶、造纸业、制瓷业、丝织、航海业也高度发达。宋代无愧于世界近代之前的"高科技"之家,更是当时世界上的手工业之霸主! 从商业看,唐代的城市多趋于行政中心,而宋代市镇则趋于工商业化。唐代都市内的贸易地区由官员严格控制,宋代则更加自由,由于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城市的发展“坊制”的突破,集镇的兴起,因此住宅区与商业区的界限逐渐消失,宋代的这一类的"新型"都市有些发展至有了很大的规模,如开封和杭州都达到一百万人口,而后者就是"马可波罗"在元初所见的“前所未有”的城市,即使是到了至元朝后期 中国以外最大的城市是"巴格达" 其人口只有三十至五十万之间,数百年后阿拉伯旅行家,伊本.贝图塔也称杭州为"世上最大的城市"!从事工商业的人口逐步增多,产量加大,投入资本大幅度扩充,因此构成国家财政收入主体的,也已不单独只是农业了,工商业所比重已经超过了农业, 且在其商业运作中还出现了铜板印刷的广告,这比西方资本主义的广告要早三百多年,就学士苏东坡来说,他就曾给一位做油食老妇人 做过一首广告诗,使之兴隆。更有意思的是,宋朝还出现了近似现代报纸的“小报”和史上最早的商标,商标是小可意义重大,这标志着宋朝商业化体系的逐步完善。 此外,着名学者沈括所着的《货币流通速度论》也是达到了现代货币理论水平。 大宋强盛的商业浪潮,也是世界最早的资本主义萌芽的母体,而宋代的经济突飞猛进,则创造了空前的财富与繁荣。 南宋之后,南方经济超过北方的原因好象是 在(1)唐朝中晚期我国经济中心以经南移 (2)北方多战乱南方相对稳定(3)大量人口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大量的劳动力 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情况。 (1)、南方农业有较大发展。水稻跃居宋朝粮食作物首位。棉花种植地推广到长江流域。茶树栽培也有很大发展。 (2)、南方手工业兴旺。丝织业胜过北方。棉织业在南宋时已发展到东南沿海地区、;江南地区成为我国制瓷业重心;宋朝造船业居当时世界首位。 (3)、南方手工业繁荣,有开封、杭州等商业都市,有广州、泉州等外贸商港,是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 业的发展 粮食作物 占城稻的引进与推广;苏湖成为粮仓;水稻产量居粮食首位 经济作物 棉花、茶树的种植和栽培得到推广 手工业的发展 纺织业 南方丝织业胜过北方;棉织业发展到东南沿海地区 制瓷业 江南地区成为制瓷业重心等
采纳哦
㈤ 简述宋代南方经济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方面的发展表现,说出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起止朝代
一、农业方面:
宋代大兴水利,大面积开荒,又注重农具改进,农业发展迅速。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农业发展迅速。一些北方农作物粟、麦、黍、豆来到南方。棉花盛行种植于闽、广地区。茶叶遍及今苏、浙、皖、闽、赣、鄂、湘、川等地。
种桑养蚕和麻的地区也在增加。南宋时太湖地区稻米产量居全国之首,尤其以平江府(今苏州)为代表,有“苏湖熟,天下足”(指苏州和湖州)或“苏常熟,天下足”(指苏州和常州)之称。
二、手工业:
1、南宋时期,广东雷州半岛地区和广西南部成为棉纺织业的中心。两浙和川蜀地区丝织业最发达。宋朝政府还在丝织业最发达的地区设立织锦院,也就是官办的丝织作坊。而相关的印染业也因此发达起来。
2、宋朝官窑、民窑遍布全国。时有河北曲阳定窑、河南汝州汝窑、禹州的钧窑、开封官窑、浙江龙泉哥弟窑、江西景德镇景德窑、福建建阳建窑等七大名 瓷窑,和分布在各地的许多大小瓷窑。
所产宋瓷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远销海外,如日本、高丽、南洋、印度、中西亚等地区。北宋的瓷器,不论在产量还是制作技术上,比前代都有很大提高。
3、造船业位居世界首位,广州泉州造船业发达。
三、商业:北宋时期在四川地区出现“交子”被视为是最早的纸币。由于农业上的不抑兼并政策,使得整个社会的劳动力充足,工商业得到迅猛的发展,工商业税占了总税收收入的70%。
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起始于唐朝的中期,事件是安史之乱,完成于南宋。
(5)有关南方手工业兴旺的叙述有哪些扩展阅读
从北宋到南宋时期,经济重心之所以继续南移并能够最终完成的原因是:
1、自然因素
宋代气候条件变化,使南方更适宜农业发展。同时,由于北方经济开发较早,水土流失严重,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破坏较为严重,环境恶化,影响了农业生产。
而南方经过三国时期以来的经济开发,为经济发展打下一定基础,自然环境保持较好,从而为南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自然条件。
2、政治因素
这表现为:
一是两宋统治疆域大部分地区在南方,其中南宋时政治中心还移到南方,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南方经济的继续发展;
二是自唐末以来,北方战乱频繁,而南方相对安定,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较为稳定的社会环境;
三是两宋时期,中原人民反对北方少数民族贵族掠夺的斗争阻止了北方少数民族贵族的南下,使南方免遭战祸;四是统治者重视经济的发展,采取一些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3、经济因素
北方仍然战乱较多,而南方社会秩序相对较安定,北方人民大量南迁,为南方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劳动力,使南方自然资源继续得以开发利用,社会经济秩序发展,从而最终超过北方,全国经济重心已移到了南方。
㈥ 中国古代农业.商业.手工业发展特点及其原因
一)农业方面的表现是:①产于江南的水稻逐渐成为人们的主要粮食作物,并开始向淮河和黄河流域推广,还从越南引入了优良品种占城稻;②棉花在两宋时期逐渐成为重要的经济作物。北宋时,棉花在两广和福建普遍种植,到南宋后期扩展到长江流域。
(二)手工业方面的表现:①南方的丝织业胜过北方,江浙一带和四川丝织业生产发达;②棉纺织业于南宋后期迅速兴起,浙江出土一条南宋时棉毯,细密厚软,工艺水平相当高。③制瓷业:定窑、钧窑、歌窑等久负盛名。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出产的瓷器质地细腻,色泽莹润,后来发展为着名的瓷都,直到现在我们还喜欢用景德镇的瓷器。④宋朝时我国是世界上造船水平最先进的国家。这一时期,我国的造船业多集中在东南沿海,规模宏大,广州、泉州、明州等地都有发达的造船业。
㈦ 战火下的奇迹!动乱的五代十国,是什么推动了南方的手工业发展呢
对于中国封建历史时期的手工业生产来说,技术能否取得革新,一直都是关系到手工业前途发展命运的重要因素。
因为有的时候虽然手工业我们看着好像生产规模很大,并且发展的也非常顺利,但是如果长期得不到新型技术加持的话,那么很快便会走向衰落。
五代十国时期,南方手工业的快速发展,除了新型制造技术的加持、生产规模的扩大之外,其实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封建统治者对于手工业生产的重视。
虽然我们一直说在中国封建历史时期,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一直都是尤为重要的生产基础,但是这也只是相对于当时整个中国的大环境来说的。
中国自古以来地大物博,各地区的自然资源、气候条件以及人文历史也都是各具特点,特别是在战乱割据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