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工业生产 > 界首市有哪些工业

界首市有哪些工业

发布时间:2022-10-23 15:44:41

❶ 了解界首的人来说说

偶是界首人,深爱自己的家乡,我尽量以客观的角度来回答你的问题。

环境:不知道你说的是人文环境还是卫生环境。人文环境还是没得说的,市民都很朴实善良随和,更重要的一点,相比阜阳其它县市,界首人更“钻几”,就是做事更积极、更会想点子一些。用句时髦的话说,更加有创新精神。至于卫生环境,脏乱差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存在的。在财政收入有限的情况下,政府可能暂时无力花费太多经费解决环境卫生问题。

天气:中原地区,四季分明。

城市建设:随着近几年的发展逐渐好转,城市建设速度很快,相应显得的几个主干道(中原路、健康路等)拥挤了些。

消费水平:不高,尽管放心。如果有界首买不到的东西,可以在周末去阜阳买。路费来回34。

工作:据我所知,很好的工作也不好找。这个可能全国都是一压根的。行政类、客服等这类型的工作,工资1000的话不得了了。可以参照当地公务员的工资水平,参加工作两三年的科员大概也就1100左右。

比较好的企业:以前很多。特种灯泡厂、机油泵厂、奇安特等尤其是沙河酒厂。只说现在健康发展的:华信医药,就是生产北大富硒康、硒尔康胶囊的。应该是个省级高新技术企业。总部在界首,有分厂在合肥,效益不错。云龙粮机,固定资产3000多万,是国内全国粮机行业发展的排头兵,产品创新速度相当快。另外还有不得不说田营工业园区,以区内的华鑫集团为龙头,主要搞循环经济之铅冶炼,现在能够做到“进来一个旧电瓶,出去一个新电瓶”,环保指标和技术实力了得,整个田营占到全国铅冶炼总量的半壁江山,成为界首经济新的支柱。另外原先的支柱沙河酒厂经过改制,现在重现活力。具体发展到什么程度还需要时间来检验。

不知道二楼的神仙是从哪里知道我是复制粘贴的,有点抬高我了吧。我是上午下班前一个字一个子敲出来的好不好?

至于你说1000左右,我不知道你是什么意思。可能是嫌太少了吧。不过这就是现在界首的实情。我在阜阳机关工作了近四年,现在拿到手的也只有1700左右,界首的情况远逊于此。我父亲在界首机关工作几十年,到现在还没有我的工资拿的多。我高中同学考上选调生、公务员的,拿到手就是1100左右(出入不超过100元)。这是界首的悲哀,而界首人民在这种情况下不离不弃埋头建设,却正是界首的大幸。(说此话时时间为2008年6月3日)

如果界首人都看到这个帖子,估计口水能把二楼淹死……

❷ 想知道: 阜阳市 界首市西城吕寨工业园区 在哪

准确的说是安徽省界首市西城吕寨工业小区,主要是发展再生塑料原料及制品。位置在界阜蚌高速(宁洛高速蚌端口到界首市段)界首出入口处界光路(临界单公路)向北500米。

❸ 界首的地理

自明清至民国时期,界首集内居民多以商兼农为业,刘兴集居民务农者众。土地除庙寺、学田外,多数地亩被地主占有。饶绍周5口之家占有土地218亩,人均占有43.5亩。民国26年(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皂庙镇兴起,三镇鼎立,商业一时兴旺,来此经商的一些富商大贾乘机于县境争置田亩,高课收租,荷囊肥己。如山西省一陈姓商人和河南省一杨姓商人皆于城郊置田数百亩。据民国37年调查统计:三镇有地主(商农兼业)102户,559人,占三镇总人口数的2.4%,占有土地3383.5亩,人均6.05亩;贫农425户,2186人,有土地1314.4亩,人均0.61亩;雇农52户,261人,有土地52.5亩,人均0.2亩;城镇贫民(工人在内)747户,2782人有土地635.6亩,人均0.21亩。
无地或少地农民为养家糊口,常年赖劳力租课土地或作佣工辛苦劳作,若遇灾年或遭不测,只得典当家产乃至卖儿卖女抵租偿债,落得家破人亡。地主以其占有大量土地高课出租雇工、放高利贷盘剥农民。
民国36年(1947年)秋界首县城解放,民主革命政权建立后,相继开始实施”减租减息”,取消地主一切额外剥削,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相应得到改善。1952年5月界首市进行土地改革(城郊、光武、陶庙、洪庄、砖集5区悉于原属县进行),至7月底完成土地改革任务。全市1529户农户中划定地主123户,没收土地3743.5亩,征收土地702亩,没收牲畜65头,农具139件,没收房屋1997间,粮食计5044公斤。贫雇农477户,2447人,分回土地3541.65亩,人均分有土地1.44亩。政府向土地所有者颁发了土地证书,彻底废除千百年来封建土地占有制,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个体农民所有制。是年农业产值由1950年的1332.64万元提高到1376.39万元。
土地改革结束后,农民有自己的土地,但在农业生产发展中由于资金短缺,耕畜农具等生产资料不足,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有限,尤其是贫下中农中的劳弱户更无法摆脱贫困。为避免贫下中农重新陷入借高利贷或发生典当家产和出卖土地,产生两极分化,中共界首市委市政府根据上级指示,决定在土改基础上,依靠贫下中农,坚持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原则,引导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1952年底在上年临时互助组14个的基础上组办常年互助组251个,临时互助组321个。土地经营管理自主,共同劳动,牲畜合犋,换工互利。时因无领导经验,已建起的互助组经不住自然灾害考验,到1953年9月,已入组8579户农民减少36.2%,经整顿教育后走上互助合作健康发展之路,是年全县粮食总产8582.85万公斤,人均产粮279公斤,农业产值1446.30万元。
在互助合作稳步发展中,部分常年互助组开始试办以土地入股地权不变统一计划经营为特点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以下称初级社),界首镇大张庄张应三初级社于1953年6月首办成功。以后,界首镇建国初级社、桑树乡郭华昌初级社、申湖乡张国兴初级社、荣庙乡荣占标初级社及砖集区老户李庄初级社、王南湖村初级社等先后办成。1954年县境初级社发展到56个,入社农户1337户,常年互助组570个,临时互助组4731个。至1955年初级社有739个,入社农民62411户,占农业总户数的36.5%,农业产值提高到2104.80万元。随着初级社生产水平提高,农民生活进一步得到改善,纷纷添置了一批生产资料,生产积极性更加高涨。
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5年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决议》发表后,县委县人委选桑树乡试办第一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以下称高级社)——新生高级社,农民(称社员)将土地自愿入社,为集体所有,取消原土地股份分红,收益按劳动出勤评工记分,以分值计酬,年终(秋收后)结算。生产资料作价入社(不含小农具),房前屋后零星树木仍属农户所有。1956年春各区试办高级社9个,入社农户5495,土地55686亩。是年夏秋之交县城遇百年罕见涝灾,劳弱户分配食不饱腹,秋后出现少数农户退社现象。冬季农闲时,经广泛宣传党的有关办社方针政策,进行整社运动,巩固了高级社成果。1957年3月县境有高级社34个,入社农户60290户,占总农户的83.3%。在父子相劝、夫妇共商、初级社选派代表争相申请转办高级社的情况下合并28个初级社为10个高级社,同期吸收单干农户410户入社,年底县境有高级社44个,入社农民72775户,占总农户的98.5%。个体农民所有制土地在不足三年时间内完全转变为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1957年实现农业产值1675.08万元。
1958年8月建成了人民公社。实行单一的生产资料(土地在内)公社所有制,出现了”共产风”、”浮夸风”、”瞎指挥”,”高指标”、”高征购”、”放卫星”等做法,社行队效,农业生产遭到破坏,生产水平下降。1958年人均生产粮食只有199.5公斤。比1957年人均生产粮食329.17公斤减少129.67公斤,社员温饱难以正常维持。1960年农业总产值1006.17万元,农业产值899.54万元。1961年春经过整风整社运动,”五风”基本上得到纠正。县境推行”定产到队、包产到田、责任到户”的责任田制,先在前进公社洼张大队试点,以后在全县推行,农业生产有了回升,农业产值达1220.22万元。1962年责任田制受批判后作了改正。1965年农业总产值2396.93万元,农业产值由1963年的682.79万元提高到2158.45万元。
1968年县境普遍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收回或压缩社员自留地(也称菜地),取消或限制家庭副业生产,少数村队家畜家禽基本禁绝。经营方式单一,农业内部结构比例失调,社员生产积极性不能发挥,生产徘徊不前。其间,惟农田水利建设有所进展。如沟河治理清淤排障、修桥涵、建电机灌站、打机井等。1970年农业总产值3663.15万元,农业产值3128.69万元。1975年农业总产值3504.00万元,农业产值2926.42万元。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次年2月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0年全县展开。由于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即生产队将土地及生产资料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按人劳比例将全年总包干任务(农业税、统购粮等)承包到户,责任到人,承包人在国家计划指导下根据市场需求直接安排生产,实现了责权利结合,农民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农业生产水平迅速提高,温饱问题基本上得到解决。是年农业总产值5708.37万元,农业产值4272.44万元。1982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进一步得到巩固、完善和发展。1983年人民公社取消,恢复区乡(镇)村建制,农业生产继续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承包人”交足国家的、留足集体的、余下全是自己的”,使传统农业生产更加符合现有生产条件,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兴旺景象。至1985年粮食总产量178304吨,农业总产值1364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88元。
1952年市辖区域土地改革时留给界首中学、公安局劳教所、农场等单位全民所有权土地130多亩(,1953年撤市置县,随着行政区划变更,由太和、临泉两县划入全民所有权土地1000余亩,先后兴建农业场站。县北部区有聂马庄农场、葡萄场,中部区有县园艺场、苗圃场,南部区有马铃薯良种繁育场、陶庄湖农场、鱼苗场、畜禽改良站等国营地方场(站)。后随着工农业发展,水利、交通及其它部门先后征购土地权属全民所有,1983年普查结果全县全民所有权土地7357.20亩,其中耕地2688.10亩,林地416.6亩,交通用地272.5亩。
界首气候温和,物产丰富,是全国优质小麦、优质棉花、优质山羊、优质黄牛生产基地,截止2009年,界首市已成为安徽省粮、棉、油、肉的主产区。地方特产丰富,“吕长明”牛肉、“宏亮”熏鸡、清真牛肉干等特产享誉省内外,农副产品深加工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截止2012年,全年粮食总产量39.2万吨,增长4.3%。有序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土地流转户数增多、流转面积扩大。实施占地2200亩现代农业示范园、农村公路建设、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农村沼气工程、农村危房改造等项目,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 1947年界首解放以后,以手工作坊为主的私营工业由于受过去战争及自然灾害的影响,生产很不景气,不少企业岌岌可危,一片萧条。市民主政府为保护与发展私营工业,对油坊、酒坊、制烟、造纸、皮革、毛巾、肥皂、木材铺、铁匠铺等私人企业发放低利贷款72.82万元(中卅币),使63家工厂企业得以恢复生产。至1949年底,境内私营工业有了发展,共有烟厂12家,石印馆21家,酒坊53家,织布厂17家。1950年市内规模较大的私营工厂6家,其中最大的鑫鑫铁工厂拥有固定资金1000万元(当时币值下同),流动资金640万元,有元床2部,铣床1部(全系人力),可生产弹花机及各种零配件。
1949年,界首市建白酒厂,为本县第一家国营工业工厂。1958至1961年,国营工业大起大落,曾有公私合营、集体经营、联合经营的工业工厂一次性转入地方国营。1961年工业下马,原来过渡为国营工业的公私合营、集体经营、联合经营工业工厂都从国营工业中退出。
1951年,逐步对私营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私营工业转为公私合营企业。1955年成立手工业联合社时,又进一步将私营、公私合营企业转变为联合经营企业,辖属有20个单位,即民主铁业社、木器社、服装社、竹器社、布鞋社、棉织社、三合社、化工社、毛笔社、印刷社、修配社、石磨社、陶瓷社、麻纺社、车马挽具社、建筑社、刻字社、各区农具社、大黄竹器社。1956年在原来的基础上发展到26个社组,大都是集体性质。”大跃进”时期,这些集体性质的手工业社(组)都一次性过渡上升为地方国营企业。1961年,工业下马,原转为国营企业的手工业社(组)仍属集体性质。
1953至1958年,贯彻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进行”一化三改造”,个体手工业户分别合并为公私合营、联营、集体经营。1965年前,部分乡村个体手工业兴起,如大黄的竹编、魏窑的陶业等。1967年后,手工业又处于奄奄一息状态。
1963年,农业丰收,国营工业较前好转,白酒厂、农机修造厂、印刷厂、电厂4个国营企业年总产值为89.92万元,实现利润16.3万元。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工业生产基本上处于混乱瘫痪状态。1978年,国营工业有所发展。至1984年,共有国营企业18家,总产值为4455万元,实现利润340.6万元。1985年,国营企业18家,从业人员2728人,年总产值3453.2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20.6%,利润336.2万元。
1965年,共有集体企业17家,从业人员376人,年总产值120.07万元。1970年,县内共有集体企业59个单位,职工670人,年总产值370.92万元。1976年有集体企业84个单位,从业人员6118人,年总产值1360.85万元。
1978年,随着市场开放搞活,私营手工业重新复苏。1981年,境内个体手工业登记发照的有20户,从业人员20人,年营业额为1.06万元。农村的手工作坊、烧窑、制陶、编织等也应运而生。
1980年后,集体工业企业发展较快,至1985年共有集体企业45个,职工3812人,总产值8043.6万元,占工业总产值的47.9%,是1976年的10倍,实现利润869.8万元。
1983年8月27日,界首县”个体劳动者协会”成立,其中有手工业代表3人。年底共有个体发照117户,从业人员152人,资金5.26万元,年营业额6.42万元。1985年,个体手工业发展较快,年底共有个体手工业发照339户,从业人员600人,资金30万元,年营业额181万元。
截止2009年,界首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7.29亿元,比上年增长15.0%。其中,工业增加值22.43亿元,增长32.8%。全市已形成20多个行业、2000多个品种的生产体系,国家级、省级品牌产品32个。医药、塑料化工、纺织制鞋、食品酿造、机械制造、有色金属冶炼六大支柱产业优势明显,一批知名产品享誉全国。工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40%以上,对财政经济的贡献率达70%左右,形成了“一园四区”——市工业园、再生铅工业区、再生塑料工业区、再生铜铝工业区和再生绳网工业区,呈现勃勃生机,发展潜力巨大,已成为彰显界首循环经济发展的特色产业集聚地和“界首城市名片”。 抗日战争期间,界首三镇商业繁荣。市内大小街道77条,商店、行栈、货摊林立。分别从事盐业、粮业、花布业、杂货业、竹木业、山窑业、服务业等,共650家。经营品种有京广杂货、文具、五金、颜料、中西药材、栗炭、焦炭、竹木山窑、棉纱布、烟草、食盐、食糖、大豆、麻油、牛羊、皮张等。1944年,全年贸易额按当时法币计算为88000万元,税收从1939年的万元,到1944年增加到亿元以上。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客商大都携资归里,界首商业迅速萧条。至1947年前夕,市内共有私营商业百余家,主要经营土产品和山货。
新中国建立后,市场商业经营仍以私营为主。1953年,全市共有私营商业1042户,全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为417.26万元,占全市零售总额的44%。1956年,全县完成对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私营商业基本消失。
19世纪60年代初,由于三年自然灾害的影响,商品奇缺,供求紧张,私营商业仍未得到发展。直到1963年,农业收成见好,出现少量商户和退出国营商业的小商贩重返于市。”文化大革命”期间,个体商户受到限制,城乡个体商户纷纷闭门歇业。
1979年后,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党和人民政府采取扶植个体工商户的方针,同时实行”广开就业门路,解决城镇就业”的政策,从事商业活动人员增加。至1981年,全县个体商户达1707户,分别从事修理、服务、工艺手工、饮食、小商品零售、运输等行业。年营业额419.8万元。1982年,市场进一步开放、搞活,农村个体商户继而崛起,年底全县共有个体商户1880个,资金103.97万元,年营业额754.3万元。1983年,县召开个体劳动者协会第一次会议,选出代表146人,其中个体商户代表90人,占61.6%。1985年,个体商户遍布境内,共有商户4486个,从业人员6942人,资金454万元,年营业额3794万元。
截止2009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28亿元,增长19.3%
截止2003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亿元,比上年增长16%。实现进出口总额1.8亿美元,增长32.3%;从出口产品类别来看,调味品、渔具、纺织家具是拉动出口快速增长的主要支撑。

❹ 安徽省界首市概况

界首市自然条件
界首市地处皖西北平原,南北狭长,南与临泉县以泉河为界,西与河南省沈邱县、郸城县接壤,东与太和县、阜阳市相邻。全市辖十八个乡、镇、办事处。截止2004年底总人口72.3万人,其中农村人口62.0193万人,农村劳动力33.7497万人,全市耕地62.085万亩,农村人均耕地0.998亩,全市年人均纯收入2530元。其中农村人均纯收入2305元,饮水困难人口人均纯收入仅1450元。地面高程一般在34.5~37.0米之间(黄海高程系),呈西北高东南低微倾状。地面自然坡降1/6500~1/7000,地壤分布状况为:颍河两岸10km范围内为砂土、淤泥质土、粉质粘土等,陶庙以南属泉河流域,多为砂礓黑土、砂壤土。按水系可划分为茨谷河流域、颍河流域及泉河流域。我市是农业县级市,以农业生产为主,颍河两岸10km范围内以种植小麦、玉米、蔬菜为主,茨谷河流域以种植小麦、山芋、芝麻、大豆、棉花、高梁等作物为主。
界首市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冬季干冷少雨雪,夏季潮湿多雨,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无箱期长,光热资源丰富,多年平均降雨量886.5mm,年际年内分布不均,全市降雨量有50%以上集中在6~8月份。1984年降雨量1428.1mm,为最大降雨量年份,最小降雨量年份为1966年,降雨量为447.4mm,蒸发量较大,多年平均值为1236.2mm。我市旱灾、涝灾交替发生,灾情不断,时常出现三年一大旱、二年一小旱,并伴有旱、涝于年内交替发生。
1.3 界首市水资源现状
界首市境内主要河流为颍河、泉河,均呈东西流向。按水系分属黑茨河、颍河、泉河三大水系,其境内流域面积分别为104.2km2、203.8km2、358.7km2。根据界首市及邻区水文、雨量站的降雨、径流资料计算,界首市多年的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3619.59万m3,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367.62m3/年,是全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15.19%,全省人均占有量的32.42%。耕地亩均水资源量为375.63m3/亩,属淮北地区主要缺水县市之一。
⑴地表水资源现状
界首市地表水资源为本区大气降水形成的地面径流量,据计算,全市多年平均年降水量为867.3mm,径流深为197.4mm,径流量为13160.66m3,径流系数0.227。目前全市各大沟共建有拦蓄控制工程29座,总库容952.18万m3(有效库容789.46万m3),可供水量:平水年1239.45万m3,枯水年1121.03万m3,特枯年982.09万m3。平水年可供水量占多年平均径流量的9.42%,说明界首市工程设施的调控能力和地表水资源的利用水平是很低的。
界首市过境河流有颍河、泉河。由于颍河入境水多年平均流量为127.71m3/秒,年均径流量39.88亿m3,由于目前界首段尚无拦蓄工程和提水设施,不计可供水量。
⑵地下水资源现状
地下水资源分浅层地下水资源和深层地下水资源。
界首市的浅层地下水资源,主要来自大气降水入渗补给和河流与河灌渗透补给,侧向越流补给微弱,属入渗蒸发开采型。经计算:界首市现状多年平均总补给量为13403.98万m3,补给模数为20.10万m3/km2/年,据全市地下水多年调节计算成果,可开采系数0.9,故界首市地下水开采模数现状为18.09万m3/km2/年.
据现状调查资料,全市年均浅层地下水开采量为1527.17万m3,占多年平均总补给量的11.39%。实际开采模数2.29万m3/km2/年,虽然界首市浅层地下水的开发利用水平不高,但由于降雨年内分布不均和地表水、地下水的局部污染,界首市仍存在不少缺水地区。
深层地下水主要为城市供水及城区工业及生活用水,开采深度已达500m,年开采量782万m3,年超采300万m3左右,水位持续下降,已形成380km2的降落漏斗,且深层地下水的氟含量一般超标1~2倍。
⑶可作饮用水源状况分析
界首市的可饮用水源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浅层地下水,一种是深层地下水。由于中深层地下水(挖深50~150m)含水层较薄,单井涌水量小,故不作考虑。
界首市的浅层地下水属弱富水区,受降雨影响,降雨我则富水,降雨少则枯水。由于界首市经济的发展及乡镇企业、工业排污增加,界首市的浅层地下水目前被污染区域主要集中在:芦村、邴集、新马集附近。其水质属HCO3-Ca•Mg或HCO3-CaNa型淡水,静埋深3~5m,属于水垢很多,具有软沉淀物、半起泡、非腐蚀性水是目前界首市的农村人畜饮水、灌溉主要用水。
界首市的深层地下水是以消耗型为主的水源地,其侧向补给是漏斗不断扩展、不断夺取邻区地下水资源的结果。目前超采严重,漏斗继续扩大,其水质较好,属于水垢少、具有硬沉淀物、起泡、非腐蚀性水,含氟超标1~2倍。
由此看出,界首市的可饮水资源相当单一,全靠开采地下水获得。城区深层地下水超采严重,农村浅层地下水受降水和地表水污染渗透影响,可饮用水资源逐年递减,已初步形成水质性缺水局面,形势相当严竣。

❺ 界首市的来由

界首市地处安徽省西北边缘,与河南省交界处。东与太和、阜阳县为邻,西与河南省沈丘、郸城县接壤,南与临泉县隔泉河相望,北与河南省沈丘且为界。距省会合肥市740公里。全市面积660平方公里。民族有汉、回。辖光武镇及30乡。

界首在中国历史上十分有名。南宋高宗绍兴十年(1140年),刘锜大破金兀术,在此划沟为界,命名界沟。元忽必烈十二年(1276年)改为界沟店。明朝时在颖河北岸设界沟关,明天清初,界沟为安徽省边沿首集,遂易名为界首集,属太和县管辖。1939年由皂庙镇、界首镇、刘兴镇组成“界首三镇”。1946年置界首县。1947年改界首市,1953年复置界首县,1958年与太合县并为首太县,1959年分治恢复界首县。1989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设市,设界首市。

界首境内为淮北平原西部,地势西北高,西南低,平均海拔35米。主要河流有颖河、泉河、皇姑河、北八丈河、南八丈河。气候特点,四季分明。年均降水量816.8毫米,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界首市现有化肥、机械、酿酒、电机、面粉、油脂、汽车配件、皮革、棉布、塑料、工艺陶瓷等工业。产品中以芦窑的陶瓷最为着名。公路有界首到临泉、太和、河南开封、漯河、商邱干线及界首到枣林、马集、杨桥等支线公路,颖河可常年通航。

❻ 界首属于哪个地区

界首市是安徽西北大门,位于京九经济带和欧亚大陆桥经济带交汇处,面向以上海为中心的华东经济圈,背靠中原腹地,是东西进出的重要门户,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全市总面积667.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2万亩,人口73万,辖18个乡、镇、办事处。
界首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东汉时王莽、刘秀逐鹿于此,留下“王莽追刘秀”的千古史话,光武镇成为全国唯一以皇帝年号命名的城镇。南宋名将刘琦大败金兀术,在划此沟为界。元末红巾军领袖界首人刘福通,在家乡首举反元义旗,为建立明朝奠定了基础。抗战时期,界首由于特殊的地理优势,未受日军侵犯,上海、南京等城市商人纷纷迁往界首,一度人口剧增,商贾云集,贸易兴旺,有“小上海”之美誉。
界首气候适宜,物产丰富。是全国优质小麦、优质棉花、优质山羊、优质黄牛生产基地,是安徽省粮、棉、油、肉主产区。小麦平均单产连续多年居全省首位。牛行街牲畜交易市场日交易牲畜1000多头,陶庙山羊市场日交易、屠宰山羊1万只。黄牛、山羊具有肉质细嫩、营养丰富、皮质细腻弹性好等特点,为国内外市场紧俏的畜产品之一。颍南马铃薯基地种植面积10万亩,城郊双孢菇种植面积5000亩。红薯、大豆、蔬菜、双孢菇四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通过省级认定。“吕长明”牛肉、“宏亮”熏鸡、清真牛肉干等地方特产享誉省内外。农副产品深加工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前景广阔。
界首工业结构合理,门类齐全。全市已形成20多个行业、2000多个品种的生产体系,国家级、省级名牌产品32个。以华信药业、华源广生药业为主的医药,以天安集团为龙头的塑料化工,以三宝线业、友源鞋业为主的纺织制鞋,以沙河王为龙头的食品酿造,以云龙机械、东亚照明为主的机械制造,以田营铅冶炼为主的金属冶炼六大支柱产业优势明显。“沙河王”系列白酒、“富硒康”口服液、“芬格欣”口服液、“奇安特”运动鞋、“云龙”粮食机械、“锦泉”渔具等知名产品享誉全国。工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40%以上,对财政经济的贡献率达70%左右。
界首园区经济发展迅速,潜力巨大。市工业园位于我市城区东部,面积8平方公里,北邻漯阜铁路和界阜蚌高速公路,省道308线横穿其间,园区“四横”、“四纵”网状道路格局基本形成,对外交通十分便捷。园区毗临市行政服务中心、市第二水厂、市污水处理厂、市邮政大楼、广电中心等重点单位,距商业中心2公里,东城35KV变电所坐落在园内,医院、学校、通讯、商贸、邮政、金融、停车场、加油站、储配站、消防站等公共设施和配套设施正在建设。园区总体布局分农副产品加工区、机械配件加工区、电子信息产品加工区、环保产品加工区、食品工业区、医药产品加工区。《界首市工业园区投资优惠政策若干规定》、《界首市工业园区管理暂行办法》等优惠政策和“一站式”、“一条龙”、“保姆式”服务模式,为外来投资提供了极大便利。入园企业需办理的相关手续,均由园区办公室牵头,市行政服务中心承办,一次性办结。目前已有20多家企业入驻园区。园区以引进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将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产业升级的基地。
田营铅冶炼加工区位于城区东南8公里陶庄湖,一期工程占地面积100公顷。园区顺应国际有色金属产业的发展趋势,遵循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产业政策,通过了省环保局环保检查验收,成为国内再生铅最大生产在地,并被授权制定国家再生铅行业标准。2004年,园区企业年产再生铅15万吨,实现产值15亿元。我们精心制定了园区发展规划,聘请有关专家编制了清洁生产工艺流程,组建了紧密型的华鑫铅业集团公司,集团公司下辖11个子公司,采取股份制的形式,使公司从家族式管理向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为集约发展奠定了基础。我们不断改进生产工艺,积极发展精深加工,力争做成全国规模最大、档次最高、产品最先进、经济和社会效益最好的再生铅生产基地。

❼ 界首市的来历

界首概况
界首市是安徽西北大门,位于京九经济带和欧亚大陆桥经济带交汇处,面向以上海为中心的华东经济圈,背靠中原腹地,是东西进出的重要门户,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全市总面积667.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2万亩,人口73万,辖18个乡、镇、办事处。为省直辖市,省托阜阳市代管。界首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东汉时王莽、刘秀逐鹿于此,留下“王莽追刘秀”的千古史话,光武镇成为全国唯一以皇帝谥号命名的城镇。南宋名将刘琦大败金兀术,在划此沟为界。元末红巾军领袖界首人刘福通,在家乡首举反元义旗,为建立明朝奠定了基础。抗战时期,界首由于特殊的地理优势,未受日军侵犯,上海、南京等城市商人纷纷迁往界首,一度人口剧增,商贾云集,贸易兴旺,有“小上海”之美誉。
界首气候适宜,物产丰富。是全国优质小麦、优质棉花、优质山羊、优质黄牛生产基地,是安徽省粮、棉、油、肉主产区。小麦平均单产连续多年居全省首位。牛行街牲畜交易市场日交易牲畜1000多头,陶庙山羊市场日交易、屠宰山羊1万只。黄牛、山羊具有肉质细嫩、营养丰富、皮质细腻弹性好等特点,为国内外市场紧俏的畜产品之一。颍南马铃薯基地种植面积10万亩,城郊双孢菇种植面积5000亩。红薯、大豆、蔬菜、双孢菇四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通过省级认定。“吕长明”牛肉、“宏亮”熏鸡、清真牛肉干等地方特产享誉省内外。农副产品深加工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前景广阔。
界首工业结构合理,门类齐全。全市已形成20多个行业、2000多个品种的生产体系,国家级、省级名牌产品32个。以华信药业、华源广生药业为主的医药,以天安集团为龙头的塑料化工,以三宝线业、友源鞋业为主的纺织制鞋,以沙河王为龙头的食品酿造,以云龙机械、东亚照明为主的机械制造,以田营铅冶炼为主的金属冶炼六大支柱产业优势明显。“沙河王”系列白酒、“富硒康”口服液、“芬格欣”口服液、“奇安特”运动鞋、“云龙”粮食机械、“锦泉”渔具等知名产品享誉全国。工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40%以上,对财政经济的贡献率达70%左右。
界首园区经济发展迅速,潜力巨大。市工业园位于该市城区东部,面积8平方公里,北邻漯阜铁路和宁洛高速,省道308线横穿其间,园区“四横”、“四纵”网状道路格局基本形成,对外交通十分便捷。园区毗邻市行政服务中心、市第二水厂、市污水处理厂、市邮政大楼、广电中心等重点单位,距商业中心2公里,东城35KV变电所坐落在园内,医院、学校、通讯、商贸、邮政、金融、停车场、加油站、储配站、消防站等公共设施和配套设施正在建设。园区总体布局分农副产品加工区、机械配件加工区、电子信息产品加工区、环保产品加工区、食品工业区、医药产品加工区。《界首市工业园区投资优惠政策若干规定》、《界首市工业园区管理暂行办法》等优惠政策和“一站式”、“一条龙”、“保姆式”服务模式,为外来投资提供了极大便利。入园企业需办理的相关手续,均由园区办公室牵头,市行政服务中心承办,一次性办结。目前已有20多家企业入驻园区。园区以引进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将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产业升级的基地。
田营铅冶炼加工区位于城区东南8公里陶庄湖,一期工程占地面积100公顷。园区顺应国际有色金属产业的发展趋势,遵循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产业政策,通过了省环保局环保检查验收,成为国内再生铅最大生产在地,并被授权制定国家再生铅行业标准。2004年,园区企业年产再生铅15万吨,实现产值15亿元。我们精心制定了园区发展规划,聘请有关专家编制了清洁生产工艺流程,组建了紧密型的华鑫铅业集团公司,集团公司下辖11个子公司,采取股份制的形式,使公司从家族式管理向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为集约发展奠定了基础。我们不断改进生产工艺,积极发展精深加工,力争做成全国规模最大、档次最高、产品最先进、经济和社会效益最好的再生铅生产基地。
光武塑料加工区位于城区西北15公里处,紧靠界临郸公路,地理位置优越,面积约100公顷。光武废旧塑料回收加工市场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发展于90年代,兴盛于2002年以后,辐射西城、靳寨、新马集等乡镇,纵深10多公里,现有初级加工企业900多家,从业人员1万多人,主要生产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聚氯乙烯、聚对苯颗粒等,年产量30万吨,已有台湾捷远塑化公司等6家深加工企业入户园区。
鸭王经济开发区位于城区东北5公里处,1996年建成,占地面积500亩。园区集科、工、贸一体化,设施完善,功能齐全。区内现有韩国、天津、江苏、福建和本地企业22家,主要生产、经销尼龙绳、尼龙网、塑料彩条布等,产品畅销国内外,是全国最大的绳网市场,发展前景广阔。
界首市场活跃,商业繁荣。光武小百货市场、陶庙山羊市场、颍南马铃薯市场、鸭王绳网市场、东城塑料制品市场、泉阳三粉市场等专业市场功能完善,具有较强的辐射力。近年来,我们进一步加强这些专业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千方百计吸引民营企业和个体经营大户进市场经营,发挥能人效应建市场,形成“一个能人带一串,一个专业兴一片”的市场发展格局,不断扩大经营规模,提高服务水平,增强市场的影响力、辐射力和吸引力。
界首社会和谐,文明进步,是全国拥军优属模范城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县市、全国科技兴市百强县市、全国体育先进县市、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市、全国计划生育服务先进县市、全国民间剪纸艺术之乡、安徽省卫生城市,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发展,为外商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
界首交通便利,设施完善。颍河横贯城市,可常年通航1500吨级拖船。漯阜铁路穿境而过,与京广、京九线相连。界阜蚌高速公路、临界郸一级公路、省道204线和308线经过界首,通向全国。市区距阜阳机场60公里。污水处理厂日处理污水5万吨,电力、通讯事业发达,水资源供给充足。
界首人力资源充足,劳动力综合素质较高,用工成本约为发达地区的一半,水、电、土地、房产、消费等要素价格较低,综合成本很有竞争优势,是有远见的企业家理想的投资宝地。可以说,只要到界首,商机处处有。
界首人民勤劳朴实,重情重义;界首蓄势待发,充满商机,充满希望,有很多资源正待开发。我们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务实的举措,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积极实施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大力营造亲商、安商、和商、富商的良好氛围,努力使所有来界首投资兴业的客商宾至如归,尽情施展才华和抱负。

❽ 想知道: 阜阳市 界首市鸭王工业区 在哪

界首市鸭王循环经济工业区位于市区东北七公里处,东临105国道,南临308省道,西临204省道,距南(南京)洛(洛阳)高速公路界首下路口6公里
工业区以再生塑料深加工为主
0 5 5 8 4 7 6 8 8 8 7

❾ 阜阳界首的田营是中国最大的回收铅冶炼基地吗

是的。安徽华鑫铅业集团有限公司是安徽省界首市田营循环经济工业区的骨干企业,以废旧电瓶回收和再生铅冶炼加工为主导产业。集团公司现下辖12个子公司,已建成厂房8万平方米,办公楼5幢,拆解车间30个,产品包括再生粗铅、精铅、合金铅等,现有直接生产加工人员3500人,购销运输人员近6000人,固定资产达2亿元。
华鑫集团近几年发展迅猛,企业产值和利税连年翻番。现年57岁的朱桂贤是一名老党员,16岁参加工作,从生产队长到村党总支书记,到华鑫铅业集团公司董事长,一干就是30年。为了带动大家共同致富,朱桂贤从带领村民烧陶制瓷,兴办再生铅冶炼厂,到组建安徽省华鑫铅业集团有限公司,成为全国最大的再生铅回收加工基地。

阅读全文

与界首市有哪些工业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北奔奔驰高温是什么原因 浏览:350
睿智新城工业园在哪个镇 浏览:467
淮南煤炭工业技能鉴定中心在哪里 浏览:554
奔驰快递多久能发货 浏览:30
汽车三保都有什么 浏览:673
工业用ccd相机哪个好 浏览:977
奔驰头盖标志怎么分解 浏览:205
长沙到凤凰汽车要多久 浏览:533
奔驰在哪里关启停 浏览:135
汽车新店开业朋友圈怎么预热发圈 浏览:260
奥迪车灯如何擦拭里面 浏览:635
汽车修理费多少钱一天 浏览:326
汽车制动鼓的牌号有哪些 浏览:191
工业诗人有哪些 浏览:668
奔驰c级首保多少钱 浏览:814
宝马车底盘装甲怎么做 浏览:195
汽车发动机采用什么发电机 浏览:541
宝马4S店做漆多少钱 浏览:852
2021款奔驰大灯多少钱 浏览:251
汽车钥匙扣掉了怎么打开 浏览: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