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国GDP 工业占多少比例
你好我是一个忠实的gdp爱好者,对各种经济数据都很感兴趣
2010年我国gdp40万亿元合5.8万美元,超过日本成世界第二。我国是一个工业大国,工业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一半47%,我国于2010年工业超过美国成为世届第一制造业大国
‘贰’ 中国各行业占GDP比例是多少
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9.2%,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2.6%,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8.2%。
‘叁’ 我国工业化水平综合指数大于多少
我国工业化水平综合指数大于大于80。
现阶段,我国已经具备了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基本条件和能力。目前,我国总体处于工业化后期阶段,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工业化水平综合指数大于80,预计2025年达到最大值100。
2020年,全国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上升至92.3%,非农业劳动就业人数份额约为80%,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3.9%。
这组数据表明,我国不仅到了可以不主要依赖农业实现经济增长的阶段,而且还可以用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方式,支持农业实现生产方式转型,提升农村整体发展水平,从而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的有机融合,其含义内蕴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之中。
‘肆’ 我国工业化的现状
工业化程度可以改善gdp分配,但工业化并不就是发达的同义词。工业技术革命其实是无奈而被动的,个人价值被挤兑的一无是处。我国工业化的进程会不自觉的向某些先驱国家学习并走类似于他们的道路,实际上,个人对此事的看法比较悲观。我国如果整体全面进入工业化进程,是一种极为冒险的群体社会行为,我国特殊的生产效率体制会让一切都变得非常快速。工业化进程越快,对其他经济体产生的冲击越大,这是不好的方面。工业化进程提升gdp分配,但是任何以牺牲为代价的社会革命本身具有的残暴性,是需要足够重视的。但是要实现共产主义,工业化似乎是必经之路。因此,如何稳固工业化在转型后的社会中所占比例,是很关键的事情。不可控因素很多。经验主义在这种社会集群活动中起到的误导作用,让一切都充满了变数。听天由命是极不负责任但又是人们大多数时候的选择。
‘伍’ 中国GDP四部分所占比例各多少
C 、占45% I 占42% G占10% X-M占3%
‘陆’ 工业产值占大概GDP的多少
GDP是第一、二、三产业的年增加值。工业总产值-工业成本=工业增加值。工业增加值属于第二产业增加值。
所以工业总产值比GDP高还是低都正常的,工业产值高主要代表工业化水平较高,农业比例低,第三产业比重低。
现在真正的发达国家比例最高的是第三产业,而不是工业,当然更不是农业。
‘柒’ 第三产业产值达到GDP占比51%的意义
今年第三季度结束的时候,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中国的经济现状,第三产业的产值达到了51.6%。相比之下,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的产值一般要占到60%到70%。
从各国经济发展史来看,到了第三产业占优势的时代,GDP增速能维持3%已经是很了不起了,很多国家还停留在3%以下。中国在这个阶段应该注意到,未来的关键还是在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而不要追求数量性的扩张,因为结构调整比总量要重要。
当下,中国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继续推进工业化并重,这是最重要的变革。为什么并重?因为中国并没有实现工业化,一个国家实现工业化主要看高端的、成套装备的制造能力,而中国离这个距离还远。我们强调继续实现工业化,正是要把中国经济推上新台阶。
在这个过程中,第三产业也要发展,第三产业的发展主要是靠消费者。消费者进行消费有两个前提,第一是消费者有足够的收入,这样才能扩大消费,这就叫做消费能力。二是要有消费意愿,这就要考虑怎么让消费者愿意在国内购买,跑到国外买对中国的经济影响没有太大。
‘捌’ 国际上衡量一国是否完成工业化有3个最主要的结构性指标
从国际上看,一个国家是否完成工业化有三个重要的结构性指标:农业生产占GDP的比重在15%以下,农业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降到20%以下,城镇人口上升到60%以上。
‘玖’ 工业化的标准
关于工业化标准的探讨
北京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教授 林 丕
11/28/2005 16:20:54
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是要在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
我认为,工业化的标准似有两个层次:低层次的标准,即初步实现工业化的标准,是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占有绝对优势。其量化标准可以采用前苏联学者提出的标准,即工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75%以上。高层次的标准,则是要像现代世界上的经济发达国家那样,完全消除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这是一个很高的标准,我国至今离这个标准还有很大的差距。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在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的任务,我个人理解,其实质就是要在今后十几年内,基本解决我国至今仍显着存在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问题。其主要指标似有两条:(1)在2020年,使我国的非农业就业人口在全社会就业人口中的比重达到70%以上,换言之,就是要使我国的农业就业人口在全社会就业人口中的比重降到30%以下;(2)在2020年,使我国的城镇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达到60%左右,换言之,就是要使我国的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降到40%左右。下面,就分别讨论一下这两个指标的问题。
(一)关于把农业就业人口降到30%以下的问题
2001年,我国全社会就业人口为7.3亿人。其中,非农业就业人口,即第二、三产业的就业者(包括在乡镇企业和农村二、三产业中的就业者在内),仅为3.65亿人,占50%;还有50%的劳动力,也就是3.65亿人从事农业。如此众多的劳动力滞留在农业领域之中,是与工业化的要求大相径庭的;更何况,如此众多的劳动力滞留在农业领域,也大大超过了我国当今农业对劳动力的需求。2001年,我国共有耕地19.14亿亩,按每个农业劳动力平均经营10亩耕地计算,我国农业中留下2亿左右的劳动力就足够了。这就是说,我国农业中,已经出现了大约1.5亿以上的过剩劳动力,他们在农村中实际上处于隐性的半失业状态。随着农村人口的增长,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现代化程度的提高,今后农业过剩劳动力的人数还会继续增加。这些过剩劳动力需要逐步地从农业中转移出去。这既是工业化历史进程的一个客观要求,也是我国劳动力实现充分就业的一个客观需求。目前,一些经济管理机关和学者提出了如下设想:到2020年,把我国农业就业人口在全社会就业人口中的比重降到30%左右或以下。按此设想来推算(把过剩劳动力的增长计算在内),从2002年到2020年这19年内,就要从农业中转移出过剩劳动力2.2亿人,平均每年转移出1160万人。这是一个十分艰巨的劳动就业和劳动力转移的任务。
那么,我国目前二、三产业的就业容量有多大呢?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01年全年,我国的二、三产业仅提供了940万个新的就业岗位,就业弹性系数仅为0.18(即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就业岗位仅增长0.18个百分点)。由于就业岗位不足,到这一年末,在全国城镇中出现的失业人员已达1796万人(登记失业者681万人,国企下岗职工未就业者515万人,非国企下岗职工未就业者600万人),城镇失业率达到9.5%,大大超过了国际公认的安全线(失业率不能超过6%)。
从上述劳动力供求的情况来看,目前我国二、三产业的就业形势是相当紧张的,既要解决城镇中大量劳动力的失业问题,又要每年转移上千万的农业过剩劳动力,难度不小。这是我国工业化过程中不能不面对的一个严峻现实。十六大报告提出,我国今后应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其突出特点和要求之一,是要使我国的“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换言之,我国今后的工业化必须与扩大就业紧密地、有机地结合起来,采取多方面的有效措施,千万百计地扩大第二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就业容量,大大提高其就业弹性系数。从而使我国在工业化过程中,能够比较顺利地解决城镇劳动力充分就业和农业过剩劳动力有序转移的重大历史课题。
(二)关于使城镇人口达到占全国总人口60%的问题
2001年,从统计表上看,我国有城镇人口48064万人,农村人口79563万人,二者的比例为 38:62。但上述城镇人口的数据,是按行政区划统计出来的,其中包括了全国各城市郊区的大约1亿左右的农村人口在内。如果把这部分人口划入农村人口,则目前我国城乡人口的比例,实际上是30:70,农村人口大大地超过城镇人口。要把这个比例倒过来,使城镇人口超过农村人口,任务十分艰巨。据粗略预测,到2020年,我国的总人口可能达到或超过14亿人。到那时,要使我国的城镇人口超过农村人口,达到占全国总人口的60%左右,就意味着城镇人口将达到8.4亿人左右,比现在的城镇实际人口(3.8亿人)翻了一番还多。这是一项相当困难的任务,是我国工业化过程中必须着力加以解决的又一个重点和难点问题。
综上所述,工业化是一个历史过程。它的标准可分为两个层次:低层次的工业化,即初步工业化,是要使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占绝对优势;高层次的工业化,则是要完全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我国已经实现了初步的工业化,今后的任务是要在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其实质是要基本消除我国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这个任务是不轻松的,特别是在转移庞大的农业过剩劳动力和将庞大的农村人口转移为城镇人口方面,任务相当艰巨,需要通过开拓新型的工业化道路和加快城镇化建设的步伐,来逐步求得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