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台湾的工业
...这是作业吗?直接找老师要“标准”答案吧!!
所谓的标准答案是拿来应付考试用的,有些与台湾现况不相符。
1.主要出口蔗糖、稻米
糖业出口已经是三十年前的事情了,现在台湾的糖几乎都是国外进口;而稻米,从来就不是出口主力,甚至这十年来,还进口泰国米。
若要说现在农业出口主力,算是兰花和水果。
2.工业区主要分布在 (西部)
西部有较广阔的平原,陆上交通也较东部方便太多了。
3.北部(桃园)、中部(云林)、南部(高雄)
桃园和高雄有炼油厂,云林则有台塑六轻工业。
4.台湾硅谷之称(新竹)
硅谷!? 台湾人说“硅谷”不说硅谷。
B. 为什么台湾的工业以加工工业为主
工业是台湾经济的重要支柱。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台湾基本上建立了部门比较齐全、以委托加工型态为主体、以信息电子产业为支柱的工业体系。
70年代以前,台湾工业特别是加工出口工业有了较快发展,也具备了相当的工业基础,但发展重心始终是以轻纺工业为主,还未形成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缺乏重化工业与生产资料生产工业。70年代初起,台湾在继续发展加工出口工业的同时,开始推动第二次进口替代工业。在第六个四年经济建设计划中,台湾把加速发展资本及技术密集工业作为工业发展的重点,并以“人造纤维、塑胶-石化”及“金属制品、机械-钢铁”两大系列作为代表,采取保护政策(即进口替代),建立台湾自己的重化工业。然而,世界石油危机的发生,改变了台湾所处的国际经济环境,经济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台湾当局便于1974年提出推动“十项建设计划”,发展能源交通运输等基础工业及重化工业(即兴建钢铁厂、造船厂与石油化学工厂)。随着十项建设工程的相继完成,台湾重化工业得以初步建立与发展。1978年,台湾重工业生产比重首次超过轻工业,台湾有了自己较为齐全的工业体系。
请好朋友你把上面的资料看完就理解台湾为什么以加工业为主了。
C. 台湾工业主要分布在哪几个城市
主要分布西海岸的台北,新竹,台中,高雄,台南。其中台北和高雄是两个主要的大型综合工业基地,新竹主要是高新技术和轻工业。
D. 香港.澳门.台湾的主导产业是什么
澳门是赌场、服务业
香港是金融、地产、创意产业,
台湾是服务业和轻工业
台湾现阶段的经济可能还不如广东一个省。我2010年去的台湾,当时已经不如大陆繁荣!比较冷清。现在可能更是倒退了!曾经是当年亚洲四小龙的台湾已经落后。以蔡英文现在的大陆政策,建议大陆用经济制裁台湾的策略!制裁台独!将蔡英文逼下台,将蔡英文的台独之路堵死!
台湾现在经济不错,保持三十前一样(工资没有涨),台湾现在支柱产业蛮多1:民进党就是台湾最大的经济支柱产业,2:民进党爱可以发电(节能,环保产业)3:国库搬私库(创造民进党党产及个人增收)4:民进党可以创造更多的议题(新闻,电影题材)
奴婢的命,二奶的地位,小姐的心,这就是台湾。
论产品的 科技 含量,永远是小日本的跟屁虫,日本发展了新产业,于是就卖次一等的技术给台湾。台湾你就老老实实的好好做,熬一个出头之日也行呀。但是,他们不!
现在的台湾除了台南的农业就剩下 娱乐 和用爱发电了吧。美帝的毛,倒是学的很像,又是劳什子民主自由三权分立,又是劳什子低端产业输出。但是,美帝的精髓一分没有学到,倒是搞了一大堆花样:又是台独,又是神马党产清算……
美帝能够低端产业输出是:人家掌控了世界资源,材料,掌控了国际交易货币,掌控了金融,掌控了高 科技 ,并且有一只强大的反应迅速的军队,他把世界各地变成了他们的加工场而已,大利润都被他们一扫而光。而台湾除了学到了“低端产业输出”以外,其他一条也没有啊。
工农业才是国家(地区)的基石,把产业输出以后,内部一定空心化 ,就算在外面赚回来了钞票,但是失去了制造能力就很难找回来了:技工,工程师,设备……各种产能。
所以,现在台湾的支柱产业就是在台湾以外开公司赚回来的钞票,还可以嘚瑟几下。就跟以前我国着名的“劳务大省”差不多一个性质。
要是没有这些商人在外地赚几个钱弄回去的话,呵呵,用爱都发不出电来了,别说劳什子台独了,奴婢都没得做了。
2015年我去台湾走了一圈,觉得台湾经济受美国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比较大。例如经济相对活跃的高雄,临街一些铺面也歇业。
但是,台湾经济也有亮点,主要是半导体产业基础比较好。台积电可以说是台湾经济一大支柱,就连华为最耀眼的麒麟970芯片,也不得不委托台积电代工。然而,除了台积电之外,台湾的各业都比较暗淡。早前国民党执政时期,大陆释放善意,放开台湾自由行和台南水果等农产品输入大陆,现在受益最多的台湾南部起家的民进党执政,反而让大陆民众赴台 旅游 减少,大陆进口台南农产品的积极性下降。
目前,台湾的国际空间进一步萎缩,国内经济需求严重不足,资本外流,很多资源需要进口,经济总量已经比不上中国深圳一个市,经济增速、民众的创新创业精神更是不能和深圳相提并论。接下来,台湾经济只会比中国广东省深圳市差很多。台湾经济难以乐观。
听说台湾快被“掏空”了,很多企把工厂建在大陆,现在又陆续迁往越南、印度甚至美国,去寻求更低成本或更高端技术。
附图一张,供你参考。
台湾省联系多年实际经济增速都在3%以下,2015-2017年GDP增速分别是0.8%、1.4%和2.8%,和大陆的7%只有的增速相比,低了不少。在2007年世界金融危机之前,台湾的年均增速都在5%以上。
要是和曾经的“黄金时代 ”(20实际60-90年代)的年均8%以上的增速相比,台湾现在的经济发展可谓不温不火。“蔡政府”上台以来,两岸经贸关系变差,对于依赖出口的台湾加进来说,打击很大。前段时间,由于大陆削减台湾香蕉的进口,“台独分子”还发明了水煮香蕉皮的吃法呢。
在1994年的台湾黄金年代,其GDP远远超过大陆第一经济大省广东。该年,台湾GDP22098亿元,大陆地区48638亿元,台湾占大陆的比重为45.4%。那是的广东GDP仅有4619亿元,约为台湾的21%。
不到30年的时间,一切天翻地覆。大陆GDP由于1994年的48638亿元飙升到827122亿元,增长了16倍。台湾则由22098亿元增长到38702亿元,仅仅增长了75%。台湾占大陆比重则有1994年的45.4%骤降到2017年的4.7%。
虽然台湾的黄金年代已经过去,但作为曾经的亚洲四小龙,经济实力还是不可小觑。2017年台湾GDP折合美元约为5732亿美元,在全球经济体中排名第22位。排名高于瑞典、挪威等西方工业强国。
提到台湾的产业,就不得不提它的电子 科技 产业。像台积电、联发科、华硕、宏碁、鸿海精密等台湾电子 科技 企业在国际上有较大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尤其是台积电,作为国际知名的芯片代工企业而闻名。其生产工艺和技术领先全球,因此每年能够按到大量苹果、高通、联发科、海思麒麟等芯片企业的订单。
台湾经济起步较早,也得到美国、日本的帮助,美、日对台湾没有太多的技术限制,市场限制,对大陆则不同。台商在世界各地也很活跃,可谓是基础较好。
支柱产业首先是半导体产业,处于国际先进水平,不过需要美国的技术支持,包括使用美国的设备;台积电名号称“护岛神山”,还有“联发科”等等,是个芯片生产大户。台湾电子业水平也不低,电脑配件,如主板等,还有屏幕面板,手机摄像头等,很多电子零部件产自台湾;台湾工具机也有一定竞争力。台湾的农业技术也很先进,农、渔产品产量高。另外,服务业也很发达, 旅游 业也不错。
目前,除了半导体产业之外,其它产业与大陆相比,优势不大,很多是旗鼓相当;由于双方产业有一定的互补性,所以台湾产业对大陆市场的依赖性很高。
实际上,目前的台湾几乎完全是在“吃老本”,经济已经长期低迷, 社会 没有生机;与蓬勃发展的大陆相比,除了个别产业外,已经没什么优势了。
北部接近大陆二线城市,新竹台北都市圈还是可以的。但城镇和大陆差不太多。南部是农业区,供应全台农产渔货 旅游 。总体来说,布局比较合理。整体水平越来越落后大陆。
支柱产业,只剩下台积电。其他的都是些不知名的中小企业。 旅游 业和夜市依靠大陆,所以越来越落寞。台湾日子不会好过。
台湾省现阶段的发展情况
现阶段我们先来看看2020年台湾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
以人民币计价,2020年台湾名义地区生产总值为45855亿元,同比增长8.6%。按平均汇率计算,台湾省名义GDP折合6648.00亿美元,同比增长8.61%,人均名义GDP折合28180美元。2019年世界经济体GDP排名中,第20位的经济体GDP总量为7030亿美元,而前20的经济体大部分国家或者地区都受到新冠疫情影响较严重,所以台湾极有可能首次挺进世界经济体GDP20强。
我们从台湾省的GDP、人均GDP、月工资中位数、最低工资几个指标进行简单分析:
1、经济总产出:2020年,台湾的GDP总量达到4.58万亿元人民币,在全国34个省级行政单位中,排名第七,超过湖北、福建,但2020年由于疫情影响湖北、福建经济发展不是很好,相信2021年福建、湖北将重新超越台湾。
2、经济增速:2020年台湾的实际增速为2.98%,表现相对不错,主要由于疫情控制相对较好。
3、人均经济产出:2020年台湾人均名义GDP折合28180美元,排名世界经济体前40位,已经进入初等发达阶段,仅次于港、澳、深三市。
4、人均工资:月工资中位数方面,台湾全时受雇者的含红利奖金月工资中位数为41000台币(9548人民币),纯工资中位数为36000台币(8384人民币),有30.1%的台湾雇员,月工资低于3万台币(6987人民币),79%的台湾雇员月薪中位数低于50000台币(11700人民币)。
5、最低工资:最低工资方面,台湾2020年法定最低月薪为23100台币(5319元人民币)。
应该来说,如果从2020年的经济状况来看,台湾省的发展情况还算是不错的,但主要得利于台湾省新冠疫情控制得相对较好,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台湾省的支柱产业主要有哪一些就可以知晓未来的发展趋势。
台湾省有哪些支柱产业呢?
台湾经济于1960年代开始发展成为资本主义的出口导向型经济体系,后台湾省当局逐步减少对投资和对外贸易的干预,一些大型“国有银行”和“国营企业”陆续被私有化。国际贸易是台湾的经济命脉,中国大陆是台湾最大贸易伙伴、进出口贸易第一地区,其次为美国和日本。
不同于邻近的韩国和日本,台湾经济以中小型企业而非大型企业集团为主。台湾电子信息产业在全球产业链中地位举足轻重,全球大多数电脑电子零组件都在台湾生产。高新技术产业已取代劳动密集型产业,农业占GDP的比重从1952年的35%降至2%,服务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合计比例过半。
我们先来看看台湾省市值较前的公司的名单: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台湾的支柱产业主要是制造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发达,半导体、IT、通讯、电子精密制造等领域,这些领域可以说是全球领先。这也难怪台湾省经常口出狂言。因此,我们对于台湾的了解不能仅仅只停留在表面上,而是要更为深入的了解。
虽然现在台湾的发展已经被大陆远远甩在后面,大陆也有越来越多的省份赶超台湾,但在高端制造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发达,半导体、IT、通讯、电子精密制造这些领域我们还需要继续努力。
相信随着我们不断地加大对半导体、高端制造业、通讯行业的投入,特别是我们大陆的企业近几年的超高速发展,台湾省的很多产业和领域将毫无优势。只有投入到大陆的整个经济体系中,台湾经济才能焕发更大的光彩,不然将会再次黯淡无光。
以上是我对台湾经济的一些粗浅的看法。
台湾的地理位置是位于我国的东南沿海,也是我国的第一大岛屿,包含钓鱼岛、澎湖列岛等在内的多个附属岛屿,是我国在海上交通枢纽的重要位置。早在上个世纪,台湾在世界上被称为亚洲四小龙,早在多年之前,台湾就达到了发达经济体的水平。人均GDP在当时也是很可观的,当然了那里的房价也很高,所以经济发展水平是相对内地来说比较高的。近几年,由于岛内政治因素的影响,经济下滑比较严重,整体的经济水平相当于大陆的四川省。 台湾制造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发达,半导体、IT、通讯、电子精密制造等领域全球领先。再加上它的海外贸易非常发达,也造就了台湾经济在上个世纪末,出现的经济腾飞的繁荣景象。
F. 台湾工业发展的特点
台湾经济奇迹的基础其实农业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国民政府“以农业扶植工业”的政策
先是在农业方面做了一些重大改革措施
自民国38年实施三七五减租、40年公地放领、42年实施耕者有其田等措施后,开始展开一连串的工业培植计划,一面开辟交通,开发电力,一面鼓励民间企业以发展纺织工业为重点,亦即食、衣二项民生建设列为首要之务,自民国40年美国经济援助之后,42年开始第一期四年经济建设计画,政府订立了奖励投资条例,技术合作条例,加工出口区管理条例等,引进技术、资金、 再结合土地和劳力,于是我们的工业开始起飞
民国46年第二次四年经济建设计画
民国50年第三次四年经济建设计画
直到民国54年第四次四年经济建设计画,美国宣布中止美援
另一方面从就业人口结构来看
光复初期,农业部门就业人数占总就业的60%以上。
40年代初期,就业人数中农业所占比率仍高达56.7%,服务业占27.0%,而工业仅占16.3%。至49年,农业所占比率下降为50.2%,工业上升为20.5%,服务业提高为29.3%。
50年代农业部门对劳力的吸收渐臻饱和,农业就业人数增幅已较前减缓,乃大力发展劳力密集工业,创造大量就业机会。至59年,就业人数中农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的比率下降为36.7%,工业及服务业分别上升为27.9%及35.4%。
从人力的结构更可以明显看出农业与工商业的兴衰对比
另外找到一篇文章也很值得参考
其中提到了“进口替代”政策
或许这正是您所要的答案
踩着农业向上发展的工业
瞭解了国家从战后,透过各种制度与机构,以当时农业经济的两大中心,稻作及蔗作为主轴,剥夺农家生产剩馀的手段。前面也稍微提到,这些剥削农家而来的成果,使政府掌握粮食并借着压低米价而压低工资,以及赚取外汇进口工业原料,是工业发展的重要关键,所以说农业部门的发展成果,经政府制度性的剥夺后,被转移到工业部门,是促成今日台湾的工业化的基础所在。接下来,我们仔细看看:被剥取的农业剩馀是如何被转移到工业、促成工业发展;而工业发展过程中美援又扮演了什么角色?
1背景--外汇危机
1949年国民政府迁台,台湾一下子增加了近两百万的人口,使得原本混乱的经济状况更加恶化,通货膨胀、粮食不足、外汇短缺等等。50年代起,经过改革币制,通货膨胀已经得到有效控制,经过农地改革的农业,也迅速从战后复原,生产力并有所提升,粮食压力减轻。然而,外汇短缺的问题依然存在,缺少外汇,政府既无法进口工业生产的设备及原料,进行工业复原与生产;也无法进口民生必须品,供给岛内遽增的人口,对执政当局而言,缺少外汇,无法进口军事设备等防御资料,更对政权产生最大的威胁。
2进入“进口替代”发展时期
A“进口替代”
50年代起,美援陆续来到台湾,虽然美援背后,主要是为防堵共产世界的军事意图,而美国也必须协助受援国的经济发展,使受援国能够自立地应付军备支出,避免超额的军事负担,也拖垮美国自己。所以,除了表面上平均一年一亿美元援助,美援势力,更在台湾的经济政策上扮演引导决策的角色,使台湾得以发展工业化,并以自身的经济成果支付军事费用。五0年代起,台湾一方面在外汇短缺的背景,一方面为配合美援要求,而展开‘进口替代’的经济策略:主要重点是,以大量米糖及其他农产或加工品出口,赚取外汇;以及,为减少外汇需求,采取关税保护、限制进口,并扶持国内生产民生必需品为主的轻工业发展。1953年,国民政府实施第一期的四年计画,发展‘进口替代’,就是第一期经建计画的中心内容。紧接着,1957年实施的第二期四年经建计画,主要也延续‘进口替代’策略,所以说两期的经建计画期间,或整个50年代通常被称做‘进口替代时期’。
进口替代策略,的确有效地为政府解决外汇问题,并扶植了国内的制造民生必需品为主的轻工业,从50年代台湾经济的进口结构的变化,即扩大生产资料与工业原料的进口,减少消费品出口,特别是消费品的进口比例减少很大,从1952年占进口总额的的20%,下降到1959年的7%。
以发展内销市场的进口替代工业,之所以有显着成效,自然少不了各种具保护性质的国家政策来推动,贸易与汇兑政策尤其重要。例如制订外汇配额优先次序;采用不利出口的复式汇率与进出口连环制;此外为抑制进口而采用的进口数配额、高关税;以及为节约进口原料外汇以及为防止过剩投资而限制设立新厂等等。在这样的背景之下,50年代轻工业的发展主力是农产品加工和棉纺业,另外,当时的重化学工业虽然只占整体工业生产的25%左右,但是生产率有相当程度地提升,其中的石油、煤制品更渐渐地崭露头角。
B进口替代时期的公民营事业发展
(1)糖业、电力与肥料--五0年代公营事业的三大巨头
公营事业是国民政府从殖民政府接收而来,五0年代作为发展工业中的战略基础并主导成长的产业部门是糖业、电力、肥料。其中,糖业是赚外汇的主力,占出口总额的49%,重要性可以想见。再者,电力事业做为能源部门,是供发展的基础关键,所以成为政府投资的最大重点,五0年代投注了最大比例的美援资金在上面,例如1954年,电力投资占了69.1%的美援资金,1952到1964年并完成了15个电力开发项目,主要供给肥料工业,其次钢、铝、纺织和水泥等等。最后看看肥料工业,肥料对农业,尤其粮食生产的重大影响,前面也有详细说明,五0年代肥料年产约20万顿,供应30%的岛内需求,也发挥了进口替代的功能,1960利用美援增设新厂,就迅速地扩大生产规模1964年,自给率攀升到79%。
综合五0年代的公营事业发展特色,一方面就是支撑工业发展的基础,一方面则是相当依赖美援资金。公营企业的资金来源65%是依赖美援,事实上,如果电力没有美援是不可能进行开发,没有电力,肥料工业也不可能开发,少了肥料,农业会受影响,另外,各种轻重工业也不可能顺利开展,由此可见,美援对进口替代时期的作用有多重大。
(2)民营事业的四大主角--食品、纺织、水泥、造纸
工业化初期,食品与纺织是发挥进口替代作用的主导部门,是台湾也是一般发展中国家的普遍现象,台湾的特点是,食品工业有他的历史基础,纺织业是战后从大陆迁来的,若说到纺织业迁台后随即迅速窜起,本书另外有详细说明。
至于水泥与造纸,是拜台湾的自然资源之赐。当然无论哪一种产业,都少不了政府政策的保护。
C美援协助下的剩馀转移
纵使初期主要是军事意图,但美援对战后台湾经济发展的影响相当大,几乎可以说,少了美援,不知台湾是否可以创造所谓的‘经济奇迹’!当然必须强调的是,美援绝对不是美国爱做慈善事业---一切都是了美国自身的军事以及经济利益着想!
从使国民政府初步稳定政权的农地改革来说,在改革办法的拟定与政策的实行工作等技术协助,美援在台重要执行机构之一的农复会都会派专家参与、指导,并且在经费方面补助国民政府,例如补助改革计画需要雇用人员的人事经费,最多高达3万3千多人,可以说,少了美援或农复会,台湾很难在短期间内完成农地改革。
而农地改革的完成,使地主阶级解体,对国民政府而言,不仅消解本土的反对势力,更容易就个别农家进行剩馀的剥削;对农民而言,改革后,农民能够拥有自己的土地,相当程度地激励他们的生产意愿,提高农业生产力。说到生产力的提升,美援透过农复会提供技术,如品种改良、栽培技术革新以及农药与农机具的购买补助等等,对提高生产力相当重要。另一个不可忽视的重点是,美援初期不但提供进口肥料,更着重对化学肥料工业的投入与建设,以促进农业发达生产,并且为了协助在美军占领下的日本解决粮食以及外汇不足,要求政府签订中日贸易协定,采取以货换货,即台湾的稻米输出日本,并交换肥料进口,为了让台湾有更多的米可以输出日本,农复会除了协助稻米增产,美国又以美援农产品来减少台湾的稻米消费,而农民遭剥削征收的稻米出口后,换回的肥料又让政府得以进行,再剥自己一层皮的肥料换谷制。从直接提供肥料、要求中日易货到投资肥料工业生产的过程来看,没有美援的支持,国民政府也无法顺利进行肥料换谷制。
再说到农业技术改良、机械化以及肥料使用,既帮助生产力提升,还造就多馀农业劳动力,为工业发展初期,‘进口替代’时的轻工业提供劳动力;而农业生产发达,农家所得提高、生活改善的结果,又能够提供消费市场给正值发展的轻工业;加上农业生产提高和政府制度性地收夺米糖,用以出口赚外汇,进口工业生产资料;政府掌握粮食又以低量价政策压低工资水准。
总之,美援透过农复会在经济发展策略中扮演‘桥头堡’角色,首先通过农地改革消除地主势力和散地权,改变农村结构,巩固农村秩序;然后引进农业技术,并使农业部门的劳动力与资源转移至工业部门,因应工业发展需求。
工业成功、农业成仁
总之,进口替代策略的成功关键,是50年代在美援协助下,经政府对农业蓬勃发展的剩馀进行制度性剥削,并移转而扶植了工业发展,在进口替代期间,政府高喊的口号就是‘以农业培养工业、以工业发展农业’,只是,农养工的成绩斐然,还被称为‘经济奇迹’,而后半句‘以工业发展农业’,无人闻问,可以说是完全失败了。
G. 台湾现阶段的经济怎么样,有哪些支柱产业
现阶段台湾的经济其实不太景气,虽然表面上看起来非常的光鲜但是实际上也存在着多种问题,台湾的支柱产业主要是农业以及旅游业捕鱼等,台湾的旅游业之前一直都是比较好的。但是近年来受到一些政策的原因,台湾的旅游业开始下滑。
而现阶段的台湾经济可能只有一个空壳吧,之前看过对于台湾人民的调查,大多数的人对于当下的台湾经济表示不予认可,因为他们很多人都找不到工作并且普遍的工资待遇并不是很高。于是大多数的年轻人选择来内地就业,可想而知台湾的经济面临着怎样的重创。
台湾是一个物产丰富的地区,他的农业是发展的非常好的,建议台湾可以多发展一下农业,让自己的优势能够为其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想要将旅游业重新发展起来那么就需要改变一些政策,毕竟人民的生活是最为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