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烟尘和工业粉尘两个指标有什么区别
烟尘和工业粉尘两个指标有什么区别
一、指标定义:
烟尘指企业厂区内燃料燃烧产生的烟气中夹带的颗粒物。
工业粉尘指在生产工艺过程中排放的能在空气中悬浮一定时间的固体颗粒,如钢铁企业的耐火材料粉尘、焦化企业的筛焦系统粉尘、烧结机的粉尘、石灰窑的粉尘、建材企业水泥粉尘等,不包括电厂排入大气的烟尘。
二、区别。
理论上他们都是固体颗粒,主要区别就是微粒径度的大小区别:一般情况下直径<0.1μm的是烟尘;直径0.1μm的是粉尘.
粉尘,烟,雾等如何区别
雾一般是空气中的小水珠形成的
烟的颗粒比粉尘小,是固体颗粒
粉尘:一般是颗粒状的
烟:一般是有味道的
雾:无味道的
② 我国城市环境问题有那些
一、空气污染。
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引起某些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足够的时间,并因此危害了人类的舒适、健康和福利或环境的现象。我国城市的空气污染仍为煤烟型为主,主要污染物是二氧化硫、二氧化碳和烟尘。
二、水域污染。
水污染是由有害化学物质造成水的使用价值降低或丧失,污染环境的水。我国城市及其附近河流仍以有机污染为主,主要污染指标是石油类、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
三、固体废物污染。
固体废物按来源大致可分为生活垃圾、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三种。我国城市固体废物污染包括工业废弃物、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等。
四、噪声污染。
。产业革命以来,各种机械设备的创造和使用,给人类带来了繁荣和进步,但同时也产生了越来越多而且越来越强的噪声。我国多数城市的噪声处于中等污染程度。
五、土壤污染。
人为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引起土壤质量恶化,并进而造成农作物中某些指标超过国家标准的现象,称为土壤污染。土壤的污染源包括烂施化肥农药,工业废水和废渣以及生活污水和垃圾等。
③ 生态安全的安全现状
我国的生态安全角势十分严重:土地退化、生态失调、植被破坏、生态多样性锐减并呈加速发展趋势,生态安全已经向我们敲起了警钟!
就当前来说,我国的生态安全危机集中表现在4个问题上: 国土资源安全是指国土资源的数量、质量和结构始终处于一种有效供给状态,即在动态上满足当代人和未来世代人发展的需要。
1. 根据全国第二次遥感调查结果,中国水土流失面积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37.1%。其中水力侵蚀面积165万平方公里,风力侵蚀面积191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遍布各地,几乎所有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水土流失,不仅发生在山区、丘陵区、风沙区,而且平原地区和沿海地区也存在,特别是河网沟渠边坡流失和海岸侵蚀比较普遍;水土流失在农村、城市、开发区和交通、工矿区都有发生。
2. 中国天然草原面积3.93亿公顷,约占国土总面积的41.7%,其中可利用草原面积为3.31亿公顷,占草原总面积的84.3%。人均占有草原0.33公顷,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目前,中国90%的可利用天然草原不同程度退化,每年以200万公顷的速度递增,草原生态环境整体恶化的趋势仍然没有得到扭转。
3. 截止2004年,全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为263.6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7.46%,影响近4亿人口的生产与生活;沙化土地面积为173.9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18.12%;具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面积为31.8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3.32%。
4. 第六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表明,全国森林面积达到17491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18.21%,活立木蓄积量达到136.18亿立方米,森林蓄积124.56亿立方米。中国森林面积占世界的4.5%,列第5位,森林蓄积占世界的3.2%,列第6位。中国森林资源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森林面积、蓄积不断增加,结构逐步改善,质量有所提高。森林面积和蓄积均居世界前列。但森林覆盖率仅居世界第130位,人均森林面积居世界第134位,人均森林蓄积居世界122位。森林资源地域分布极不均匀,占国土面积32.19%的西北5省(自治区)森林覆盖率仅为5.86%。
5. 1997年至2004年,中国耕地面积减少了5.7%,8年之间净减少耕地746.7万公顷。其中基本农田面积仅1亿公顷左右,现中国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1公顷,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中国现有耕地总体质量偏低,存在土壤养分失衡、肥效下降、环境恶化等突出问题。一是中低产田所占比重偏高,全国高产稳产田只占耕地总面积的35%。二是耕地有机质含量偏低,土壤养分不均衡。三是“占优补劣”现象严重。在耕地“占补平衡”的过程中有些地区仅重视数量平衡,忽视耕地质量平衡,新增耕地质量偏低,使中低产田的比重继续增大。四是土壤酸化加剧,退化严重。由于水土流失、贫瘠化、次生盐渍化、潜育化和土壤酸化等原因,已造成40%以上耕地土壤退化。
6. 另外,还要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来贮存垃圾,一些难降解、有毒有害的化学品污染将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引发环境危害。 水资源安全就是指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或者是水资源的供需的动态平衡。
1. 我国水资源占世界水资源总量的8%,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却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世界上13个贫水国家之一。我国可利用水资源为8000~9000亿立方米,一年的用水总量已达到5600亿立方米。目前有2/3的城市出现供水不足,上百个城市甚至严重缺水;仍有3亿多农村人口饮水尚未达到卫生标准。
2. 我国现有水资源浪费严重。主要是低效率使用,重点是农业的大水漫灌和工业生产中的低重复使用,万元GDP用水量,发达国家一般在50立方米,而我国万元GDP用水量为730立方米。
3. 水污染加剧了我国水资源的紧缺。2004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482.4亿吨。其中工业废水221.1亿吨;城镇生活污水261.3亿吨。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和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分别为90.7%和74.2%;城市污水处理率45.6%。
4. 2004年七大水系的412个水质监测断面中,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41.8%、30.3%和27.9%;珠江、长江水质较好,辽河、淮河、黄河、松花江水质较差,海河水质差。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五日生化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和石油类。
5. 2004年监测的27个重点湖库中,满足Ⅱ类水质的湖库2个,占7.5%;Ⅲ类水质的湖库5个,占18.5%;Ⅳ类水质的湖库4个,占14.8%;Ⅴ类水质湖库6个,占22.2%;劣Ⅴ类水质湖库10个,占37.0%。其中“三湖”(太湖、巢湖、滇池)水质均为劣Ⅴ类。主要污染指标是总氮和总磷。
6. 2004年,全国近岸海域共监测246个站位,一、二类海水比例占49.6%;三类海水占15.4%;四类、劣四类海水占35.0%。四大海域比较,黄海和南海水质总体上较好,渤海和东海污染有加重趋势。
7. 2005 年,全海域共发现赤潮 82 次,累计发生 面积约 27 070 平方公里,东海仍为我国赤潮的重灾区。赤潮主要对沿岸鱼类和藻类养殖造成影响,因赤潮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逾 6 900 万元。 大气资源安全是指大气质量维持在受纳体可接受的水平或不对受纳体造成威胁和伤害的水平。 2004年监测的342个城市中,132个城市达到二级标准(居住区标准);达到三级的城市有141个;劣于三级的城市有69个。空气质量达标城市的人口占统计人口的33.1%;暴露于未达标空气中的城市人口占统计人口的66.9%。2. 目前我国向大气中排放的各种废气远远超过大气的承载能力,且有加重趋势。2004年,全国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量2254.9万吨,其中工业排放量为1891.4万吨,生活排放量为363.5万吨。烟尘排放量1095.0万吨,其中工业排放量为886.5万吨,生活排放量为208.5万吨。工业粉尘排放量904.8万吨。其中,二氧化硫排放量超出环境容量近一倍,单位GDP二氧化硫的排放量是日本的68.7倍,德国的26.4倍,美国的6倍。 3. 2004年,全国出现酸雨的城市298个,占统计城市的56.5%。酸雨频率大于40%的城市占统计城市的30.1%,其中湖南常德、江西德兴、浙江丽水、安吉、开化酸雨频率为100%。4. 2004年,中国成为世界汽车第四大生产国和第三大消费国,汽车产量和保有量分别达507万辆和2742万辆,摩托车产量和保有量分别达1700万辆和7900万辆,农用运输车产量和保有量分别达200万辆和2500万辆。2004年,中国石油消耗3.1亿吨,其中三分之一用于机动车。
5. 2004年春季,中国共出现15次沙尘天气过程,比上一年同期明显增多。 生物物种安全是指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相关生态过程达到一种平衡的状态,保证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1. 生物多样性是物质资源的巨大宝库。我国是世界生物物种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已经有1431种动植物处于濒危或接近濒危状态,《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名录》公布的珍稀濒危野生植物354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名录》公布的珍稀濒危野生动物405种。由于野生资源的日益减少,造成全国经常使用的500多种药材每年约有20%的短缺,尤其是占药材市场80%供应量的野生药材严重短缺,对中药产业的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
2. 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结果表明,中国现有湿地3848.55万公顷(不包括水稻田湿地),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但只有约40%的自然湿地纳入353处保护区,得到较好的保护。
3. 另外,出现的与物种相关的转基因生物技术和生物体,有可能带来难以预想的灾难性后果,安全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对这种技术的应用,我们应该采取慎重态度。中国政府在2003年颁布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中,把国家生态安全问题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其目标是通过生态环境保护,遏制生态环境破坏,减轻自然灾害的危害;促进自然资源的合理、科学利用,实现自然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维护国家生态环境安全,确保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4. 同时,外来物种不断侵入我国,威胁到我国生物物种的安全。我国34个省市均发现了外来侵入物种,几乎涉及了所有的生态系统,物种类型包括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从高等植物到低等植物。如草本植物大米草、豚草、紫茎泽兰、空心莲子草、凤眼莲等;动物类麝鼠、非洲大牛蛙、食蚊鱼;外来病害口蹄疫、疯牛病、禽流感等。生物入侵在我国不断加剧,并构成潜在威胁,导致我国生物多样性丧失,生态灾害频发,甚至直接危害人体健康。
④ 2020年中国二氧化硫排放量,烟尘排放量,和工业粉尘排放量
1、遵守国家统一的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
2、二氧化硫(化学式SO2是最常见的硫氧化物。大气主要污染物之一。火山爆发时会喷出该气体,在许多工业过程中也会产生二氧化硫。由于煤和石油通常都含有硫化合物,因此燃烧时会生成二氧化硫。当二氧化硫溶于水中,会形成亚硫酸(酸雨的主要成分)。若把二氧化硫进一步氧化,通常在催化剂存在下,便会迅速高效生成硫酸。这就是对使用这些燃料作为能源的环境效果的担心的原因之一。
3、由于氧化、升华、蒸发的冷凝的热过程中形成的悬浮于气体中的固体微粒称为烟尘。如转炉烟气中就含有大量极细微的烟尘。沙化严重的地区被大风一吹就会卷起很大的烟尘风暴。
4、工业粉尘是指企业在生产工艺过程中排放的颗粒物 ,如钢铁企业的耐火材料粉尘、焦化企业的筛焦系统粉尘、烧结机的粉尘、石灰窑的粉尘、建材企业的水泥粉尘等。
⑤ 我国环境基本国情是什么
1.大气污染问题 2000年我国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995万吨,居世界第一位。据专家测算,要满足全国天气的环境容量要求,二氧化硫排放量要在现有基础上至少削减40%。此外,2000年我国烟尘排放量为1165万吨,工业粉尘的排放量为1092万吨。大气污染是我国目前第一大环境问题。 2.水环境污染问题 我国七大水系的污染程度依次是:辽河、海河、淮河、黄河、松花江、珠江、长江,其中42%的水质超过3类标准(不能做饮用水源),全国有36%的城市河段为劣5类水质,丧失了使用功能。大型淡水湖泊(水库)和城市湖泊水质普遍较差,75%以上的湖泊富营养化加剧,主要由氮、磷污染引起。 3.垃圾处理问题 目前,我国工业固体废物年产生量达8.2亿吨,综合利用率约46%。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年产生量为1.4亿吨,达到无害化处理要求的不到10%。塑料包装物和农用薄膜导致的白色污染已蔓延全国各地。 4.土地荒漠化和沙灾问题 目前,我国荒漠化土地已占国土陆地总面积的27.3%,而且,荒漠化面积还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增长。我国每年遭受的强沙尘暴天气由20世纪50年代的5次增加到了90年代的23次。土地沙化造成了内蒙古一些地区的居民被迫迁移他乡。 5.水土流失问题 我国每年流失的土壤总量达50多亿吨,每年流失的土壤养分为4000万吨标准化肥(相当于全国1年的化肥使用量)。自1949年以来,我国水土流失毁掉的耕地总量达4000万亩,这对我国的农业来说是极大损失。 6.旱灾和水灾问题 20世纪50年代我国年均受旱灾的农田为1.2亿亩,90年代上升为3.8亿亩。1972年黄河发生第一次断流,1985年后年年断流,1997年断流天数达227天。有关专家经调查推测:未来15年内,我国将持续干旱。而长江流域的水灾发生频率却明显增加,500多年来,长江流域共发生的大洪水为53次,但近50年来,每3年就出现一次大涝,1998年的大洪水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7.生物多样性破坏问题 我国是生物多样性破坏较严重的国家,高等植物中濒危或接近濒危的物种达4000~5000种,约占我国拥有的物种总数的15%~20%,高于世界10%~15%的平均水平。在联合国《国际濒危物种贸易公约》列出的640种世界濒危物种中,中国有156种,约占总数的1/4。我国滥捕乱杀野生动物和大量捕食野生动物的现象仍然十分严重,屡禁不止。 8.加入世贸组织与环境问题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将面临两方面新的环境问题。一方面是国际上的“绿色贸易壁垒”。由于我国目前的环境标准普遍低于发达国家的标准,我国的食品、机电、纺织、皮革、陶瓷、烟草、玩具、鞋业等行业的产品将在出口贸易中受到限制。另一方面,由于国际市场对中国的矿产、石材、药用植物、农产品、畜牧产品的大量需求,可能会加重我国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破坏。同时,我国可能成为国外污染密集型企业转移的地点和大量的国外工业废物“来料加工”的地点,这将极大地加重我国的环境问题。 9.三峡库区的环境问题 三峡工程是我国目前正在实施的巨大的水利工程。该工程定于2003年开始发电。三峡建成后对地质环境、水资源环境、生态环境(涉及库区两岸和整个上游地区)的影响,以及如何有效防治库区污染是目前摆在三峡建设者面前的一大课题。 10.持久性有机物污染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难降解的持久性有机物污染开始显现。国际上今年签署了《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我国是公约的签字国。其中确定的首批禁止使用的12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我国的环境介质中多有检出。这类有机污染物具有转移到下一代体内,并在多年后显现其危害的特点,也被称为“环境激素”或“环境荷尔蒙”,危害严重。目前这类有机污染物广泛存在于工农业和城市建设等使用的化学品之中
⑥ 我国环境污染的现状
现阶段我国面临的环境污染主要有三大方面:
1、大气污染。我国大气中主要污染物是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这三类物质。
2、水体污染。目前我国水资源污染还是比较严重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工业污染,一些无良企业为节约治理成本将未经过治理的工业生产废水直接排入水体,导致水体污染;农业污染,农业生产中使用大量的农药,如有机磷农药,有机氯农药等。
3、土壤污染。土壤污染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
由于人类的生产活动如乱砍乱伐,不加控制的开采导致植被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农药的成分大多都是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一旦进入到土壤中,很难自然降解,只会越积累越多,加重了土壤的污染程度。
按造成环境污染的性质来源分
化学污染、生物污染、物理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电磁波污染等)固体废物污染、液体废物污染、能源污染。
陆地污染:垃圾的清理成了各大城市的重要问题,每天千万吨的垃圾中,很多是不能焚化或腐化的,如塑料、橡胶、玻璃等人类的第一号敌人。
海洋污染:主要是从油船与油井漏出来的原油,农田用的杀虫剂和化肥,工厂排出的污水,矿场流出的酸性溶液;它们使得大部分的海洋湖泊都受到污染,结果不但海洋生物受害,就是鸟类和人类也可能因吃了这些生物而中毒。
⑦ 工业通风 一般粉尘的排放浓度为多少
工业通风 一般粉尘的排放浓度为:粉尘排放浓度标准是根据行业的不同略有差别的,规定是在15-50mg/m³范围内。工业粉尘主要来源于固体物料的机械粉碎和研磨,粉状物料的混合、筛分、包装及运输,物质燃烧产生的烟尘,物质被加热时产生的蒸气在空气中的氧化和凝结。工业粉尘严重危害人体健康,有毒的金属粉尘和非金属粉尘(铬、锰、镉、铅、汞、砷等)进人人体后,会引起中毒以至死亡。
⑧ 国家生态安全讲了些什么呢
国家生态安全的内容
国家生态安全,是指一国生存和发展所处生态环境不受或少受破坏和威胁的状态。实现生态安全,主要是保持土地、水源、天然林、地下矿产、动植物种质资源、大气等生态资源的保值增值、永续利用,使之适应国民教育水平、健康状况所体现的“人力资本”以及机器、工厂、建筑、水利系统、公路、铁路等所体现的“创造资本”持续增长的配比要求,避免因自然资源衰竭、资源生产率下降、环境污染和退化给社会生活和生产造成短期灾害和长期不利影响,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经济快速稳步发展的我国来讲,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高度重视国家生态安全势在必行。
当前国家生态安全的内容主要有4个方面:国土资源安全、水资源安全、大气资源安全和生物物种安全。
1.国土资源安全。国土资源安全是指国土资源的数量、质量和结构始终处于一种有效供给状态,即在动态上满足当代人和未来所有人发展的需要。国土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最基本条件,国土资源的多少和优劣是决定一个国家生态安全程度的重要因素,特别是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目前我国水土流失总面积356万平方千米,占国土总面积的37.1%,其中水蚀面积165万平方千米,风蚀191万平方千米。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27.9%,而且每年仍在增加1万多平方千米,近1/3人口的耕地和家园正遭受荒漠化的威胁。2003年全国净减少耕地253.74万公顷。森林资源和草地面积正在逐年减少,湿地受到中度和严重威胁,其他生态系统也退化严重,造成生态功能下降,生态平衡失调,已对国土安全构成非常严重的威胁。另外,还要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来储存垃圾,一些难降解、有毒有害的化学品污染物将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引发环境危害。
2.水资源安全。水资源安全就是指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或者是水资源的供给和需求的动态平衡。我国水资源占世界水资源总量的8%,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却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世界上13个贫水国家之一。我国可利用水资源为8000亿立方米~9000亿立方米,现在一年的用水总量已达到5600亿立方米,预计到2030年全国用水总量将达到7000亿立方米~8000亿立方米,接近我国可用水资源的极限。目前有2/3的城市出现供水不足,上百个城市甚至严重缺水,3.6亿农村人口饮水未达到卫生标准。现有水资源浪费、污染严重,河流污染由局部发展到整体,由城市发展到乡村,由地表发展到地下。2002年我国约有192.4亿吨废水超出环境自净能力。2003年,全国工业和城镇生活废水排放总量为460.0亿吨,比上年增加4.7%。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212.4亿吨,比上年增加2.5%;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247.6亿吨,比上年增加6.6%。而废水处理率很低,许多废水未经任何处理就排入江河湖海,导致我国主要河流普遍被污染,75%的湖泊出现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海洋污染也比较严重……水资源的危机已经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3.大气资源安全。大气资源安全是指大气质量维持在受纳体可接受的水平或不对受纳体造成威胁和伤害的水平。目前我国向大气中排放的各种废气数量很大,远远超过大气的承载能力。2003年,全国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总量2158.7万吨,其中工业来源的排放量1791.4万吨,生活来源的367.3万吨。烟尘排放总量1048.7万吨,其中工业烟尘排放量846.2万吨,生活烟尘排放量202.5万吨。二氧化硫和烟尘的排放量比上年增加8%~15%左右;工业粉尘排放总量1021万吨,比上年增加12%左右;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为1941万吨,比上年增加10%左右。其中,二氧化硫排放量超出环境容量近1倍。我国每新增一单位GDP,所排放的二氧化碳为日本的近两倍。根据环保总局发布的《2003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全国城市空气质量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的城市占41.7%,较上年度增加7.9个百分点,但城市空气污染依然严重。
4.生物物种安全。生物物种安全是指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相关生态过程达到一种平衡的状态,保证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我国是世界生物物种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但现在已经有1431种动植物处于濒危或接近濒危状态,《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名录》公布的珍稀濒危野生植物354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名录》公布的珍稀濒危野生动物405种。由于野生资源的日益减少,造成全国经常使用的500多种药材每年约有20%短缺,尤其是占药材市场80%供应量的野生药材严重短缺,对中药产业的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同时,外来物种不断侵入我国,威胁到我国生物物种的安全。
我国生态安全现状
我国生态资源严重短缺,生态环境极其脆弱,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发展,人口增长和资源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生态安全面临更加严重的威胁,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努力维护国家生态安全。
1.生物生态堪忧。主要集中在生物入侵、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失衡等方面。由于森林砍伐、湿地开发、外来生物物种入侵以及人类的其他活动,导致我国野生动物生存空间急剧缩小。近50年来,我国约有200种植物灭绝;脊椎动物受威胁的有433种,灭绝和可能灭绝的有10余种,还有20余种珍稀动物面临灭绝的危险。
2.土壤生态问题恶化。区域性土壤环境质量下降,酸化、盐碱化和荒漠化等生态问题日益突出,土壤污染呈现出多样性和复合性,已有约1/7的耕地受到重金属污染。我国受酸雨影响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1/4,长期的酸雨加速了土壤的酸化过程,导致农业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土壤次生盐碱化危害严重,盐碱化土地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1/10左右,造成可利用土地面积减少,农产品产量下降。土壤荒漠化使土地资源大量丧失,区域生态环境恶化加剧。虽然我国为防治土地荒漠化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目前荒漠化的态势尚未得到根本控制。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8.7%。由于城市与经济的发展,建设用地与耕地矛盾突出。
3.水患问题繁多。表现为淡水资源匮乏,水体污染严重,水涝灾害频繁。由于人口基数大,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低,水资源分布贫富不均,主要河流污染严重,水质差。由于农业灌溉技术落后、水利设施不配套、城市管网水漏失等原因,导致水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为了获得淡水资源,人们加大对地下水的开采力度,导致地下水耗竭,地表塌陷、山体滑坡等生态问题。目前全国70%以上的河流湖泊遭受不同程度污染,水质的恶化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近年来我国洪涝灾害出现频繁,造成了巨大的损失。2006年,重庆市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干旱。同年,8次台风过境使我国部分省市遭遇不同程度的洪灾。台风“碧利斯”来袭时,湖南、广东、福建的一些地方出现了大暴雨或特大暴雨,一些地方出现严重的洪涝灾害,共有800多万人受灾。
4.环境生态问题严重。环境污染是破坏生态平衡、危及生态安全的罪魁祸首。人类功利地对大自然的盲目攫取和征服,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引发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威胁着国家的生态安全。
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自然原因,更有人为因素,主要是长期沿袭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和资源不合理开发利用。同时,一些地方的环境和资源保护监管薄弱,重开发轻保护、重建设轻管理,也是造成生态恶化的重要原因。保护生态资源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条件之一,在今后的经济发展中,我国将全民动员,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环境,使生态环境保持持续、稳定、发展的态势。
⑨ 2005年《中国环境统计年报》
现在只有2005年上半年的报表
2005年环境统计半年报
2005-09-13
2005年上半年,全国共发表调查了21949家重点排污企业,比上年同比增加1223家,统计企业数占上年全国统计调查企业数的31.1%。
2005年上半年全国工业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如下:
工业废水排放量116.2亿吨,基本与上年同期持平,工业COD排放量232.6万吨,同比降低10.8%,工业氨氮排放量为20.4万吨,同比降低8.5%。
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973.1万吨,同比增长5.1%,工业烟尘排放量494.9万吨,同比增长22.0%,工业粉尘排放量385.5万吨,同比降低3.9%。
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1060.3万吨,同比降低24.6%,其中,危险废物排放量2549.7吨,同比降低23.3%。
统计结果显示,与上年同期相比,工业废水中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均有较大幅度的减少,其中工业COD和氨氮排放量分别降低10.8%和8.5%;工业废气中二氧化硫和烟尘排放量继续保持增加趋势,分别同比增长5.1%和22.0%,工业粉尘排放量略有减少。
2005年上半年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见表1、图1。
表1 2005上半年全国主要工业污染物排放情况
指标名称 2005年 2004年 同比增减(%)
上半年 上半年
废水排放量(亿吨) 116.2 115.4 0.7
废水中COD排放量(万吨) 232.6 260.8 -10.8
废水中氨氮排放量(万吨) 20.4 22.3 -8.5
二氧化硫排放量(万吨) 973.1 925.9 5.1
烟尘排放量(万吨) 494.9 405.8 22
工业粉尘排放量(万吨) 385.5 401.3 -3.9
工业固废产生量(万吨) 59801.2 54147.5 10.4
工业固废排放量(万吨) 1060.3 1405.6 -24.6
其中:危险废物排放量(吨) 2549.7 3322.4 -23.3
注:增长率以2004年上半年的排放量为基数相比而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