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资料分析问题-六大主导产业增加值
增加值的计算方法=绝对数*增长率/(1+增长率)
得出六个行业的增加值,分别为
111.1
274.9
276.7
147.2
33.21
29.01
增加值最多的产业(家用电器)
增加值最少的产业(新能源及光伏)
前者的绝对数,比后者的绝对数多(298.86/29.71-1 ≈ 9.06 ≈ 9)倍
❷ 哪些行业在拉动工业增加值
第二,哪些行业在拉动工业增加值?和上月比较,专用设备、通用设备、电气机械、 汽车 、非金属矿造(水泥)、农副食品加工等行业改善明显。此外和出口环节信号一致,微型计算机产量增速大幅上升。这些行业表现背后包含几条宏观线索。
第四,地产销售情况基本符合预期,单月销售增速恢复至-2.1%。可能包含对疫情停摆期的回补效应,新开工和拿地上升明显较快。施竣工则继续沿着施工回落、竣工回升的既定趋势,但相对变化不大。
第五,消费降幅继续收窄。其中餐饮仍是-30%负增,未来改善空间更大些。零售有三个领域比较抢眼:粮油食品继续近20%高增长;通讯器材(手机)进一步加快至12.2%; 汽车 零增长但较前三个月-30%增长大幅好转。此外必选消费、地产系耐用消费品也均有改善。
第六,就业一般略滞后于经济,本月城镇调查失业率有所上升。今年就业压力来自于三个层面,可能贯穿全年。所以政策也比较明确把“保就业”作为六保之首。
第七,3-4月经济处于比较典型的“恢复期”,基本上所有行业都较1-2月“停摆期”改善。后续总量数据可能会进一步上升,但同时伴随结构性分化:基建预计将继续改善,消费多数领域将继续好转,地产、出口领域则可能会徘徊摇摆。关注经济的结构性线索。
和发电耗煤等指标指向一致,4月工业数据继续改善;服务业生产指数降幅收窄,但仍在负增区间。这也意味着4月隐含的实际GDP增速在回升,但幅度低于工业增幅。4月六大集团发电耗煤增速从3月的-20%收窄为-13%,而今日公布的4月发电量增速从3月的-4.6%回升至0.3%。与这两个数据基本对应的是,工业增加值从3月的-1.1%上升至于3.9%。
4月服务业生产指数从-9.1%降幅收窄至-4.5%,也趋势改善。服务业恢复程度整体低于工业,特别是餐饮、交运、批零三个行业形成下拉,所以目前仍在负增长区间。5月第一周发电耗煤和30城地产销售已恢复至去年同期的97.5%,而全国餐饮、住宿行业消费规模仅恢复至去年同期70%左右; 旅游 市场恢复至同期的50%。
这个结构意味着4月隐含的实际GDP增幅大概率要低于工业增加值增幅(除相对较稳定的农业外,GDP的构成主要是工业、建筑业和服务业)。
哪些行业在拉动工业增加值?和3月比较,专用设备、通用设备、电气机械、 汽车 、非金属矿造(水泥)、农副食品加工等行业改善明显。此外和出口环节信号一致,微型计算机产量增速大幅上升。这些行业表现背后包含几条宏观线索。如果看工业增加值的行业结构,有一类是增速一直较高的,比如计算机通讯和其他电子设备;有一类是整体低增和负增的,比如纺织服装、电力热力。
和3月比较,专用设备(4月14.3%,3月-2.2%)、通用设备(4月7.5%,3月-5.4%)、电气机械(4月9%,3月-0.4%)、 汽车 (4月5.8%,3月-22.4%)、非金属矿造(4月4.2%,3月-4.5%)、农副食品加工(4月3%,3月-4.8%)等行业同比增速改善明显。
计算机通讯和其他电子设备4月增长11.8%,高于3月的9.9%。其中智能手机(4月-2.0%,3月-0.7%)、移动通讯手机(4月-15.2%,3月-9%)产量4月同比增速低于3月;集成电路(4月29%,3月20%)产量同比增速高于3月;微型电子计算机同比增速上升迅猛(4月26.2%,3月0%)。
这一点和出口信号一致。4月出口的“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零部件”(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大幅反弹,我们理解反映的是疫情期间隔离和线上办公这一“场景需求”的暴增。
简单来说,4月带动工业增加值的行业可能来自于几个线索:
第一,基建项目升温,所以通用设备、专用设备、非金属(水泥)等行业的生产端发力。
第二,耐用消费和部分必需消费修复,所以 汽车 、电气机械(家电部分)、农副产品加工等行业环比恢复。
第三,政策导向及场景推动,所以集成电路、微型计算机等行业增速继续抬升。
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修复,其中结构上是基建地产引导。基建投资单月增速回升至了4.8%,引领作用明显;地产投资单月增长7%,亦明显超预期。制造业投资偏低迷与一些外需系、消费系部门投资的低增有关。
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增速由3月的-16.1%恢复至-10.3%。
其中基建投资回升尤其明显,投资累计增速由3月的-16.4%恢复至-8.8%,隐含的单月增速已至4.8%,引领作用显着。
房地产投资累计增速由3月的-7.7%收窄至-3.3%,隐含的单月增速为7%,亦超预期。
制造业投资增速由3月的-25.2%收窄至-18.8%,在整个投资结构中仍是显着偏低。这与一些外需系、消费系部门投资的低增有关,比如纺织业投资累计为-32.5%, 汽车 制造业投资为-22.9%。这些行业投资也在改善,但改善幅度低于整体。
地产销售情况基本符合预期,单月销售增速恢复至-2.1%。可能包含对疫情停摆期的回补效应,新开工和拿地上升明显较快。施竣工则继续沿着施工回落、竣工回升的既定趋势,但相对变化不大。
地产销售面积累计增速由3月的-26.3%收窄至-19.3%,隐含的单月增速恢复至-2.1%。这个情况基本复合预期。我们前期报告《复工率、就业与水泥价格》中也指出,5月第一周30城地产销售恢复至去年同期的97.5%左右。
拿地和开工也恢复较快。新开工累计增速由-27.2%收窄至-18.4%,单月增速已上升至-1.3%。土地购置面积由-22.6%大幅收窄至-12%,单月增速为13.8%。新开工和拿地的上升与相对较宽的信用条件有关,也可能包含对疫情停摆期的回补效应。
施工面积累计增速由3月的2.6%回落至2.5%,竣工面积累计增速由3月的-15.8%收窄至-14.5%,总体是沿着累计增速施工回落、竣工回升的趋势,但相对变化不大。
消费降幅继续收窄。其中餐饮目前仍是-30%左右负增,未来改善空间更大一些。零售中有三个领域比较抢眼:粮油食品继续近20%高增长,通讯器材(手机)增速进一步加快至12.2%, 汽车 零增长,较前三个月-30%的增长大幅好转。此外必选消费、地产系耐用消费品也均有改善。
社会 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为-7.5%,较3月的-15.8%显着改善。其中餐饮增速由-46.8%回升至-31.1%,也就是说相比去年同期依然是下降三成,中长期空间较大;零售由-12.0%收窄至-4.6%。
零售中有三个领域比较抢眼:一是粮油食品,继续维持近20%高增长,4月增速为18.2%,只略低于3月的19.2%;二是通讯器材(手机),增速由3月的6.5%进一步加快至12.2%;三是 汽车 ,4月零增长,较前三个月-30%的增长大幅好转。
地产系的三个耐用消费品领域均继续负增长,但同比降幅已显着收窄:家电为-8.5%(3月-29.7%)、家具为-5.4%(3月-22.7%)、装潢为-5.8%(3月-13.9%)。
化妆品4月增速为3.5%(3月-11.6%),日用品增速为8.3%(3月0.3%),改善幅度也较大。但较去年底趋势值仍有明显差距。
就业一般略滞后于经济,4月城镇调查失业率有所上升。今年就业压力来自于三个层面,可能贯穿全年。所以政策也比较明确把“保就业”作为六保之首。
4月调查失业率为6.0%,较3月的5.9%有所上升。
今年就业压力来自于三个层面,可能会贯穿全年:(1)大学毕业生数量上升,达870万;(2)出口系产业链一般是劳动密集型行业,而今年出口型产业链,尤其纺织服装等吸纳就业的大行业存在订单下滑压力;(3)疫情防控常态化,餐饮等服务业恢复程度不足,带来一定就业压力。
所以政策也比较明确把“保就业”作为“六保”之首。
3-4月经济处于比较典型的“恢复期”,基本上所有行业都较1-2月“停摆期”改善。后续总量数据可能会进一步上升,但同时伴随结构性分化:基建预计将继续改善,消费多数领域将继续好转,地产、出口领域则可能会徘徊摇摆。关注经济的结构性线索。
按照我们“停摆期-修复期-分化期-企稳期”的框架,疫情导致2月经济处于一定意义上的“停摆期”;此后的3-4月,随着交通物流条件的恢复、消费条件的改善,以及复工率的推进,基本上所有行业都较1-2月环比改善。4月之后复工基本完成,继续修复的主要是消费环境。后续总量数据可能会进一步上升,但由于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社交半径存在一定约束,加上外需订单下行的约束,行业之间可能会进入分化阶段。
基建定调明确,加上3-4月项目审批的加速、专项债和中长期贷款的扩张,估计后续将进一步回升;服务类消费回升趋势比较确定;必选消费中目前存在补偿性消费、增速较高的食品等,后续可能会脉冲结束后回落至常态;日用品、化妆品等受场景影响的,可能会继续恢复;耐用消费品可能会存在消费环境改善、旧改和竣工驱动下的上行脉冲,但家电等亦会部分受出口约束;地产、出口领域则不太确定,可能会存在短期数据摇摆。
核心假设风险:宏观经济变化超预期,海外经济变化超预期
本文作者郭磊,来自郭磊宏观茶座,原文标题:《【广发宏观郭磊】哪些行业在拉动工业增加值》
❸ 2021年我国GDP增长8.1%,哪些行业的贡献最大
制造业,外贸行业以及互联网行业的贡献是最大的,外贸行业的贡献达到了全国第一。
在刚刚过去的2021年度,中国的GDP增长速度已经超过了8%,并且总的GDP已经突破了1,000,000亿。在全球疫情大流行的时代,中国的经济不仅没有出现负增长,而且在一年的时间之内已经达到了8.1%的增长速度,已经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的奇迹。
外贸行业的发展一方面是我们国家的GDP达到了8%以上的增长速度,另外一方面也解决了我们国家的就业问题,我们国家的很多人都从事着外贸和物业,所以普通老百姓的收入也会越来越高的。
中国的经济之所以能够达到8.1%的这种速度,完全是因为我们国家各行各业所作出的努力。外贸行业的根本其实就是制造业,外贸行业的发展得到了大量的资金支持,所以才能够获得这样的成就,所以在未来必须要给予更多的资金支持,才能够让外贸行业获得更加强劲的发展。
❹ 在我国哪些是高附加值产业
是产业集聚的重要方式,它是由具有共性或互补性而相互联系的企业依托相关的功能服务平台支撑的在空间上的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经济群落。产业集群作为当代产业生存与发展最有效的组织形态。
在集聚生产要素、优化资源配置、加快制度创新、营造产业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内外实践表明,加快产业集聚,发展产业集群是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
要突出“关联”。产业集聚区不是孤立的,是联系的,是融合的,这是一个核心的问题。产业集聚区不是简单的集中,而是产业的链接、产城的融合、城乡的统筹,这是首先要把握的核心要义。因此,区内企业是否有关联,是产业集聚区与传统工业园区、开发区的根本区别。
(4)哪些行业工业增加值高扩展阅读:
工业附加值,指通过生产经营创造的商品增加价值。产品附加值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生产与流通附加值,即通过企业生产创造的生产附加值和通过市场在流通领域创造的流通附加值。
高附加值产品,指“投入产出”比较高的产品,其技术含量、文化价值等比一般产品要高出很多,因而市场升值幅度大,获取高额利润。
产品具有高附加值才称得上高附加值产业。过去现在未来,国际上一些发达国家基本上都将设计做为立国之本。设计之重点工业设计。如英国意大利德国美国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皆通过工业设计国家战略来提高产品附加值。
❺ 上海GDP的组成中,哪些产业贡献最大
2018年上海市生产总值(GDP)32679.87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4.37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9732.54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22842.96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是0.3:29.8:69.9。毫无疑问,服务业成为了上海最大的产业。当然,一二三产业是一个庞大的产业集合。
在上海的工业中,电子、汽车、石化、钢材、机械设备是发展较大的产业,在这些行业中有多家知名企业,比如中芯国际、上汽集团、上海石化、宝武集团、上海电气、振华重工、江南造船厂、沪东造船厂,等等。
❻ 高附加值加工制造业的行业分布
在工业行业中,从投资获利能力和盈利水平看,可分为传统的加工工业和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工业。一般认为,服装制造、医药制造、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烟草加工等六个行业为高附加值的加工工业。
❼ 中国政府重点扶持的十大行业产业是哪些
汽车/钢铁/纺织/装备制造/船舶工业/电子信息/轻工/石化/有色金属产业/物流
❽ 重工业包括哪些行业
重工业包括采掘采伐业、原材料工业和加工制造业等三个行业。
1.采掘(伐)工业是指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包括石油、天然气开采、煤炭开采、金属矿开采、非金属矿开采和木材采伐等工业。
2.原材料工业指向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基本材料、动力和燃料的工业。包括黑色和有色金属冶炼及加工、炼焦及焦炭、化学、化工原料、水泥、人造板以及电力、石油和煤炭加工、玻璃纤维原料、锯材及人造板工业等工业。
3.加工工业也称制造工业,是指对工业原材料进行再加工制造的工业。包括装备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机械设备制造工业、电子工业、化肥、金属结构、水泥制品、其他建筑材料制造等工业,以及为农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如化肥、农药等工业。
(8)哪些行业工业增加值高扩展阅读
重工业的行业背景
重工业包括钢铁工业、冶金工业、机械、能源(电力、石油、煤炭、天然气等)、化学、材料等工业,可以为国民经济各部门(包括工业本身)提供原材料、动力、技术装备等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1.从社会消费的角度来看,国内生产的轻工业消费品等明显过剩,而以重工业为基础的消费需求,比如家用轿车等则还刚处于起步的阶段上。
2.从投资需求的角度来看,众多的轻工业部门显然已经处于饱和状态,只有启动大型的重工业项目投资,才能对投资总需求起到有效的刺激作用。
3.迅速增长的机电产品出口仍是偏向于劳动密集度高产品,也可能会较快地出现市场饱和的局面。中国的经济发展要突破有效需求不足的瓶颈,加快重工业化的步伐势在必行。
❾ 2020年我国GDP突破100万亿元,哪些领域对GDP贡献最大
2020年12月,国家统计局对2019年GDP数据进行了最终核实,主要结果如下:经最终核实,2019年,GDP现价总量为986515亿元,比初步核算数减少了4350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0%,比初步核算数下降0.1个百分点。
温馨提示:以上信息仅供参考。
应答时间:2022-01-25,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