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机械工业第一设计研究院的发展历程
咨询记录 · 回答于2021-12-11
Ⅱ 请问以前的机械工业部的编号是怎么分的呀,好像是从一机部到七机部吧
1952年一机部和二机部。其分工:
一机部:民用机械、电信、船舶
二机部:兵器、坦克、航空工业
1956年设三机部 。
三机部:核工业和核武器
1958年:
三机部与二机部合并:兵器、坦克、航空工业,核工业和核武器
1963年分设六个机械工业部 。其分工:
一机部:民用机械
二机部:核工业和核武器
三机部:航空
四机部:电子工业
五机部:兵器
六机部:造船
1964年增设七机部。
七机部:洲际导弹(航天)
1975年增设第八机械工业总局。
第八机械工业总局:战术导弹
1979年:
第八机械工业总局改为八机部。
1981年:
八机部并入七机部。
1982年:
所有的部改为总公司。
Ⅲ 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工业部的历史
1952年先后成立第一机械工业部和第二机械工业部。其职能为:
一机部:民用机械、电信、船舶
二机部:兵器、坦克、航空工业
1956年增设第三机械工业部,其职能为:
三机部:核工业和核武器
1958年将二机部、一机部、电机部合并为新的一机部,三机部改称二机部。
1960年从一机部拆分出三机部。
1963年先后从三机部拆出四机部、五机部和六机部。其职能分别为:
一机部:民用机械
二机部:核工业和核武器
三机部:航空
四机部:电子工业
五机部:兵器
六机部:造船
1964年以国防部五院为基础增设第七机械工业部,其职能为:
七机部:洲际导弹(航天)
1965年1月4日,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将1959年设立的农业机械部改名为第八机械工业部,陈正人继续任部长。 至此,新中国历史上“八机并存”局面第一次形成,分别主管民用机电、原子能、航空工业、无线电工业、兵器工业、造船工业、航天工业和农机工业。1970年4月,中央决定第八机械工业部与第一机械工业部合并为第一机械工业部。八机部的“番号”暂时撤销。
1965年,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选举结果如下:段君毅为第一机械工业部部长、刘杰为第二机械工业部部长、孙志远为第三机械工业部部长、王诤为第四机械工业部部长、邱创成为第五机械工业部部长、方强为第六机械工业部部长、王秉璋为第七机械工业部部长、陈正人为第八机械工业部部长。 1975年增设第八机械工业总局。
八机总局:战术导弹
1979年第八机械工业总局更名为第八机械工业部。
1981年八机部并入七机部。
(注:1979年中央决定将原七机部下属的第八机械工业总局更名为第八机械工业部,主管战术导弹的工业生产和科研。1981年9月10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决定将第八机械工业部和第七机械工业部合并。两部合并后,保留第七机械工业部,撤销第八机械工业部。)
1982年,各机械工业部纷纷改名改制:
一机部改为机械工业部:第一机械工业部与农业机械部、国家仪器仪表工业总局、国家机械设备成套总局合并为机械工业部;
二机部改为核工业部
三机部改为航空工业部
四机部改为电子工业部
五机部改为兵器工业部
六机部改为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
七机部改为航天工业部 1986年机械工业部和兵器工业部合并为国家机械工业委员会。
1988年机构改革,国务院部委中撤消国家机械工业委员会和电子工业部,成立机械电子工业部。
1993年改革时又被拆成两个部——机械工业部、电子工业部。
1998年改革,两个部又都撤销,新组建成立信息产业部。
2008年信息产业部改为工业和信息化部,一直至今。
(右图为:1998年3月10日,九届人大通过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会议厅的巨大显示屏上,清楚地显示着此项议案投票的统计结果。此次国务院机构改革的具体方案中拟不再保留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工业部(1993年成立的新机械工业部)、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工业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化学工业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冶金工业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等15个部、委)
Ⅳ 第一机械工业部科研计划管理试行办法
第一章总纲第一条一机部是一个为国民经济有关部门提供技术装备的产业部门。机械工业的科研工作要努力出成果,出人才,为高速度、高水平、高质量地发展机械工业,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作出贡献。第二条科研计划管理工作,必须坚持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贯彻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方针,坚持革命精神与科学态度的统一,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发挥基层单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行群众路线,执行民主集中制。第三条计划管理是党领导科学技术的一个重要方面,有关科研计划的制定和执行中的重大问题,例如研究方向和重大任务的确定,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的制定和审查,研究机构的设置和人员的配备,计划执行情况的检查等,要作为基层单位党委和各级管理部门领导的重要工作,进行认真的讨论并做出决定。第四条科研计划是国民经济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上级下达的科研计划,有关基层单位必须按规定要求努力完成。全体人员要以高度负责的精神,齐心协力,为完成和提前完成科研计划而努力。第二章计划的体制第五条长远规划与年度计划相结合
长远规划是编制年度计划的主要依据。年度计划要根据长远规划规定的技术发展政策和重点任务来制定,同时年度计划又是对长远规划任务的落实、修订和补充。
部长远科技发展规划中规定的科研任务,落实后分别纳入各级科研计划。第六条统一计划,分级管理
部主要通过下述措施来达到统一计划的目的:
1.提出统一的方针政策,作为编制各级科研计划的指导思想;
2.重大科研课题直接纳入部年度科研计划;
3.实行计划审批制度,对主要基层单位(部直属和双重领导以部为主管理的科研单位、大专院校、设计院,作为行业归口单位的厂设所。下同)的年度科研计划进行批复。
分级管理的具体办法分如下三级管理:
部年度科研计划,其课题分为两类:一类是部重点课题;一类是局(院)管理课题。部计划由科技司统一组织编制,各归口局(院)分口管理。
各省、市、区主管局(机械工业局、仪表局等,下同)的年度科研计划;
基层单位(工厂、科研单位、大专院校、设计院等,下同)的年度科研计划。
各级计划内的科研任务,均可试行合同制。第七条部年度科研计划
部年度科研计划应当是重点项目计划。需要纳入部年度科研计划的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重点课题:
1.对国民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并在科学技术上是关键的有代表性的;
2.协作关系复杂,涉及几个专业和几个地区,需要由部组织协调的;
3.在科研条件上费用较大,需要国家特殊补助的。
结合新产品试制任务进行的一般性科学试验,应列入新产品试制计划,不单列科研课题。第八条省、市、区主管局的年度科研计划
省、市、区机械工业的年度科研计划,也是重点项目计划,包括:
1.纳入部年度科研计划的由省、市、区所属单位承担的课题;
2.省、市、区主管局认为必须纳入其年度科研计划的其它重点课题。第九条基层单位的年度科研计划
主要基层单位要单独编制年度科研计划。基层单位年度计划的科研任务来源有以下两个方面:
1.上级管理部门下达的任务,包括部下达的任务和省、市、区主管局下达的任务;2.本单位自行安排的任务,包括根据专业发展方向自选的课题和外单位委托研究的课题。
基层单位对上级下达的任务,要优先安排,保证按期完成。如确有困难,应及时请示报告。
部属各局、院和省、市、区主管局下达的任务必须符合基层单位的专业方向,并注意不可过多,以发挥基层单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为避免任务多头下达的现象,本部各专业总局如需不属其归口的基层单位承担科研任务,应商请主管局、院下达任务,或视同一般委托科研任务由基层单位与有关单位协商处理。第三章计划的编制和审批第十条编制的原则
1.要统筹兼顾,全面安排。就整个机械工业来说,要对以下三方面的科研任务进行统筹安排:一是当前生产建设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其中包括消化和掌握国外引进技术,应占整个科研任务的大部分;二是比较长远的技术储备研究项目,应投入一定的力量去搞,但不宜过多;三是基础理论和探索性研究项目,要安排精干力量去进行,但所占的比例不应太大,应在百分之十以下。各单位可以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发挥特长,各有侧重。
2.要综合平衡,留有余地。这里所说的综合平衡,主要是指任务和条件的综合平衡。各级计划管理部门要胸中有数,努力做到计划的盘子与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相适应。计划安排不要满打满算,注意留有余地。
3.要突出重点,成套安排。各级计划都要明确重点,成套安排,并在人力财力物力上予以优先保证。各级管理部门抓的重点课题不宜过多,宁可少抓一些,但要抓得扎实一些。
4.要强调计划的科学性和严肃性。新上的科研课题,一定要明确要求,充分论证,做到任务指标落实,协作关系落实,基本条件落实,才能正式纳入计划。计划既定,必须一抓到底。没有充分理由,不得轻易变动。
5.为了避免人力财力物力的浪费,单位之间,地区之间,专业之间应当力求避免安排重复的科研课题。
Ⅳ 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工业部的介绍
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工业部,简称机工部,1982年5月由第一机械工业部与农业机械部、国家仪器仪表工业总局、国家机械设备成套总局合并成立,后并入信息产业部之后又并入工业和信息化部,现在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作为一个民间协会行使相应的制定政策、标准的工作。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是在我国工业管理体制改革中由机械工业全国性协会、地区性协会、具有重要影响的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和大中专院校等自愿组成的综合性行业协会组织,现有直接单位会员270个,是在民政部注册登记的全国性社会团体法人。
Ⅵ 第一机械工业部的历任部长
黄敬
1957年任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技术委员会主任兼第一机械工业部部长。
赵尔陆
建国后,历任中南军区第二参谋长,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机械工业部部长、第一机械工业部部长,国家经委副主任,中央军委国防工业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国防工业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兼中共中央国防工业政治部主任。
段君毅
建国后,历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工业部部长、第一机械工业部部长、中共四川省委书记、铁道部部长、中共河南省委第一书记、北京市委第一书记、北京卫戍区第一政委、中顾委常委。
李水清
1970年6月至1975年9月任第一机械工业部革委会主任、部长。
周子健
建国后,历任政务院秘书厅副主任,政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副局长。1952年调第一机械工业部工作,先后任局长、部长助理、副部长、部长。
饶斌
建国后,历任中共松江省委副书记、松江省副省长、中共吉林省委常委兼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厂长、第一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国家经委副主任、第二汽车制造厂厂长、第一机械工业部部长、中国汽车工业公司董事长。
周建南
建国后,历任东北人民政府工业部电工局副局长、局长,第一机械工业部局长、部长助理,电机制造工业部部长助理,第一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国家进出口委员会副主任,机械工业部部长,中央财经领导小组顾问。
何光远
1980年任农业机械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1980年任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1986年任国家机械工业委员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1988年任机械电子工业部副部长。1989年12月任机械电子工业部部长、党组书记。1993年3月任机械工业部部长、党组书记。1995年-1996年任机械工业部部长。
包叙定
1990年至1993年任机械电子工业部副部长、党组成员。1993年至1998年任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党组成员、部长、党组书记。
Ⅶ 早期一共有几个机械工业部分别管理那些行业
咨询记录 · 回答于2021-10-14
Ⅷ 从一机部到九机部都是各自主管什么的呢
一机部主管民用机械
二机部主管核工业和核武器
三机部主管航空
四机部主管电子工业
五机部主管兵器
六机部主管造船
七机部主管洲际导弹(航天)
八机总局主管战术导弹
1982年,各机械工业部纷纷改名改制:
一机部改为机械工业部:第一机械工业部与农业机械部、国家仪器仪表工业总局、国家机械设备成套总局合并为机械工业部;
二机部改为核工业部
三机部改为航空工业部
四机部改为电子工业部
五机部改为兵器工业部
六机部改为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
七机部改为航天工业部
1986年至今
1986年机械工业部和兵器工业部合并为国家机械工业委员会。
1988年机构改革,国务院部委中撤消国家机械工业委员会和电子工业部,成立机械电子工业部。
1993年改革时又被拆成两个部——机械工业部、电子工业部。
1998年改革,两个部又都撤销,新组建成立信息产业部。
2008年信息产业部改为工业和信息化部,一直至今。
(8)第一机械工业部有哪些扩展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简称: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信部),是根据2008年3月11日公布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组建的国务院直属部门。
工业和信息化部主要职责为:拟订实施行业规划、产业政策和标准;监测工业行业日常运行;推动重大技术装备发展和自主创新;管理通信业;指导推进信息化建设;协调维护国家信息安全等。
作为行业管理部门,主要是管规划、管政策、管标准,指导行业发展,但不干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在中国的重点大学中,工信部直属高校共7所,工信部共建高校共5所。
成立背景
工业和信息化部,是在2008年中国“大部制”改革背景下新成立的中央部委。是根据十一届人大政府机构改革方案而组建的。中央将国家发改委的工业管理有关职责、国防科工委除核电管理以外的职责,以及信息产业部和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的职责加以整合,并且划入工业和信息化部。
另外组建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管理。此外,国家烟草专卖局改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管理。不再保留国防科工委、信息产业部和国务院信息办。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工业部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Ⅸ 一机部到八机部来历是什么
至此,核工业(二机部)、航空(三机部)、电子(四机部)、兵器(五机部)、船舶(六机部)、航天(七机部),加上后来短暂的八机部(后又合并到七机部),中国军工行业第一次呈现了完整的面貌。至此,中国军工行业的体系已经基本全部成型。
先从正名开始。各大机械工业部纷纷告别“机械工业部”的名称,各个部委开始更名。1982年,第二机械工业部正式改名为核工业部。
三机部改名为航空工业部,并最后成为航空航天工业部;四机部更名为电子工业部;五机部更名为兵器工业部(邹家华是最后一任兵器部部长),七机部改成航天工业部。
整齐划一的“第X机械工业部”成为历史。这是一个告别单独单调,朦胧进入新发展的阶段。考虑到国务院减少了11个部委,而原有机械工业部的系列,几乎悉数保留,不能不说是一个非常显眼的现象。
然而,这个正名看上去只是一个过渡性的阶段。在这个过程中,看上去,更加市场化的力量正在松土,是时候让军工体系采用更加市场化的时候了。但真正对于中国军工而言,机会却是远在西亚的两伊战争(1980-1988),这简直就是一场“及时雨”。
80年代初,国家进入改革开放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时期,不得不大量缩减军备,提出“军队要忍耐”。这样,失去了国内的军火订货,中国的军工企业几乎处于崩溃的边缘,因两伊战争而送来的军火订单对于当时困难的中国军工厂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
根据中国主战坦克基地617厂的厂史记载,80年代短短几年间,617厂靠出口外贸坦克就创汇10多亿美元。在当时看,这可是一笔天价收入。当时中国出口的武器十有八九是要卖给伊朗和伊拉克的。
80年代,是中国武器出口的黄金时代,也是全军种工业体系布局的第一次的大甜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