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惠州有哪些大型工厂
惠州有比较多的大型工厂,如:伯恩光学、长城开发、信利智能、比亚迪、TCL、宝捷、富绅、德赛、侨兴、纳伟仕、酷冷至尊、天敏、三星、乐金、三洋、索尼、王牌、金山电子、海格、奇胜电子等。
拓展资料:
1、惠州市位于广东省东南部,属珠江三角洲东北、东江中下游地区。地处北纬22°24′~23°57′,东经113°51′ ~115°28′之间。市境东西相距152公里,南北相距128公里。东接汕尾市,南临南海,并与深圳市相连,西南接东莞 市,西交广州市,北与韶关市、西北与河源市为邻。与周围6市政区界线846.49公里。市政府驻惠城区江北。
现辖惠城区、惠阳区、惠东县、博罗县、龙门县,设有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仲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两个国 家级开发区。
2、惠州市区处于粤东地区交通枢纽地带,有惠州—深圳、惠州—河源、惠州—广州高速公路连接外市;广(州)汕(头)公路,深(圳)汕(头)、潮(州)(东)莞、厦(门)深(圳)、广(州)河(源)高速公路及广梅汕铁路、京九铁路穿越惠州市境,市境各县(区)均通高速公路。惠州港通达国内外。全市土地面积11347平方千米,海域面积4520平方千米,海岸线长281.4千米,是广东省海洋大市之一。半岛与海湾相间,良港较多。岛屿罗列,有大小岛屿162个。
3、【常住人口】 全市常住人口为6042852 人。
【户籍人口情况】 全市共有家庭户1896645户,集体户219774户,家庭户人口为5192486人,集体户人口为850366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74人,比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24人减少0.5人。
【人口变动情况】 全市常住人口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4597002人相比,十年共增加1445850人,增长31.45%,年平均增长率为2.77%。
惠州市目前人最多的工业区,应该是仲恺高新区。
惠州仲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简称仲恺高新区)是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全国首批56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一。 2010年2月启动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行使市一级经济管理权限和县(区)一级行政管理权限,建立了区一级财政管理体制,下辖陈江、惠环、沥林、潼侨、潼湖等5个镇(街道)和仲恺高新科技产业园、东江高新科技产业园、惠南高新科技产业园、中国留学人才发展基地等4个园区,面积约34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近50万人。
应答时间:2021-04-07,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平安银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来看“平安银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③ 惠阳区有哪些工业区
镇隆、新圩、秋长的沿惠深、新秋公路的工业园区,沿惠澳疏港大道的淡水、永湖、三和开发区以及良井的工业园区.
④ 惠阳淡水工厂最为集中的地方夜市最为繁华的地方
大亚湾响水河周边工业园人口密集,你到了可以自己找一下,晚上5点后人比较多;
从万联立交桥车站坐317/138都可以
⑤ 惠州市惠阳区淡水镇附近有什么工业区急求
响水河工业区,鼎富工业区,比亚迪。。。。还有很多,都是电子厂了
在大亚湾,离淡水特别近,做公交车大部分都能到,你说到响水河下车就可以了。317,203,138,168等
⑥ 惠州新圩镇惠阳区哪里有厂
惠州惠阳区新圩镇长布村这里有很多工业园区,好多都是从深圳搬过来的,全新厂房,各行各业都有,有时间你可以过来看看有没有适合你需要的工作,祝你好运!
⑦ 惠州工业区集中在哪些地方
惠州工业区集中在仲恺区和大亚湾区。
仲恺区还管辖惠州四大电子工业园,比如仲恺高新技术产业园、留学人才发展基地、东江科技产业园、惠南科技产业园。分别分布在仲恺高新区、三栋镇、水口街道办事处。
大亚湾区则管辖大亚湾澳头、霞涌、西区,现在在构建的环大亚湾新区还吸纳了惠阳全境、惠东的沿海镇,后期还会发展深圳的龙岗、汕尾市等等。
⑧ 惠州哪个工业区外资企业最多
惠州仲恺高新工业区(含惠台工业区)(TCL,索尼,LG等大品牌)
比较悠久,外资企业多。数码工业园区,惠阳三和经济工业园区(联想),博罗石湾工业区,大亚湾石化产业带(含响水河工业区),沙田纺织业工业区,其他各镇都有分散工业区。
⑨ 惠州有哪些工业区
惠州主要工业区有:
1、东江工业区;
2、陈江工业区;
3、数码工业园;
4、惠台工业区;
5、江北三新工业区;
6、水口工业区;
7、大亚湾石化工业区;
8、土湖工业区;
9、仲恺高新区;
10、三栋第三工业区;
11、平南工业园;
12、河南岸河桥工业园。
拓展资料:
1、工业区:
工业区是指在城市发展战略层面的规划中,要确定各种不同性质的工业用地,如机械、义工、制造工业,将各类工业分别布置在不同的地段,形成各个工业区。
工业区中包含有基层工业区,属工业枢纽的组成部分。
由一个或数个较强大的工业联合企业为骨干组成的工业企业群所在地区。大多以企业地域联合为基础,由一群企业或数群企业组成,有共同的市政工程设施和动力供应系统,各企业间有密切的生产技术协作和工艺联系。其范围常在几到十几平方千米。工业企业群或为协作制造配套产品,或在共同利用市政工程设施基础上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