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廉江市河唇镇农业用水是怎样的
廉江县河唇公社黄竹山大队在“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中,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教育,狠抓阶级斗争和两条路线斗争,依靠群众,大搞农田水利建设,实行合理用水,科学种田,不断提高单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向前发展。
全省纳入规划的15.5万个集中供水自然村,已有11.6万个自然村实现集中供水,自然村集中供水覆盖率75%。从农村普惠人数看,全省已实现集中供水入户1327万户5873万人,供水入户率85%。从脱贫攻坚任务看,省定贫困村集中供水总体上已实现年初确定的自然村集中供水覆盖率达到75%以上的目标。
河唇镇,隶属于广东省湛江市廉江市,位于廉江市北部,东界化州市,南连城北街道,西南连吉水镇,西连塘蓬镇,西北邻和察镇,北接石角镇。[1]区域面积为160.02平方千米(2018年)。[2]2019年,河唇镇下辖2个社区、18个行政村和红湖农场。[3]2018年,河唇镇户籍人口为110564人。[4]2018年,河唇镇生产总值21.1亿元,增长6.2%。农业总产值8.4亿元,增长5.9%。工业总产值7.6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7亿元。固定资产投资4.8亿元,增长16.4%。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6亿元,增长9.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7亿元,增长9.6%。公共财政收入1441万元,增长1.6%。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406.9元。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3.3亿元。
⑵ 安铺镇有什么山
安铺、横山等。
安铺镇位于广东神廉江市的西南部,地处雷州半岛九洲江下游,西临北部湾,是廉江市工业。商业和文化重镇,也是广东省四大古镇之一。
2019年,安铺镇生产总值50.6亿元,增长2.7%。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7.1亿元,增长0.3%。限额以上贸易企业总产值1.49亿元,增长9.5%。第三产业增加20.27亿元,增长5.71%。农业总产值9.3亿元,增长7.76%。三大产业比重为11.5:48.4:40.1。公共财政收入3679万元,增长2.2%。
⑶ 石岭镇的经济发展
镇委、镇政府以地方发展为已任,充分利用本镇的资源和优势,加快工业发展,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全镇经济发展迅猛,综合实力不断提高。全镇工业总产值89951万元,通过发展壮大,国内、港台商人以及美国企业等前来投资办厂。目前,石岭镇工业企业门类多,品种全,现已形成木制家具、制衣、塑料、家电、金属工艺制品、机械制造、花岗岩板材、异型石材石雕工艺、建筑材料、轻纺、造纸、纸箱包装、食品加工等一系列工业体系,集体、民营、股份合作、外商独资等各性质工业企业有500多家,沙塘工业区、十里工业走廊、武陵工业区已初具规模。其中家具、家电、石材工艺成为我镇三大优势产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近年来到该镇投资和合作的企业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收到较好的经济效益,家具、石材工艺、金属工艺等主要产品销往20多个国家和地区。此外,镇内还有发电厂、水泥厂、木片厂等和台商独资企业。
石岭镇在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合理调整农村布局,优化产业结构,大搞开发性农业,生态旅游观光农业,开发商品生产,农业朝着高效,优质、高产的“三高”方向发展,出现了多种经营、综合发展,结构合理,效益显着的新格局,红橙、荔枝、龙眼、香蕉、花卉、蔬菜(外运菜)、红烟、淡水养殖、畜禽养殖等各类生产基地不断崛起,目前该镇拥有全廉江市最大连片红橙生产基地、最大肉猪生产基地、最大珍贵花卉繁育基地、最大桉树种苗和原木基地以及全市第一个接待外国游客团体镇和接待农业生产观光人数最多镇。全镇农业总产值为37058万元,农民人均经济纯收入逐年提高。
2010年,全镇实现生产总值17.98亿元,同比增长13.1%;其中第一产业2.85亿元,同比增长13.8%,第二产业9.73亿元,同比增长11.8%,第三产业5.4亿元,同比增长15%。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3.3亿元,同比增长26.9%;实现财政税收4354万元,同比增长52.8 %,增长绝对值为1504万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407万元,同比增长39.03%,增长绝对值为400万元。
工业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强化。2010年全镇实现工业总产值27.1亿元,同比增长32.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2.5亿元,同比增长27.2%;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家,累计15家,亿元工业企业累计4家。全镇总供电量6423万千瓦时,增长9.5 %,其中工业用电量4977万。
⑷ 廉江市长山镇,这个镇繁华吗
长山镇地处雷州半岛北部,广东省两大茶叶专业镇之一 ,属湛江市革命老区、水库移民区、风景优美的偏远山区镇,与广西博白县的沙陂、那卜、大垌、英桥等四镇接壤。
长山镇全镇总面积134平方公里,山岭面积23万多亩,耕地20808.08 亩;17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235条自然村总户数12032户,总人口64789人。其中老区村庄136条,人口 48626人,库区村庄57条,库区移民13871 人。全镇通用涯话,属纯客家镇。
长山镇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因地制宜,确立了“种茶奔康 ”一业为主,多业并举的发展战略,促进山区经济的全面发展,茶叶、红橙、林木生产发展迅速。2002年后,长山作为茶叶生产大镇迅速在粤西崛起。全镇有优质茶叶14860亩,有茗皇茶业有限公司、茗龙茶业有限公司、长山茶行、茗霖茶厂、铭香茶厂等五家茶叶加工企业,品牌分别为茗皇(获得国家颁发的“绿色食品”证书)、臻茗、心怡强峰、茗霖、铭香;产品远销东南亚、日本、香港、澳门、台湾等国家和地区。此外,全镇有名优水果2万多亩,其中红橙1.3万多亩;速生桉2万多亩。
长山镇以廉江市茗皇茶业有公司 为依托,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发展贫困户种植茗皇茶,预计总投入资金6000万元,茶叶投产后,每年总产值2亿以上,镇财政收入特产税可达2000多万元。如果1户贫困户(按4个人计)种上2亩茶叶,每年可纯收入1.2万元,人均单项纯收入3000元以上,群众从此可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
⑸ 广东廉江市GDP是多少
2013年————305.56亿
2013年底,廉江市固定资产投资29.29亿元,增长37.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7.72亿元,增长12.1%;生产总值突破300亿元。
⑹ 茂名和湛江的GDP是多少啊
茂名强
2007年茂名GDP过1000亿
湛江GDP起码要2009年后才过1000亿
单位RMB
茂名人均也比湛江多,湛江人口多过茂名
-------------
2007年茂名市生产总值达到1060亿元,比上年增长13.1%,成为东西两翼第一个GDP跃上千亿元台阶的城市(2006年全国286个地级以上城市,生产总值1000亿元以上的只有60多个),标志着我市综合经济实力又跃上了新台阶。同时,经济发展质量效益进一步向好,税收收入70.12亿元(不含海关代征税和社保费),同比增长28.3%;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1.66亿元,同比增长23.1%,茂名“高产值、低财税”局面进一步改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5%
------------------------
2007年,预计湛江市实现生产总值885.6亿元,增长13.0%,增速创12年来新高,连续3年净增100亿元以上;人均生产总值达12950元,比2000年翻一番。实现工业总产值1100亿元,增长15%,首次突破1000亿元大关。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8.2亿元,增长25.8%;来源于湛江的财政总收入190亿元,增长28.8%。市重点项目新开工16个,完成投资58.5亿元;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40.9亿元,增长16.5%。县域经济发展加快,10个县(市、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520亿元,增长22%。廉江市成为我市首个年生产总值超100亿元的县(市)。全市县域财政一般预算收入9.66亿元,增长30.9%。
⑺ 廉江市人民政府网的廉江简介
廉江市,位于东经109.45至110.30',北纬21.25至21.55。她东毗油城茂名市,西邻北海市,北接玉林市,南傍全国八大港之一的湛江港,隔海与越南相望,扼粤、桂、琼三省交通门户,是大西南从湛江港出海通道的必由之路。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地域幅员宽阔 ,东西相距79.5公里,南北相距60.2公里。总面积2835平方公里。海域以10米等深线计算,行政区域内的面积达11755公顷。其中浅海面积5343公顷。据国土部门开展的土地详查资料反映,截至1992年,全市土地开垦利用率高达98.7%。已开垦利用土地面积达415.47万亩。未用地仅剩5.57万亩,未用地中近九成为荒草地,荒草地面积达4.98万亩。在已开垦的土地面积中,按用途分类:①耕地面积146.46万亩。其中:垌田50.43万亩,坑田26.83万亩,旱坡地47.65万亩,沿海围田5.16万亩,洋田4.40万亩。②园地面积36.47万亩。大部分为水果园,小部分为桑园和茶园。水果园面积达20.94万亩。②林地面积154.08万亩。④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33.87万亩。⑤交通用地面积2.30万亩。⑥水域面积42.23万亩,其中水库水面16.66万亩。河流水面4.82万亩。
地势东北高西南低 ,以丘陵为主。有帽子嶂、鸭母嶂、镰子嶂和石坑嶂四大山脉纵横北部大部分乡镇。这四大山脉皆从境外伸入。奇峰峻岭,婀娜多姿,成为廉江市独特自然景观,是极具开发价值的旅游资源。
北部高丘 ,属云开大山余脉,峰峦叠翠,平均海拔250米以上,局部地区坡度陡峻,一般在15度至30度之间。它们主要分布在长山、塘蓬、和寮三个镇内,约占总面积的15%。座落在塘蓬镇内的双峰嶂海拔382米,为全市最高峰,也是雷州半岛的最高峰。它与相邻的仙人嶂、鸡笠嶂、彭岸嶂、青嶂、山祖嶂及三角岭、罗伞岭等数个海拔300米以上的嶂岭并排,形成一道天然屏障,对冬季冷空气南侵和夏秋两季台风的袭击起到较好削弱作用。特别是在阻挡早春寒露风,保护农业生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中部低丘 ,约占总面积的65%,大部分在海拔50—250米之间,无明显山顶,呈扁平起伏形,坡度界于5度至15度之间。它们主要分布在雅塘、河唇、吉水、龙湾、石城、新民、良垌、石颈、高桥等镇内。这里水源丰富,河流汇集,适宜大面积种植山林果树和发展城镇工业。
南部和西南部濒海地带 。属浅海沉积平原及九洲江冲积平原,地势平缓,幅员辽阔,一望无际,为平均海拔55米以下的台地和平原,约占总面积的20%。主要分布在横山、青平、河堤、车板、营仔、新华、平坦等镇,是本市主要的粮、油、糖、菜产区。
境内以泥盆系地层分布最广 ,次为震旦系、寒武系、志留系、白垩系、第四系地层。主要地质构造有褶皱构造和断裂构造。从印支运动早期到燕山运动晚期,均有不同程度的岩浆岩侵入境内。侵入方式以岩基或岩抹为主。其次,为岩墙、岩脉。土壤属长江以南的红壤和黄壤类型。
廉江市人口密集 ,劳动力资源丰富,交通通信发达,水电供应充足,金融、保险等服务体系完善;城乡市场活跃;发挥资源优势开辟的工业园区、经济小区布局合理。依托九洲江、鹤地水库和河唇火车站三大优势建立起来的金三角——九洲江经济开发试验区显示了独特的魅力,已成为粤西地区最具投资吸引力和综合经济发展活力的开发区之一,在北部湾的经济圈中地位日益突出,是大西南出海通道的跳板,与东海岛和海安经济开发试验区形成“三国鼎立”的半岛型经济发展格局。 廉江市位于雷州半岛北部,辖22个镇,西邻广西北海市,北与广西博白、陆川相连,西南濒临北部湾。市政府设在廉城镇,建成区面积13平方公里。交通便利,铁路黎湛线和广湛线、公路207和325国道贯通境内。2001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64.37亿元,增长8.0%,其中, 第一产业增长6.2%,第二产业增长9.7%,第三产业增长9.0%。全市地域面积284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0多万亩;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22.7摄氏度,光热资源充足,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是中国沿海开放区。现辖22个镇,8个国营农林场,人口153万,是广东省人口较多、面积较大的县级市。全市地势东北高而西南低,海拔382米的双峰嶂为湛江最高点,主要河流有九洲江和沙铲河、武陵河、廉江河。境内资源丰富,矿产资源在湛江首屈一指,有金、银、铝、锌、铜、花岗岩、石灰石、滑石、瓷土、云母、石英砂、泥碳土等20多种矿藏,其中,金矿、银矿、高岭土和花岗岩储量名列广东前茅,有“花岗岩王国”之称。 廉江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地处粤桂两省(区)交汇处,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是沟通大西南和东南亚的重要门户,是两广物资集散地。全市海岸线长96.8公里,沿线对外开放的有营仔、龙头沙和安铺等3个天然良港,年吞吐能力为60万吨,距越南海防、鸿基港仅160海里,距香港380海里,距海南省海口新港约100海里,可直通东南亚乃至世界各地;黎湛、广湛铁路,渝湛高速公路(在建)、广湛高速公路、325、207国道和10条省道贯通境内;与距市区48公里处的湛江大港口和湛江民航机场,构成海陆空立体的交通网络。
[工业发展势头良好]工业主导地位增强。第二产业在三次产业中比重提升。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55.35亿元,增长16.0%;全市工业增长对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36.4%,拉动GDP增长3.2百分点。经济长廊建设成效明显,“十里经济长廊”吸引7家企业落户,总投资1亿多元。九洲江工业基地引进19家民营或中外合资家电企业投资创业,建成投产后年产值可达5.5亿元。龙头沙港海洋产业园已完成通港公路路基工程、渔港码头水电设施、码头作业区土地平整等工程。国企改革不断深化。 市养虾集团公司饲料厂、市中药厂、雅塘糖业有限公司、建安公司、二轻安铺炮竹厂和供销系统部分企业等国有(集体)企业成功转制,重获生机。民营经济日益壮大。全市拥有个体工商户10724户,私营企业178家,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达79家。民营经济增加值41.79亿元,增长21.3%,占生产总值的56.4%. 建筑业稳步发展。完成建筑业产值6.01亿元,增长10.6%。
[外贸出口和招商引资取得新突破]全市外贸出口总额6228万美元,增长79.6%,增速比上年提高34.2个百分点;全市实际直接利用外资1071万美元,增长70.5%,增速比上年提高54.2个百分点,创1998年以来最高水平。招商引资呈现新亮点,成功举办2003廉江红橙·旅游文化节,签约36个,合同投资金额36亿元。2003年全市新增工业项目64个,投资总额4.31亿元,投产后新增工业产值20多亿元。
[第三产业发展加快]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7.88亿元,增长10.4%。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39亿元,增长10.4%;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12.27亿元,增长3.4%。新的消费热点加快形成,通讯产品、电子产品、汽车、住房等高档、大额商品消费有较大增长。邮政、电信、移动业务发展迅速,分别完成业务收入2248万元、10730万元和8149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4.5%、21.8%和12.7%。交通运输、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等发展势头看好。旅游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2003年总收入1056万元,增长14.3%。
[道路交通建设成效显着]全市投入公路建设资金3亿多元,“公路建设年”取得较好效果,共有5条公路完工,总长143公里,另外铺设乡道硬底化18.5公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有新进展,改建了迎宾二路,新建的南新路基本完成,创业路、安铺路、建设西路正在紧张施工。遂六线廉江至遂溪一级公路,廉城至石角二级公路建成通车;完成白花涌至车板二级公路13.56公里,石岭至六深二级公路路基13.5公里,吉水至和寮二级公路路基8公里,石颈至长山二级公路路基4公里;硬底化乡道362.2公里,其中水泥路76.8公里,沥清路258.4公里。建筑、邮政、电信业发展较快,建筑企业完成施工产值增长18.3%,电信业务收入增长4.7%,邮政业务收入增长20.2%。 人口自然增长率稳步下降。全市年末户籍人口150.03万人。人口出生率11.75‰,下降0.45个千分点;死亡率4.25‰,上升0.42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7.5‰,下降0.88个千分点。
居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009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118元,分别比上年增长7.7%和10.7%。全市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8732元,比上年增长6.9%。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33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26.2平方米,分别比上年增长14.4%和1.6%。
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立,全面实施养老、工伤、失业和医疗保险制度。全市养老保险参保人数4.94万人,比上年增长31%;参加失业保险人数4.12万人,减少9.5%;参加社会医疗保险人数2.41万人,增长2.1%。实施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社保覆盖面和养老社会化发放率达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