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工业包括哪些行业
中国的制造业分为三类:
一类是轻纺工业,包括食品、饮料、烟草加工、服装、纺织、皮革、木材加工、家具、印刷等,占我国制造业比重为30.2%。
一类为资源加工工业,包括石油化工、化学纤维、医药制造业、橡胶、塑料、黑色金属等,占33%。
还有一类为机械、电子制造业,其中包括机床、专用设备、交通运输工具、机械设备、电子通讯设备、仪器等,约占35.5%。
(1)岩前镇工业有哪些扩展阅读:
制造业是指机械工业时代对制造资源(物料、能源、设备、工具、资金、技术、信息和人力等),按照市场要求,通过制造过程,转化为可供人们使用和利用的大型工具、工业品与生活消费产品的行业。
制造业直接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是区别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重要因素,制造业在世界发达国家(developed countries)的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份额。
根据在生产中使用的物质形态,制造业可划分为离散制造业和流程制造业。
制造业包括:产品制造、设计、原料采购、设备组装、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零售。
2. 岩前的经济发展
岩前镇是省府批准的18个工业卫星镇之一。全镇辖16个行政村,土地总面积185平方公里,1994年末总人口36621人,1994年工农业总产值首次突破亿元大关,达1.65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为1.19亿元,镇级财政收入52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09元。拥有各种成份的企业4600余家。岩前工业集中区规划面积8平方公里,区内水、电、路和征地工作正有序推进;其中镁合金集中区(即为岩前工业集中区西区),已完成配套设施建设,入园企业福建鑫利华年产5000吨镁合金屑粒生产线项目等已建成试产。
岩前镇依托资源、交通区位和工业基础优势,充分发挥自身的人文优势,出台优惠政策,改善投资环境,打造有利于招商引资的行政环境、信用环境、投资环境、人文环境、生态环境,实行领导挂钩服务制,积极帮助项目业主解决征地拆迁、土地供应、施工材料组织等问题,营造良好的项目建设环境,促进项目生成落地。该镇建材、煤炭、机械、铸造、化工、水电、食品、竹木加工、食用菌、家俱、农副产品加工等行业已具备一定的规模和发展优势。 该镇还积极拓展新的项目源,建立健全项目储备库,为企业提供更加有效的项目推介、咨询和跟踪服务。进一步完善项目管理机制,健全奖惩措施,认真落实质量、进度、投资、安全、廉政“五同步”,重抓已签约项目的履约工作,健全跟踪推进和协调服务机制,在全镇形成了“敢抓项目是胆识,善抓项目是能力,能抓项目是本事”的氛围,把项目推进作为“一号工程”来抓,握紧拳头攻产业,集中精力抓项目,坚持定位招商与定点招商相结合、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主体招商与以商招商相结合、产业招商与园区招商相结合,做到引进一个项目,带来一批企业,形成一个产业,发展一个基地。
据统计,2006年该镇引进项目22项(含技改、扩建项目),其中投资在500万元的项目有香江矿粉制品有限公司、恒鑫矿业有限公司、武平县强友建材厂等12项,完成投资8532万元,引进县外资金6439万元。
3. 武平岩前工业区哪里有招工
投资环境
近年来,武平不断加强软、硬环境建设,积极为广大投资者提供良好的创业天地。近4年来,龙岩市的投资环境连续居于福建省第2位,我县投资环境连续几年位居龙岩市前列。今年5月,由江苏省人民政府支持、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协会、江苏省经济贸易委员会、江苏省中小企业局、苏州市人民政府等单位组织举办的“2009年度苏商投资中国首选城市”系列评选活动中,我县荣获“最具投资潜力城市”荣誉大奖,是福建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县份。武平的投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平台广阔。
近几来,我县积极打造项目落户平台,分别在武平县城、岩前镇、十方镇规划建设了三大工业园区,建有标准厂房45栋28.4万平方米,预留已批工业用地2000多亩。目前,已有60多家企业落户三个园区。
武平工业园区是省级工业园,距县城中心1公里,规划面积4.9平方公里。区内已建成16栋12.8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和4栋3.7万平方米职工宿舍。主要发展电子、机械制造、轻纺等产业,现有新洲林化、宇田汽配、瑞晶机械等30多家企业入园。
十方工业集中区位于闽粤赣三省交界的交通枢纽——武平十方镇,距县城15公里,距天汕高速公路永武路段互通口500米,规划面积4.5平方公里。重点发展林农产品加工、机械制造产业,现有中恒通机械制造、澳森高档家俱、希科厨具等10多家企业入园。
岩前工业集中区位于海峡西岸经济区西南门户重镇——武平岩前镇,与梅州接壤,距天汕高速公路永武路段互通口1公里,规划面积8平方公里,是福建省距离“珠三角”最近的一个工业集中区,已建成29栋15.6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和6栋5万平方米职工公寓、培训中心等配套用房。主要发展电子产业,现有20多家电子企业落户园区。
(二)政策优惠。
2009年5月14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24号),全力支持福建省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海峡西岸经济区成为继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区域之后中国区域经济又一重要增长极。《意见》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福建独特的对台优势和工作基础,把福建建设成为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试区域;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筑海峡西岸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使福建成为服务周边地区发展、拓展两岸交流合作的综合通道;立足现有制造业基础,大力发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产业,使福建成为东部沿海地区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地;充分发挥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自然和文化资源优势,把福建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
目前,国家有关部委正在研究、出台具体的有关支持海西建设,支持原中央苏区县、革命老区县发展的扶持政策,在土地利用、产业发展、财税补助等方面将给予优惠。
武平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原中央苏区县之一,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为抓住机遇,加快武平发展,我县出台了《促进工业园区企业投资与发展若干规定》、《促进工业园区机械、电子企业投资与发展的若干规定》、《工业园区标准厂房出租、出售办法》、《招商项目“一事一议”办法》、《对外来投资者发放客商证的暂行办法》、《工业园区企业招工用工若干规定》等一系列促进企业投资、扶持企业发展的优惠措施。在工业用地、财税优惠、用电用水、招用工方面等方面给予最大优惠。
(三)服务优质。
我县坚持以建设“低成本、快回报、高诚信、优服务、零障碍”的投资创业环境为目标,高度重视抓好项目服务环境建设,目前已建立起以招商局、园区管委会、行政服务中心、企业用工办、各招商引资单位为主的项目服务体系。健全了项目服务各项工作机制,出台了重点企业联系制度,对重点企业实行挂牌保护;对重大投资项目,实行“一个项目、一名县领导、一套班子、一笔经费、一套管理办法”的“五个一”服务,全力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遇到的问题,打造项目建设“绿色通道”,营造“政策让投资者动心,承诺让投资者放心,手续让投资者省心,服务让投资者舒心”的投资环境。
4. 武平县有几个工业园区各是哪个乡镇的
三个 武平县城(平川镇) 十方镇 岩前镇
5. 福建省三明市有哪些镇
截至2019年10月,福建省三明市有69个镇,具体如下:
1、梅列区:陈大镇、洋溪镇。
2、三元区:莘口镇、岩前镇。
3、永安市:西洋镇、贡川镇、安砂镇、小陶镇、大湖镇、曹远镇、洪田镇、槐南镇。
4、沙县:夏茂镇、青州镇、大洛镇、富口镇、高桥镇、高砂镇。
5、尤溪县:城关镇、梅仙镇、西滨镇、新阳镇、洋中镇、管前镇、西城镇、坂面镇、尤溪口镇、联合镇。
6、大田县:均溪镇、上京镇、广平镇、桃源镇、太华镇、建设镇、石牌镇、奇韬镇、华兴镇、吴山镇、梅山镇。
7、明溪县:雪峰镇、盖洋镇、胡坊镇、瀚仙镇。
8、清流县:龙津镇、嵩口镇、嵩溪镇、灵地镇、长校镇、林畲镇。
9、宁化县:翠江镇、泉上镇、湖村镇、石壁镇、曹坊镇、安远镇、淮土镇、城郊镇、城南镇。
10、将乐县:古镛镇、万安镇、高唐镇、白莲镇、黄潭镇、水南镇。
11、泰宁县:杉城镇、朱口镇。
12、建宁县:濉溪镇、里心镇、溪口镇、均口镇。
(5)岩前镇工业有哪些扩展阅读
三明市的建置沿革:
1949年冬至1950年春,三明境域各地先后解放,分属龙岩、永安、南平专署。1950年2月,福建省人民政府在永安县设立专(市)级建制的省督察机关即第七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同年4月,改称永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956年6月,永安专署撤销。7月间,三元、明溪2县合并成立三明县,隶属南平专署。1958年4月,三明辟为重工业基地后即成立三明重工业建设委员会。1959年2月,经中央批准,三明重工业建设委员会与三明县机构合并,成立三明人民公社筹委会(省辖)。
1960年1月,三明人民公社筹委会改名为三明市人民委员会(为省辖三明市)。1961年11月,恢复三明县建制。1963年5月,国务院批准设立三明专员公署,将三明市降为地辖市。1964年4月,三明县恢复为原明溪县名。
1970年12月,三明专区革命委员会改为三明地区革命委员会。1978年3月29日,三明地区革命委员会改称为三明地区行政公署,辖区不变。1983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将原地辖三明市改为省辖市,并撤销三明地区行政公署,实行以市带县的管理体制。
6. 武平县的经济
2012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04.67 亿元,增长12.1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4.04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44.32亿元,增长20.6%;第三产业增加值36.31亿元,增长7.8 %。三次产业比重由上年的24.8:40.1:35.1 调整为23.0:42.3:34.7。与上年同期相比,第一产业比重下降1.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提高2.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下降0.4个百分 点。全年全县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2.1%,上涨2.1%,其中,消费品价格上涨2.5%,服务项目价格上涨1.4%。八大类价格呈现“六升一降一平”格局。“六升”是食品类、烟酒及用品类、衣着类、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居住类,价格分别比上年同期上涨4.9 %、2.2%、0.1%、1.5%、4.4%、1.1%;“一降”是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下降2.3%;交通和通信类价格持平。 武平以农业为主,农业资源丰富。建国前,受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生产条件差,农业技术落后,资源优势得不到发挥,生产水平低下。1949年,全县农业总产值2080.38万元,粮食总产46850吨,播种面积亩产93公斤,人均占有粮食309公斤。
建国初期,经过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解放农村生产力,并多次发放水利、耕牛贷款,支持贫苦农民发展生产。1952年,召开第一次全县劳动模范大会,推广丰产经验。接着,全县农民在党和政府的引导下,逐步走上互助合作道路,掀起兴修水利热潮,生产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农业生产迅速发展。1957年,全县农业总产值、粮食总产量和人均占有粮食分别比1949年增长78.81%、52.1%和31.8%。
在“人民公社化”和“大跃进”运动中,由于违背客观实际改变生产关系,以及生产分配上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等“左”的错误,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加上自然灾害等原因,生产受到严重挫折,1958年至1962年,粮食连年减产,粮食总产1962年比1957年减少42.2%。1963年至1965年,经过国民经济调整,农业生产逐步回升。
1966年至1968年,受到“文化大革命”严重干扰,农业生产又连续三年徘徊。“文化大革命”后期,又由于片面强调“以粮为纲”,限制农村多种经营的发展,农村产业结构得不到合理的调整,资源优势得不到发挥,1975年农业产值在全县农、林、牧、副、渔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仍高达63%。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全县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改善农业经济结构,农民生产积极性高涨,涌现出一大批发展农村商品生产的专业户、重点户和新经济联合体,多种经营得以较快发展。农业技术部门适应新形势,面对千家万户,采取农业咨询服务,技术承包,巡回指导,印发技术资料,举办广播讲座,出版墙报,建立农业科技示范户和县、乡、村科技推广网络等各种形式取代原来的“四级农科网”(县农科所、公社农科站、大队农科队、生产队农科小组),进一步加快了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1983年,县成立农业区划委员会,组织359人的区划队深入农村,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编出《武平县农业区划报告汇编》,并经县人大常委会审定通过,为今后发展农业提供科学依据。
1987年全县农业总产值9282万元,分别比1949年和1978年增长3.46倍和49.66%,农业总产值中农业产值的比重下降到47.73%;粮食总产129502吨,分别比1949年和1978年增长1.76倍和20.4%;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亩产240公斤,是1949年的2.6倍;人均占有粮食405公斤,比1949年增长31.1%,高于龙岩地区的平均数。
但是,全县农村生产责任制仍然需要继续完善,农业生产结构需要进一步调整,粮食生产时起时落的状况需要改变。
2012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0.87亿元,增长4.2%。其中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和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各为18.46亿元、5.76亿元、14.38亿 元、1.46亿元、0.8亿元,分别增长3.4%、1.2%、6.0%、7.2%和4.3%。全县粮食面积56.3万亩,增长0.6%,粮食总产21.3 万吨,增长2.0%;油料产量0.3万吨,增长2.7%;种植烤烟4.6万亩,烤烟产量0.64万吨,增长8.5%;水果产量3.52万吨;增长4.8%;食用菌总产0.52万吨,增长12.5%;茶叶产量 0.29万吨,增长17.6%。 历史概况
宋代,武平始有土法烧制石灰。明清时期,武平已出现造纸、采矿、冶炼、陶瓷、制砖瓦等手工业。清末民国初,铸锅、榨油、酿酒、熬樟油、织草席、编棕衣、木器等手工业也陆续兴起。尤其是土纸业发展较快,鼎盛时期年产值70余万银元,产品远销潮汕、香港地区及东南亚各国。民国18年(1929年)出现有1台印刷机、4个工人的近代印刷工业——民文印务社。抗日战争爆发后,由于阻击日军奉命毁路,运输困难,加上国民党对革命根据地的摧残,手工业逐渐衰落。至1949年,全县工业总产值仅96万元(不变价),占工农业总产值的4.99%。
建国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发展工业、手工业生产。1952年5月创办武平松香厂,1953年至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建起武平电厂、武平第一碾米厂、卦坑伐木场、武平酒厂,并在十方、附城、岩前等乡镇组织铁木器生产合作社。至1957年,全县有县、乡(镇)办的工业企业55家,职工1297人。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19家,集体所有制企业36家,年产值641.45万元,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15.89%。1958年,在“大跃进”浪潮中,武平掀起全民办工业高潮,有工业企业204家(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44家),县办企业职工2463人,年工业产值1756.45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35.5%。但因操之过急,脱离实际,不少企业或缺乏生产原料,或产品销不出去,生产难以维持,不久即相继停产。接着进入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到1961年全县工业企业减少到63家(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19家),年产值577万元。经过“调整、巩固、充实、提高”,1965年,只剩下54家(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10家)县办工业企业,职工1018人,年产值769.72万元,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19.95%。
“文化大革命”前期,工业遭到冲击,生产滑坡,1968年比1966年工业产值下降了15.75%。尽管如此,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县相继建起磜丰岭水电站、制材厂、水泥厂、造纸厂、汽车修配厂等县办企业。至1978年,全县有工业企业62个,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18个。县属工业企业职工2687人。年产值1744.88万元,比1965年增加2.3倍。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改革、开放方针指引下,武平工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围绕发挥地方资源优势,创办了农垦水泥厂、石黄峰水电站、纤维板厂、自来水厂等一批骨干企业,并对一批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生产能力进一步扩大。企业经营方式也由原来的单纯生产型逐步改变为生产经营型。1987年,全县已有采矿、铸造、机械、化工、造纸、印刷、饮料、食品、家俱、汽车修配、缝纫、工艺美术、塑料、皮革、文教用品等20多个门类的工业企业119个,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22家(列入县财政预算内企业13家),集体所有制企业97家(含乡镇办企业81家),共有职工5309人,完成工业总产值3802万元(其中集体所有制1405万元,占36.95%),比1949年增加38.6倍,比1978年增加2.18倍。实现利润1002万元。有固定资产2813万元。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已由1978年的25%提高到37%。1954年至1987年工业上交国家税利5818.19万元,超过固定资产原值2倍。产品质量普遍提高,帆船牌松香获国家银质奖、平川牌汽车缸套获省优产品,均行销国内外。
2012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01.4 亿元,增长24 %。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7.91亿元,增长24.6%,规模以下工业总产值13.3亿元,增长10.3 %。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98.1%,比上年下降1.3个百分点。新增福建鑫宏峰茶业有限公司、福建省福航不锈钢有限公司、龙岩东岳生物饲料有限公司、武平县三卓纸业有限公司、臻富(福建)果汁食品有限公司5家亿元企业,累计达16家;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5家,累计达96家。矿产品加工、机械制造、农林产品加工、光伏和电子等重点产业实现产值 61.08亿元,增长19%,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89.9%;资质建筑企业在地总产值13.8亿元,增长25.2%。
工业园区
武平县坚持把园区建设作为实施项目带动的重要抓手,结合区位、资源优势,在交通便利的国省道沿线规划建设武平工业园区和岩前、十方工业集中区(简称“一园二区”),着力构建“三足鼎立、众星拱月”的县域经济发展格局。
武平工业园区是省级工业园,距县城中心1公里,规划面积4.9平方公里。区内已建成16栋12.8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和4栋3.7万平方米职工宿舍。主要发展电子、机械制造、轻纺等产业,有新洲林化、宇田汽配、瑞晶机械等30多家企业入园。
十方工业集中区位于闽粤赣三省交界的交通枢纽——武平十方镇,距县城15公里,距天汕高速公路永武路段互通口500米,规划面积4.5平方公里。重点发展林农产品加工、机械制造产业,有中恒通机械制造、澳森高档家俱、希科厨具等10多家企业入园。
岩前工业集中区位于海峡西岸经济区西南门户重镇——武平岩前镇,与梅州接壤,距天汕高速公路永武路段互通口1公里,规划面积8平方公里,是福建省距离“珠三角”最近的一个工业集中区,已建成29栋15.6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和6栋5万平方米职工公寓、培训中心等配套用房。主要发展电子产业,有20多家电子企业落户园区。
为有效聚集国有资产,增强国资运营实力,提高国资经营效益,武平县对国有资产运营体系进行改革,重新组建县国有资产投资经营有限公司,成立县矿业投资开发公司、城市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和“一园二区”建设投资开发公司等子公司,实行经营性国资“国家所有、集中授权、分级管理、市场运作”的运营模式,强化资本运作、资产经营和资源开发,扎实推进土地盘活、资产处置、企业产权改制重组及优势矿产资源勘查收储开发等工作,有效拓展投融资空间,2008年融资2.55亿元,有力支持了国企改革和重点建设。
2008年,武平县新开发项目116个,总投资7.9亿美元。新签约投资500万元以上项目69个,新开工投资1000万元以上项目39个,新竣工投产投资1000万元以上项目23个,新开工投资亿元以上项目10个。列入龙岩市“三个一百”项目计划中的12个新增长点项目新增产值2.35亿元,19个投资项目完成投资8.72亿元,分别超计划26.3和27.6个百分点;21个重大储备项目有7个转化实施。利用国内资金7.1亿元,增长65.1%;新批外资企业8家,实际利用外资1133万美元,增长332%;外贸出口661.1万美元,增长12.9%。
7. 岩前镇的所获荣誉
2013年,岩前镇被确定为“工业强镇”创建活动乡镇,县域次中心城市。
8. 岩前镇的经济概况
1994年工农业总产值首次突破亿元大关,达1.65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为1.19亿元,镇级财政收入52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09元。拥有各种成份的企业4600余家。
1985年,建镇财政所。1988年,镇预算内财政收入213万元。此后,随着乡(镇)企业、多种经济实体及各种经营的迅速发展,镇村财政收入大幅度增加。2000年,镇预算内财政收入943万元。比1988年上增3.43倍。16个行政村财政总收入147万元比1988年增长3.48%。
2000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44056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33762万元,农业总产值10294万元,分别占工农业总产值的76.63%和23.34%,比1988年增长313.94倍和5.76倍。
2014年,岩前镇工业产值达到26.69亿元、增长23.5%,占全县116亿元的23%,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37.1亿元、增长36.1%。
全村共有耕地1667亩,人均耕地0.34亩,全村山林面积6567亩。2013年全村实现经济总收入4182.7万元,村财年收入约3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580元。主要农产品:马铃薯、烤烟、大豆、李子等;
粮食生产
岩前是武平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粮食生产以种植水稻、大豆为主,旱地作物有甘薯等杂粮。205国道沿线大部分农田实行烟—稻、烟—菜连作,1988年后,全面推广种植杂交水稻,粮食生产稳步发展。2000年,全镇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108.67公顷,粮食总产量15442吨,平均每公顷产4965公斤,分别比1988年增27.46%和12.59%。经济作物
境内经济作物有花生、烤烟、玉米、蕉芋、生姜、木薯等,果树有柑橘、枇杷、柿、柚子、葡萄、桃、李、梨等。1990年开始,发展山地综合开发,大面积栽种果茶,相继建立3个果茶基地。1995年,发展商品蔬菜,岩前镇蔬菜发展公司成立。2000年,种植花生527.67公顷,产花生1013吨,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县的33.53%和32.09%;烤烟种植面积700公顷,产烟1344吨。全镇共建成水果基地4个。茶园34.73公顷,产茶12吨。果树种植面积287.66公顷,产果1068吨,其中柑橘种植面积18.53公顷,产量244吨,枇杷种植面积17.86公顷,产量96吨,柚子种植面积8公顷,产柚65吨,甘蔗种植面积12.53公顷,产蔗478吨,玉米种植面积181公顷,产玉米845吨,蔬菜种植面积521公顷,产菜12220吨。林业生产
1988年,采取封、管、造相结合等形式,进一步完善林业生产责任制。1990年,镇林业技术推广站成立。1995年为保护森木资源,推行利用木屑和伐区剩余段木等培育香菇,仅将军村当年就种植300万袋。实现社会产值700多万元,纯收入400万元。1998年,把宁洋、将军2个行政村划为镇双千亩毛竹生产基地。2000年,造林84.2公顷封山育林257.33公顷,迹地更新47.26公顷,生产林木1713立方米、毛竹7万根、油桐子35吨、松指279吨、棕片33吨、笋干70吨、山苍子18吨、香菇181吨。畜牧水产
1987年,镇内群众自发兴起饲养美国皇鸽热,迅速遍及全县。大布村村民王贺龙引进香港皇鸽,南京鹦桃鸭等种苗创办养鸽为主的养殖场,产品销往香港、深圳、广州、厦门、河南等地,年产值29万元。1989年3月,原福建省省长王兆国等领导专程前往参观。后因饲料价格上涨,肉鸽滞销,养鸽热急骤降温。2000年,全镇生猪存栏35512头,养牛3019头,家禽31.30万只,蜜蜂560箱;肉类总产量2258吨,禽蛋583吨,蜂蜜5吨;养鱼水面131.13公顷,水产品501吨。与1988年比生猪存栏数增长10.2倍,牛存栏数增长12.51倍,家禽饲养数增长18.21倍,养鱼水面增长11.37倍。
岩前是武平主要工业基地之一。
1988年后,县办水泥厂、岩前机械厂,农村手工造纸和石灰石生产、胶合板厂等一批镇村企业,在经济改革中,相继改制为承包、租赁、联营、股份等形式。岩前机械厂生产的人造金刚石切割片,产品驰名中外,除销往广州、深圳、厦门等地,还远销新加坡、泰国、缅甸等国家和地区。
1996年,经县人民政府批准设立工贸小区13.33公顷,第一期工程征地15万平方米。岩前镇企业管理站被福建省乡(镇)企业局授予先进企管站称号。
1997年后,农村个体企业迅速发展,金山煤矿、麻油鸭加工厂、杨梅畲水库电站、木制品加工厂、重钙厂、锡箔厂、新光明农场、饲料厂、稻谷加工厂、善联花生制品厂、大布胶合板厂、龙武挖掘机厂、群艺家具厂、大富豪家具厂、锦添家具厂等干企业相继建成。
2000年,全镇有各类企业1869家,从业人员5878人,创产值55457万元,其中工业企业产值33762万元,实现利润3366万元,上缴税金870万元。初步形成以建材、煤炭、机械、建筑、运输、商业、饮食服务为主体的企业体系。
岩前工业集中区规划面积8平方公里,区内水、电、路和征地工作正有序推进;其中镁合金集中区(即为岩前工业集中区西区),已完成配套设施建设,入园企业福建鑫利华年产5000吨镁合金屑粒生产线项目等已建成试产。
岩前镇建材、煤炭、机械、铸造、化工、水电、食品、竹木加工、食用菌、家俱、农副产品加工等行业已具备一定的规模和发展优势。
2006年岩前镇引进项目22项(含技改、扩建项目),其中投资在500万元的项目有香江矿粉制品有限公司、恒鑫矿业有限公司、武平县强友建材厂等12项,完成投资8532万元,引进县外资金6439万元。
2014年,岩前镇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达到26.69亿元、增长23.5%,占全县116亿元的23%,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37.1亿元、增长36.1%。拥有4家亿元企业、7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1988年,镇内校舍多为土木、砖木结构。为1层—2层,全镇学校占地面积12.3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20万平方米。有完中1所、初级中学1所,在校学生1674人教职工145人;小学17所,在校学生4048人,教职工219人,其中民办、代课教师55人。此后,新建校舍逐年增加。
1992年,掀起集资办学热,多方筹措资金,新建、扩建一批校舍,投入资金500多万元,其中社会集资100多万元。至1993年,新建校舍8370平方米,维修校舍3883平方米。
1994年,经省、地教育和财政主管部门验收,岩前镇农村小学通过“六项督导”教育评估。次年,青壮年非文盲为99.3%,达到国务院规定的扫盲标准。经地、省人民政府验收,岩前镇实现基本无文盲镇。
1996年,镇文化技术学校被省教委授予“先进文技校”称号。
1997年岩前学区被国家教委授予“中华扫盲奖”。
1998年,岩前镇被福建省教委评为“幼教先进乡(镇)”。
2000年,全镇中小学学校占地面积15.59万平方米,校舍总建筑面积4.58万平方米,其中小学占地面积10.1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95万平方米。学校购置教学设备费用总计27.863万元。其中购置电脑22台,全镇学校藏书9.48万册。全镇有普通中学1所,初级中学1所,在校学生3303人;完小10所,初小4所,在校学生4917人;幼儿园1所,幼儿班34个,在园幼儿1020人。教职工501人,其中中学教职工225人,幼儿教职工37人。
1988年,岩前镇建有农技站。
1989年,岩前镇科学技术委员会成立,重点抓实用技术培训与推广。
1990年,县人民政府批准在峰贵村建办武平县科技综合开发示范场,作为县内的重要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承担省、地科委的“优高”综合开发项目。确定为科技示范镇。
1996年岩前镇通过省、地验收,达到省定科技示范镇各项指标。
1999年,武平狮岩有限公司开发研制的低温电镀金刚石薄壁工程钻头,在第七届中国专利新技术新产品博览会上荣获金奖。
2000年,镇内有烟草专业技术协会、茶果专业技术协会等组织,85%中青年农民掌握1门—3门实用技术。全镇有各类技术人员350人,其中中级技术人员142人,初级技术人员208人。
1988年,镇设卫生院,有医务人员37人。16个行政村有医疗站,有村医务人员35人。
1996年,岩前卫生院被省卫生厅确认达到“一级甲等医院”标准。
2000年,岩前镇中心卫生院有医务人员55名,设中西医门诊、手术、化验、X光、超声波、心电图、防疫、妇幼保健等室和药房、病房,有病床35张,卫生院占地面积2999.3平方米,院房建筑面积5438.48平方米,医疗诊断器械设备总值约36.32万元。有村卫生所39个,街道门诊部1个,个体医疗所4个,厂矿企业医疗室4个,有卫生技术人员123人。全镇98%人口饮用安全水。
1988年,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住房建设投资随之增多。
1994年开始实施《岩前镇总体规划》,镇所在地规模面积由1988年的1.5平方公里扩大到8平方公里。先后开辟2条新街,2个新村和1个边贸市场。
2000年,镇驻地建成东自烤烟场、南接大岗湖,北临伏虎村,西抵峰贵村、县水泥厂,总面积4.5平方公里,比1988年扩大3倍镇内主要街道3条,总长3.2公里,巷道10条,总长4公里,主街长800米,宽24米。街巷铺水泥路面6万平方米,铺设给排水管8750米。新建镇政府办公楼、邮电支局、卫生院、烟草站、建设银行营业所、国税分局、地税分局、农行营业所等,公共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住宅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公共绿地14000平方米,设立街道路灯及高架灯。90%行政村道铺设混凝土路面,建有村部、学校等公共设施。伏虎村、宁洋村、跃进烤烟场、东峰新村按规划逐渐扩大。造福工程139户,人口74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