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目前我国工业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有哪些
1、新增就业机会减少
第三次工业革命将导致新一轮世界产业转移,区域产业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制造业回流发达国家,致使国际投资转向。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特征之一就是生产产品的个性化与生产过程的本土化,原有的规模化、大批量生产模式被颠覆,新的产业中心转移将伴随新的就业岗位的转移,这意味着部分新增就业岗位将被固化并分散在具有消费市场与数字化制造能力的地区,原有的以大规模现代化工厂吸纳就业人员的方式将被打破,我国通过产业聚集与规模经济创造就业岗位的模式将随之发生转变。
2、生产要素优势消失
我国近年来工业化得以长足发展的要素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人口红利优势,即劳动力成本低廉优势。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劳动力资源丰富,并且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转移,为工业化提供了充裕的劳动要素。二是经过经济高速增长期,中国积累了巨额财富,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2年GDP名义值较1978年增长了140多倍,产业发展正在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演化,资本要素当前正逐步取代劳动力要素成为支持产业的核心要素。三是中国从农业大国发展为工业化国家,资源环境要素起到了功不可没的作用。但是由于在发展的过程中,我国的资源与环境没有得到良好的保护,目前这一要素逐渐由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要素转化为制约要素。我国工业化发展过程中的要素投入主要沿袭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发展的规律。而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核心要素不是传统西方经济学归纳的劳动力、资本与土地,而是知识与技术要素。我国当前具有优势的要素市场,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将变得黯然失色,而知识与技术要素体系在我国远未成熟。反观西方国家,欧洲与日本等发达国家正处于人口老龄化阶段,劳动力要素优势减弱,资本要素市场也受到来自新型工业化国家的挑战,大部分国家已经完成工业化进程,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但是,如果第三次工业革命爆发,传统生产要素优势作用减弱,这些国家将凭借其多年积累的教育基础与知识技术优势,在较短时间完成以数字化制造产业为支撑的“再工业化”过程,从而重拾制造业强国地位。
3、大范围产能过剩问题凸显
我国当前工业化发展主要沿袭第二次工业革命发展路径,产业体系以重化工业为主,钢铁、水泥、有色、船舶制造、机械制造等产业在国内经济与世界经济扩张期积累了庞大的产能。经济危机爆发后,世界经济进入收缩期,国际市场需求下降,我国部分行业已经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如果第三次产业革命兴起并在全球范围内扩展,欧、美凭借其科技优势以及高端制造优势实现“再工业化战略”,制造业中心将不可避免地重新转移到发达国家。而我国经过前期在旺盛的国际与国内需求支撑下,形成的巨大工业生产能力将逐渐显得落后并被国际市场淘汰,届时大范围产能过剩的局面难以避免,如果我国不能及时转变发展方式、完成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工业化进程受到明显制约。
⑵ 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发展的一个第一事例
1953年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成为最为重要的钢铁工业基地。
1956年,中国第一个生产载重汽车的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汽车,长春也由此成为我国的汽车城;
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
中国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中国第一座生产电子管的工厂——北京电子管厂正式投产。
1957年,飞架南北的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
青藏、康藏、新藏公路也建成通车,沟通了西藏和内地的联系。
⑶ 为什么我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要把发展重工业放在第一位
那个时候,国内基本上没什么工业,要使得国家繁荣富强,必须大力发展工业,而重工业是轻工业的基础,只有先发展了重工业,才能使得国家长期稳定的发展。
⑷ 我国工业的起源以及发展历史。。
18世纪英国出现工业革命,使原来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逐步转变为机器工业,工业才最终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物质生产部门。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开始现代工业的发展阶段。
20世纪40年代后期开始,以生产过程自动化为主要特征,采用电子控制的自动化机器和生产线进行生产,改变了机器体系。
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进入80年代后,以微电子技术为中心,包括生物工程、光导纤维、新能源、新材料和机器人等新兴技术和新兴工业蓬勃兴起。这些新技术革命,正在改变着工业生产的基本面貌。
工业的地位:
工业是唯一生产现代化劳动手段的部门,它决定着国民经济现代化的速度、规模和水平,在当代世界各国国民经济中起着主导作用。工业还为自身和国民经济其他各个部门提供原材料、燃料和动力,为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提供工业消费品。
工业还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源泉,是国家经济自主、政治独立、国防现代化的根本保证。除此以外,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工业的发展还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物质基础,是逐步消除工农差别、城乡差别、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差别,推动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前提条件。
⑸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工业发展创造了很多个"第一",有哪些“第一”
1956年,中国第一个生产载重汽车的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汽车,长春也由此成为我国的汽车城;
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
中国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中国第一座生产电子管的工厂——北京电子管厂正式投产。
1957年,飞架南北的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
青藏、康藏、新藏公路也建成通车,沟通了西藏和内地的联系。
⑹ 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主要发展什么工业
法律分析:第一个五年计划主要发展重工业,重工业是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物质技术基础的主要生产资料的工业。重工业与轻工业对应,提供生产资料的部门称为重工业,生产消费资料的部门称为轻工业。重工业包括钢铁工业、冶金工业、机械、能源、化学、材料等工业,它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原材料、动力、技术装备等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是实现社会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物质基础。一个国家重工业的发展规模和技术水平,是体现其国力的重要标志。
法律依据:《国务院关于检查第一个五年计划执行情况的几项规定》 第一条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全面完成应该从下列两方面衡量:(1)五年计划规定的国民经济各部门的计划(包括工业、农业、运输业、商业、文教等)和各地区的计划,都应该完成。(2)五年计划规定的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数量指标计划(如总产值、产品产量、货物运输量、商品销售量、毕业生数等等)和质量指标计划(如产品质量标准、新种类产品、主要技术经济定额、劳动生产率、成本等等),都应该同时完成。 检查五年计划指标的完成情况必须与各个年度计划完成的情况相结合;同时,国家计划委员会在进行五年计划总结时,必须将达到的水平同五年合计总量结合起来,进行分析。
⑺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有哪些特
1.发展速度快 2.发展不均衡(轻重工业、地区不平衡等)3.战后迅速回落
⑻ 新中国成立后在工业发展方面创造了哪些第一
新中国成立之后,工业发展上创造了最快领先世界的工业体系。
⑼ (超急!)我国工业发展中有哪些(与科学发展观不相适应的)问题
首先看一下科学发展观的含义.一般说提倡什么,就表明缺少什么,发展中的不足是什么. 科学发展观包括四层含义:
1、以人为本。发展为了人,发展也依靠人,要注重人的需要,人的利益。以人为本的人,即人民,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根本的出发点和归宿。
2、全面发展。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并进。其中物质文明提供物质基础,政治文明提供政治保障,精神文明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3、协调发展。所谓协调发展,就是要在发展中实现速度与效益、数量与质量的有机结合。即是说,我们讲的发展不能仅仅理解为速度和数量,而要把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上去实现速度的增长和数量的提高。必须切实把经济工作的重点放在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放在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上来。
必须在实现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同时,使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4、可持续发展。使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相协调,使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在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中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
⑽ 第一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什么工业
法律分析:重工业
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时,我国的工业化水平是很低的,毛泽东对此有过一段形象的描述:“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壶茶碗,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因此“一五”计划的重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
这一时期,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和措施,一方面,制止了中华民国时期国民党政府遗留下来的恶性通货膨胀,稳定了市场物价,恢复了被战争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另一方面,基本上完成对封建土地制度的改革,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确立了国营经济对资本主义经济和个体经济的领导地位,为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国家规定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中国设计的156个建设单位为中心的、由限额以上694个建设单位组成的工业建设。
法律依据:《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一五”计划所确定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建设项目为中心、由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发展部分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以建立对农业和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基本上把资本主义工商业分别纳入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以建立对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