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洋务运动 创办的民用企业 和军用企业分别有什么
一、军事工业:安庆内军械所、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北洋机器局、兰州制造局、汉阳兵工厂
二、民用工业: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湖北织布局
(1)后期代表性的民用工业有哪些扩展阅读:
19世纪60年代后期,清政府统治集团中一部分洋务派官僚为强化地主阶级统治,有限度地采用西方生产技术而创办的近代企业。是中国人采用机器生产经营近代企业的开始。 洋务派的企业全部是官办企业。
军办企业
1870年代以后,各省筹款建立的制造局大都是中小型的生产单位,其中比较重要的有兰州机器局(1872)、山东机器局(1875)、吉林机器局(1881)、台湾机器局(1885)、奉天制造局(1894)和北洋机器局(1904)等。军用企业的产品不进入市场,都由清政府直接调拨给驻扎在各地的军队、炮台使用。这些企业不计算盈亏,也不进行积累,生产的扩大或缩小不决定于企业自身力量,而取决于清政府的财政拨款。所以,这些企业虽然运用机器生产,也集中了相当数量的雇佣工人,但从其主要方面来考虑,乃是略带若干资本主义因素的封建官营企业。
民用企业
洋务派经营的民用企业,以商品生产为目的,吸收私人资本,追求利润,反映了早期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这些企业的经营,也在不同程度上对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起了抵制作用。所以,与官办军用企业相比较,洋务派民用企业的创办和经营,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带有积极意义的现象。不过洋务派推行的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两种组织形式,都是把代表封建集团利益的“官”和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的“商”两种社会力量糅合在一起,“官”“商”在企业的经营方针和管理方法上格格不入,极不利于资本主义企业的顺利发展。而官督商办制度所固有的封建性,又大大便利企业内官权的膨胀。
参考文献:网络-洋务派
Ⅱ 洋务运动中创办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有哪些
洋务运动时期举办的军事工业主要有:江南制造总局(李鸿章)、上海轮船招商局(李鸿章)、福州船政局(左宗棠)、安庆内军械所(曾国藩)。
洋务运动时期举办的民用工业主要有:天津机器制造局 (崇厚)、湖北织布局(张之洞)、天津开平煤矿 (李鸿章)、湖北汉阳铁厂(张之洞)。
Ⅲ 洋务派创办的民用工业和军事工业分别有哪些
洋务运动创办的民用企业有:机器织布局(李鸿章)、开平矿务局(李鸿章) 、兰州织呢局(左宗棠)、湖北织布官局(张之洞)。
洋务运动创办的军事工业有:安庆内军械所(曾国潘) 、江南制造总局(李鸿章)、轮船招商局(李鸿章)、轮船招商局 (李鸿章)、电报总局(李鸿章)、福州船政局(左宗棠)、汉阳铁厂(张之洞)。
(3)后期代表性的民用工业有哪些扩展阅读:
19世纪60年代初期到90年代,出现了暂时的“中外修好”的和局,清政府统治集团内的一些开明人士为了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而采取了一系列“自强”“求富”的措施,虽然其目的是为了摆脱“内忧外患”维护封建统治,但这一运动是符合历史潮流的。
并且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生产力的发展,促使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输入,促进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和国防的近代化。
其意义表现在:
1、洋务运动推动了近代中国生产力的发展,促使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2、洋务派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输入;
3、洋务运动打开了封建教育制度的缺口;
4、洋务运动促使了国防的近代化。
Ⅳ 洋务运动前期和后期的代表工业分别是什么
前期大致是 60年代后办厂制造洋枪洋炮(一开始只是拿钱砸着买) 打出“自强”旗号 内容就是上面那句.
代表企业为:
1861年曾国藩在安庆设内军械所,试制枪弹
1862年(同治元年)李鸿章率淮军到上海,设三所洋炮局。
1865年曾国藩、李鸿章在上海创办江南制造局,生产枪炮弹药并修造轮船,是当时规模最大的军工企业 . etc.
后期大致是从 70年代起洋务官僚提出 求富 主张. 口号就是 求富
主要采取的方针以及内容是: 兴办近代民用工业 他们采取 官办... 官督商办 及 官商合办 形式建立起一批近代航运、采矿、通讯、纺织、冶炼等企业 实行军用工业 民用工业并举.
代表企业为:
1872年李鸿章首先在上海创办轮船招商局.
1876年沈葆桢开办基隆煤矿.
1877年李鸿章派唐廷枢成立开平煤矿.
1878年在上海筹设机器织布局.
1880年在天津创办电报总局,次年修成唐山至胥各庄铁路.
1888年黑龙江将军恭镗成立漠河矿务局,开发金矿.
1890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在汉阳建立铁厂.
Ⅳ 洋务运动前期军事工业的四个代表,后期民用工业的四个代表
军事工业:湖北枪炮局、江南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安庆内军械所;
民用工业: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局、上海机器织布局。
Ⅵ 洋务运动兴办了哪些军事工业与民用工业
主要内容:军事:积极创办新式军事工业,训练新式军队,筹建南洋、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
经济:兴办轮船、铁路、电报、采矿、纺织等各种民用企业。
文化: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培养洋务人才。
政治:1861年,设立总理衙门
创办军事工业:1861年:安庆内军械所人物:曾国藩
1865年:江南制造总局人物:李鸿章
1866年:福州船政局人物:左宗棠
创办民用工业:1872年:轮船招商局人物:李鸿章
1880年:电报局人物:李鸿章
1893年:唐胥铁路
①洋务企业采用西方技术和设备进行生产,属于近代企业。②洋务派前期创办的军事工业,经费由清政府调拨,产品分配给军队使用,管理方式是封建衙门式的。虽然这些企业采用机器生产,但本质上属于带有资本主义因素的封建官办企业。③洋务派后期创办的民用工业,投资大多采取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形式,产品主要作为商品投放市场,管理上采取劳动雇佣制所以其本质上属于带有封建因素的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
Ⅶ 中国近代着名的民用工业都有哪些
南通大生纱厂,创办人张謇,江苏南通,1895年创办,民用工业企业。
保兴面粉厂、福兴面粉公司(一二三厂)、申新纺织厂(一至九厂),创办人荣宗敬,在无锡、上海、汉口、济南均有开办,民用工业企业。
滦州煤矿公司,1907年创办,创办人周学熙,地点河北唐山。后与光绪三年(1877)官督商办开平煤矿公司联合,组成开滦矿务总局。
鸿生火柴公司,地点上海,1920年刘鸿生为主创办,近代民用工业企业。
继昌隆机器缫丝厂,地点南海,1873年陈启沅创办,近代民用工业企业
Ⅷ 1、洋务运动的时间、经历了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开设的代表性工业是什么
洋务运动时期是19世纪六十年代至九十年代。
第一阶段:创办军事工业 。代表:安庆内军械所。
第二阶段:民用工业。代表: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
Ⅸ 洋务运动后期创办了什么军用和民用工业
洋务运动后期创办的军工和民用工业企业:
1、安庆内军械所,又称“内军械所”。
清末最早官办的新式兵工厂(1861年由曾国藩创设于安徽安庆)。制造子弹、火药、枪炮。科学家徐寿曾在此主持制造中国第一艘轮船。1864年迁南京,改建为金陵机器制造局。
2、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简称江南制造局或江南制造总局,又称作上海机器局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是清朝洋务运动中成立的军事生产机构,为晚清中国最重要的军工厂,是清政府洋务派开设的规模最大的近代军事企业。也是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早期厂房近代最早的新式工厂之一。为后来江南造船厂的前身。
3、福州船政局,又名福建船政局、马尾船政局(今福州马尾造船厂)
清末由闽浙总督左宗棠创办于1866年,是中国近代最重要的军舰生产基地,李鸿章赞其为“开山之祖”。后在继任船政大臣沈葆祯的苦心经营下,船政成为当时远东最大的造船厂
4、汉阳铁厂
汉阳铁厂中国近代最早的官办钢铁企业。1890年诞生,是当时中国第一家,也是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被西方视为中国觉醒的标志。
5、轮船招商局
19世纪70年代开始,洋务派“自强”兼及“求富”,在继续筹办军事工业的同时,着手筹办交通运输、采矿、冶炼、纺织等民用工业。李鸿章为了挽回沿江沿海的航运业,抵制外轮的侵夺,委派沙船富商、浙江海运委员、候补知府朱其昂、朱其绍兄弟在上海洋泾滨永安街设局招集商股,定名为“轮船招商公司”。
6、上海洋炮局
创办于1862年,由李鸿章在上海松江创建,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家工业企业,也是中国最早的兵工厂。作为洋务运动的主要发起人,李鸿章于1862年(清同治元年)12月,授命英国人马格里和中国官员刘佐禹在上海松江城外一所庙宇中创办了上海洋炮局,是为今日长安的诞生。
1865年,将上海洋炮局迁至南京雨花台,扩建为金陵制造局。次年迁于苏州,更名为“苏州洋炮局”,这是中国第一家西洋式兵工厂;1865年,原长安厂迁厂于南京,更名为“金陵制造局”。
7、天津机器制造局,简称“天津机器局”。官办军用企业。清同治六年(1867年)由三口通商大臣崇厚创设于天津。初名“军火机器总局”。规模仅次于江南制造局。九年由直隶总督李鸿章接办,易名“天津机器制造局”。
8、开平煤矿。1876年,官督商办。大型新式采煤企业。河北滦县。
9、上海机器织布局
中国第一家机器棉纺织工厂,于1878年由李鸿章主持筹建,在经历了亏损与大火灾之后,上海机器织布局于1893年重建,并扩大了规模,改名“华盛”。上海机器织布局在中国棉纺织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Ⅹ 洋务运动所创办的军事、民用工业有哪些
洋务运动前期,洋务派以“自强”为旗号,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
1861年,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军械所,任用中国工匠,仿制西式枪炮,是中国最早的近代军事工业。从1862年起,用三年时间研制成功的我国第一艘轮船“黄鹄”号。
洋务运动后期,洋务派为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运输等方面的困难,打出“求富”的旗号,兴办了一批民用工业。
下面的这份时间表,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洋务运动中的一些最重要的内容:
1861年,清政府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这是清政府新设立的外交机构。
1862年,在北京设立专门培养翻译翻译人员的“同文馆”,这是清代最早的“洋务学堂”(1902年
并入京师大学堂)。
1863年,在上海设立“广方言馆”;第二年又在广州设立一个“广方言馆”。“广方言馆”的主要目的,就是在于培养通晓外语的人才。
1865年,在上海建立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内设翻译馆;同年,又在南京建立金陵机器制造局。
1866年,在福州建立马尾船政局。
1870年,在天津建立军火机器总局(后改名为北洋机器制造局)。
1872年,在上海建立轮船招商局;中国第一批官派留学生出洋,由容闳指导选派。
1875年,建议在各省设立洋学堂;创立科举考试中“洋务进取”一项。
1878年,在兰州建立兰州织呢局,这是中国最早的一家机器毛纺织厂。
1880年,在上海建立机器织布局,这是中国最早的机器棉纺织厂;同年,在天津设立京师学堂,购置军舰;设立南北电报局。
1881年,设立开平矿务局。
1882年,建立旅顺军港。
1885年,清政府新设立了海军衙门;在天津设陆军武备学堂。
1890年,在汉阳建立湖北枪炮厂;在湖北,江西设立汉冶萍煤铁厂矿公司。
以上这些当然不是完整的洋务运动内容,而仅是列举了一些最重要,也最有代表性的内容,实际上当时小一点的厂矿企业还有不少。
安庆内军械所
1861年,曾国藩在安庆创设的制造近代武器的军事工业,也是洋务派创办的仿制西式武器的第一个军事工业。主要制造子弹、火药、炸炮等。“内”,表示这个军械所属于安庆军内的设置。1864年,湘军攻陷南京后,该厂由安庆迁到南京,改名为金陵机械制造局。
江南制造总局
又称江南制造局,1865年由李鸿章在上海创办。1867年,由虹口迁至高昌庙,经过不断扩充成为清政府最大的军事工业。该厂技术和机械设备主要依靠外国,除制造枪炮弹药外,也制造机器和修造轮船。1905年造船部分独立,称“江南船坞”,兵工厂部分人称制造局。后分别改称“江南造船所”和“上海兵工厂”。
福州船政局
福州船政局,是清政府经营的设备最齐全的新式造船厂。1866年由左宗棠在福州马尾创办。聘用外国人担任技师。主要由铁场、船场和学堂三部分组成,1884年马尾海战中遭到严重破坏。后虽经恢复但大不如前,辛亥革命后,改称海军造船所。
汉阳铁厂
1889年春,两广总督张之洞筹划在广州建立炼铁厂,同年他调任湖广总督,筹办的炼铁厂也随迁汉阳,1890年在大别山下动工兴建,1893年汉阳铁厂基本完工,共有六个大厂,四个小厂,炼铁炉两座。1894年投产,开始均为官办,从筹办起至1895年,共用经费五百八十余万两。中日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因无力筹措经费,于1896年改为“官督商办”。辛亥革命前夕,汉阳铁厂工人约三千人,每年出钢七万吨。抗日战争时期,汉阳铁厂部分设备被国民党政府迁往重庆成立大渡口钢铁厂。解放后收归人民所有。
轮船招商局
简称“招商局”。中国最早设立的轮船航运企业。1872年(清同治十一年)李鸿章招商筹办。1873年1月成立。总局设上海,分局设烟台、汉口、天津、福州、广州、香港以及横滨、神户、吕宋、新加坡等地。1885年(光绪十一年)改为官督商办。1909年(宣统元年)归邮传部管辖。1912年改为商办,更名商办招商局轮船公司,后又改称商办招商轮船有限公司。1932年国民党政府收归国营,更名国营招商局,归属交通部。抗日战争期间,总局先迁香港,后移重庆。战后迁回上海。1947年共有船460艘,33万余吨。1948年成立招商局轮船股份有限公司。1951年改称中国人民轮船总公司,香港仍沿旧称。1985年成立招商局(集团)有限公司。
天津机器制造局
1872年,李鸿章在上海开办的轮船招商局,是中国第一家近代轮船公司,也是洋务派兴办的第一个民用企业。它成立时买轮船3艘,到1877年收买了美国旗昌轮船公司,拥有轮船30多艘,形成一支实力较强的商船队。
中国海军新式军舰“南琛”号
北洋海军实力最为雄厚。1888年,北洋舰队正式组成,拥有军舰25艘,官兵4000多人,由淮军将领丁汝昌任海军提督。与此同时,旅顺口和威海卫两个海军基地竣工,整个北洋海防体系的建设宣告完成。李鸿章得意地说:北洋海军“声势已壮……入可以驻守辽渤,出可以援应他处,辅以各炮台陆军驻守,良足拱卫京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