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業生產 > 供給側改革工業領域推進哪些

供給側改革工業領域推進哪些

發布時間:2022-05-19 04:10:02

A.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五大任務

法律分析:1、去產能,去產能是五大任務之首。

2、去庫存,去庫存方面,堅持因地制宜、因城施策,逐步化解房地產庫存。

3、去杠桿,去杠桿方面,國通過頂層設計,運用市場化、法治化方式,採取綜合措施逐步降低非金融類企業杠桿率。

4、降成本,降成本方面,降低稅費負擔、降低融資成本、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降低人工成本、降低用能用地成本、降低物流成本、提高資金周轉效率、鼓勵引導企業內部挖潛。

5、補短板,加力補短板,實現「加減」並舉,是全面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

法律依據:《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快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發展糧食產業經濟的意見》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全面落實國家糧食安全戰略,以加快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增加綠色優質糧食產品供給、有效解決市場化形勢下農民賣糧問題、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和保障糧食質量安全為重點,大力實施優質糧食工程,推動糧食產業創新發展、轉型升級和提質增效,為構建更高層次、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續的糧食安全保障體系夯實產業基礎。(二)基本原則。 堅持市場主導,政府引導。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突出市場主體地位,激發市場活力和企業創新動力,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針對糧食產業發展的薄弱環節和制約瓶頸,強化政府規劃引導、政策扶持、監管服務等作用,著力營造產業發展良好環境。堅持產業融合,協調發展。樹立「大糧食」、「大產業」、「大市場」、「大流通」理念,充分發揮糧食加工轉化的引擎作用,推動倉儲、物流、加工等糧食流通各環節有機銜接,以相關利益聯結機制為紐帶,培育全產業鏈經營模式,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堅持創新驅動,提質增效。圍繞市場需求,發揮科技創新的支撐引領作用,深入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加快體制機制、經營方式和商業模式創新,積極培育新產業、新業態等新動能,提升糧食產業發展質量和效益。 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結合不同區域、不同領域、不同主體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合自身特點的糧食產業發展模式。加強統籌協調和政策引導,推進產業發展方式轉變,及時總結推廣典型經驗,注重整體效能和可持續性。(三)主要目標。到2020年,初步建成適應我國國情和糧情的現代糧食產業體系,產業發展的質量和效益明顯提升,更好地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帶動農民增收。綠色優質糧食產品有效供給穩定增加,全國糧食優質品率提高10個百分點左右;糧食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7%左右,糧食加工轉化率達到88%,主食品工業化率提高到25%以上;主營業務收入過百億的糧食企業數量達到50個以上,大型糧食產業化龍頭企業和糧食產業集群輻射帶動能力持續增強;糧食科技創新能力和糧食質量安全保障能力進一步提升。

B. 供給側改革包括下面哪幾個方面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旨在調整經濟結構,使要素實現最優配置,提升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數量。需求側改革主要有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供給側則有勞動力、土地、資本、制度創造、創新等要素。

1、調整完善人口政策,夯實供給基礎。

人口增長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一直以來是經濟學的核心問題。「勞動是財富之父,土地是財富之母。」威廉·配第的這一論述,第一次從經濟的角度,概括了人口與經濟的關系。人口既是需求基礎,也是供給基礎。

2、推進土地制度改革,釋放供給活力。

合理的土地制度安排對於激勵生產要素和公共產品供給,釋放供給活力,促進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發揮著重要的微觀管理和宏觀調控功能。

2015年以來,我國城鎮面臨著日益嚴峻的去庫存化和「後土地財政」的壓力和挑戰,農村則開始進入三權分置改革和集體建設用地、宅基地的試點階段,推動城鄉土地制度改革的合力基本形成,長期滯後的土地制度改革有望加速推進。

3、加快金融體制改革,解除金融抑制。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金融市場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由單一到多元,不斷發展壯大。20世紀80年代,我國金融改革的主要內容以引進市場經濟金融體系的基本結構為主。90年代上半期和中期以建立符合市場經濟需要的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基本框架為主。

4、實施創新驅動戰略,開辟供給空間。

中國經濟多年來的高速增長很大程度上得益於要素驅動和投資驅動,但是,經濟進入新常態後,要素紅利漸行漸遠,投資驅動風光不再。

「十三五」時期中國要繼續發揮經濟巨大潛能和強大優勢,必須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定不移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加快培育形成新的增長動力。

(2)供給側改革工業領域推進哪些擴展閱讀:

改革背景。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中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成功步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已成為名副其實的經濟大國。但隨著人口紅利衰減、「中等收入陷阱」風險累積、國際經濟格局深刻調整等一系列內因與外因的作用,經濟發展正進入「新常態」。

2015年以來,我國經濟進入了一個新階段,主要經濟指標之間的聯動性出現背離,經濟增長持續下行與CPI持續低位運行,居民收入有所增加而企業利潤率下降,消費上升而投資下降。對照經典經濟學理論,當前我國出現的這種情況既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滯脹,也非標准形態的通縮。

中國經濟的結構性分化正趨於明顯。為適應這種變化,在正視傳統的需求管理還有一定優化提升空間的同時,迫切需要改善供給側環境、優化供給側機制,通過改革制度供給,大力激發微觀經濟主體活力,增強我國經濟長期穩定發展的新動力。

C. 什麼叫供給側改革五大任務是什麼

所謂「供給側改革」,就是從供給、生產端入手,通過解放生產力,提升競爭力促進經濟發展。具體而言,就是要求清理僵屍企業,淘汰落後產能,將發展方向鎖定新興領域、創新領域,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旨在調整經濟結構,使要素實現最優配置,提升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數量。需求側改革主要有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供給側則有勞動力、土地、資本、制度創造、創新等要素。

五大任務是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和補短板。

(3)供給側改革工業領域推進哪些擴展閱讀:

把補短板作為當前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任務,具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和深遠的戰略意義。補短板是優化供給結構和擴大有效需求的結合點,是保持經濟平穩運行和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結合點,也是發展經濟和改善民生的結合點。

要加強既有針對性又有力度的政策支持,著力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新動能培育方面補短板,在現代服務業和民生急需領域補短板,在實體經濟有效投資領域補短板,在精準脫貧方面補短板,在推動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方面補短板,在優化營商環境等制度供給方面補短板。

補短板是保持經濟平穩運行、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

補短板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三去一降一補」重點任務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補短板工作具有重大意義。

保持經濟平穩健康發展需要補短板。當前,我國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穩中向好,同時穩中有變。從主要經濟指標看,經濟運行處在合理區間,結構持續優化,同時在某種程度上呈現出供給強、需求弱,宏觀強、微觀弱的反差。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補短板,當前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任務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D. 供給側改革促進了哪些產業的發展

一、供給側改革: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從提高供給質量出發,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矯正要素配置扭曲,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更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需要,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用增量改革促存量調整,在增加投資過程中優化投資結構、產業結構開源疏流,在經濟可持續高速增長的基礎上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與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就是優化產權結構,國進民進、政府宏觀調控與民間活力相互促進;就是優化投融資結構,促進資源整合,實現資源優化配置與優化再生;就是優化產業結構、提高產業質量,優化產品結構、提升產品質量;就是優化分配結構,實現公平分配,使消費成為生產力;就是優化流通結構,節省交易成本,提高有效經濟總量;就是優化消費結構,實現消費品不斷升級,不斷提高人民生活品質,實現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
二、改革目的(進行供給側改革):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會生產力水平,落實好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要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從生產領域加強優質供給,減少無效供給,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使供給體系更好適應需求結構變化。
三、改革措施:
1、宏觀政策要穩,營造穩定的宏觀經濟環境:
繼續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使二者相互配合,協同發力。2015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2016年宏觀政策提出的具體要求,釋放出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營造穩定的宏觀經濟環境的重要信號。
當前,世界經濟和貿易低迷、國際市場動盪對我國影響加深,與國內深層次矛盾凸顯形成疊加,實體經濟困難加大,宏觀調控面臨的兩難問題增多。2015年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堅強領導下,通過加強定向調控和相機調控,以結構性改革促進結構調整,實施穩定市場的有效措施,新的動能加速孕育形成,就業擴大、收入增長和環境改善給群眾帶來不少實惠。在此過程中,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功不可沒。
2、產業政策要准,准確定位結構性改革方向:
中國整體經濟結構不斷優化,經濟發展正加快向第三產業主導的形態轉變。然而,在產業結構表現出顯著改善的同時,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
一方面,第三產業的提升潛力仍然十分大。與歐美等發達國家70%以上的第三產業比重相比,中國第三產業在經濟總量中的份額仍然較低,還不到50%。
另一方面,中國工業體系中傳統工業較多,新興產業的增長難以彌補傳統工業的萎靡,內部結構矛盾十分明顯。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動力。這為中國未來的產業結構調整政策指明了方向。
第三產業內部結構明顯改善,整體水平提升明顯,服務領域不斷拓展,逐漸成為推動我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之一。金融業與房地產業成為拉動第三產業發展的主要力量;傳統服務業占第三產業比例下降,金融保險、計算機服務、物流配送等現代服務業發展迅速;社會化養老、休閑旅遊、社區服務等新型服務業越來越受到關注。
3、微觀政策要活,激發企業活力和消費潛力:
2015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微觀政策要活」。做到靈活的微觀政策就是要通過完善市場環境、激發市場活力和消費者潛力,放活政策做活微觀經濟,充分釋放生產消費活力和內部增長潛能,開創經濟發展新局面。微觀經濟是經濟形勢的「晴雨表」、發展的「推進器」,放活微觀政策是應對經濟下行壓力、積蓄發展新動能的現實需求。做活微觀、提質增效對加快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中國經濟發展轉型升級至關重要。
微觀市場主體是社會財富的創造者,是經濟發展內生動力的不竭源泉。從我國目前的實際情況看,市場活力沒有得到充分激發的關鍵因素之一,就是政府對市場主體干預得太多。因此,實現「微觀政策要活」政策目標的重要途徑就是要加快簡政放權,推動政府職能轉變。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部署要求,轉變政府職能要以「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為基本思路,將該放的放下去,將該管的事管好,將該服務的服務到位,真正做到「放水養魚」,激活微觀經濟。
①增強經濟領域簡政放權力度:
簡政放權應避免各類部門「一刀切」,向經濟領域適度傾斜。另外,簡政放權應更加重視從企業生產經營全流程角度進行整體部署、全方位為企業松綁,避免各種抓大放小、抓實放虛、我抓他放等行為對改革紅利的抵消,切實提高簡政放權的「含金量」。
②簡政放權應向小微企業和服務業傾斜:
政府應該從兩個方面加強對小微企業的扶持。
一是降門檻,加快清理不必要的證照和資質、資格審批,給小微企業更多的「出生證」;
二是優服務,在財政、金融、人員培訓、信息化建設等方面對小微企業傾斜,給小微企業適當地「喂點奶粉」,切實讓新注冊的800萬小微企業盡可能地活下來,並以此帶動「大眾創業」「草根創業」的新浪潮。
③通過社會領域簡政放權降低市場准入門檻:
社會領域的簡政放權也不能裹足不前,而要齊頭並進。
一是要進一步放寬民間資本的准入限制,鼓勵民間資本為政府「補位」,加大教育、養老等社會領域的投入力度;
二是要對社會領域的各種評比、達標、認證、收費事項進行全面評估,該保留或下放的進行保留或下放,其餘的則應盡可能取消,最大限度為企業「松綁」,切實降低市場門檻;
三是轉移支付制度改革要跟上,使地方政府有能力也有積極性跟隨中央步伐進行簡政放權,為避免社會領域的「中梗阻」、打通「最後一公里」提供有力的支撐。
4、改革政策要實,加大力度推動改革落地:
適應和引領經濟新常態,需要保持和增強戰略定力,按照「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深入貫徹總書記關於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論述,加快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關於全面深化改革的整體部署,敢於啃硬骨頭、涉險灘,以前所未有的決心和力度,培育一大批改革的促進派,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最大程度地釋放改革的新紅利。
當前,全球經濟仍然處於國際金融危機後的深度調整期,不穩定因素較多。走進新常態的中國正面臨著很多前所未有的新矛盾、新問題和新挑戰。在周期性和結構性因素的影響下,經濟增長出現減速趨勢,進入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特殊時期,到了爬坡過坎的緊要關口。
與此同時,經濟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包容、不可持續等矛盾依然非常突出,統籌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的每一項任務,擔子都不輕,所面臨的改革任務十分艱巨。化解產能過剩風險、增強結構調整動能、釋放創新驅動潛力、保障民生期盼等重點問題,依然需要通過切切實實的改革來加以推動。
不深化改革,發展就難有活力、難有成效、難以可持續;不深化改革,存在的問題就可能更嚴重,甚至不能完全排除掉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風險。改革過去、現在都是中國最大的紅利,改革依然是中國發展的最大動力和關鍵一招。要推動中國經濟發展提質增效、行穩致遠,必須培育千千萬萬的改革促進派,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堅決破除各種利益的藩籬和體制機制的弊端,充分釋放改革新紅利。
5、社會政策要托底,守住民生保障的底線: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總體思路,必須實施相互配合的五大政策支柱,社會政策要托底是其中之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特別是化解過剩產能等,必然會影響部分群體的就業和收入,但這是必須要過的檻,必須要經歷的陣痛。所以要更好發揮社會政策穩定器的作用,守住民生底線。特別是要把重點放在兜底上,要保障好人民群眾的基本生活和基本公共服務,為結構性改革創造好穩定良好的社會環境。
就業是民生之本,要從全局高度重視就業問題。要深入實施就業優先戰略,真正把促進就業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先目標,選擇有利於擴大就業的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創造更多就業機會。
①要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
實行有利於促進就業的財政保障政策。公共財政應向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導向的小型微型企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傾斜,財政支出逐步向民生傾斜,加大對困難群體的扶持力度;實行支持和促進就業的稅收優惠政策。促進實體經濟尤其是小型微型企業發展,減輕企業稅收負擔,充分發揮其在吸納城鄉勞動力就業中的作用。
完善和落實促進大學生、農民工、就業困難人員等重點群體就業的優惠政策;實行更加有利於促進就業的金融支持政策。要鼓勵和引導金融機構支持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導向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服務業、小型微型企業發展,加大支持自主創業力度;實施鼓勵勞動者多渠道、多形式就業的扶持政策。通過優惠政策和就業服務,扶持勞動者自謀職業、自主就業。
②要努力推進重點、困難群體就業:
切實做好以高校畢業生為重點的青年群體就業工作。繼續把高校畢業生就業放在就業工作的首位。鼓勵支持高校畢業生通過多種形式靈活就業。繼續做好退役軍人就業工作;推進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發展,為農村勞動力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要加緊消除流動就業的制度壁壘,進一步完善職業培訓、就業服務、勞動維權「三位一體」的工作機制。
同時,要積極支持農民工返鄉創業;加強對困難群體的就業援助。建立健全就業援助制度和工作保障制度,確保就業困難群體隨出現隨援助隨就業。推進各類用人單位按比例安排殘疾人就業,扶持殘疾人自主創業和靈活就業。做好婦女就業工作。
③加強配套措施改革:
一要全面提高就業能力。要加強職業技術人才的培養。加強職業技術教育和技工院校示範校建設,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職業教育和現代技工教育培養體系。重點支持急需緊缺行業技師培訓,加強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建設。健全面向全體勞動者的職業技能培訓制度。加強就業培訓,加快構建勞動者終身職業培訓體系,健全完善社會化職業培訓網路。
二要提升就業服務能力。要加強公共就業和人才服務,形成覆蓋城鄉的公共就業和人才服務體系。全面實行就業失業登記身份證識別系統,建設城鄉人力資源基本資料庫。要加快形成統一規范靈活的人力資源市場,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促進就業和配置人力資源中的基礎性作用。加強人力資源市場信息網路建設,促進信息資源共享。
三要加強勞動者的保護措施建設。健全勞動標准體系和勞動關系協調機制,推進企業改善勞動條件。全面推行勞動合同制度,提高小微企業與農民工勞動合同簽訂率和履約質量。擴大集體合同制度覆蓋面,提高集體協商的實效性。加強勞動保障監察工作,加大對用人單位和人力資源市場的監管力度,全面推進「網格化、網路化」管理。全違法行為預防預警和多部門綜合治理機制,有效處置勞動保障違法行為引發的群體性事件。特別是要努力實現企業職工特別是農民工工資基本無拖欠。

E. 供給側制度改革包括哪些方面

供給側改革主要有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供給側則有勞動力、土地、資本、制度創造、創新等要素
一、什麼是供給側:
供給側(Supply side), 經濟學 術語 ,意思指供給方面,國民經濟的平穩發展取決於經濟中需求和供給的相對平衡。 [1]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旨在調整經濟結構,使要素實現最優配置, 提升 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數量。 需求側改革主要有投資、消費、出口 三駕馬車 ,供給側則有勞動力、土地、資本、制度創造、創新等要素。 供給的范圍和水平取決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一切影響社會生產總量的因素也都影響供給量;但是,市場供給量不等於生產量,因為生產量中有一部分用於生產者自己消費,作為貯備或出口,而供給量中的一部分可以是進口商品或動用貯備商品。 提供給市場的商品,不僅具有滿足人類需要的使用價值,而且具有凝結著一定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價值。
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突出問題導向
著力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產能過剩、庫存過大是無效和低端供給的集中表現。2015年底,我國鋼鐵產能利用率已降至70%左右,煤炭產能利用率還要更低一些,產能過剩問題十分突出;商品房待售面積達7.2億平方米,創下歷史新高,尤其是三四線城市庫存壓力很大。過剩產能和積壓的庫存沉澱了大量的廠房、土地、設備和勞動力等生產要素,使得要素無法從過剩領域流到有市場需求的領域、從低效率領域流到高效率領域,降低了資源配置效率。去產能、去庫存是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提高經濟運行效率的根本舉措。
著力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有效和中高端供給不足是導致國內消費外流、消費潛力難以釋放等問題的主要原因。2015年我國居民出境超過1.2億人次,境外消費達到1.5萬億元人民幣,其中至少一半用於購物,而且購買的商品層次呈下移態勢,從以往的高檔奢侈品轉向性價比高的日用消費品。這反映了我國供給體系和產品品質明顯不適應市場需求變化,不適應居民消費結構升級的要求。必須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供給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升有效供給能力。
著力推進體制機制改革。當前,行業准入限制阻礙了生產要素在行業間和行業內的自由流動;「玻璃門」「彈簧門」「旋轉門」增大了民營企業進入障礙;金融市場不完善,降低了資金配置效率;市場誠信體系不健全、消費者權益得不到充分保護,致使消費者「用腳投票」,轉向境外消費市場;知識產權保護不力,抑制了企業技術創新潛力的釋放。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可以打通要素流動和再配置的通道,使生產要素從無效需求流向有效需求領域、從低端領域流向中高端領域,進而提高要素配置效率。

F. 什麼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什麼要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旨在調整經濟結構,使要素實現最優配置,提升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數量。需求側改革主要有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供給側則有勞動力、土地、資本、制度創造、創新等要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從提高供給質量出發,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矯正要素配置扭曲,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更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需要,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會生產力水平,落實好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要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從生產領域加強優質供給,減少無效供給,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

(6)供給側改革工業領域推進哪些擴展閱讀

從中國政府改革的角度看,供給側改革可謂中國改革開放近40年時間里最深刻的一次政府功能轉變。經濟結構調整,產業結構調整,要求政府在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執行上,多方面降低對中國經濟的供給約束,使產業、企業的自然活力非受限於作為公共政策供給方的政府約束。

參考資料

搜狗網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G.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如何深入推進的最新相關信息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我國「十三五」及中長期經濟結構優化升級、可持續發展的主攻方向,與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一脈相承。
一是從創新理念來看。經濟發展的主要驅動力來源於創新創造基礎之上的效率的提高,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三大發動機」,無論是制度變革,還是結構優化以及要素升級,其核心是創新。創新著眼於解決經濟發展的動力問題,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靈魂。其中,制度創新主要是處理好政府與市場及社會的關系,通過深化改革、完善體制機制確保市場配置資源決定性作用充分發揮的同時更好發揮政府的有效作用,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科技創新是經濟結構優化升級和要素效率提高的根本途徑,對推動產業升級、發展新興產業、培育新供給具有獨特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從工業化規模化思維轉向創新基礎之上的精細化智能化思維,把推動經濟發展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轉到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和要素效率提高上來。
二是從協調理念來看。供給與需求不平衡,是我國經濟現階段的主要矛盾,而矛盾的主要方面正是供給側,主要表現為供給不能適應需求的變化而及時作出調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要協調好財稅改革、國企改革、金融改革、戶籍改革等各項改革的關系;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政府要簡政放權為經濟減負,市場要增強活力且規則公平,發揮優勝劣汰的正常功能,清理僵屍企業,淘汰落後產能,形成新的產業,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要統籌兼顧,處理好穩增長與調結構協調推進的關系,將適度需求管理與倚重供給側改革協調推進,協調好擴大總需求與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的關系,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提高投資有效性,加快培育新的發展動能,改造提升傳統比較優勢以形成先發優勢,形成持續發展動力。簡而言之,就是宏觀政策要穩、產業政策要准、微觀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實、社會政策要托底,這五大政策支柱協調推進。
三是從綠色理念來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目標針對經濟結構性問題,其實質是通過改革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實現可持續發展。而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就是要以最小的能源資源消耗和環境破壞取得最大的產出效益,是綠色發展理念的有效實現方式。遵循綠色發展理念,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通過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強化對低端供給側發展的約束;建立供給側生態、環境、資源管理機制,加大綠色環保信息披露力度,讓資源過度使用、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的責任人承擔相應成本,更多運用市場手段推動綠色生產。因而,以綠色發展理念為引領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行低碳循環和減量化的經濟發展方式,形成綠色、低碳、環保的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尋求滿足人類需求無限性與資源、環境、生態供給可持續性的最佳結合點,有利於矯正生態環境資源的扭曲配置,提高資本、勞動等要素的配置效率,消化過剩產能,形成供給與需求的良性循環。
四是從開放理念來看。以開放理念為引領,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要遵循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和公共產品供給,營造良好的經濟發展生態,構建改革發展新格局;健全同國際貿易、投資規則相適應的體制機制,加快形成我國經濟與世界經濟深度融合互利共贏的供給制度體系,促進高水平的雙向開放;按照「一帶一路」戰略部署,逐步構築立足周邊、輻射「一帶一路」、面向全球高標準的自由貿易區網路,提高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的供給能力;在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中拓展戰略發展空間,優化提升我國在國際產業分工中的地位,促進產業邁向中高端水平,全面提升我國產品、技術、標准、服務的供給水平,形成先發優勢和競爭優勢;通過以外推內,以大開放促進深化改革,將開放區域、開放領域率先探索的可復制與可推廣的經驗與制度體系,擴展到其他區域和領域,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向深入。
五是從共享理念來看。共享理念要求發展必須是可持續的,共享發展不僅有利於促進社會和諧與公平正義,在經濟新常態下更有利於調動各方面積極性,形成供給側與需求側的良性循環和動態平衡,從而進一步解放生產力,釋放潛在消費能力,增強經濟活力,促進經濟發展動力轉換。以共享理念為引領,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要變革完善制度,更加註重製度供給公平,健全分配製度和社會保障制度,通過更有效的制度安排,強化共享機制,分享經濟社會發展的物質成果、文化成果和社會服務成果;就要強化改革的公平共享價值導向,確保競爭機會均等、競爭過程公平,實現制度性包容與共享,提升公共服務供給水平,實現公共服務一體化和均等化,提高全體公民公平公正地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的水平,提升發展的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續性。

H. 供給側改革到底是怎麼回事

一、供給側改革:

所謂供給側改革是指從供給側入手的改革。與需求管理政策相比,供給側改革具有如下三個特點:

1、供給側改革強調發揮企業和創業者作為市場主體的作用,而需求管理政策主要強調政府宏觀調控的作用;

2、供給側改革強調解決中長期健康和可持續發展問題,而需求管理政策更多強調解決短期經濟波動問題;

3、供給側改革強調制度的變革與完善,而需求管理政策主要強調短期的政策調整。

二、改革涉及的重點領域:

供給側改革的實質是:

一則形成新主體,即要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發揮企業、企業家、創業者等在經濟發展的主導作用,同時要簡政放權,轉變政府職能,約束政府的「有形之手」,正確發揮政府的作用;

二則培育新動力,即通過全面改革培育新的增長動力,通過全面創新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通過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來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

三則發展新產業,即一方面要尊重和順應經濟規律、市場規律,及時淘汰產能過剩和僵屍企業等,讓市場及時出清,避免資源浪費,及時化解經濟泡沫,避免系統性風險,另一方面要大力發展新產業、新技術、新業態等。

供給側改革的重點領域如下:

要大力推進市場取向的改革,更加重視「供給側」調整,加快淘汰僵屍企業,有效化解過剩產能,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不斷提高全要素生產率。要把增強企業活力放在突出位置,堅持基本經濟制度,引導好社會心理預期,重視產權保護和知識產權保護,完善商業法制,切實發揮企業家重要作用,著力營造扶商、安商、惠商的良好市場環境。這意味著,在產業層面,淘汰僵屍企業,化解過剩產能,激發企業活力,將是「供給側改革」的重點領域。

三、改革成效的決定因素:

制度因素、組織創新能力能否突破束縛,決定著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空間,也決定著「供給側改革」的成效。

事實上,在制度因素方面,能否改進供給是現在面臨的一大問題。比如,在人口紅利衰減的趨勢形成後,應當制訂什麼樣的人口政策保證充足和更高素質的人力資本供給;在中小企業天然缺乏高等級信用的情況下,應當制訂什麼樣的金融政策讓中小企業得到資金供給;在放寬房地產市場調控的預期中,應當制訂什麼樣的政策既能讓房地產行業發揮經濟引領作用,又避免形成過大價格泡沫。

這些問題都是老問題,但一直沒有明確的解決方案。調控歷史表明,跳出「一管就死、一放就亂」的怪圈,必須跳出短期利弊的思維視野,從長遠利益考量,讓制度因素與經濟增長的長遠目標相匹配。讓「供給側改革」達到預期效果,制度供給的創新是最重要的前提。

此外,組織能力的優化對供給側改革也起著重要作用。目前已經推進或正在部署的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商事制度改革、國企改革等,既涉及政府組織,也涉及政府資金主導的大型企業組織,這些都屬於組織能力優化的新探索。當前,大量微型組織生存發展困難較多,優化這些組織的能力,為其提供寬裕的市場進入空間,通過減稅等措施減輕其壓力是當務之急。如此才能提高其生存能力,創造鼓勵創新的應有環境。

中國經濟增速繼續放緩的原因,很重要的一條就是供給側已經越來越不適應市場需求的變化。供給側改革的目的是側重於企業微觀機制的重構,提高要素和資源優化配置,進而提高經濟效率。當前迫切需要進行的供給側改革包括三方面:

1、建立有效的過剩產能退出機制,減少「僵屍」企業,讓資源要素重新流動起來。

2、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和混合所有制改革。特別是鋼鐵、石化、有色、建材、煤炭等上游產業,大部分都是國有企業,必須及時有效地推進國有企業改革;

3、建立企業家激勵機制,加強產權保護,營造一個企業家能夠有創新、創業激情的激勵機制和環境。

供給側的改革是一個中長期定位,需求側的調整是一個短期定位。如果沒有短期定位,中長期定位也會失准。供給側改革的同時,不能放鬆需求側的調整。供給側改革,特別是在存量退出的進程中將產生大量的外溢效應,引發總量性的需求不足和結構性的蕭條。這些現象一旦出現就需要全面啟動需求側管理。

進行供給側改革,必須加快推進新一輪財稅、金融等配套改革。經濟繼續低迷,決定了未來一個周期將以擴張性的經濟政策為主,擴張性的經濟政策要麼減收,要麼增支。因此不管是從發展的角度講,還是從改革的角度講,本輪調整都存在著大量的減稅空間。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發力,應該是一系列改革舉措整體發力,包括鼓勵創新創業的改革舉措,推進市民化為核心的城鎮化,促進產業結構升級優化,實施減稅降費和大規模減少行政審批,積極推進新一輪財稅、金融等配套改革。

I. 如何藉助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產業發展措施

在發展進入新常態的大背景下,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就是要把改善供給結構作為主攻方向,充分發揮市場在調節供給結構方面的決定性作用,以改善和提高民生為出發點,圍繞未來居民消費需求結構的趨勢變化,藉助於體制改革、機制創新、市場開放等相關措施,淘汰落後產能,構建能夠滿足新消費結構的產品和現代服務供給體系,形成有效供給。要從產業供給側發力,突出「因企施策」優化產能結構,全面降低供給側綜合成本,減輕企業稅費負擔,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實施「一業一策」補產業短板,圍繞產業定位,加大產業鏈招商,提升區域競爭力,支持企業適應消費升級趨勢,提高供給質量。
要發揮創新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的核心作用,以「新產業、新技術、新平台、新業態、新模式」為抓手,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建立開放式協同創新機制,推動創新要素開放共享和雙創資源在更大范圍的部署,提升創新活動效率,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營造良好的創新和市場競爭環境。企業要從供給端入手打造支撐發展的新機制,加強需求側管理,實現適銷對路和供需平衡,通過創新帶動工藝和技術不斷升級。新聞媒體要創新宣傳,創新運用供給側改革的理念,發揮供給端必須具備的引領力和影響力,來宣傳社會經濟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理論與實踐,堅持內容制勝,增強宣傳的針對性,提升引導新聞輿論工作的能力。要加快體裁、形式、方法、手段、業態、體制、機制創新,推進媒體融合,著力打造新型主流媒體,構建新的輿論引導格局,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營造良好輿論氛圍。

J.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1、調整完善人口政策,夯實供給基礎

人口增長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一直以來是經濟學的核心問題。「勞動是財富之父,土地是財富之母。」威廉·配第的這一論述,第一次從經濟的角度,概括了人口與經濟的關系。

人口既是需求基礎,也是供給基礎。就當下中國供給側改革的經濟決策而言,調整和完善人口政策,是夯實供給基礎的關鍵,是奠定中國經濟調整轉型和發展進步基礎的關鍵。

2、推進土地制度改革,釋放供給活力

合理的土地制度安排對於激勵生產要素和公共產品供給,釋放供給活力,促進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發揮著重要的微觀管理和宏觀調控功能。

2015年以來,我國城鎮面臨著日益嚴峻的去庫存化和「後土地財政」的壓力和挑戰,農村則開始進入三權分置改革和集體建設用地、宅基地的試點階段,推動城鄉土地制度改革的合力基本形成,長期滯後的土地制度改革有望加速推進。

3、加快金融體制改革,解除金融抑制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金融市場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由單一到多元,不斷發展壯大。20世紀80年代,我國金融改革的主要內容以引進市場經濟金融體系的基本結構為主。

90年代上半期和中期以建立符合市場經濟需要的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基本框架為主。2002—2008年進入以健康化、規范化和專業化為特徵的金融改革與發展新時期。

當前,我國金融正處於市場化、國際化和多元化的階段,面臨著比以往更加復雜的局面。從國內來看,金融作為最重要的要素市場之一,由於改革不到位,存在著比較明顯的金融抑制,需要加以改革。



4、實施創新驅動戰略,開辟供給空間

中國經濟多年來的高速增長很大程度上得益於要素驅動和投資驅動,但是,經濟進入新常態後,要素紅利漸行漸遠,投資驅動風光不再。

「十三五」時期中國要繼續發揮經濟巨大潛能和強大優勢,必須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定不移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加快培育形成新的增長動力。

5、深化簡政放權改革,促進供給質量

新制度經濟學認為,制度與勞動力、土地、資本、科技創新一樣,是經濟增長的要素之一。對世界歷史橫、縱兩個方面的考察也表明,制度的內涵與制度質量是影響甚至決定一國經濟長期績效最重要的因素

6、構建社會服務體系,推進配套改革

供給側改革的最終目的是要增進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益,提高區域、產業、制度、產品等多個方面的競爭力。要實現這個目標,除了上述五大要素改革,還需要若干配套改革。構建社會普遍服務體系,即為其中之一。

(10)供給側改革工業領域推進哪些擴展閱讀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創新發展,同西方經濟學的供給學派根本不是一回事。

它既強調供給又關注需求,既突出發展社會生產力又注重完善生產關系,既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又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既著眼當前又立足長遠,既包括改善商品和服務供給又包括改善體制機制和制度供給,強調用改革的辦法解決供給側結構性矛盾。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體現,歸根結底是要使我國供給能力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從而實現社會主義生產目的。

閱讀全文

與供給側改革工業領域推進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奧迪a6l儀表骨架怎麼拆 瀏覽:741
寶馬mini空調哪個位置容易漏氣 瀏覽:372
汽車濾清器最通暢是哪個牌子 瀏覽:79
汽車如何到8000轉 瀏覽:552
寶馬前面的兩個燈都是什麼燈 瀏覽:404
汽車座椅歪了怎麼辦 瀏覽:598
奧迪a6c7怎麼轉向學習 瀏覽:642
a3l奧迪2021款多少錢黑色 瀏覽:126
寶馬7系馬牌輪胎是什麼型號 瀏覽:846
賓士gla200落價多少 瀏覽:337
錦州工業閥門都有哪些 瀏覽:800
汽車有點怠速怎麼回事 瀏覽:588
單開門汽車有哪些品牌 瀏覽:864
萍鄉賓士怎麼使用 瀏覽:399
臨沂賓士哪裡買最便宜 瀏覽:531
法國以什麼工業 瀏覽:666
大興汽車美容中心在哪裡 瀏覽:619
賓士ccoupe18款二手多少 瀏覽:798
儀征工業區怎麼樣 瀏覽:669
汽車購置稅有多少錢 瀏覽: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