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論述新工業革命帶來的變化有哪些
對生產力的影響:工業革命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迅速發展,使商品經濟最終取代了自然經濟,手工工場過渡到大機器生產的工廠,這是生產力的巨大飛躍。
② 兩次工業革命帶來的影響
(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影響:
1.工業革命大大提高了勞動效率,極大的促進了資本主義發展;
2.工業引起了生產方式的轉變,工業生產進入大工廠生產時期;
3.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鞏固了資本主義各國的統治基礎;
4.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間的聯系,改變了世界的面貌,確立了資產階級對世界的統治;
5.工業革命傳播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生產方式;
6.西方殖民掠奪加強,殖民地人民更加貧困,使東方從屬於西方;
7.英國成為「世界工廠」,掌握了世界經濟霸主地位;
8.引起社會結構的重大變革,使社會日益分裂為兩大對立階級——工業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
9.自由主義取代了重商主義,資本世界市場的初步形成;
10.促進近代城市的興起,城市進程加快,人口迅速增長,人們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發生改變。
第二次工業革命對世界的影響:
1、經濟層面:
(1)促進生產力發展,資本主義經濟的迅速發展;
(2)壟斷與壟斷組織形成,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帝國主義階段;
(3)產業布局發生變化汽車製造業,化學工業等興起;
(4)生產管理制度發生變化;
(5)世界經濟格局發生變化,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形成;
2、政治層面:
(1)資本主義制度完善,形成比較健全的以代議制民主、政黨政治和公民自由為特徵資本主義政治模式;
(2)工人階級進一步壯大,促進了工人運動和社會主義運動的新發展和列寧主義誕生;
(3)各大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帝國主義階段,開始對外擴張,瓜分世界殖民地;
(4)各國民族解放運動此起彼伏;
3、社會層面:
(1)改善日常生活,尤其在衣和行方面;
(2)思想觀念發生改變,現代化的思想體系逐步形成。
第一次工業革命:
第一次工業革命,又稱產業革命,發源於英國,是指資本主義生產完成了從工場手工業向機器大工業過渡的階段。工業革命是以機器生產取代人工生產,以大規模工廠化生產取代個體工場手工生產的一場技術革命。由於以蒸汽機的發明及運用成為了這個時代的標志,因此歷史學家稱這個時代為「蒸汽時代」。
第二次工業革命:
第二次工業革命,起於19世紀七十年代,以電力和內燃機的使用為主要標志,這一時期,科學技術的發展突飛猛進,各種新技術、新發明層出不窮,並被迅速應用於工業生產,大大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又稱為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當時,科學技術的突出發展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即電力的廣泛應用、內燃機和新交通工具的創制、新通訊手段的發明和化學工業的建立,第二次科技革命人類跨入了電氣時代。19世紀七八十年代,以煤氣和汽油為燃料的內燃機相繼誕生,90年代柴油機創製成功。內燃機的發明解決了交通工具的發動機問題,還推動了石油開采業的發展和石油化工工業的產生。(導致了列強開始爭奪石油。)
③ 工業革命給人類帶來了什麼影響
1、 第一次工業革命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鞏固了資本主義各國的統治地位。隨著資產階級力量的日益壯大,他們希望進一步加強自身的經濟和政治地位。
2、 第一次工業革命要求進一步解除封建壓迫,實行自由經營,自由競爭和自由貿易。資產階級通過革命和改革,逐漸建立第一次工業革命鞏固自己的統治。
3、 第一次工業革命引起了社會的重大變革,是社會日益分裂成為兩大對抗階級即工業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無產階級辛勤勞動,直接創造財富,卻相對日益貧困,他們為了改善自己的處境,同時在和資產階級進行斗爭,工人運動興起。工業革命還促進了近代城市化的興起。
工業革命對19世紀科學發展及社會變遷產生了極為重要的影響,以前的科學研究很少用於工業生產,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壯大,工程師與科學家的界限越來越小,更多的工程師埋頭做科學研究。
以前的科學家多是貴族或富人的子弟,現在則有許多來自工業發達地區和工人階級的子弟成為了科學家。他們更加對化學和電學感興趣,這也促進了這些學科的發展。
由於圈地運動和農業技術的改良導致鄉村許多剩餘的人口大舉移入都市,歐洲主導的資本主義經濟的世界大規模貿易,使得城市和工廠能夠吸收這些大量人口,由此造成了都市化的現象及都會區的出現;都會化的生活,讓知識與資訊溝通更為便利。而工業化使得出現現代化的交通工具,出行更加便利,使得人們更加見多識廣。
在商品經濟下利己的生活習慣里,於是人們的思想發生了許多改變,更多人追求個人的幸福,而非來世的幸福或集體的利益。
也因為自由經濟主義的興起,世界大規模自由貿易導致出現了一個新富階層,再加上人們思想上的變化,進而使得更多的人,當時主要是中產階級對民主政治的參與的興趣,由此導致歐洲各國選舉權與被選舉權,不斷擴大到社會上更多的人群中。
大量工廠的成立,工人悲慘的生活及工作環境也逐漸為人重視,許多的慈善機構於是成立,主張以社會福利制度改善窮人生活,也免費提供糧食及住所。由於資本主義的周期性經濟危機,也由於當時沒有任何政府提供的保障,許多工人在因經濟危機而失業的情況下過著食不果腹的生活。
在正常的經濟環境里,生產環境也十分惡劣收入也很微薄,這些有限的社會福利並沒有多大程度上改善工人的狀況,由此導致勞資雙方也就是所謂資產階級與工人階級的對立。如1811年,一個名叫盧德的英國工人搗毀機器,從而引發了反對機械化的盧德運動。
馬克思為首的左派學說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下產生,衍生出了共產主義的思想,對日後的人類社會影響甚鉅,有正面也有負面。不過也由於工業革命,才可能產生大量的工人,而農業社會中則不會出現這種情況。
工人階級在歐洲一些國家如英國,通過與資方的有限的斗爭以及恰當的妥協,而不是馬克思主義學說鼓勵的徹底斗爭與破壞,為自己爭取到了更多的利益,同時對社會經濟的破壞也不那麼大。
改善了自己的生活環境,不讓物質的大量富餘和人民的相對貧困,使社會矛盾加劇,革命思潮洶涌,英國等國通過改革實行「民主」,後來歐洲社會的穩定進步。
工業革命時期嚴酷的經濟環境造成了當時人類平均身高的降低,人類的平均身高並非是一成不變的,科學界普遍認為6000年前農業社會的形成與漁獵的生活方式被農耕取代,造成了人類平均身高的下降,土耳其境內8000年前遺跡所留下的屍骨平均身高超過今日土耳其的平均身高。
英國牛津大學里查德教授在分析了幾千具從丹麥、瑞典、挪威、英國和冰島挖掘出來的古代人類男性的遺骨後發現,人類成年男性平均身高在中世紀期間的公元9世紀到12世紀之間到達了一個自10萬年前現代智人誕生以來到20世紀中期前的平均最大值,平均身高為1.73米,然後逐漸變矮變低。
到了工業革命前夕的18世紀和19世紀,歐洲成年男性平均身高降低到1.67米,比9世紀到12世紀間減小了6厘米之多。
一直到了20世紀中期,人類男性平均身高才重新恢復達到9世紀到12世紀的最大值。羅馬帝國時期的遺址赫庫蘭尼姆城(在今土耳其境內)前後共出土了近二百餘具遺骸,美國史密森大學物理考古學家薩拉·比西爾對他們進行了深入細致的研究,了解到古羅馬男子一般身高一點七米,女子一點五五米」。
從1920年開始,特別是從20世紀中期以後,人類平均身高迅速增長,歐洲成年男子平均身高從167厘米增長到177厘米,其中比利時成年男子的平均身高從1920年的166厘米增長到1970年的174厘米,丹麥則從169厘米增加到178厘米。
(3)新工業革命將帶來哪些影響擴展閱讀:
生產制度的變革
航海時代的殖民公司制度逐漸成熟,並擴及到其他行業,資金的積聚及新機器的發明也是引發工業革命的其中兩個主要原因。18世紀時,歐洲本土的貿易發展蓬勃,使商人累積了大量財富。為了獲得更豐厚的利潤,他們便致力投資開設工廠、購置原料和發明新機器。
加上隨著各類型機器的發明及應用,舊有以人力為主的生產工序逐漸被由蒸汽推動的機器取代。生產工序的機械化,提高了工農業的產量。結合以上的種種原因,就成就了工業革命的輝煌。
④ 工業革命對社會的有什麼影響
1.生產力
工業革命大幅度地提高了社會生產力,豐富了人們的物質生活,提高了人們的生產水平,鞏固了資本主義各國的統治。最先完成工業革命的英國被稱為「世界工廠」,倫敦成為世界金融和貿易中心。1851年,英國舉辦了第一屆世界博覽會。
2.城市化
工業革命加快了城市化進程。工廠逐漸集中,形成了許多工業城市。越來越多的農村人口進入城市,城市在國家社會經濟生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同時影響社會習俗的變化。
從人類生產方式看工業革命後,工業文明逐漸取代農業文明。工業文明的出現,又引發了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出現了城市化的浪潮。可以引導學生探究比較工業文明與農業文明的不同特點,城市化帶來的效益和問題,進而理解人類社會進步中的代價與陣痛,滲透社會和諧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3.社會關系
工業革命引起了社會結構的兩大變革,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成為社會的兩大階級。隨著工業資產階級經濟實力的增長,他們要求獲得更多政治權利。
4.生產組織形式
工廠製取代手工工場。工業革命開始後,工人相對集中、分工明確、紀律嚴格、使用機器大生產的工廠成為工業生產的主要組織形式。
5.思想文化
工業革命促進了科學、教育事業的發展和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工業革命開始後,需要許多新式人才,如工程設計、機器製造、機器修理、工廠管理等,而這些新人才都需具備科學知識,以及專門的技術訓練等。
歐美各國逐漸加強科技的研究和教育。法國在1747年設立了一個專門研究建築橋梁的工程專科學校,後來各國紛紛仿效,設立各種工程學校,或在大學里添設專門的工程課程,進而發展為工學院,科技教育發達起來。
6.世界格局
加快了殖民擴張和殖民掠奪的步伐,使東方從屬於西方;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生產方式傳播到世界各地,推動了世界工業化的進程和世界市場的形成。
對外推行「炮艦政策」,用堅船利炮打開了其他民族國家緊閉的大門,強制推行自由貿易,迫使全世界為英國商品打開門戶。工業革命結束了民族地域性歷史,實現了從民族歷史向世界歷史的轉變。
7.經濟思想
要求自由經營、自由競爭和自由貿易的自由放任政策取代「重商主義」。
1776年,亞當·斯密發表《國富論》,系統地闡述了自由主義經濟理論,主張減少政府在經濟事物中的操控,讓市場機制發揮調節資源的作用。
1852年,英國議會發表聲明,宣稱自由貿易是英國的國策。進行法制化建設,廢除阻礙經濟發展的一系列舊法令,建立社會福利制度,維護資本主義自由貿易、自由競爭和自由生產的原則。
8.經濟結構
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相對減少,工業逐漸取代農業成為國民經濟中佔主導地位的產業部門,工業資本取代商業資本開始佔主導地位。大部分勞動力從農業生產中擺脫出來,轉入工業生產。然後相當多的勞動力又因機器的使用而直接從生產中被排擠出來,為第三產業的發展准備了條件。
9.消極影響
環境污染、資源枯竭、工人遭受剝削日益嚴重。
10.對中國的影響
歐美列強發動兩次鴉片戰爭,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成為西方國家的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並推動中國近代工業產生。
第一次工業革命不僅是一次技術改革,更是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以蒸汽機作為動力機被廣泛使用為標志。
哈格里夫斯發明了「珍妮紡織機」;瓦特改良型蒸汽機的投入使用,人類社會由此進入了「蒸汽時代」;英國人史蒂芬孫發明了「蒸汽機車」,他親自駕駛著一列托有34節小車廂的火車試車成功,從此人類的交通運輸頁進入一個以蒸汽為動力的時代;
英國的大機器生產基本上取代了傳統的工廠手工業,工業革命基本完成,所以英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國家,稱為日不落帝國。
第二次工業革命人類進入了「電氣時代」。
1866年,德國人西門子製成了發電機;到70年年代,實際可用的發電機問世;19世紀七八十年代,以煤氣和汽油為燃料的內燃機相繼誕生,90年代柴油機創製成功,內燃汽車、遠洋輪船、飛機等得到了迅速發展;電器開始用於代替機器,成為補充和取代以蒸汽機為動力的新能源。
隨後,電燈、電車、電影放映機相繼問世,人類進入了「電氣時代」;19世紀70年代,美國人貝爾發明了電話,90年代義大利人馬可尼試驗無線電報取得了成功,都為迅速傳遞信息提供了方便。世界各國的經濟、政治和文化聯系進一步加強。
⑤ 工業革命的原因、影響、意義及啟示
原因:
1,18世紀時英國的工場手工業的生產已經不能滿足市場的需要。
2,資產階級統治在英國確立,為英國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奠定了基礎。
3,英國資產階級統治一方面積極發展海外貿易,進行殖民統治,積累了豐富的資本,擴展了廣闊的海外市場和最廉價的原料產地。
4,進一步推行「圈地運動」,獲得了大量的廉價勞動力,蓬勃發展的工場手工業,積累了豐富的生產技術知識,增加了產量,但還是無法滿足不斷擴大市場需要,於是,一場生產手段的革命呼之欲出。
影響:
1,提高了生產力,鞏固了資本主義各國的統治地位。隨著資產階級力量的日益壯大,他們希望進一步加強自身的經濟和政治地位。
2,要求進一步解除封建壓迫,實行自由經營,自由競爭和自由貿易。
3,生產組織形式發生變化,機器為主的工廠製取代了手工工場。
4,引起社會結構的改變,出現工業資產階級與工業無產階級,引發新的社會問題。
意義:
1,工業革命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鞏固了資本主義各國的統治。
2,工業革命引起了社會結構的重大變革,使社會日益分裂為兩大對立階級-工業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
3,工業革命還促進了近代城市的興起。
4,工業革命大大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間的聯系,改變了世界的面貌,最終確立了資產階級對世界的統治。
5,率先完成了工業革命的英國,很快成為世界霸主,奴役當地人民,加劇了當地的貧困落後,是東方從屬西方
6,同時,他們也在客觀上傳播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生產方式,猛烈沖擊著舊思想和舊制度。
啟示:
發展經濟必須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促進社會的共同富裕;在經濟發展過程中要注意對自然環境的保護。
(5)新工業革命將帶來哪些影響擴展閱讀
工業革命的重大發明:
1,飛梭。
飛梭實際上是安裝在滑槽里帶有小輪的梭子,滑槽兩端裝上彈簧,使梭子可以極快地來回穿行。所以飛梭的發明使織布速度變快。它大大提高了織布效率。
飛梭於1733年被鍾表匠約翰·凱伊發明,大大提高了織布效率,也刺激了對棉紗的需求。
2,珍妮機。
18世紀中期,大英帝國商品越來越多地銷往海外,手工工場的生產技術供應不足。為了提高產量,人們想方設法改進生產技術。在棉紡織部門,人們先是發明了一種叫飛梭的織布工具,大大加快了織布的速度,也刺激了對棉紗的需求。
18世紀60年代,織布工詹姆士·哈格里夫斯發明了「珍妮機(Spinning Jenny)」的手搖紡紗機。「珍妮機」一次可以紡出許多根棉線,極大地提高了生產率。
3,蒸汽機車。
利用蒸汽機,把燃料(一般用煤)的化學能變成熱能,再變成機械能,而使機車運行的一種火車機車。1814年,英國人喬治·斯蒂芬森發明了第一台蒸汽機車,從此開始,人類加快了進入工業時代的腳步,蒸汽機車成為這個時代文化和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和關鍵工具。
⑥ 工業革命帶來了哪些深遠影響
1、工業革命引起生產組織形式的變化,使用機器為主的工廠製取代了手工工場。
2、工業革命帶來了城市化和人口向城市的轉移。
3、工業革命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和思想觀念帶來了巨大的變化。
4、但是,工業化和城市化也產生了新的社會問題。比如:貧富分化,城市人口膨脹,住房擁擠,環境污染等弊端。
5、工業革命同時引起社會結構的改變。
6、從根本上說,後來出現的波瀾壯闊的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正是工業革命的直接產物。
7、生產力飛躍
8、出現了兩大直接對立的階級:工業資產階級與工業無產階級。
9、如同農業革命一樣,工業革命也引起了人類社會的第二次大變遷。
工業革命使人類跨入了機器時代,帶來了生產力的巨大發展,以及社會階級結構的變化,形成了近代工業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兩大對立階級。拉大了東西方社會進步的距離,完成了工業革命的西方國家,打開了亞、非、拉落後國家的大門,把整個世界納入了資本主義的商品經濟體系。
⑦ 工業革命有哪些影響
工業革命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四個大方面:
1、對生產方式的影響:
①工業革命大大提高了勞動效率,使產品價值與勞動價值的比大幅增加。
②工業革命大大提高了勞動強度和勞動時間,並使勞動日益單一化。
③引起了手工工場工業向工廠工業的轉變。
④開創了製造大機器的時代。
2、對世界格局的影響:
①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鞏固了資本主義各國的統治基礎。
②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間的聯系,改變了世界的面貌,確立了資產階級對世界的統治。
③客觀上傳播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生產方式,猛烈沖擊著殖民地的舊制度、舊思想。
④西方殖民掠奪加強,殖民地人民更加貧困,艱難,使東方從屬於西方。
⑤英國成為「世界工廠」,掌握了世界經濟霸主地位。
⑥標志世界市場的初步形成。
⑧ 工業革命的影響
工業革命的影響:
1、工業革命引起生產組織形式的變化,使用機器為主的工廠製取代了手工工場。
2、工業革命帶來了城市化和人口向城市的轉移。
3、工業化和城市化也產生了新的社會問題。比如貧富分化,城市人口膨脹,住房擁擠,環境污染等弊端。
4、工業革命使人感覺「人定勝天」,各種物質對人思想的沖擊很大。
5、工業革命的大工業物質化,社會矛盾對立,導致了馬克思主義的產生。
6、物質的大量富餘和人民的相對貧困,使社會矛盾加劇,革命思潮洶涌,英國等國通過改革實行「民主」,使近代國家體制真正產生。
7、工業化國家的民眾日益分為資產階級和工人階級。
8、英國因為工業革命更加強大,法國因為工業革命也在歐洲保持地位,普魯士更加強盛,奧地利、俄羅斯、西班牙則日益衰落。
9、工業發展使二氧化碳,氟利昂,一氧化碳排放量急劇增加。
10、增加生產用地,使大量動物瀕臨或已經滅絕,生物鏈遭到破壞。
(8)新工業革命將帶來哪些影響擴展閱讀:
人類史上的三次工業革命
1、第一次工業革命
工業革命又叫產業革命,是指資本主義由工場手工業過渡到大機器生產,它在生產領域和社會關繫上引起了根本性變化,18世紀60年代首先發生在英國,是從發明和使用機器開始的,到19世紀上半期,機器本身也用機器來生產,標志著工業革命的完成,英國之後,法、美等歐美各國也相繼進行了工業革命。
2、第二次工業革命
第二次工業革命是指19世紀中期,歐洲國家和美國、日本的資產階級革命或改革的完成,促進了經濟的發展。19世紀60年代後期,開始第二次工業革命。人類進入了「電氣時代」。
第二次工業革命極大地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對人類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軍事,科技和生產力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資本主義生產的社會化大大加強,壟斷組織應運而生。
3、第三次科技革命
20世紀四五十年代以來,在原子能、電子計算機、徽電子技術、航天技術、分子生物學和遺傳工程等領域取得的重大突破,標志著的科學技術的到來,這次科學技術在人類歷史上被稱為第三次技術革命。
參考資料:網路-工業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