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熟悉沙坪壩的來,,急求!!!
2006年沙坪壩區人口概況
[ [統計局] 轉帖自:本站原創 點擊數:115 文章錄入:統計局 ]
2006年末,全區戶籍人口為74.6萬人,比上年增加0.7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54.2萬人,比上年增加近1萬人,人口總戶數達到24.2萬戶。根據重慶市1%人口抽樣調查數據推算,重慶市統計局評審公布沙坪壩區年末常住人口87.7萬人,比上年增加1.4萬人。
就業和再就業工作進展順利。初步核算,年末全區從業人數44.4萬人,比上年增加1.5萬人。其中,城鎮從業人員32.9萬人,比上年增加1.6萬人。截至2006年底,全區新增就業崗位12234個,指導幫助下崗職工和城鎮登記失業人員8511人實現就業和再就業,安置「4050」人員3315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2.38%,組織再就業培訓6346人。年內消除「零就業家庭」現象,幫助「零就業家庭」成員中至少一人實現再就業。
全區總人口646826人,其中農業人口222117人,占總人口34.33%,非農業人口424709人,占總人口65.67%,區域內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550人。全區國民生產總值70.2億元,工農業總產值128.93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3.5億元。財政收入1.6434億元,是重慶市經濟繁榮科教文化比較集中的地區之一。 區內現有重慶大學等大專院校9所,電視大學、職工大學10 多所,中專、中小學校等達300多所,全市三分之一的科研機構集中在區境內,科技工作者達5萬多人,是重慶市的科技文化大區。沙坪壩區經過解放後50年的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區內民營企業和鄉鎮企業異軍突起,我區的工業已成為重慶市重要的工業區,擁有企業近2千多家,其中重慶嘉陵(集團)公司、重慶特殊鋼(集團)公司、重慶農化集團等大中型企業50多家,有汽車、摩托車、冶金、紡織等30多個門類,全區實際工業總產值122.23億元。
2商業用房:
據調查,由於受各區的經濟狀況等因素影響,沙坪壩區一帶人流量大,經商者較多,所以出租房的價格也最高:一套五十平方米左右的房子,平均價格在550元左右;一套一百平方米左右的房子,平均價格在1100元左右。
3商貿流通
經過2003年以來的培育,沙區連鎖店在2004年已超過600個,銷售總額17.9億元,佔全區社零總額的28%;上億元的專業市場,由4個增加到10個,銷售額上億元的商貿骨幹企業由9個增加到14個,全區億元市場實現銷售總額達到92億元,實現了大商貿企業支撐起大商業的貿易格局。
沙區良好的購物環境和旺盛人氣吸引了新世紀凱瑞商都、立洋百貨、北京華聯等百貨精英;蘇寧、國美、商社電器等電器巨頭;好又多、新世紀、人人樂等知名超市;陶然居、小天鵝、喜悅等上規模的餐飲名店;金凱裝飾城、重慶書城,以全市一流的專業店面目出現在沙區;錦陽數碼城則以全市最大的手機數碼產品專業店打造其「霸主」地位……
2. 重慶gdp2021年總量是多少
2021年全年重慶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7894.02億元。重慶市舉行2021年經濟運行情況新聞發布會。據統計,2021年重慶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7894點02億元,比上年增長百分之8點3,兩年平均增長百分之6點1。
重慶2021gdp排名
重慶的GDP總量也是坐穩了我國城市第五位。前十強中,剩下的五座城市依次為蘇州、成都、杭州、武漢和南京。讓大家津津樂道的是,蘇州作為普通地級市,其經濟規模領先著傳統四大省會。
根據重慶市統計局發布的經濟運行數據,2021年,重慶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7894點02億元,同比增長百分之8點3。分產業來看,重慶的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1922點03億元。
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11184點94億元,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14787點05億元。重慶雖然地處中西部地區,但三產服務業佔比也是輕松達到了百分之53。按照發展趨勢來看,重慶單單從經濟規模來看,確實有望去爭取我國的GDP四強城市。
3. 重慶哪一個區的工業最發達
根據重慶市各區縣公布的2020年工業產值,排在前十位的分別是(排名分先後)渝北區、沙坪壩區、涪陵區、江津區、永川區、九龍坡區、長壽區、合川區、巴南區、江北區。
渝北區是重慶主城九區之一,亦是重慶大都市圈的重要組成部分,還是重慶經濟最發達的城區,2020年,渝北的GDP達到2010億,工業產值為3155億,均位列重慶第一。
4. 重慶支柱產業是哪幾項
重慶市的經濟支柱主要有汽車、電子信息業、裝備製造業、材料工業、能源工業、建築業、金融業。
近幾年來,重慶可謂飛速發展,其GDP總量逐年增長率屢屢衛冕我國省域冠軍。在三次產業發展中,2006-2012年,重慶市是「第二產業增加值>第三產業增加值>第一產業增加值」。
而2013-2015年,重慶市是「第三產業增加值>第二產業增加值>第一產業增加值」。這說明重慶市第三產業(服務業)的發展趨勢良好,其對地區GDP的貢獻率越來越大。
重慶市我國重要的國防科研與生產基地,也是六大老工業基地之一,工業在重慶國民經濟發展中具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是該地區經濟增長的核心動力。
在第二產業中,重慶市汽車摩托車、電子信息業、裝備製造業、材料工業以及能源工業等產業增加值佔比較高。以2011~2015年為例,重慶市第二產業部分產業總產值變化趨勢詳見下圖。
(4)重慶各門類分別工業產值是多少擴展閱讀:
在第三產業中,2006-2007年重慶市是「批發和零售業增加值>建築業增加值>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金融業增加值>房地產業增加值>住宿和餐飲業增加值」;
2008年重慶市是「建築業增加值>批發和零售業增加值>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金融業增加值>房地產業增加值>住宿和餐飲業增加值」;
2009-2014年重慶市是「建築業增加值>批發和零售業增加值>金融業增加值>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房地產業增加值>住宿和餐飲業增加值」;
2015年重慶市是「建築業增加值>金融業增加值>批發和零售業增加值>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房地產業增加值>住宿和餐飲業增加值」。
建築業增加值遙遙領先,逐年上漲,且增長幅度較大;金融業增加值後來者居上,近年來增長趨勢明顯,增長率最大;批發和零售業增加值優勢明顯,但是增長幅度較小;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作為基礎產業,其GDP佔比相對比較穩定。
5. 重慶主城有哪幾個區詳細介紹一下各個區的情況
截至2019年9月底,重慶市主城區包括渝中區、江北區、南岸區、九龍坡區、沙坪壩區、大渡口區、北碚區、渝北區、巴南區等九區。
1、渝中區
位於長江上游地區、重慶大都市區,屬重慶主城九區之一。地處在長江、嘉陵江交匯地帶,由於兩江環抱,形似半島,又名渝中半島。
渝中區作為重慶市政治、經濟、文化以及商貿流通中心,別稱「山城」、「江城」,巴渝文化、抗戰文化以及紅岩精神在此發源。
截至2017年末,渝中區戶籍人口50.8萬人,常住人口65.9萬人。幅員面積23.24平方公里(陸地面積20.08平方公里),下轄11個街道。
2、江北區
地處長江、嘉陵江兩江之北,自西向東呈長條型帶狀分布。1955年,重慶市區劃調整,更名為江北區。 江北區下轄9個街道、3個鎮,幅員面積為220.77平方千米,常住人口88.51萬人(2018年)。
2018年,江北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027.9億元,增長9.0%。第一、二、三產業分別實現增加值1.1億元、258.8億元、768億元。
3、南岸區
處於重慶主城核心區,擁有南坪、江南新城兩個城市副中心。地處長江、嘉陵江交匯處的長江南岸,西部、北部臨長江,與九龍坡區、渝中區、江北區隔江相望,東部、南部與巴南區接壤。
至2017年,管理8個街道、7個鎮,幅員面積263.09平方公里;戶籍人口為71.3萬人,常住人口為89.1萬人,地區生產總值(GDP)為791.6億。
4、九龍坡區
地處重慶市西南部,是長江和嘉陵江環抱的重慶渝中半島的重要組成部分。九龍坡下轄8街11鎮,幅員面積431.86平方公里。
至2017年,九龍坡區常住人口為121.51萬人;2017年,地區生產總值為1130.44億元。
5、沙坪壩區
位於重慶市西南部,自周朝巴國屬地起,已有3000餘年的歷史,融巴渝文化、沙磁文化、抗戰文化、紅岩文化於一爐,是紅岩精神的重要發祥地;是重慶市科教文化區,重慶大學城位於沙坪壩區西部。
至2019年8月,沙坪壩區轄20個街道、6個鎮;總面積396.2平方公里。2017年末,戶籍人口為83.2萬人;2017年,沙坪壩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860.2億元。
6、大渡口區
地處重慶市西南部,是重慶都市圈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重慶市中心城區十二個組團之一,於1965年建區。
大渡口區東臨巴南區,南界江津區,西、北靠九龍坡區。至2017年末,大渡口區下轄5街3鎮,面積102.8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4萬。
7、北碚區
位於重慶主城區西北方向,東接渝北區,南連沙坪壩區,西接璧山區,北鄰合川區,幅員面積755 k㎡,管轄9個街道、8個鎮,是重慶兩江新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北碚區有118 平方公里被納入重慶兩江新區范圍)。
8、渝北區
地處重慶市西北部,是1994年12月17日經國務院批准,在撤銷原江北縣建制基礎上設立的新區。東鄰長壽區、南與江北區毗鄰,同巴南、南岸、沙坪壩區隔江相望,西連北碚、合川區,北接四川省廣安地區的華鎣市 。
截至2017年,渝北區轄19個街道、11個鎮,常住人口163.23萬人。
9、巴南區
地處重慶市西南部,前身是名邑巴縣,商代時巴人就在此立國建都。1994年12月撤縣建區。截止2017年底,巴南區轄8個街道、14個鎮,幅員面積1834.23平方千米;常住人口為106.72萬人。
2017年,巴南區地區生產總值達到716.6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49.6億元,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327億元,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340億元。三次產業的比例為6.9:45.6:47.5。
6. 重慶工業園區分布情況是什麼
重慶工業園區是各區縣(自治縣、市)結合地域資源優勢和產業特色形成的省級特色工業園區,是重慶市經濟發展、對外開放的重要平台和構建內陸開放高地的重要支撐體系。重慶市除重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重慶經濟技術開發區2個國家級開發區外,現有43個市級特色工業園區。其中,主城及渝西地區26個,渝東北地區11個,渝東南地區6個。到2009年底,全市特色園區實際利用土地面積352.35平方公里。從2003到2010年,我市工業園區經過7年的不斷壯大,整體實力從量的積累發展為質的提升,經濟增長極的作用日益凸顯。在這些工業園區中,重慶榮隆台灣工業園區在國家西部大開發政策背景下,得到西部大開發和招商引資等方面優惠政策、重慶鼓勵外商投資若干政策規定、西部地區鼓勵類產業目錄,為入駐到榮隆台灣工業園區或注冊到榮隆台灣工業園區的企業提供更多的優惠政策。
園區分布
重慶市有特色工業園區30個,批准啟動區和拓展區用地面積63.4平方公里,園區分布為主城區10個,渝西經濟走廊10個,三峽生態經濟區10個。6月30日前,在建的21個園區完成
基礎設施建設投資8.73億元(累計21億元),土地整治7.13平方公里(累計16.86平方公里)。
進展較快的有:九龍園區(九龍坡)、空港園區(渝北)、茶園園區(南岸)、紳鵬園區(銅梁)、港城園區(江北),5個園區上半年完成投資7.33億元(累計11億元),土地整治5平方公里(累計8.6平方公里)。其共同特點是:領導高度重視,管理機構比較健全;資金落實,基礎建設投入力度大;招商引資工作抓得緊。
建設進度一般的有12個園區,完成投資1.3億元,完成土地整治9.7平方公里。進展緩慢或基本未動的有4個園區。
至6月末,21個園區內,累計有313戶企業入駐(在建148個,投產165個),用地6.43平方公里。實現產值30億元,稅收2億元,安置勞動力2.2萬人。預計全年30個園區入駐企業707個,企業投資150億元,佔地27平方公里,實現產值80億元,稅收9.8億元,安置勞動力10萬人。其中九龍等5個建設進度快的園區已累計入駐企業180個,上半年完成產值16.44億元,稅收1刀億元,安置勞動力12萬人;預計全年累計入駐企業210個,完成產值35.2億元,安置勞動力1.7萬人。
7月7日新批准了9個園區:龍水園區(大足區)、正陽園區(黔江區)、涼風婭園區(潼南區)、名山園區(豐都縣)、人和園區(雲陽縣)、朝陽園區(墊江縣)、白鶴園區(開州區)、兩路園區(渝北區第二個)、西彭園區(九龍坡第二個),9個園區規劃面積81.45平方公里,啟動面積15.55平方公里 。
7. 2020年重慶GDP有多少
隨著重慶兩會的召開,2020重慶GDP相關數據正式出爐,根據官方發布的消息,2020年重慶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5002.79億元,突破了2.5萬億,同比增長3.9%。
而在公布的2020年重慶各區縣的GDP數據中,重慶各區縣展現出齊頭並進的增長趨勢,與2019年各區縣的GDP排名相比,基本沒有太大的變化。
璧山區和永川區的優異成績值得肯定,但在重慶所有區縣都在進步的同時,有一個區縣卻在倒退,令游品感到不可思議——這個區說的就是巴南區。
巴南區在2020年的GDP為865.48億元,而2019年的GDP為874.82億元,也就是說,巴南區在2020年的GDP還不如2019年的,作為重慶主城9區的一員,出現這樣的情況實在是讓人想不明白。
8. 渝西地區的渝西工業
永川區:工業產值居渝西地區第二,中央直轄市重慶全域第九,新興工業區,電子信息、紙業、能源發展迅速。工業產值2020年將達2000億。代表有華科事業群、理文紙業、重慶煤工、恆安工業、台川、致伸科技、川揚等。
江津區:工業產值居渝西第一,中央直轄市重慶全域第七,傳統以裝備建材食品工業為主,現在向汽車、電子信息轉變。工業產值2020年將達2500億。代表有華能能源、東風小康、ABB、騰輝地維、玖龍紙業、重齒、國際濰柴、SK、拉法基、中糧、益海嘉里、東方光大、群光電子等。
另合川區(金九建材、希爾安葯業等)、璧山區(奧康、嘉陵工業、筆電配套等)、銅梁區、綦江區(齒輪、能源)、大足區(龍水五金、)雙橋經開區(雙橋重型汽車)工業發展迅猛,在重慶市工業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9. 重慶是不是重工業城市,重工業直的是什麼意思什麼叫重工業
重工業就是大型工廠如電廠,鋼鐵廠,煤礦廠
輕工業就是以衣食住行的工業類型的工廠,去紡織廠,食品加工廠
10. 重慶的經濟
1933年重慶有近代工廠和手工工場415家;截止至1936年,四川同類工廠僅583家,重慶佔四川省廠家總數的71%,資本數、工人數均佔全四川省2/3以上,在四川,乃至西南,重慶仍是工業最集中,最發達的城市;商業在重慶的主導地位,重慶城內有商業行業27個,店鋪字型大小3058家,而同期各類工廠僅400餘家,重慶仍然是西南最大的商貿中心城市。
抗戰初期,1938年的宜昌大撤退,將大量工業企業內遷至重慶。在短時間內,重慶工業企業數猛增到300多家。一時間,在重慶約300平方公里的區域內,僅兵工廠就有17家,聚集了9萬多兵工員工,接續著中國工業的命脈,也撐起了國家和民族救亡圖存的工業脊樑。抗戰時期,全國械彈2/3是「重慶造」,重慶成為以軍火工業為主的重工業城市。 重慶是國家重要的現代製造業基地,現已形成了電子信息、汽車、裝備製造、綜合化工、材料、能源和消費品製造等千億級產業集群。
2015年,全年實現工業增加值5557.52億元,比上年增長10.5%,佔全市地區生產總值的35.4%。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0.8%。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總產值21404.66億元,同比增長12.4%。其中,大中型企業總產值14668.15億元,增長6.3%,占規上工業總產值的68.5%;國有控股企業總產值5415.18億元,增長8.9%,占規上工業總產值的25.3%;高技術製造業總產值4028.40億元,增長12.6%,占規上工業總產值的18.8% 。 金融
截止至1937年,除中央、中國、中國農民銀行重慶分行外,重慶市共有銀行13家(錢庄23家)。1937年8月,原在重慶設有支行的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中國農民銀行三行成立了聯合辦事處。1938年1月10日,交通銀行重慶支行正式開業。中央信託局遷入中央銀行辦公,郵政儲金匯業局於1938年初遷渝,4月在重慶設了重慶分局。改組後的「四聯總處」設在重慶;11月,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中國農民銀行四行的總行或總管理處內遷到渝,中央信託局、郵政儲金匯業局都設在重慶。
1943年底,重慶金融業總資本達到64725.8萬元,是1937年1600萬元的40.45倍。
2015年,全市金融業實現增加值1410.18億元,比上年增長15.4%,佔全市地區生產總值的9.0%。其中,新型金融業企業實現增加值244.14億元,增長62.4%。金融機構資產規模達到4.3萬億元,增長11.6%。
國內貿易
2015年,批發和零售業實現增加值1345.38億元,比上年增長9.2%,佔全市地區生產總值的8.6%;住宿和餐飲業實現增加值355.76億元,增長9.1%,佔全市地區生產總值的2.3%。
交通、郵電和旅遊
2015年,全年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實現增加值761.31億元,比上年增長8.7%,佔全市地區生產總值的4.8%。全市高速公路通車總里程2526公里,路網密度2.96公里/百平方公里。全市鐵路運營里程達到1929公里。軌道交通營運里程202公里,日均客運量173.3萬人次。全年完成貨物運輸10.46億噸,比上年增長7.5%;完成旅客運輸量7.14億人次,增長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