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哥德堡在哪個省
瑞典最大的港口和第二大城市,城市人口80萬。
英文的拼法 Gothenburg
哥德堡位於瑞典西部。這里自古這里就是瑞典和丹麥軍隊爭奪出海口的地方。1619年瑞典國王古斯塔夫阿道夫下令在此興建城市。城市早期居民很多是荷蘭的移民,荷蘭人參與了城市的規劃和建設,如今城市風格如建築、運河道,甚至樹林和花園還保留有荷蘭的印記。隨著丹麥人被戰敗,哥德堡的軍事地位逐步被瑞典重要的商業貿易口岸地位所替代。1731年在此成立的瑞典東印度公司是瑞典最早的國際貿易公司。主要從事對中國和遠東的貿易,商品有絲綢、茶葉和瓷器等。在拿破崙時代法國封鎖了英國對歐洲的貿易,哥德堡成了英國對歐洲大陸貿易的唯一港口,因此非常繁榮。1832年連接瑞典第一大湖和其他內陸湖泊的哥塔運河的開通及連接斯德哥爾摩的鐵路的建成,使哥德堡發展成北歐地區最大的港口。
如今哥德堡是瑞典最繁忙的港口和商業中心。周圍地區已經成為北歐最大的工業區。總部設在這里的國際知名大企業有沃爾沃汽車公司,愛立信公司,SKF軸承,哈蘇相機公司和薩伯愛立信宇航公司等。還是世界上最大的紙漿和新聞紙的交易中心之一。此外展覽中心每年還舉辦很多世界博覽會,著名的有國際旅遊博覽會和秋季的圖書博覽會。
⑵ 丹麥卡倫堡生態工業園區——區域內的循環經濟模式是什麼
丹麥循環經濟的發展主要體現在卡倫堡生態工業園區(圖6.5)的建設和發展上。這種模式可稱之為企業之間的循環經濟運行模式,其要義是把不同的工廠聯結起來,形成共享資源和互換副產品的產業共生組合,使得一家工廠的廢氣、廢熱、廢水、廢渣等成為另一家工廠的原料和能源,這種工業體系被稱之為「工業共生體系」。在這個體系內,各種企業按照生態學中動植物的共生原理建立了一種和諧復雜的互惠互利合作關系,各企業通過貿易方式利用對方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或副產品,作為自己生產中的原料或者替代部分原料。
圖6.5卡倫堡生態工業園區
卡倫堡生態工業園區中的四個核心企業是:火電廠、煉油廠、制葯廠和石膏板生產廠。企業之間通過貿易方式利用對方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或副產品,作為自己生產中的原料或部分替代原材料,這不僅減少了廢物產生量和處理的費用,還產生了很好的經濟效益,使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處於良性循環之中。
卡倫堡生態工業園區示意圖如圖6.6所示。燃煤火電廠位於這個工業生態系統的中心,對熱能進行了多級使用,對副產品和廢物進行了綜合利用。火電廠向煉油廠和制葯廠供應發電過程中產生的蒸汽,使煉油廠和制葯廠獲得了生產所需的熱能;通過地下管道向卡倫堡全鎮居民供熱,由此關閉了鎮上3500座燃燒油渣的爐子,減少了大量的煙塵排放;將除塵脫硫的副產品工業石膏,全部供應附近的一家石膏板生產廠做原料。同時,還將粉煤灰出售供造路和生產水泥之用。煉油廠和制葯廠也進行了綜合利用。煉油廠產生的火焰氣通過管道供石膏廠用於石膏板生產的乾燥,減少了火焰氣的排空。煉油廠的脫硫氣則供給火電廠燃燒。制葯廠是世界有名的葯廠,其原料是農產品,殘渣經熱處理殺死微生物後,向附近1000家農戶銷售進一步使用。卡倫堡生態工業園還進行了水資源的循環使用,煉油廠的廢水經過生物凈化處理,通過管道每年向火電廠輸送70×104m3的冷卻水,整個工業園區每年減少了25%的需水量。
圖6.6卡倫堡生態工業園區示意圖
註:據J. R. Ehrenleld 1997。
經過數十年的發展,丹麥卡倫堡生態工業園區已成為世界上最為經典的生態工業園區,園區內各企業之間通過利用彼此的余熱、凈化後的廢水廢氣以及硫、硫化鈣等副產品作為原材料等,不僅減少了廢物產生量和處理的費用,還產生了很好的經濟效益,實現了經濟發展、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共贏的良好局面。
美國可持續發展理事會也專門成立了生態工業園區特別工作組,並建立了示範點,目前世界上有幾十個生態工業園區在規劃或建設中,多數在美國。加拿大、日本、德國、奧地利、瑞典、愛爾蘭、荷蘭、法國、英國、義大利、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泰國、印度等國家也都在積極建設生態工業園區。
⑶ 丹麥的主要城市有哪些
丹麥的主要城市有哥本哈根、奧胡斯、歐登塞、奧爾堡、腓特烈斯貝、埃斯比約、根措夫特、格拉德薩克斯、蘭訥斯、科靈等。具體介紹以下幾個城市:
1、哥本哈根
哥本哈根,是丹麥王國的首都、最大城市及最大港口,也是北歐最大的城市,同時也是丹麥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世界著名的國際大都市。哥本哈根坐落於丹麥西蘭島東部,與瑞典第三大城市馬爾默隔厄勒海峽相望。
2、奧胡斯
奧胡斯又譯奧爾胡斯,是丹麥第二大城市和主要港口,它位於日德蘭半島沿岸,也是奧胡斯郡的郡治所在。奧胡斯在丹麥日德蘭半島東岸,濱奧胡斯灣。
3、奧爾堡
奧爾堡又譯「阿爾堡城」。丹麥日德蘭半島北部的港口城市,北日德蘭州的首府,臨利姆水道,是丹麥最古老城市之一,建於1342年。有鋼鐵、造船、水泥、化學、紡織和食品等工業。有克里斯蒂安九世浮橋(長580米)跨狹窄水道同諾勒松比市相連。
4、蘭訥斯
蘭訥斯是丹麥日德蘭半島東部的港市。屬中日德蘭大區。蘭訥斯是丹麥的第六大城市,臨蘭訥斯海峽、古登河口。
5、科靈
科靈,是一座歷史與現代和諧交融的丹麥城市。科靈位於菲英島的對岸,日德蘭半島的東南部。科靈城堡巍然屹立在市中心,城堡以南為老城區。
⑷ 丹麥最大的工業企業叫什麼,在哪
丹佛斯公司是丹麥最大的工業企業,也是世界范圍內舒適控制器、製冷和空調控制器、精密機械、電子元件及智慧型機電裝置領域中處世界領先地位的製造商。
丹佛斯公司於1933年在丹麥建立,是一家總部設在丹麥的全球性跨國公司,在製冷、供熱、水處理和傳動控制製造業中處於世界領先地位。經過公司員工近80年的努力,丹佛斯由一家不到10人的小企業發展成為丹麥最大的工業集團,在四大洲擁有2萬名員工,技術水平一流的工廠設備,在100多個國家設有子公司和代表處,年營業額近代60億美元。數十年來,丹佛斯以不斷的技術創新而聞名於世, 在許多工業領域中的客戶不僅享受丹佛斯提供的服務, 而且與丹佛斯保持著深厚的友誼,並成為長期合作的夥伴。
自上世紀90年代中期正式進入中國市場以來,丹佛斯始終把中國視為"第二家鄉市場",在天津武清建有一座大型現代化工廠,並在遼寧鞍山、浙江海鹽和杭州,以及貴州貴陽設有五家全資工廠。目前,隨著中國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對節能環保的日益重視, 丹佛斯在華增長勢頭強勁,擁有員工逾4000人,年銷售近50億元人民幣。中國已成為丹佛斯全球第三大市場,員工數量在全球名列第二,並已成為丹佛斯最大的采購來源國。
⑸ 丹麥的主要城市是哪些
哥本哈根 (Copenhagen, Koebenhavn) 是北歐最大的城市, 原意為「商人港口」,有自由港和航空港, 是世界交通的樞紐. 由於統治歐洲時間最久的皇族瑪格麗特女皇二世皇族居住於此, 因此, 它還有一個別稱——「女皇之城. 這個城市因豐富的藝術與文化本質而在1996年被評為歐洲文化之都. 奧胡斯(Aarhus)是丹麥第二大城市;也是北歐最古老的城市之一. 奧胡斯市是一座整潔、美麗的城市,具有典型的歐洲田園風光,樓房設計多樣,形成一個個獨特、新穎的建築群。奧胡斯市的海濱是夏季的度假勝地, 清涼的海風拂面吹來,令人心曠神怡. 海面上白帆點點, 遊艇穿梭不停, 吸引著世界各地的遊人來此休閑. 奧胡斯有鐵路同德國相通, 市郊有機場, 交通極為便利. 奧胡斯市的工業以輕工業為主. 主要有乳品、製糖、農產畜產加工、釀酒等. 重工業有造船(小船、遊艇等)、機械製造、水泥和活動房屋等. 奧爾堡(Aalborg)是丹麥的第四大城市;位於丹麥北端.奧爾堡建市於1342年, 現為工業、海運、貿易相結合的現代化城市. 有電子、鋼鐵、發電、造船、水泥、化工,制葯、食品加工、水產品及農牧副業等,其煙草、水產、造船、水泥等行業尤為突出,產品60%以上供出口。奧爾堡港座落在連接北海和卡他加特海峽的利姆海峽入口處,為斯堪的納維亞地區海運中心之一, 港口年吞吐量七百萬噸.
⑹ 丹麥有什麼優勢工業
丹麥的加工業,特別是其養豬和豬肉加工產業在全球享有盛譽。
丹麥的大約5000個農場每年養殖出約2800萬頭豬。其90%的豬肉產品用於出口,占該國農產品出口的一半,以及總出口的5%。
近年來,隨著全球有機農業的升溫,丹麥大力發展有機豬養殖,在該領域的表現可謂獨樹一幟。丹麥農業及食品委員會提供的數據顯示,丹麥獲得有機生產認證的農場占所有農場的7%。
該國2017年養殖的有機豬占總數量的1%,約為17.5萬頭。為了大力推動有機農業的發展,實現至2020年有機養殖面積和有機產品銷售額翻番的目標,丹麥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針對有機農業的補貼政策。僅在有機豬養殖領域,預計未來數年間產量將提高15%-20%。
(6)丹麥最大工業區是哪個省擴展閱讀:
丹麥有機豬養殖要求
1、有機豬必須在戶外大自然中(母豬和豬仔)或有露天的豬欄中養殖(成豬);
2、每隻豬包括其戶外活動的平均空間不低於2.3平方米(相當於常規豬養殖空間的兩倍)。
3、有機母豬必須在有牧場的戶外臨時豬舍產仔,產仔後母豬與豬仔同住,直至至少七周後豬仔斷奶。
4、必須為母豬提供在戶外泥浴的條件,因為在天熱時,在泥水中打滾來降低體溫是豬的天性;
5、在豬欄中養豬時,必須給豬提供戶外跑動的空間以及大量稻草。
參考資料:中國經濟網——丹麥如何養殖有機豬
⑺ 魯爾的簡介
通常將魯爾煤管區規劃協會所管轄的地區,作為魯爾區(Ruhr-gebiet)的地域界限,其面積4593平方公里,佔全國面積的1.3%。區內人口和城市密集,人口達570萬人,佔全國人口的9%,核心地區人口密度超過每平方公里2700人;區內5萬人以上的城市24個,其中埃森、多特蒙德和杜伊斯堡人口均超過50萬人。魯爾區南部的魯爾河與埃姆舍河之間的地區,工廠、住宅和稠密的交通網交織在一起,形成連片的城市帶。
魯爾區的工業是德國發動兩次世界大戰的物質基礎。戰後又在西德經濟恢復和經濟起飛中發揮過重大作用,工業產值曾佔全國的40%。現在仍在德國經濟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魯爾工業區突出的特點是,以採煤、鋼鐵、化學、機械製造等重工業為核心,形成部門結構復雜、內部聯系密切、高度集中的地區工業綜合體。魯爾區是以採煤工業起家的工業區,隨著煤炭的綜合利用,發展了煉焦、電力、煤化學等工業,進而促進了鋼鐵、化學工業的發展,並在大量鋼鐵、化學產品和充足電力供應的基礎上,建立發展了機械製造業,特別是重型機械製造、氮肥工業、建材工業等。同時,為大量產業工人服務的輕工業,如服裝、紡織、啤酒工業等也有了很大發展。50年代以後,由於石油消費量逐漸增加,魯爾區的煉油業和石油化工工業也迅速發展起來。70年代以後,電氣、電子工業有了很大發展。現在,魯爾區生產全國80%的硬煤,90%的焦炭,集中了全國鋼鐵生產能力的2/3,電力、硫酸、合成橡膠、煉油能力、軍事工業等均在全國居重要地位。戰後在世界一些以採煤工業起家的老工業區嚴重衰退的時候,魯爾區仍具有較強的生命力,是與其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不斷調整區內的經濟結構與部門結構分不開的。
魯爾區有著發展工業的優越條件。首先,魯爾區的地理位置十分優越。自古就為東西歐往來的「聖路」地帶,也是北歐通向中歐、南歐的捷徑,地處歐洲的交通路口。在近代資本主義發展中,又位於歐洲經濟最發達的「金三角」內,西距歐洲共同體(歐洲聯盟)成員國法、荷、比、盧的工業區很近,北距共同體成員國丹麥以及瑞典南部工業區不遠,東北、南面又鄰近本國下薩克森的經濟重心區漢諾威—沃爾夫斯堡—扎耳茨吉待三角工業區和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的萊茵河下游以科隆—杜塞爾多夫為中心的工業區。便於工業區間以及與歐洲共同體成員國間的貿易往來。第二,魯爾區有著豐富的煤炭資源。煤炭地質儲量為2190億噸,佔全國總儲量的3/4,其中經濟可采儲量約220億噸,佔全國90%。魯爾區的煤炭煤質好,煤種全,為優質硬煤田,可煉優質焦炭的肥煤占儲量的3/5,煤炭所含的灰分(為3~18%)和硫分(為0.5%~1.5%)都低,發熱量高,其中肥煤的發熱量高達8600大卡/公斤。第三,水陸交通便利。萊茵河縱貫全區南北,從萊茵河口上溯的7000噸級海輪和8000噸的頂推船隊,可直抵杜伊斯堡港。從杜伊斯堡到荷蘭邊界的萊茵河段,年均運輸量達1億噸,並可通過河口的鹿特丹港與世界各地進行貿易往來。區內還有溝通萊茵河、魯爾河、利珀河和埃姆斯河的4條運河網,總長達425公里(包括通往埃姆斯河下游段),有大小河港74個,河道與港口均已標准化,可通行1350噸的歐洲標准貨輪。同時,魯爾區東部可利用多特蒙德—埃姆斯運河,經埃姆登港與海外聯系。所以,雖然魯爾區地處內陸,但由於它有著方便的水運條件,特別是萊茵河通海航運,使得它與沿海地區同樣具有廉價運費條件。鐵路運輸與河運同樣發達。區內鐵路密度非常大,營運里程達9850公里,佔全國近1/5,多東西走向,從巴黎通往北歐和東歐的鐵路,由本區穿過,哈根是德國最大的貨運編組站。公路和高速公路四通八達,是區內及其它工業區聯系的紐帶,從德國西部通往柏林和荷蘭的高速公路均從區內通過。魯爾區公路汽車行駛的密度為全國平均密度的一倍,達每公里55輛。第四,魯爾區既是生產中心,又是消費中心。以魯爾區為核心,方圓100公里內,是德國最大的消費核心,這里集中了5個50~100萬人和24個10~50萬人的城市。魯爾區生產的70%以上的煤炭和鋼鐵在此范圍內加工、消費。埃森是魯爾區最大的工業中心,人口61.5萬人(1987年)。位於魯爾區中部。早在19世紀就成為魯爾地區採煤、鋼鐵生產中心,後成為德國最大壟斷集團——克虜伯軍工廠的發跡地。現為魯爾區最大的機械製造和電氣工業中心,輕重工業都發達。杜伊斯堡人口55萬人,位於萊茵河與魯爾河交匯處,是歐洲最大的河港,也是魯爾區對外聯系的門戶。萊茵河西岸,鋼鐵廠林立,在南北長17公里,東西寬7公里的沿河狹長地帶,集中了13個鋼鐵廠,擁有3000萬噸鋼鐵生產能力,所以杜伊斯堡有「鋼鐵城市」的稱號。此外,重型機械、煉油、石化、有色金屬冶煉、造船等工業也很發達。多特蒙德位於魯爾區東部,多特蒙德—埃姆斯運河的迄點。人口59萬人。是魯爾區發展歷史悠久的採煤、鋼鐵工業中心,隨著魯爾區鋼鐵工業的西移,這里發展成多種工業中心,以啤酒釀造、重型機械、化學和電子工業最重要。
70年代以來,隨著煤炭、鋼鐵等傳統工業的衰退,魯爾區與世界其它老工業區一樣面臨著結構性危機,使魯爾區在德國經濟中心的地位下降,現在其工業產值僅佔全國不足1/6。為此魯爾區開展了區域整治,首先發展新興工業和輕工業,促進區內經濟結構多樣化;第二調整區內生產布局,開發原來相對落後的萊茵河左岸和魯爾區北部,與此同時拓展南北向交通網,以利新區開發;第三大力發展文教科研,推進原有企業的技術改造,同時整治環境,消除污染。
魯爾工業區不像其他工業區,它風景如畫,被人們譽為花園工業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