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開發區需要經過哪些部門審批
開發區是指由國務院和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批准在城市規劃區內設立的經濟技術開發區、保稅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國家旅遊度假區等實行國家特定優惠政策的各類開發區。
個人有錢不能開。組織有錢不能開。政府沒通過也不能私自開。必須經過國家批准才可以開。需要經過國務院和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批准。
開發區,設有相應的管理委員會、投資公司,投入資金,對本轄區進行開發、建設,具備政府職能部門的性質,其主要管理人員一般是當地政府行政管理的高層人員。
它根據國家相關外資產業政策,對外國直接投資企業的鼓勵類項目進行稅收減免(如企業所得稅的兩免三減半),優惠提供工業用土地和其他一些優惠政策,吸引各種資金和實體投資辦廠,辦公司。
加強標准體系建設。改革標准體系和標准化管理體制,組織實施製造業標准化提升計劃,在智能製造等重點領域開展綜合標准化工作。發揮企業在標准制定中的重要作用,支持組建重點領域標准推進聯盟,建設標准創新研究基地。
(1)成立工業園區是哪個部門審批擴展閱讀:
開發區發展歷程:
開始起步階段
1984年,國家批准興建了大連、秦皇島等14個經濟技術開發區,標志著中國開發區的正式誕生。1985年7月,中國科學院與深圳市政府聯合創辦中國第一個高新技術開發區——深圳科技工業園區,拉開了創辦高新技術開發區的序幕。
這一時期,是中國開發區建設的摸索階段,一方面,由於缺乏基礎設施的資金投入,吸引外資和引進技術的能力較弱,開發區的發展速度較為緩慢;另一方面,開發區作為一種新型的經濟模式,極大的刺激了各地政府和投資商的熱情。
高速發展階段
同時,各省市也都在建立各自的開發區,全國范圍掀起了設立開發區的熱潮,各種類型、各種級別的開發區建設呈現迅猛發展之勢。這是中國開發區歷史上大規模擴張的時期,中國的對外開放區由東部沿海向沿江、中西部內陸城市發展,多層次、全方位的開放格局基本形成。
在這一階段,開發區以吸引大型跨國公司為主,大規模、成批量的引進外資,項目的檔次明顯提升,而且帶來了先進的技術、設備和管理理念,這直接推動了中國工業現代化的進程。中國的產業結構也由單一轉向多元化。
規范調整階段
加入WTO後,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聯系更為緊密,開發區作為對外開放的排頭兵,其與世界經濟的關聯度進一步增強,外向型經濟受國際市場的影響也陡然增大。國內外經濟環境和政策的變化使開發區利用外資減少。
國務院辦公廳於2003年8月份下發了《關於清理整頓各類開發區加強建設用地管理的通知》,同年底,發改委、國土資源部、建設部以及商務部又共同發出了《關於清理整頓各類開發區的具體標准和政策界限的通知》。
這一階段,開發區在吸引新投資的同時,著重培養區內發展良好的企業,實現資本經營的新突破,形成區內的核心競爭力。
開發區在追求產出值的同時,更注重集約化發展,注重產業的升級。但隨著優惠政策的淡出,土地資源的稀缺性導致土地成本上升,用什麼吸引資本成為每個開發區中重點思考的問題。開發區進入了服務為主的發展階段,各開發區都在盡力完善服務體系以吸引資本。
Ⅱ 縣級工業園區的批准部門
法律分析:縣級工業園區單位是政府的派出機構,是直屬單位,多數是事業編制,代表政府管理工業園區的企業,人事,勞動,國有資產,環境保護,社會治安等具體事務管理工作。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
第二十四條 行政機關在其法定職權范圍內,依照法律、法規、規章的規定,可以委託其他行政機關實施行政許可。委託機關應當將受委託行政機關和受委託實施行政許可的內容予以公告。委託行政機關對受委託行政機關實施行政許可的行為應當負責監督,並對該行為的後果承擔法律責任。受委託行政機關在委託范圍內,以委託行政機關名義實施行政許可;不得再委託其他組織或者個人實施行政許可。
第二十五條 經國務院批准,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根據精簡、統一、效能的原則,可以決定一個行政機關行使有關行政機關的行政許可權。
第二十六條 行政許可需要行政機關內設的多個機構辦理的,該行政機關應當確定一個機構統一受理行政許可申請,統一送達行政許可決定。行政許可依法由地方人民政府兩個以上部門分別實施的,本級人民政府可以確定一個部門受理行政許可申請並轉告有關部門分別提出意見後統一辦理,或者組織有關部門聯合辦理、集中辦理。
Ⅲ 南川區工業園區管委會由誰批准設立的
省政府批准成立。南川區工業園區管委會由省政府批准成立,園區所在地交通便捷,渝湘高速公路,南涪鐵路貫穿南川全境。南川區隸屬重慶市,位於重慶市南部,地處渝、黔兩省(直轄市)交匯點,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國際旅遊目的地、渝黔區域合作先行區、重慶特色工業基地。
Ⅳ 縣級工業園區是省政府批的嗎
縣級工業園區單位是政府的派出機構,是直屬單位,多數是事業編制,代表政府管理工業園區的企業,人事,勞動,國有資產,環境保護,社會治安等具體事務管理工作,管理園區進出口貿易和對外經濟技術合作依法辦理園區的涉外事務,承擔鎮政府授權管理和交辦的其它工作。園區總體是規劃和經濟審批投資項目並報有關部門備案或統一規劃的部門。
Ⅳ 工業園區立項流程及手續
法律分析:工業項目審批流程
第一階段:項目備案階段(2個工作日)
審批事項:工商營業執照、組織機構代碼證、稅務登記證、項目備案。
審批部門:工商局、質監局、國稅局、地稅局、發改局。
項目單位編制項目簡介、項目名稱、報送到政務中心「三證合一」綜合服務窗口辦理,工商營業執照、組織機構代碼證、稅務登記證,備齊材料後,報送到發改局窗口辦理備案。
第二階段:施工報建階段(34個工作日)
審批事項:項目選址意見書、用地預審、環評報告、核發國有土地證(16個工作日)。
審批部門:國土局、住建局、環保局。
審批事項:結建人防工程施工許可證、防雷裝置設計審核、地震安全性評估及抗震設防要求審核、供電申請、誠信責任書、節能備案、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建設工施工許可證、建設工程消防設計備案(18個工作日)。
審批部門:人防辦、氣象局、科技局、供電公司、人社局、住建局、消防隊。
項目單位備齊申請資料,報送到政務服務中心工業項目綜合窗口辦理。
第三階段:竣工驗收階段(9個工作日)
審批事項:工程防雷設施驗收、工程消防驗收、工程環保驗收、工程竣工驗收、工程規劃驗收、人防工程驗收、城市園林綠化工程竣工驗收。
審批部門:消防隊、環保局、住建局、人防辦。
項目單位備齊資料,由政務服務中心組織各驗收部門進行驗收。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
第十四條 城市人民政府組織編制城市總體規劃。
直轄市的城市總體規劃由直轄市人民政府報國務院審批。省、自治區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城市以及國務院確定的城市的總體規劃,由省、自治區人民政府審查同意後,報國務院審批。其他城市的總體規劃,由城市人民政府報省、自治區人民政府審批。
第十五條 縣人民政府組織編制縣人民政府所在地鎮的總體規劃,報上一級人民政府審批。其他鎮的總體規劃由鎮人民政府組織編制,報上一級人民政府審批。
Ⅵ 府谷縣新民鎮新堯工業園區屬於哪個單位審批
上一級人民政府發改部門審批。府谷縣新民鎮新堯工業園區屬於上一級人民政府發改部門審批的,新民鎮隸屬於陝西省榆林市府谷縣,位於府谷縣西部,總面積204平方公里,實有耕地面積3.9萬畝。
Ⅶ 鄉鎮工業園區設立由誰審批
擋地政府經貿委。
當地政府經貿委開發審批。
謝塘鎮工業園區於2002年3月規劃立項,2002年8月謝塘鎮工業園區通過認證批准設立。謝塘鎮工業園區已經成為鎮內外經營者投資創業的一方熱土,成為杭州灣畔工業企業集聚的一個亮點。
Ⅷ 開發區、園區和產業聚集區有什麼區別哪一級什麼部門負責批
【開發區】是指由國務院和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批准在城市規劃區內設立 的經濟技術開發區、保稅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國家旅遊度假區等實行國家特定優惠政策的各類開發區。 同時,開發區特指的是未被開發的地方,是具有經濟或人文環境潛力的地方,所以稱之為開發區.政府集中統一規劃指定區域,區域內專門設置某類特定行業、形態的企業、公司等,進行統一管理。 目前中國的園區大致可以分為: 1、工業園區:以工業生產企業為主的特定區域; 2、農業園區:以農業生產為主的特定區域; 3、科技園區:以高科技研發企業為主的區域,包括:軟體園區、高新園區等 4、物流園區:以物品集散、交易、轉運為一體的各種產品的區域,包括港口園區、交易園區等。產業集聚區 就是同一產業集聚在同一個地方,比如生產鞋的,那麼賣生產鞋的原料的,賣生產鞋的機器的,販賣鞋的商家,做鞋墊的,做鞋皮的,各種各樣的每個環節都在這里做,這樣可以節約運輸成本,當某人失業時,因為同時有很多這樣的公司,能很快又找到工作,降低失業。就是說廠家能很容易僱到員工,這又節約了成本,相同的企業在一起還能互相學習,又能提高效率。所以產業集聚能產生較高的經濟利益,因此很多地方都在提高產業的集聚度。 園區一般由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負責 產業聚集區一般由地方政府的規劃部門負責
Ⅸ 雲南省工業園區管理辦法
第一條為規范工業園區管理,加快新型工業化進程,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根據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結合我省實際,制定本辦法。第二條本省行政區域內工業園區的管理,適用本辦法。
本辦法所稱的工業園區,是指經省、州(市)人民政府依照職權批准設立的工業產業集中區。第三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工業園區建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加大資金投入,建立聯席會議制度,協調解決有關重大問題。第四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工業信息化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工業園區的綜合協調、監督管理、指導服務工作。
其他有關部門按照職責,做好工業園區管理的有關工作。第五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根據工業園區發展需要,設置工業園區管理機構,建立有利於服務企業、適應工業經濟發展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
工業園區管理機構履行下列職責:
(一)貫徹執行有關法律、法規、規章和政策措施;
(二)組織實施工業園區總體規劃,制定並組織實施有關專項規劃;
(三)制定工業園區管理制度和服務措施;
(四)按照職權審批或者審核工業園區內投資項目;
(五)組織實施工業園區基礎設施建設項目;
(六)負責工業園區經濟運行監測和分析;
(七)負責工業園區招商引資和對外經濟技術合作;
(八)本級人民政府規定的其他職責。第六條設立工業園區應當符合省人民政府規定的條件和省工業園區總體規劃,以及當地城鄉、土地利用、環境保護、林業保護利用等規劃,並按照下列規定進行審批:
(一)設立縣級工業園區,由縣(市、區)人民政府報州(市)人民政府審批;
(二)設立州(市)級工業園區,由州(市)人民政府報省人民政府審批;
(三)設立省級工業園區,由省工業信息化行政主管部門報省人民政府審批。
縣級、州(市)級工業園區需要升級的,應當符合省人民政府規定的規模、產值等條件,並按照前款第(二)、(三)項的規定審批。第七條申請設立工業園區應當提交下列材料:
(一)申請書;
(二)工業園區規劃;
(三)可行性研究報告和有關部門的評審意見;
(四)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文件;
(五)選址意見書和有關部門的批准文件。
州(市)人民政府應當自縣級工業園區批准之日起30日內,將批准文件和有關材料報省工業信息化行政主管部門備案。第八條省工業園區總體規劃由省工業信息化行政主管部門組織編制,報省人民政府批准後實施。
縣級、州(市)級工業園區規劃由縣(市、區)、州(市)工業信息化行政主管部門組織編制,報本級人民政府批准,並逐級報送省工業信息化行政主管部門備案。
工業園區管理機構根據工業園區規劃編制建設詳細規劃,報本級規劃行政主管部門批准後組織實施。第九條工業園區選址應當不佔或者少佔壩區耕地,並向適合建設的低丘緩坡地布局,引導工業項目向山地聚集。
工業園區建設用地應當納入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行年度用地計劃單列。全省新增用地計劃指標應當優先保障工業園區重大項目。
工業園區管理機構在園區規劃范圍內享有土地一級開發權,園區土地出讓收益用於園區基礎設施建設。鼓勵工業園區構建融資平台,組建投資開發企業參與土地一級開發。第十條交通、城建、環保、供水、供氣、供電、通信、物流等基礎設施和生活配套設施投資項目、資金,優先安排工業園區。第十一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合理安排工業園區的污染物控制總量指標。工業園區建設應當符合環境保護要求,集中處置工業廢水、廢物,開展工業固體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發展循環經濟。第十二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設立工業園區專項資金,並納入同級財政預算,主要用於:
(一)園區規劃和可行性研究等前期工作;
(二)園區基礎設施、信息化和服務體系建設;
(三)招商引資;
(四)園區發展監測分析;
(五)考核、獎勵。第十三條省工業信息化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建立工業園區綜合考核評價體系,實行動態管理。
縣(市、區)、州(市)工業信息化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加強對工業園區建設和管理的監督、檢查,支持園區企業的發展。
Ⅹ 縣級工業園區規劃由哪一級發改部門審批
工業園區總體規劃由上一級人民政府發改部門審批,控制性詳細規劃由同級人民政府發改部門審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