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第四次工業革命
第四次工業革命將由高效流體減阻技術引發,針對流體阻力這一世界力學難題由中國一名民間科學家發明的高效流體減阻技術,應用領域極其廣泛,並在多個領域產生革命性影響。但因無力製作樣機及不了解科技界游戲規則而操作思路失誤等原因暫未獲得學術界的認可,不得不轉而尋求民間資本支持國際專利申請以爭取時間,實際上高效流體減阻技術才有可能是真正的全球科學家苦苦尋找多年的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核心技術突破方向。
流體是指空氣、水、石油、漿體等具流動性的氣體、液體,流體阻力問題在實際生活中幾乎無所不在,例如飛機、高速列車運動時有空氣阻力;艦船、潛艇、魚雷運動時有水的阻力,石油、漿體、水在管道中輸送有管壁的阻力,隨著速度增加流體阻力呈幾何級數劇增,一般認為能耗與相對速度的立方成正比。
高效流體減阻技術用很簡單但巧妙的機械結構設計使流體阻力減少90%以上,部分中低速場合可望達驚人的99%以上,從而使能耗大幅度降低或使速度成倍乃至成十倍提高,其應用非常廣泛並在許多領域產生革命性的影響,例如外流領域因用於飛機、高速列車等尚待解決膜片高速運行的技術瓶頸,因此可能首先應用於速度不是很高的船舶工程,將使普通船舶外形擺脫數千年來形成的流線型影響成為規則的長方體,並在能耗幾乎不變的情況下把速度提高到與摩托車、火車相仿,使潛艇、魚雷、各類艦船等水中兵器擺脫速度低的致命弱點從而結束水面戰艦(航母)時代,海軍兵器更新換代使各國重新處於同一起跑線上等,這尤其關繫到軍事超級大國地位建立在領先而強大的海軍航母艦隊基礎上的美國。
依據該技術設計的萬用高速管道運輸系統是用管道輸送各種物料像用管道輸水一樣方便的多用途運輸系統,輸送的物料種類及輸送距離幾乎不受限制,從礦石料、煤炭、糧食等固料到原油、成品油、天然氣、水、各類漿體、化工原料等均可很方便地共用同一管道系統長距離(或中、短途)輸送,運能相當於數條乃至數十條重載鐵路而能耗及造價只有原來系統的幾分之一。
它是一種封閉的循環管道運輸系統,在管道(外管)內設有沿著外管及其槽軌循環運行的內管;待運物料直接盛在內管中運送(內管上有裝置調節容重使其懸浮於水中),或裝入特製的囊體,並調節容重使其懸浮於水中,囊體裹在內管中運送;浮力和永磁力使內管懸浮在水中,(可看做「懸浮管道列車」);內外管間結構按高效流體減阻技術設計以減少水流阻力成倍提高運行速度,其運行速度可達10米至50米/秒(相當於火車速度)。
廣泛取代各類輸送機械、油氣管道、流體輸送系統等,高速運行時取代水利河渠大壩、船舶運輸系統乃至部分取代公路、鐵路職能等。
從遠景上說在海中建造的系統(用簡單張力腿技術懸浮於海面下100深左右)不但取代遠洋客貨輪船運輸,並將解決海洋開發的瓶頸,使人類移居海洋成為可能,並開發豐富的海洋能源取代化石能源,跨洋大規模調配各大河流入海淡水,最終解決目前的世界能源危機、水資源危機、溫室氣體引起的環境污染及氣候變化問題。光海洋開發產業就足以保證上百年的經濟繁榮。
(開發海洋能源主張用一種能把微小能量收集並集中起來的集、蓄能發電系統:以大量較小的風輪轉子或類似裝置作為能量捕獲器,通過活塞泵、柱塞泵或其他液壓泵等簡單而不易出故障的轉化裝置將風能、海流能、波浪能等能流密度較低而分散的機械能轉化為集中的氣、液壓能並儲存在高勢位蓄水箱,集中地接入一到數個汽輪、水輪發電機產生穩定的電能,這種裝置簡單而造價低廉、製作安裝簡便,利於大規模推廣。海洋中波浪、海流能流密度在每米十幾到幾十千瓦,二十萬公里足以提供全球所有能源需求)。
我之所以在強調海洋中的應用前景是否定新一輪產業革命核心技術是新能源技術的猜測, 取代化石能源可以用其他並不復雜的方式做到。也否定新工業革命是納米技術、智能機器人、生物基因技術、太空移民技術、雲計算技術等取得突破而引發的說法,它們都不具備由一個核心技術突破而在多個領域廣泛應用並產生革命性影響,形成一系列爆炸性增長的產業鏈等產業革命獨有特徵。
⑵ 四次工業革命的內容和發展過程
第四次工業革命就是現在的信息革命,其內容就是以電子計算機網路發展作為主要的,社會,生產力發展標准,其過程也從兩騎時代到5g時代
⑶ 第四次工業革命主要發明成果
第四次工業革命,是以人工智慧、石墨烯、基因、虛擬現實、量子信息技術、可控核聚變、清潔能源以及生物技術為技術突破口的工業革命
⑷ 第四次工業革命是什麼
第四次工業革命一般是指工業4.0。工業4.0則是利用信息化技術促進產業變革的時代,也就是智能化時代。就是通過數據流動自動化技術,從規模經濟轉向范圍經濟,以同質化規模化的成本,構建出異質化定製化的產業。對於產業結構改革,這是至關重要的作用。核心特徵是互聯 [ 。互聯網技術降低了產銷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加速兩者之間的相互聯系和反饋,工業4.0代表了「互聯網+製造業」的智能生產。
第一次工業革命是18世紀60年代至19世紀中期掀起的通過水力和蒸汽機實現的工廠機械化;第二次工業革命是19世紀後半期至20世紀初的電力廣泛應用;第三次工業革命是20世紀後半期出現的、基於可編程邏輯控制器(PLC)的生產工藝自動化。
⑸ 四次工業革命的主要內容和時間是什麼
1、第一次工業革命。18世紀60年代到19世紀中期,人類開始進入蒸汽時代。
2、第二次工業革命。19世紀下半葉到20世紀初,人類開始進入電氣時代,並在信息革命、資訊革命中達到頂峰。
3、第三次工業革命。20世紀後半期,約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人類進入科技時代,生物克隆技術的出現,航天科技的出現,歐美有稱為21世紀系統與合成生物學將引發第三次工業革命,也即生物科技與產業革命。
4、第四次工業革命。21世紀開始第四次革命,是繼蒸汽技術革命,電力技術革命,信息技術革命的又一次科技革命。
工業革命對社會思想的影響:
1、工業革命使人感覺「人定勝天」,各種物質對人思想的沖擊很大。
2、工業革命的大工業物質化,社會矛盾對立,導致馬克思主義的產生。
3、物質的大量富餘和人民的相對貧困,使社會矛盾加劇,革命思潮洶涌,英國等國通過改革實行「民主」,使近代國家體制真正產生。
4、確立發財致富的社會價值觀。
⑹ 第四次工業革命指的是什麼
第四次工業革命是科技革命。
科技革命得以發展,是建立在前三次工業革命基礎之上。在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人們已經開始學會利用能源發明蒸汽機,從而促進生產機械化。
這是一個簡單的開始,也為後面第二次工業革命奠定了基礎。在電氣時代到臨之前,人們都在尋找提高生產力的方法,找到一種科技來徹底改變人們生活。最後當電能被人們掌握和利用,逐漸在人們生活中產生了大量科技。
第四次工業革命相關資料:
這個概念最早出現在德國,2013年的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上正式推出,其核心目的是為了提高德國工業的競爭力,在新一輪工業革命中佔領先機。隨後由德國政府列入《德國2020高技術戰略》中所提出的十大未來項目之一。
該項目由德國聯邦教育局及研究部和聯邦經濟技術部聯合資助,投資預計達2億歐元。旨在提升製造業的智能化水平,建立具有適應性、資源效率及基因工程學的智慧工廠,在商業流程及價值流程中整合客戶及商業夥伴。其技術基礎是網路實體系統及物聯網。
⑺ 什麼是第四次工業革命
所謂第四次工業革命,大致可以劃分第一次是蒸汽技術革命,第二次是電力技術革命,第三次是信息技術革命,第四次工業革命,用現在的詞叫做「物理信息融合」,其實就是「物聯網+」,主要是以互聯網產業化,工業智能化,工業一體化為代表,以人工智慧,清潔能源,無人控制技術,量子信息技術,虛擬現實以及生物技術為主的全新技術革命。
⑻ 人類歷史上出現的4次工業革命分別指的是
1、第一次:18世紀60年代——19世紀中期(人類開始進入蒸汽時代)
工業革命不能僅僅歸因於一小群發明者的天才。雖然天才無疑起了一定的作用,然而,更重要的是18世紀後期起作用的種種有利力量的結合。除了在強有力的需要的刺激下,發明者很少作出發明。作為種種新發明的基礎的許多原理在工業革命前數世紀已為人們所知道,但是,由於缺乏刺激,它們未被應用於工業。
2、第二次:19世紀下半葉——20世紀初(人類開始進入電氣時代,並在信息革命、資訊革命中達到頂峰)
18世紀後期開始的工業革命已穩步地、不懈地繼續到19世紀末期。因此,將其發展過程劃分為不同的時期,實質上是武斷的。然而,若把1870年看作一個過渡日期,還是可以作一劃分。正是在1870年前後,出現了兩個重要的發展——科學開始大大地影響工業,大量生產的技術得到了改善和應用。
3、第三次:20世紀後半期,約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人類進入科技時代,生物克隆技術的出現,航天科技的出現,歐美有稱為21世紀系統與合成生物學將引發第三次工業革命,也即生物科技與產業革命)。
4、第四次工業革命,是繼蒸汽技術革命(第一次工業革命),電力技術革命(第二次工業革命),計算機及信息技術革命(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又一次科技革命。
第四次工業革命,是以人工智慧、新材料技術、分子工程、石墨烯、虛擬現實、量子信息技術、可控核聚變、清潔能源以及生物技術為技術突破口的工業革命。
(8)第四次工業革命的主要成果會有哪些擴展閱讀:
科技進步和新技術的出現帶來的變化毫無疑問將影響整個世界。雖然我可以在在世期間目睹中部歐洲這幾十年的變遷,但中部非洲的學生們卻不能在他們的國家裡看到同樣的轉變,或許下代人可以看到,至少這代人看不到。
就像盡管19世紀就發明了電,但這個世界很多地區的人們還沒有用上電;大規模電腦化已經推進了半個世紀,但絕大多數人類依然無法享受它帶來的福利;1879年英國的紐卡斯爾就點亮了世界第一盞街燈,而飽受內戰摧殘的索馬里摩加迪沙在2012年依然黑暗。任何改變都需要時間,科技進步也是一樣,盡管其帶來的改變將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步加快。
⑼ 四次工業革命是哪四次
四次工業革命是:
1、第一次:18世紀60年代——19世紀中期。人類開始進入蒸汽時代。
工業革命不能僅僅歸因於一小群發明者的天才。雖然天才無疑起了一定的作用,然而,更重要的是18世紀後期起作用的種種有利力量的結合。除了在強有力的需要的刺激下,發明者很少作出發明。作為種種新發明的基礎的許多原理在工業革命前數世紀已為人們所知道,但是,由於缺乏刺激,它們未被應用於工業。
2、第二次:19世紀下半葉——20世紀初。人類開始進入電氣時代,並在信息革命、資訊革命中達到頂峰。
18世紀後期開始的工業革命已穩步地、不懈地繼續到19世紀末期。因此,將其發展過程劃分為不同的時期,實質上是武斷的。然而,若把1870年看作一個過渡日期,還是可以作一劃分。正是在1870年前後,出現了兩個重要的發展——科學開始大大地影響工業,大量生產的技術得到了改善和應用。
3、第三次:20世紀後半期,約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人類進入科技時代,生物克隆技術的出現,航天科技的出現,歐美有稱為21世紀系統與合成生物學將引發第三次工業革命,也即生物科技與產業革命。
4、第四次工業革命是繼蒸汽技術革命(第一次工業革命),電力技術革命(第二次工業革命),計算機及信息技術革命(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又一次科技革命。
第四次工業革命是以人工智慧、新材料技術、分子工程、石墨烯、虛擬現實、量子信息技術、可控核聚變、清潔能源以及生物技術為技術突破口的工業革命。
⑽ 第四次工業革命會是什麼
第四次工業革命是科技革命。科技革命得以發展,是建立在前三次工業革命基礎之上。在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人們已經開始學會利用能源發明蒸汽機,從而促進生產機械化。這是一個簡單的開始,也為後面第二次工業革命奠定了基礎。在電氣時代到臨之前,人們都在尋找提高生產力的方法,找到一種科技來徹底改變人們生活。最後當電能被人們掌握和利用,逐漸在人們生活中產生了大量科技。
市場之中。科技革命來臨以後,每個國家緊密相連,世界成為一個大市場,彼此間更為緊密,也更為敏感。在如今全球世界市場上,科技革命會改變一個國家生產形態以及全球資本流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