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前蘇聯的軍工水平是否主要由俄羅斯和烏克蘭這2個國家繼承
是的,主要的軍事工業帶在原來的俄羅斯的聖彼得堡、高加索地區、摩爾曼斯克沿岸、遠東地區。以及烏克蘭的哈爾科夫一帶和黑海沿岸。因為軍事工業的特殊性,一般在山區容易隱蔽,在礦場附近的地區比較容易冶煉。海軍造船廠必須有海港,沿海布置。而烏克蘭的塞瓦斯托波爾是良港。其他的加盟國地方小,底子薄,而且蘇聯對他們也不是特別放心。
B. 塞爾維亞的軍事實力是前南國家裡面最強的嗎軍工實力如何和波蘭比怎樣
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克羅埃西亞共和國、斯洛維尼亞共和國、馬其頓共和國和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納共和國。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改名為塞爾維亞和黑山,並於2006年解體,分裂成為塞爾維亞及黑山兩個獨立的國家。
塞爾維亞軍隊是2006年6月塞爾維亞和黑山解體後,在接受原塞黑軍隊的基礎上組建而成
截至2008年底,塞軍隊總兵力約為2.8萬人。2008年國防預算為12億美元,佔GDP的2.4%。
算是比較強的,其他的什麼馬其頓都很小,軍事能力極弱。
而克羅埃西亞則和塞黑規模差不多,但是克羅埃西亞分裂較早,經濟發達。
和波蘭沒得比啊!!!!
波蘭總兵力24.85萬人(現役)。陸軍18.87萬人;海軍1.78萬人;空軍/防空軍5.2萬人。
陸軍武器裝備:坦克和裝甲車輛約4380輛;火炮3280作門。導彈:地對地導彈發射裝置38部;陸航飛機:直升機173架。
海軍武器裝備:海軍各型艦艇83艘。水面艦艇80艘;潛艇:常規潛艇3艘;海航飛機41架。
空軍武器裝備:空軍各型飛機870餘架。作戰飛機約460架;支援保障飛機415架。導彈:空對空導彈若干枚;空對地導彈若干枚;防空導彈發射裝置約200部。
C. 前南斯拉夫分為幾個國家
前南斯拉夫的領土分成以下6個主權獨立國家:
斯洛維尼亞共和國、克羅埃西亞共和國、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塞爾維亞共和國、黑山共和國、馬其頓共和國。
1991年-1992年,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波黑(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馬其頓相繼宣布獨立,1992年4月27日南斯拉夫聯邦徹底解體,由塞爾維亞和黑山兩共和國組成的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正式宣告成立。
1992年4月7日歐共體承認南斯拉夫波黑共和國獨立。同日美國宣布承認波黑、克羅埃西亞和斯洛維尼亞共和國獨立。12日波黑穆斯林、克羅埃西亞和塞爾維亞3政黨再次達成停火協議,然而15日,波黑武裝沖突又起。在歐共體調解下,波黑沖突3方於23日再次簽署停火協議,同日,塞爾維亞和黑山兩共和國分別通過建立新的共和國家憲法草案。
1992年5月30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第757號決議,決定對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實施政治、經濟、軍事等各個方面的全面制裁,以懲罰其派兵支持波黑和克羅埃西亞境內塞族的武裝行動。由於制裁,前南聯盟從一個中等發達國家退步為歐洲最為貧窮國家之一。
1995年,克羅埃西亞戰爭、波黑戰爭(波斯尼亞戰爭)結束,波黑塞族共和國和塞爾維亞克拉伊納共和國戰敗。
繼1999年的科索沃戰爭之後,塞爾維亞的科索沃自治省成為了聯合國的保護國。雖然從法理上依然是南斯拉夫的一部分,並得到歐盟和美國外交擔保,不支持科索沃獨立,不會分裂南斯拉夫,但是實際上脫離了南斯拉夫以及塞爾維亞的管轄,並最終宣布獨立,並立即得到歐盟和美國外交承認。
D. 介紹南斯拉夫,急!!!
南斯拉夫,1929年-2003年建立於南歐巴爾干半島上的國家。以從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獨立的塞爾維亞族所建立的塞爾維亞王國為基礎,經兩次巴爾干戰爭及第一次世界大戰,擊敗鄂圖曼土耳其帝國、奧匈帝國及周邊諸小國,吞並原從屬於此二帝國的各弱小民族聚居地而成。1992年-2003年間被塞爾維亞征服之各小民族紛紛獨立建國,此國家逐漸解體。
沿革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組成塞爾維亞人、克羅埃西亞人和斯洛維尼亞人王國。
1929年,更名為南斯拉夫王國。
1941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軸心國入侵,南斯拉夫王國解體。
1945年,戰後重建南斯拉夫民主聯盟。
1946年,更名為南斯拉夫聯邦人民共和國。行聯邦制,由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波黑)、馬其頓、黑山6個共和國組成(面積合計25.58萬平方公里,1983年人口2,285萬)。
1963年,又更名為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簡稱「南聯邦」)。
1991年,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和馬其頓宣布獨立。
1992年,波黑宣布獨立,「南聯邦」解體,未獨立的塞爾維亞、黑山等兩個加盟國組成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簡稱「南聯盟」)。
1995年,代頓波黑和平協議簽署,宣告波黑戰爭結束,波黑正式獨立。
1998年,南聯盟政府指責塞爾維亞境內科索沃自治省的阿爾巴尼亞族武裝分子多次發動暴力襲擊,派遣軍隊進入科索沃。美國及其盟國指責南聯盟在科索沃殺害了大批阿族居民,製造了「人道主義災難」,對南聯盟制裁。
1999年,以南聯盟政府拒絕執行西方國家主導的和平協議為由,美國領導的北約對南斯拉夫空襲78天。6月,南聯盟接受和平協議,聯合國和北約接管科索沃。
2003年,改名為塞爾維亞和黑山(簡稱「塞黑」),取消「南斯拉夫」這一名稱。
2006年,黑山經由公民投票脫離聯邦,「塞黑」解體。
2008年,科索沃脫離塞爾維亞獨立,但未獲國際普遍承認。
編輯本段歷史14世紀時塞爾維亞曾經是巴爾干最強盛的國家之一。15世紀後至19世紀,巴爾干半島在土耳其人的統治下;亞得里亞海東岸的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在奧匈帝國和威尼斯共和國的統治下。
1878年塞爾維亞和黑山獨立,相繼成立王國。1918年12月1日,在貝爾格萊德正式宣布成立「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王國」。1929年亞歷山大親王任國王後,國名改為南斯拉夫王國,歷史上首次出現南斯拉夫的國家名稱。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分別被德國、義大利佔領。鐵托領導南斯拉夫共產黨和軍隊,擊敗法西斯,並於1945年11月29日宣布成立南斯拉夫聯邦人民共和國。1963年南斯拉夫通過新憲法,並改國名為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由塞爾維亞、黑山、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波黑(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馬其頓6個共和國以及科索沃、伏伊伏丁那(伏伊伏丁)兩個自治省(屬於塞爾維亞共和國)組成。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南斯拉夫實行社會主義,由鐵托出任總統,鐵托執政下的南斯拉夫,與蘇聯保持距離,堅持獨立自主和不結盟運動,這使得南斯拉夫變成歐洲唯一沒加入華沙公約的共產國家。努力發展自己的經濟,使南斯拉夫在東歐國家裡成為比較富有的一員。自蘇南分裂後,南斯拉夫走上了一條擺脫蘇聯模式的束縛的道路,建立了一套符合自己國情的經濟工業道路,自50年代政治和經濟改革以來,南斯拉夫普通人民生活上明顯的自由化,西方的文學電影都被允許傳播到南斯拉夫,每年有超過600萬遊客進入南斯拉夫,直到1976年,全國有36%的人民擁有自己的汽車,每1.8個家庭擁有一台電視,每2.1個家庭擁有一部冰箱,所有7歲到15歲的兒童都可以免費受到8年義務教育,雖然和發達的西方國家相比還是落後了一些,可是相比同一時期的社會主義國家,南斯拉夫人民的生活是充裕的。但是南斯拉夫的地區貧富分化問題一直非常嚴重,最發達的斯洛維尼亞與鄰國奧地利、義大利經濟水平相近,而馬其頓、科索沃則是歐洲最貧窮的地區之一。
1980年鐵托逝世,南斯拉夫開始走下坡路,國內各民族之間的沖突不斷加劇。
早在七十年代,歐共體(即現在的歐盟)願意立即接納南斯拉夫為其成員國,只要南斯拉夫放棄共產黨一黨執政即可。西方此舉意為改變其一黨執政狀況為多黨制。
在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後,米洛舍維奇依舊拒絕了西方的以破壞民族團結和國家獨立為目的的經濟誘惑。西方為了徹底削弱共產黨執政的南斯拉夫,採取了外部經濟制裁和內部分化瓦解的策略:在南斯拉夫與鄰國邊界處增派觀察員,監督對南斯拉夫的經濟制裁和禁運;支持黑山共和國與塞爾維亞鬧矛盾和尋求獨立,從內部打垮米洛舍維奇。因為西方的不斷沖擊,加上南斯拉夫被迫接受的多黨制制度,致使南斯拉夫徹底走向了分裂。1991年-1992年,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波黑(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馬其頓相繼宣布獨立,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1992年宣告解體。原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的塞爾維亞和黑山兩個共和國於1992年4月27日宣布成立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1]1992年5月30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第757號決議,決定對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實施政治、經濟、軍事等各個方面的全面制裁,以懲罰其派兵支持波黑和克羅埃西亞境內塞族的武裝行動。由於制裁,前南聯盟從一個中等發達國家退步為歐洲最為貧窮國家之一。繼1999年的科索沃戰爭之後,塞爾維亞的科索沃自治省成為了聯合國的保護國。雖然從法理上依然是南斯拉夫的一部分,並得到歐盟和美國外交擔保,不支持科索沃獨立,不會分裂南斯拉夫,但是實際上脫離了南斯拉夫以及塞爾維亞的管轄,並最終宣布獨立,並立即得到歐盟和美國外交承認。
2003年2月4日,南斯拉夫聯盟議會兩院分別以多數票表決通過《塞爾維亞和黑山憲章》,從而標志著塞爾維亞和黑山聯邦國家正式宣告成立,南斯拉夫聯盟從此不復存在。
2006年3月,前總統米洛舍維奇在海牙國際戰爭罪行法庭接受審判時,在囚禁室突然逝世。
2006年5月21日,黑山就是否維持目前的單一國家,還是分裂為兩個獨立的國家舉行公民投票,獨派以55.4%的微弱優勢決定終止與塞爾維亞的聯邦關系。6月3日,黑山議會正式宣布獨立,6月5日塞爾維亞國會亦宣布獨立並且成為塞黑聯邦的法定繼承國,此舉標志了南斯拉夫聯盟的完全解體。
編輯本段現狀前南斯拉夫的領土現在分成以下六個主權獨立國家:
斯洛維尼亞共和國
克羅埃西亞共和國
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
塞爾維亞共和國
黑山共和國
馬其頓共和國
斯洛維尼亞率先在1996年申請加入歐盟,在2004年成功。克羅埃西亞在2003年申請,但未成功。馬其頓共和國則在2004年申請,可能在2010年至2015年之間加入。其餘三國仍未申請,包括科索沃、黑山共和國和塞爾維亞,所以一般認為它們在2015年以後才可以加入歐盟。
參考資料1. ,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第757號決議,決定對南斯拉夫聯盟實施政治、經濟、軍事等各個方面的全面制裁.
E. 南斯拉夫的歷史沿革
14世紀時塞爾維亞曾經是巴爾干最強盛的國家之一。15世紀後至19世紀,巴爾干半島在昔日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封建神權大帝國奧斯曼帝國的統治下;亞得里亞海東岸的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在奧地利帝國(後為奧匈帝國)和威尼斯共和國的統治下。
1878年塞爾維亞和黑山獨立,相繼成立王國。1918年12月1日,在貝爾格萊德正式宣布成立「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王國」。1929年亞歷山大親王任國王後,國名改為南斯拉夫王國,歷史上首次出現南斯拉夫的國家名稱(但是,在中國《新青年》雜志1922年12月10日第19卷23號和1923年9月25日第20卷18號中就已經出現南斯拉夫)。1941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軸心國入侵,南斯拉夫王國解體。鐵托領導南斯拉夫共產黨和軍隊,擊敗法西斯,並於1945年11月29日宣布成立南斯拉夫聯邦人民共和國,實行聯邦制,由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波黑)、馬其頓、黑山6個共和國組成(面積合計25.58萬平方公里,1983年人口2,285萬)。1963年南斯拉夫通過新憲法,並改國名為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由塞爾維亞、黑山、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波黑(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馬其頓6個共和國以及科索沃、伏伊伏丁那(伏伊伏丁)兩個自治省(屬於塞爾維亞共和國)組成。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南斯拉夫實行社會主義,由鐵托出任總統,鐵托執政下的南斯拉夫,與蘇聯保持距離,堅持獨立自主和不結盟運動,這使得南斯拉夫變成歐洲唯一沒加入華沙公約的共產國家。努力發展自己的經濟,使南斯拉夫在東歐國家裡成為比較富有的一員。自蘇聯分裂後,南斯拉夫走上了一條擺脫蘇聯模式的束縛的道路,建立了一套符合自己國情的經濟工業道路,自50年代政治和經濟改革以來,南斯拉夫普通人民生活上明顯的自由化,西方的文學電影都被允許傳播到南斯拉夫,每年有超過600萬遊客進入南斯拉夫,直到1976年,全國有36%的人民擁有自己的汽車,每1.8個家庭擁有一台電視,每2.1個家庭擁有一部冰箱,所有7歲到15歲的兒童都可以免費受到8年義務教育,雖然和發達的西方國家相比還是落後了一些,可是相比同一時期的社會主義國家,南斯拉夫人民的生活是充裕的。但是南斯拉夫的地區貧富分化問題一直非常嚴重,最發達的斯洛維尼亞與鄰國奧地利、義大利經濟水平相近,而馬其頓、科索沃則是歐洲最貧窮的地區之一。
1980年鐵托逝世,南斯拉夫開始走下坡路,國內各民族之間的沖突不斷加劇。
早在七十年代,歐共體(即歐盟前身)願意立即接納南斯拉夫為其成員國,只要南斯拉夫放棄共產黨一黨執政即可。西方此舉意為改變其一黨執政狀況為多黨制。
1991年-1992年,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波黑(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馬其頓相繼宣布獨立,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1992年宣告解體。原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的塞爾維亞和黑山兩個共和國於1992年4月27日宣布成立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
1992年5月30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第757號決議,決定對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實施政治、經濟、軍事等各個方面的全面制裁,以懲罰其派兵支持波黑和克羅埃西亞境內塞族的武裝行動。由於制裁,前南聯盟從一個中等發達國家退步為歐洲最為貧窮國家之一。
1995年,波黑和平協議簽署,宣告波黑戰爭結束,波黑正式獨立。
1998年,南聯盟政府指責塞爾維亞境內科索沃自治省的阿爾巴尼亞族武裝分子多次發動暴力襲擊,派遣軍隊進入科索沃。美國及其盟國指責南聯盟在科索沃殺害了大批阿族居民,製造了「人道主義災難」,對南聯盟制裁。
1999年,以南聯盟政府拒絕執行西方國家主導的和平協議為由,美國領導的北約對南斯拉夫空襲78天,對南聯盟的軍事基地,醫院,橋梁,民宅進行打擊。其中在當年5月8日,北約空襲部隊五枚導彈擊中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6月,南聯盟接受和平協議,聯合國和北約接管科索沃。
繼1999年的科索沃戰爭之後,塞爾維亞的科索沃自治省成為了聯合國的保護國。雖然從法理上依然是南斯拉夫的一部分,並得到歐盟和美國外交擔保,不支持科索沃獨立,不會分裂南斯拉夫,但是實際上脫離了南斯拉夫以及塞爾維亞的管轄,並最終宣布獨立,並立即得到歐盟和美國外交承認。
2003年2月4日,南斯拉夫聯盟議會兩院分別以多數票表決通過《塞爾維亞和黑山憲章》,從而標志著塞爾維亞和黑山聯邦國家正式宣告成立,南斯拉夫聯盟從此不復存在。
2006年3月,前總統米洛舍維奇在海牙國際戰爭罪行法庭接受審判時,在囚禁室突然逝世。
2006年5月21日,黑山就是否維持單一國家,還是分裂為兩個獨立的國家舉行公民投票,獨派以55.4%的微弱優勢決定終止與塞爾維亞的聯邦關系。6月3日,黑山議會正式宣布獨立,6月5日塞爾維亞國會亦宣布獨立並且成為塞黑聯邦的法定繼承國,此舉標志了南斯拉夫聯盟的完全解體。
2008年,科索沃脫離塞爾維亞獨立,但未獲國際普遍承認。
前南斯拉夫的領土分成以下6個主權獨立國家
斯洛維尼亞共和國
克羅埃西亞共和國
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
塞爾維亞共和國
黑山共和國
馬其頓共和國
斯洛維尼亞率先在1996年申請加入歐盟,在2004年成功。克羅埃西亞在2013年7月1日正式加入歐盟。馬其頓共和國則在2004年申請。其餘3國仍未申請,包括波黑、黑山和塞爾維亞,所以一般認為它們在2015年以後才可以加入歐盟。
F. 南斯拉夫解體後變成了幾個國家
前南斯拉夫解體後,分裂成現在7個國家:
1、塞爾維亞
1991年,前南斯拉夫解體。92年塞爾維亞和黑山組成聯盟共和國——南聯盟,後又更名為塞爾維亞和黑山,2006年6月3日,黑山宣布獨立。塞爾維亞繼承塞黑的合法地位,成立塞爾維亞共和國。
G. 在迄今南斯拉夫解體後的七個國家中,哪個國家軍事最強
在我印象里,哪個國家最有錢,哪個國家人最多,軍事能力就越強,在南斯拉夫解體以後,能力最強最有錢的是斯洛文共和國,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是塞爾維亞共和國,軍事能力最強的反而不是這兩個國家,是克羅埃西亞共和國,一個依靠旅遊業發展起來的小國。
克羅埃西亞共和國:作為七個國家裡軍事最強的國家,在歐洲軍事實力中排名23,人口有417萬,海岸線較長,森林面積較大,主要發展旅遊業,工業相對落後,09年加入北約,13年加入歐盟,從獨立開始就建立了自己的武裝部隊,國家出資、自願服役,最強是陸軍,通過內戰的勝利,成為了七個國家裡最大的贏家。
馬其頓共和國、波黑共和國:這兩個國家被譽為最貧困的共和國,他們應該沒有什麼軍事實力,自己活著都費勁,哪有錢投資軍事,也就有幾個守門的而已,馬其頓共和國八千多名士兵,波黑有九千多人,也有自己的武裝部隊跟國防部隊,只是不知道這樣的軍事能擋住誰,窮沒人願意打,放心好了。
科索沃自治省:這個國家暫時不被承認,只能說是一個省份而已,特點就是,沒錢、窮、塞爾維亞認為科索沃是自己領土的一部分,不允許它獨立,現在也就這么掛著,所以也沒有什麼軍事實力,不服塞爾維亞就收拾它。
H. 南斯拉夫
請參考以下詳細資料,希望對你有用
南斯拉夫
1.原南斯拉夫
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1963年-1992年),歷史上的國名,位於巴爾干半島,1992年解體,分別成立了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後改名為塞爾維亞和黑山共和國,現解體為塞爾維亞共和國和黑山共和國)、克羅埃西亞共和國、斯洛維尼亞共和國、馬其頓共和國和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納共和國。
1945年,南斯拉夫從納粹德國手中獲得解放,宣布成立南斯拉夫聯邦人民共和國,鐵托任主席。二戰後,南實行了國有化和土地改革,開始社會主義建設。由於南斯拉夫和蘇聯一向關系不和,加上鐵托不甘受制於蘇聯,1948年,南和蘇聯關系破裂,南斯拉夫共產黨被開除出蘇聯領導的共產黨情報局。1949年,情報局公開斥責南斯拉夫「已完全蛻化為法西斯主義並投人了世界帝國主義陣營」。尼基塔·謝爾蓋耶維奇·赫魯曉夫掌握蘇聯政權後,南蘇關系開始改善,並恢復外交關系。以後,南蘇關系一直在處於低度水平,南也並沒有加入蘇聯領導的「社會主義陣營」的國際經濟組織經濟互助委員會和軍事組織華沙條約組織。1963年南修改憲法,改國號為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前南奉行獨立自主的不結盟外交政策,鐵托是不結盟運動的發起者。他反對大國壟斷國際事務,反對戰爭,維護和平,為南斯拉夫贏得了國際尊重。1974年,再次修改憲法,宣布實行「聯合勞動」和「代表團制議會」,1980年,鐵托逝世後,聯邦實行集體領導,各共和國日趨鬆散,民族矛盾加劇。1991年,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的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納和馬其頓四個共和國相繼宣布獨立。1992年4月27日,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議會通過新憲法,宣布塞爾維亞和黑山兩個共和國聯合成立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正式解體。
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的行政區劃:
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納社會主義共和國,首都薩拉熱窩;
克羅埃西亞社會主義共和國,首都薩格勒布;
馬其頓社會主義共和國,首都斯科普里;
黑山社會主義共和國,首都鐵托格勒,現改名為波德戈里查;
塞爾維亞社會主義共和國,首都貝爾格萊德,包括兩個社會主義自治省:
5a. 科索沃社會主義自治省,首府普里什蒂納;
5b. 伏伊伏丁那社會主義自治省,首府諾維薩德;
斯洛維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 首都盧布爾雅那。
在1990年前蘇聯解體之後,各民族開始各自爭取自治和獨立。及至2003年改名為塞爾維亞和黑山共和國之後,南斯拉夫作為國名正式退出了歷史舞台。
南斯拉夫簡史
所謂南斯拉夫,也就是南部斯拉夫民族的意思。斯拉夫民族最早起源於今天的俄羅斯和烏克蘭等東歐地區。公元五至六世紀,部分斯拉夫人開始遷徙到今天的巴爾干半島,成為今天的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黑山、馬其頓等斯拉夫民族的祖先。到公元九世紀開始形成一些斯拉夫民族國家,如克羅埃西亞、塞爾維亞等。南部斯拉夫各民族受拜占庭文化影響較大,除克羅埃西亞和斯洛維尼亞外,大都信奉東正教。
夢想成真 第一南斯拉夫
1398年,土耳其奧斯曼帝國在今天的科索沃地區打敗塞爾維亞軍隊,從而開始了長達500年的對巴爾乾地區的統治。1878年,在經過長期反抗斗爭後,塞爾維亞、黑山獲得了獨立。而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則處於當時的奧匈帝國統治下。1912和1913年兩次巴爾干戰爭使馬其頓擺脫了土耳其的鐵蹄。巴爾干開始產生了將南部斯拉夫民族統一起來的願望,尤其是已經獲得獨立的塞爾維亞更是把以自己為核心建立一個統一的南斯拉夫國家作為基本國策。
一戰中,塞爾維亞站在協約國一方。戰爭結束後,奧匈帝國的崩潰,使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等有了自決的機會;以法國為代表的協約國也主張在巴爾干建立一個強大的南斯拉夫國家以對德形成牽制。這樣,南部斯拉夫民族統一的夢想有了成真的可能。
1918年,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和斯洛維尼亞成立了「塞爾維亞人、克羅埃西亞人和斯洛維尼亞人王國」,1919年的《凡爾塞和約》承認並確定了該王國的主權和邊界,是為第一南斯拉夫。1929年王國改名為南斯拉夫王國。
戰火誕生 第二南斯拉夫
1941年4月6日,德意軸心國集團向南斯拉夫王國發動全面侵略。4月17日,王國軍隊戰敗投降,國王彼得二世流亡英國倫敦,第一南斯拉夫淪亡了。
在德國法西斯佔領南斯拉夫後,以鐵托為首的南斯拉夫共產黨領導武裝起義,開始了4年艱苦卓絕的反法西斯游擊戰爭。在二戰中,南斯拉夫的游擊戰爭是最大的敵後戰場,它牽制和消滅了德國法西斯的大量有生力量,南共領導的游擊隊也發展到了80萬人。1943年11月29日在波黑亞伊策市召開了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委員會會議,決定成立以鐵托為首的臨時政府———南斯拉夫全國解放委員會,在戰後建立各民族平等的聯邦共和國,剝奪流亡政府的權利,禁止彼得國王重返南斯拉夫,授予鐵托元帥軍銜。
1945年5月,在蘇聯紅軍的支援下,南斯拉夫全境獲得解放。在反法西斯戰爭中,南斯拉夫人民承受了巨大的民族犧牲,4年中共犧牲了170萬人,占當時南斯拉夫人口的11%。1945年11月29日,南斯拉夫聯邦人民共和國正式成立。1963年的新憲法又改國名為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鐵托成為終身總統。新南斯拉夫按照民族平等的原則由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馬其頓和黑山6個自治共和國以及屬於塞爾維亞共和國的科索沃、伏伊伏丁那兩個自治省組成。
鐵托領導的新南斯拉夫在國內實行社會主義工人自治制度,在國際上奉行不結盟政策。70和80年代的南斯拉夫在經濟上曾獲得很大成就,其國民生活水平在東歐一度居於領先水平,由於鐵托本人在二戰中建立起的崇高威望和南斯拉夫既不跟從蘇聯集團、也不依附西方集團的不結盟政策,使得南斯拉夫在國際舞台上也擁有較高的地位。
步履維艱 第三南斯拉夫
由於南斯拉夫各民族曾遭受不同大國的統治,有著不同的文化傳統,如塞爾維亞、黑山、馬其頓信仰東正教,克羅埃西亞和斯洛維尼亞信仰天主教,而波黑的穆斯林族和科索沃的阿爾巴尼亞族則信仰伊斯蘭教,加上各列強歷史上出於私利,經常在各民族中進行挑撥、製造爭端,使得各民族之間存在不少矛盾。鐵托逝世後,這些矛盾開始逐漸激化。
蘇聯東歐巨變也給南斯拉夫造成了巨大沖擊。南斯拉夫統一的核心南共聯盟也開始瓦解,各共和國的分離主義力量日益強大並逐漸控制了當地的政權。一九九一年,圖季曼領導的克羅埃西亞以及斯洛維尼亞兩共和國率先宣布獨立。在南斯拉夫民族矛盾日益激化的同時,西方國家出於意識形態和本身戰略利益的考慮,決定不再支持南斯拉夫的統一。一九九二年一月,德國率先承認克羅埃西亞和斯洛維尼亞獨立,整個歐盟也步其後塵。一九九一年十一月,馬其頓宣布獨立。一九九二年四月,波黑又宣布獨立。
鑒於新的局勢,原南斯拉夫僅存的塞爾維亞和黑山兩個共和國於一九九二年宣布成立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其面積和人口都只有原來的百分之四十左右,被稱為「小南斯拉夫」或「第三南斯拉夫」。新的南聯盟在成立伊始即面臨困境。波黑爆發了塞爾維亞族、克羅埃西亞族和穆斯林族之間的戰爭,南聯盟和塞爾維亞共和國總統米洛舍維奇被西方指責為進行「種族清洗」,受到經濟制裁,國內經濟日益衰退,外交上也極其困難。
一九九五年八月,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大規模空襲波黑塞族,塞爾維亞總統米洛舍維奇、克羅埃西亞總統圖季曼和波黑總統伊澤特貝戈維奇一起在美國簽署了《代頓和平協議》,波黑內戰終於基本平息。之後,西方又利用南聯盟科索沃地區的阿爾巴尼亞少數民族與塞族之間的沖突,繼續對南聯盟施壓,從一九九九年三月二十四日起開始對南聯盟進行大規模轟炸,製造了歐洲自二戰以來最大的人道主義災難。
國旗:藍、自、紅是斯拉夫人喜愛的顏色。三色旗曾是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聯合王國的國旗。南斯拉夫聯邦人民共和國成立時增加一枚黃邊紅五角星,象徵人民自由解放。1992年成立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後,重新啟用三色旗。
國歌:
《嗨,斯拉夫人》。 由波蘭國歌所衍生, 一八三四年所作, 一九四五年正式定為南斯拉夫國歌
國花:
桃花。
說起南斯拉夫,三十歲以上的人也許都會哼上幾句「啊,朋友再見,啊,朋友再見,再見吧再見吧再見吧」——南斯拉夫影片《橋》曾經風靡一時,印象中那部戰爭題材的片子有著頗為輕松的風格,其主題曲《啊,朋友再見》則有點像咱們的《游擊隊歌》,表現軍人為了祖國和民族的榮譽而戰的視死如歸的精神。另一部電影《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則使「薩拉熱窩」這座南斯拉夫城市在中國有了相當的知名度。而且,當時南斯拉夫領袖鐵托的名字我們也耳熟能詳。
南斯拉夫[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盟]是一個國情極其復雜的聯邦,其特點可歸結為:
一個聯邦國家;
二種拼音文字;
三種語言;
四個宗教;
五個主體民族;
六個共和國;
七條邊界;
八個領導人;
九個政府。
這種國情的復雜性本身潛在著難以估量的矛盾,鐵托在世時已經注意到這一點,並曾為此作了某種安排,但是,願望不能代替現實,在他身後,矛盾激化,最終不可收拾——結局是南斯拉夫解體,一分為五。
2.現南斯拉夫
國名。位於歐洲巴爾干半島中部和西北部。南臨亞得里亞海,陸疆與克羅埃西亞、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馬其頓、阿爾巴尼亞為鄰。面積10.2萬平方公里。人口 1,057萬(1989),主要有塞爾維亞人、黑山人、阿爾巴尼亞人、匈牙利人、羅馬尼亞人和土耳其人等。通用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語。首都貝爾格萊德。境內多山,山地以北是多瑙河中游平原的一部分。主要河流有多瑙河、摩拉瓦河等,水力資源豐富。全境以大陸性溫帶闊葉林氣候為主,沿海地帶屬地中海式氣候,比較濕潤。年降水量550-750毫米。銅、鉛、鋅等礦儲量豐富,還有煤、鐵等。公元六世紀,斯拉夫人開始越過喀爾巴阡山移居巴爾干半島,七世紀發展為現代南斯拉夫各主要民族的祖先。九世紀起,陸續建立了克羅埃西亞、塞爾維亞、斯洛維尼亞和馬其頓等各民族的國家。十五世紀起,先後被土耳其和奧匈帝國統治。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奧匈帝國崩潰,民族獨立運動高漲, 1918年12月成立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聯合王國。1929年改稱南斯拉夫王國。 1941年4月被德、意法西斯佔領。1941-1945年進行反法西斯民族解放戰爭。1945年11月29日成立南斯拉夫聯邦人民共和國。行聯邦制,由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馬其頓、黑山6個共和國組成(面積合計 25.58萬平方公里, 1983年人口2,285萬)。1963年改稱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1980年以後國內民族矛盾日趨激化,政治動盪,至1990年初執政黨南斯拉夫共產主義聯盟分裂瓦解。1991年6月起原南斯拉夫成員國中的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馬其頓4國先後脫離聯邦,宣告獨立。1992年4月27日南斯拉夫議會通過了由塞爾維亞和黑山兩共和國組成的新南斯拉夫,定名為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工業以機器製造、有色金屬和冶煉、木材加工、食品加工為主。主要農作物有小麥、玉米、向日葵、甜菜和煙草等;園藝業和畜牧業較發達。出口農礦產品、船舶、皮革和煙草等。進口礦物燃料、機械、化工產品、鋼鐵和棉花等。主要城市有尼什、蘇博蒂察、克拉古耶伐次、波德戈里察等。
1. 1918-1941
南斯拉夫始於一九一八年十二月一日,由塞爾維亞(包含現今馬其頓、蒙特內哥羅)、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三國組成的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王國(Kingdom of Serbs, Croats and Slovenes)。一九一八年十二月一日,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加入。共六國組成。
一九二九年十月三日改名南斯拉夫王國(Kingdom of Yugoslavia)。
2. 1941-1945
一九四一至一九四五年為二次大戰期間,南斯拉夫遭德國、義大利入侵瓜分,南斯拉夫暫時瓦解。
3. 1945-1992
一九四五年第二次大戰,狄托領軍擊退德、義,十一月二十九日宣布成立南斯拉夫聯邦人民共和國(Federative People's Republic of Yugoslavia)。一九六三年四月七日,改名為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Socialist Federative Republic of Yugoslavia)。南斯拉夫的行政區重劃為以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克羅埃西亞、馬其頓、蒙特內哥羅、塞爾維亞、斯洛維尼亞六個各自獨立的加盟共和國組成。 (就是恢復第一階段時6 國組成的國家。)
4. 1992-2006
一九九一至一九九二年間,其中斯、克、馬、波四國先後獨立,南斯拉夫僅剩餘蒙、塞兩加盟國。一九九二年四月二十七日,國號改為南斯拉夫聯邦共和國(Federal Republic of Yugoslavia)。二○○三年二月四日,重定新憲法改國號為塞爾維亞蒙特內哥羅(Serbia and Montenegro),「南斯拉夫」一詞正式走入歷史。二○○六年六月三日,蒙特內哥羅宣布獨立,同月五日塞爾維亞亦宣布獨立,南斯拉夫聯邦正式宣告完全解體;蒙、塞兩國各自使用自己的國旗,南斯拉夫藍白紅橫條三色旗亦成為歷史旗幟。
所以現在既沒有南斯拉夫這個國家名稱,南斯拉夫聯邦也正式宣告完全瓦解。地理上繼承它舊時首都貝爾格勒的現存國家為塞爾維亞。
I. 南斯拉夫解體後形成哪些國家
南斯拉夫解體後形成了六個共和國: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納、馬其頓、黑山、塞爾維亞,以及塞爾維亞境內的兩個自治省:科索沃和伏伊伏丁那。
1992年4月28日,塞爾維亞和黑山這兩個留在前南斯拉夫的國家宣布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改名為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
聯合國於1992年9月22日阻止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繼承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席位。南斯拉夫直到2000年11月1日才重新加入聯合國。2003年2月4日,該國又改名為塞爾維亞和黑山。
塞爾維亞和黑山是一個鬆散的國家聯盟。2006年5月21日,黑山舉行了獨立公投,55.5%的投票者支持黑山獨立。黑山於2006年6月3日宣布獨立。
在科索沃,自1999年科索沃戰爭之後,科索沃就處在聯合國科索沃臨時行政當局特派團的管理之下。科索沃於2008年2月17日宣布獨立,塞爾維亞拒絕承認,在國際社會得到了部分國家的承認。
(9)哪些國家繼承南聯盟的軍事工業擴展閱讀:
克羅埃西亞一研究機構日前公布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68.2%的波黑人對南斯拉夫聯邦解體表示後悔。
調查結果還顯示,在原南斯拉夫地區,塞爾維亞人最懷念南斯拉夫時代,70.9%的塞爾維亞人對南斯拉夫聯邦解體表示後悔,而在克羅埃西亞,對解體表示後悔的人只有18%。
這項調查的負責人、歷史學者維蘭·帕夫拉科維奇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如今的波黑經濟增長乏力,失業率高企,比起當時,波黑人的生活質量明顯下降,這表明人們渴望回到比現在生活得更好的時代。
據記者了解,在許多波黑人看來,鐵托是黃金時代的象徵。在波黑首都薩拉熱窩,一些年長的計程車司機將鐵托像掛在車內,以示對那個時代的懷念。
在薩拉熱窩的繁華地段,有一家「鐵托咖啡館」,室內布置猶如置身鐵托執政的時代,各種照片、老舊物品林立,甚至還有坦克等退役軍事裝備陳列在庭院。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南斯拉夫解體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近七成波黑人對南斯拉夫聯邦解體表示後悔
J. 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的介紹
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簡稱南聯盟)(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語西里爾字母:Југославија,拉丁字母:Jugoslavija,英文Yugoslavia)是在1992年到2003年期間,歐洲東南部巴爾干半島上的一個國家,由塞爾維亞共和國和黑山共和國組成。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繼承了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The Socialist Federal Republic of Yugoslavia)的主體,2003年重定新憲法改國號為塞爾維亞和黑山,成為歷史名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