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時間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時間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間請告訴我
二戰: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
第一次工業革命(蒸汽時代)開始的時間是1765年
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的時間是19世紀下半葉,1831年法拉第發現了磁電感應現象,到1865年德國人西門子發明了發電機,1870年比利時工程師格拉姆發明了電動機,電力在工業領域開始代替蒸汽成為主要的能源和動力的來源,之後一系列與電有關的發明也開始應用與生產和生活如電話電燈電報電影,所以以電力的廣泛使用的第二次工業革命被稱為「電氣時代」
㈡ 第一、二、三次工業革命的開始時間(歷史)
(2017·黃石)「……,在科學成功的背後,我們必須看到一個潛在的危險在顯露出來:人類通過大規模地開發大自然,雖然掌握了更高的能量,有了支配自然界的能力,但卻動搖了人類生存的根基」觀點認為科技革命影響了人類社會的生態環境。
(2015·黃石)工業革命中出現了許多工業部門,最早出現的是棉紡織業。
(2014·孝感)在過去的200多年裡,人類經歷三次科技革命,先後發明了蒸汽機、火車、輪船、汽車、飛機、電報電話、電腦、原子彈、人造衛星等。第一次科技革命使人類進入蒸汽時代, 第二次科技革命使人類進入電氣時代,第三次科技革命使人類進入知識經濟時代。
(2011·黃石)最能體現第二次工業革命特徵的是鋼鐵時代、電氣時代。
㈢ 第一二三次工業革命分別是
第一次工業革命(18世紀60年代-19世紀中期),以蒸汽機、汽船、火車為代表,標志著人類進入蒸汽時代。大大密切加強了世界各地之間的聯系,改變了世界的面貌,最終確立了資產階級對世界的統治地位,率先完成了工業革命的英國,很快成為世界霸主。
第二次工業革命(19世紀七八十年代-19世紀末20世紀初),以電力、內燃機、飛機、汽車為代表,標志著人類進入電氣時代。使得資本主義各國在經濟、文化、政治、軍事等各個方面,發展不平衡,帝國主義爭奪市場經濟和爭奪世界霸權的斗爭更加激烈。第二次工業革命,促進了世界殖民體系的形成,使得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最終確立,世界逐漸成為一個整體。
第三次工業革命(二戰後-20世紀70年代),以計算機、原子能、航空航天、遺傳工程為代表,標志著人類進入信息時代。不僅極大地推動了人類社會經濟、政治、文化領域的變革,而且也影響了人類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人類的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也在發生了重大的變革。
工業革命是以科學技術作為驅動力,以機器取代人力,以大規模工廠化生產取代個體工場手工生產的一場生產與科技革命。由於機器的發明及運用成為了這個時代的標志,所以就形成了我們概念中所理解的工業革命。
㈣ 第一次和第二次工業革命時間,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間,分別是什麼
第一次工業革命時間段:18世紀60年代——19世紀中後期;
第二次工業革命時間段:19世紀70年代——19世紀末20世紀初;
一戰時間段:1914——1918,
1919年簽訂《巴黎合約》和1921年的《華盛頓條約》,形成戰後的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二戰時間段:1939——1945
㈤ 二戰時期,德國的工業體系是怎樣的
工業體系的完整也在推動某一產業的高精尖,現在的中型工業國,比如德國就是這么走過來的,在德國崛起的那個時代,也就是二戰時期,德國的工業體系就是完整的,高精尖也是建立在完整工業體系基礎之上的。
觀點粗鄙,歡迎吐槽。
㈥ 美國的工業在二戰時期處於半停產狀態,為何它那時候還是世界第一
在世界大戰的時候說很多的國家都進行了戰爭,但是美國沒有進行戰爭,所以雖然在工業半停產,狀態美國依然是世界第一。雖然美國的工業半停產狀態,但是美國靠著出售自己的軍事武器發展戰斗,才所以在國家上是非常富有的。
美國還靠著出售軍事武器,賺取了非常多的財富,所以在戰爭結束的時候,美國成為了當時世界上第一的國家,隨後幾年的發展,美國依靠記者的財富發展很快的科學技術。所以美國人是非常聰明的他們不卷進世界大戰,但是經過戰爭的心理世界格局已經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
㈦ 四次工業革命分別在哪個國家
四次工業革命大致從英、美、德、日、蘇、法國家先開始,分別按每次革命分類描述:第一次工業革命,第二次工業革命,第三次工業革命,第四次工業革命。
1、第一次工業革命:
從英國開始,向法、美等國擴展。第一次工業革命(18世紀60年代-19世紀中期),以蒸汽機、汽船、火車為代表,標志著人類進入蒸汽時代,大大密切加強了世界各地之間的聯系,改變了世界的面貌,最終確立了資產階級對世界的統治地位,率先完成了工業革命的英國,很快成為世界霸主。
2、第二次工業革命:
在英、美、德等國同時開始。第二次工業革命(19世紀七八十年代-19世紀末20世紀初),以電力、內燃機、飛機、汽車為代表,標志著人類進入電氣時代,使得資本主義各國在經濟、文化、政治、軍事等各個方面,發展不平衡,帝國主義爭奪市場經濟和爭奪世界霸權的斗爭更加激烈。第二次工業革命,促進了世界殖民體系的形成,使得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最終確立,世界逐漸成為一個整體。
3、第三次工業革命:
在美、蘇、英國。第三次工業革命(二戰後-20世紀70年代),以計算機、原子能、航空航天、遺傳工程為代表,標志著人類進入信息時代,不僅極大地推動了人類社會經濟、政治、文化領域的變革,而且也影響了人類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人類的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也在發生了重大的變革。
4、第四次工業革命:
在英、美、日等國。第四次工業革命(21世紀初至今),以人工智慧,清潔能源,無人控制技術,量子信息技術,虛擬現實以及生物技術為主,標志著人類進入綠色能源時代。這是一場全新的綠色工業革命,它的實質和特徵,就是大幅度地提高資源生產率,經濟增長與不可再生資源要素全面脫鉤,與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脫鉤。以歷史視角觀察,用工業化的角度觀察,使人們清晰地認識到,世界第四次工業革命,即綠色革命已經來臨。
㈧ 二戰爆發在什麼兵器時代
二戰爆發在機械兵器時代。
第二次世界大戰(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戰爭范圍從歐洲到亞洲,從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後有61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被捲入戰爭,作戰區域面積2200萬平方千米。據不完全統計,戰爭中軍民共傷亡9000餘萬人,5萬多億美元付諸東流,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世界戰爭。
第二次世界大戰作為機械化時代特有的典型戰爭形態,其軍事上的成功與失敗和戰爭的進程,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以內燃機技術為核心的科學技術群與作戰理論、戰術的結合程度。第二次世界大戰在客觀上推動了科學技術的發展,這次戰爭帶動了航空技術、原子能、重炮等領域的發展與進步。
(8)二戰處於哪個工業時代擴展閱讀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的兵器發展: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蒸汽機、蒸汽渦輪機和螺旋槳推進器技術已應用於船舶、艦艇中,出現了戰列艦、巡洋艦、潛水艇等,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潛水艇、航空母艦投入使用之後,使得空中、地面、水面、水下的對抗與斗爭變得更加復雜。
兵器技術由陸地走向空中、水面、水下,形成了包括陸域、水域、空域的各類兵器。在發展陸地兵器的同時,大量發展了空中兵器、水中兵器和陸、海、空用的多種武器平台。
隨著水面作戰艦艇和潛艇的發展,水中兵器和反艦、反潛技術裝備相繼興起,出現了水雷、魚雷、深水炸彈和聲納、磁性探測導引與引爆的水中兵器。
㈨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在什麼兵器時代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在機械兵器時代。
第二次世界大戰作為機械化時代特有的典型戰爭形態,其軍事上的成功與失敗和戰爭的進程,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以內燃機技術為核心的科學技術群與作戰理論、戰術的結合程度。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兩類新興技術的悄然發展,決定了機械化戰爭的來臨。
一類是飛機、坦克、大型艦船製造技術,另一類是電子通信技術。坦克和飛機廣泛密集的使用,使美英和蘇聯採用了新的作戰理論和戰術,美英開始形成空中火力支援地面、密集使用機動兵器的戰役理論和戰術,蘇軍則重新恢復了大縱深作戰理論。
(9)二戰處於哪個工業時代擴展閱讀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背景:
20世紀30年代,以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開始,以1939年納粹德國侵略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結束,中間穿插著義大利入侵阿比西尼亞(今衣索比亞),日本全面發動侵華戰爭,德、意法西斯干涉西班牙內戰,納粹德國吞並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在這十年中,世界從烽火點點到硝煙成片,從局部戰爭逐步走向世界大戰的深淵。
1933年,和平的熱望鼓動著大多數英國人,法國人則在德法邊境修築了蜿蜒幾百公里的馬其諾防線,並在德國東部聯合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和羅馬尼亞組成制約德國的「小協約國」集團,自以為從此可以高枕無憂。
與此同時,納粹黨執政後的德國卻在悄然重整軍備,恢復普遍義務兵役制,並秘密發展被《凡爾賽和約》禁止的空軍和坦克部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