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二戰蘇聯工業生產實力真的是德國三倍嗎,如果是,德國工業能在二戰中追上蘇聯嗎
蘇聯的工業生產能力其實不大可能是德國的三倍,但肯定大大超過德國。因為為了在戰爭中鼓舞士氣,穩定軍心民心,蘇聯政府所做的政治宣傳向來較為誇張,說蘇聯的生產能力是德國的三倍,這也可以理解。
而蘇聯生產能力超過德國的原因主要有:1、蘇聯在斯大林上台之後國家優先發展重工業,蘇聯的軍工實力得到了很大提高,在二戰之前其的工業產值已經和德國相當。2、蘇德戰場開始後,德國後方城市屢屢遭到美國,英國等盟國的空襲,工業生產受到了很大影響,導致其生產能力下降。3、蘇德戰場中後期德軍屢屢遭到打擊,人員減員嚴重,為了彌補人員上的劣勢,德軍經常從工廠里直接抓人去服役,也影響了工業生產。4、因為德國極端的民族政策,導致愛因斯坦等眾多其他民族的優秀科學家被迫逃離德國,使德國的科技實力也大幅下降。
個人認為不可能追上蘇聯,這是因為納粹本身體質的不合理。德國政府官僚機構重重疊疊,科技發展計劃雜亂無章,希姆萊的黨衛軍甚至有自己獨立的科研機構。在這種情況下,你說德國的工業水平能得到多大的發展呢?
『貳』 二戰蘇聯軍工技術是不是不如德國和美國
其實二戰蘇聯和德國技術都不強,科技最強的是英國(從化工到機械發動機,英國完爆德國),美國二戰勝利,是因為工業化大生產導致數量打敗了質量而已,科技上英國二戰是最強的,不過二戰時,英國為了獲得美國的支持,把科技資料全賣給美國了,所以美國二戰後科技突飛猛進!有人說丘吉爾是英世奸,出 賣了英國。從某些方面是正確的。
德國最強的是德吹們,其次就是優秀的德國士兵!再就是德國善於把武器造的很精細,這對於戰爭毫無作用;加上德國二戰有很多技術斷檔!
蘇聯善於把二等零件,組合成一等的裝備。蘇聯二戰每一種武器都是靠數量取勝的。蘇聯不但二戰時候技術不如美德,在冷戰期間也是不如的,但是蘇聯的理論就是——數量本身就是一種質量,所以二戰打成廢墟的蘇聯,靠紅色鐵流,有了和美國叫板的實力。而後從歐洲到中國都在瑟瑟發抖!
美國長處就是工業化大生產
英國最強處就是技術,不過被悲催奇葩的設計拖累了
但是,基本上二戰每個國家都各有所長!日本坦克拍馬追不上德國,但是航母戰列艦獨步天下,英國
『叄』 如果二戰蘇聯的重工業和輕工業都強大的話結果會怎樣
不可能的。殘酷政治現實和需要,蘇聯只有全力發展重工業,才能武裝起強大軍隊,才能維系其政權的存在,當然這樣結果,就是經濟畸形,出問題是遲早的事!
『肆』 蘇德戰爭時,蘇聯工業生產能力有多強
我是「非本色」,這個問題算是問對了。
持續了四年之久的蘇德戰爭,是二戰期間納粹德國和蘇聯之間爆發的一場大規模戰爭,為二戰中規模最龐大、戰況最激烈、傷亡最慘重的戰場。在這場巔峰對決中,蘇聯最終贏得了戰爭的勝利。實際上,我們了解了戰時蘇聯工業的生產能力,就會明白一切了。
其實,戰時德國人力資源動員程度不僅遠低於蘇聯,還遠低於英國。同一時期,1943年德國女性就業率是46.1%,而英國婦女就業率就達到60.5%,蘇聯婦女就業率更是達到極限。我們可以想像,當蘇聯婦女們高負荷勞作的時候,大多數德國婦女卻待在家照看孩子。
1942年,德國戰時的勞動力人數的缺口,遠超100萬,阿爾貝特·施佩爾《第三帝國內幕—阿爾貝特·施佩爾回憶錄》描寫道:(德國政府)不但沒有增加婦女就業人數來彌補缺口,反而「為了顯著減輕德國家庭主婦,尤其是多子女母親的負擔並不致危害她們的健康。」於是,德國政府專門從烏克蘭「招來」50餘萬婦女作保姆。
反觀蘇聯,據《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史》描述:蘇聯早在戰前的1938年就將孕婦產假由112天降至70天,戰時大量增加托兒所、幼兒園使婦女參加工作。而阿爾貝特·施佩爾《第三帝國內幕—阿爾貝特·施佩爾回憶錄》也描寫道:戰前1939年6月英國家庭女傭人數為120萬,德國同期家庭女傭人數為158.2萬?1943年6月,英國女傭降至40萬人,為戰前的1/3,而德國女傭仍高達144.2萬人,與戰前沒有什麼區別。
為什麼戰時德國女性就業率一直很低呢?根據《第三帝國與第二次世界大戰》分析:納粹德國一直宣傳婦女應該重家庭,不讓婦女參與繁重的勞作。當然,給軍屬婦女的較高補貼也是為了補男子上前線的工資,討好民眾,於是婦女不用上班掙錢養家糊口。
最後,要提一下的是,納粹德國的這種反對增加女職工的做法,是得到戈林和希特勒支持的,誰敢說不呢?
寫了這么多,飄過的也給個苦力贊唄。
『伍』 二戰到底是德國的工業厲害還是蘇聯的工業厲害請簡要分析對比
德國的工業精細化水平遠遠高於蘇聯,而蘇聯的工作規模化水平遠遠高於德國,打個比方,如果一輛虎式坦克的生產周期是每月20輛,1輛虎式可以對付6輛蘇式T34坦克,而蘇聯每月可以生產200輛T34坦克,用數量優勢彌補質量劣勢。德國的工業產品注重質而不是量,而蘇聯的工業產品注重量而不是質!這是兩國當時的資源水平決定的,德國幾乎沒有海外殖民地,大部分工業源材料都要依靠進口,而二戰中,德國鐵礦石三分之一強需要從瑞典進口,瑞典的鐵礦石從挪威港口納爾維克,然後再航運到德國,英美後來在納爾維克港口佈雷,德國鐵礦石補給困難,國內魯內區的鐵礦又難以滿足戰爭的需要,所以工業產能嚴重不足。而蘇聯本身地大物博,又有美國的海上援助,工業產能發達。
德國人嚴謹的性格也決定了其工業製成品的高質量,先進可靠成了德國製造的代名詞,而蘇聯產品給人的印像一直是粗製濫造,傻大黑粗,特別是輕重工業嚴重失衡,六七十年代在黑江龍邊境一個暖水壺就可以和蘇聯人換一輛摩拖車,可見蘇聯的輕工業弱到了一個什麼程度。
總體來說吧 德國:技術高,質量好,但產量低。蘇聯,技術差,質量次,但產量高。
『陸』 最巔峰時蘇聯的經濟有多強
蘇聯在最巔峰時期,經濟也沒有太強,只佔到美國經濟總量的40%左右。蘇聯的強項在軍事實力與政治影響力,經濟一直是蘇聯的短板。蘇聯之所以會解體,很大原因就是由於阿富汗戰爭的消耗與國際油價下滑,導致的經濟陷入困境。蘇聯經濟在最巔峰時期,達到了美國體量的40%。不過,蘇聯經濟以重工業為主,民生工業薄弱,發展非常不均衡。更重要的是,蘇聯國防投入最多時,佔到了GDP總量的20%以上。事實上,蘇聯與其說是被戈爾巴喬夫與葉利欽聯手搞垮,不如說沒有把經濟建設搞好。第一家麥當勞開業,蘇聯人排起了長隊
第三,歷史上經濟總量最接近美國的是1995年的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只有日本GDP總量佔比美國達到過最高峰。1995年,日本GDP總量達到了53340億美元,美國為76640億美元,佔比高達69%。不過,日本隨後進入了經濟衰退期,目前的GDP總量僅為5萬億美元,而美國已經超過了21萬億美元。
蘇聯的強大主要在於軍事的強大,而不在於經濟的強大。也正是因為軍事佔用了太多的資源,才會導致蘇聯經濟逐漸衰落,並最終解體。
『柒』 二戰時,蘇聯和德國哪個整體軍事實力較強
初期:德國佔有絕對優勢
中期:德國優勢,但戰線過長
後期:均勢,一個德國迎戰五六個盟國,足已說明一切
【德國】由於戰前軍事擴張策略的刺激,軍事工業高度發達。其軍火產量在1939年就已經超過英法之和。1940年生產坦克2500餘輛[III型為主],1943年達到了頂峰7600餘輛,後期由於資源的限制,開始提高武器的質量,生產數量大幅度下降。而德國擁有當時世界上最優秀的軍隊以及優秀的戰略、戰術思想和指揮水平也是世界所公認的。德國開創了閃電戰的時代,並開創了裝甲兵協同坦克作戰的陸軍高機動作戰的先河。同時德國還最先將空降兵應用於實戰,而空降比利時打垮了鐵桶般的防禦系統也是世界軍事史上的經典戰例。軍工技術高度發達,二戰時期就造出了飛彈,甚至如果不是軍事高層對原子技術的不認同,恐怕,德國會是世界上最先擁有原子彈的國家。但是由於資源的致命傷人口的限制導致兵源供應不足以及情報技術的滯後,也為這支部隊的強悍折了不少分。
軍隊數量: 9分
人員素質 10分
武器裝備水平 9分
戰術思想與指揮水平 9分
後勤供應能力 8分 軍工技術水平 10分
戰績 9分
【蘇聯】二戰後期是蘇聯軍事最為鼎盛的時期。 戰爭中後期軍隊一直維持在600萬人以上,二戰末期甚至達到了鼎盛的1200萬人,是世界歷史上最龐大的軍隊。並擁有著當時世界上強大的軍工生產系統,戰爭期間,蘇聯共生產了10.8萬輛坦克和自行火炮,雖然有近7萬輛在戰爭中被擊毀,蘇聯強大的生產能力及時的補充了這些損失.蘇聯後期的軍隊也在歐洲最艱苦的戰場上磨練出了鋼鐵般的意志。蘇聯發達的情報系統克格勃,也在二戰歷史上寫下了不可磨滅的篇章。戰術思想方面,蘇聯在二戰中形成了裝甲集團化沖擊的思想(有點閃電戰的味道),強大的鋼鐵洪流二戰後期具備了一定的規模。但是,對分重視陸軍火力的思路,甚至無限制的加強火力也是蘇聯的一種致命傷。當時蘇聯有一種說法,有一個角落沒有攻擊到,說明我們的火力還不夠強。還需要不斷增加。其實,那種鋪天蓋地的重型火炮、火箭炮、榴彈炮的呼嘯的震撼場面,與美軍地面部隊利用先進的無線通訊呼叫空中力量與地面火力支援的精確打擊相比,實質上是一種資源的浪費。而蘇聯在冷戰時期更是由於對電子信息技術的不重視逐步落伍。
軍隊數量: 10分
人員素質 7分
武器裝備水平 9分
戰術思想與指揮水平 9分
後勤供應能力 10分
軍工技術水平 8分
戰績 9分
『捌』 二戰期間重工業國家
個人認為二戰期間最強的重工業國家還是德國和美國,至於英法蘇日,感覺不是特別強調重工業,也不是特別發達,想想德國的閃擊戰,靠得不就是大量的轟炸機和坦克么;日本和英國就海軍和空軍厲害點;法國不談了,直接被德國打下來了;蘇聯,感覺有點二流吧,但是也算重工業了,造了很多飛機和坦克,但是質量卻不如德國;美國,不說了。
中國么,就不談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