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南京高標准廠房怎麼認定
這得看廠房類型。
高標准廠房項目應有明確的產業定位,主導產業所佔標准廠房面積不低於標准廠房總面積的50%,鼓勵同行業企業,產業鏈上下游配套企業集聚發展。工業項目所需行政辦公及生活服務等配套設施用地面積不得超過工業項目總用地面積的7%。標准廠房層數一般應達到2層及以上,應設置貨梯及客梯,容積率不低於1。8,單棟高標准廠房建築面積不低於1000平方米,單層建築面積不低於500平方米。
2. 2018各大城市建成區面積排名是怎樣的
建成面積排行是:北京3310平方公里,上海2805平方公里,廣州2403平方公里,天津2042平方公里,東莞1991平方公里,重慶1547平方公里,深圳1395平方公里,成都1297平方公里,武漢1173,西安1157,蘇州1087。
武漢、西安、蘇州三座城市建成面積相差不大。而這三個城市跟其他熱點二線城市建成面積也相差不遠。北上廣深一線城市跟所謂新一線城市相差巨大。一線城市除了深圳,基本都是2400+平方公里的存在,深圳建成面積不大,但單位面積產出驚人,而且除了帝都北京之外都有海港加持。而除了直轄市及東莞的二線城市建成面積都小於1300平方公里,基本一半都不到。
3. 請問有誰能提供一些南京的情況
南京市的區域特徵和城市概況
1.自然地理概況
南京市位於北緯33゜31′,東經118゜47′,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夏熱冬冷,春秋短暫,雨量集中,歷年平均氣溫16゜C,主導風向夏半年為西南風,冬半年為東北風。
南京地處我國東西水運大動脈長江與南北陸運大動脈京滬鐵路的交匯點,素有「東南門戶,南北咽喉」之稱。南京境內綿亘著寧鎮山脈西段,城東鍾山若長龍蟠繞,城西石頭山似猛虎雄據,故有「鍾山龍蟠,石城虎踞」之說。萬里長江自西向南滾滾而來,折向東去;秦淮、金川兩河蜿蜒城中;玄武、莫愁兩湖依偎東西山水之間,氣勢雄渾而景色秀美。
2.城市性質
南京是著名古都,江蘇省省會,長江下游重要的中心城市。
南京為我國六大古都之一,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南京的規劃和建設要繼承古都歷史精華,創造融古都風貌與現代文明於一體的城市特色。
南京是江蘇省省會,也是該省的政治、文化、經濟中心,要保證省級管理職能的順利行使,並形成省內最發達的金融、貿易、信息中心和科教文化對外交往中心。
南京作為長江流域四大中心城市和長江三角洲西部樞紐城市,要充分發揮沿江、近海的優勢,增強跨省域的輻射功能和吸引力。
3.城市規模
(1)人口規模
• 全市總人口2010年為680萬左右,遠景按1000萬人口預留,城鎮人口2010年為520萬左右,遠景按870萬左右預留。
• 都市發展區總人口2010年為530萬左右,遠景按800萬左右預留。都市發展區城鎮人口2010年為450萬左右,遠景按740萬左右預留。
• 主城人口2010年控制在300萬以內,遠景下降到260萬以內。
(2)用地規模
主城城市建設用地為243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設用地2010年為81平方米,遠景為93平方米。新市區、新城和重點鎮人均建設用地按100平方米左右安排。
4.主城功能布局特徵
主城布局以河流、鐵路、城牆等為自然邊界。分為東、西、南、北、中五個片區。以明城牆圍合的主體中片(舊城)以發展第三產業為主,強調環境品質的提升和歷史文化特色的體現;東、西、南、北四片區要在繼續保持原區特色的同時,加強設施配套和功能完善,形成居住就業相對平衡,配套設施相對完善的綜合性片區。
西片是主城的重要新區,具有以商務、體育、文化等功能為主的新城區的中心功能;居住與新業相協調的中高檔居住區的功能;以濱江風貌為特色的主城西部休閑游覽功能。
5.社會經濟發展目標
依據南京市「十五」計劃綱要,將社會經濟發展目標調整為:經過「十五」和更長的一點時間的努力,把南京建設成為科學技術先導,古都與江濱特色鮮明,國際影響較大的現代化中心城市。到2010年,基本實現現代化。
(1)以「富民強市,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為基本目標,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改革開放和科技進步為動力,把南京做強做大做優做美。到2005年,城市綜合實力、基礎設施、社會文明和生態環境等方面都進入全國先進行列。人民生活達到更加寬裕的小康水平,5年內,力爭實現郊縣國內生產總值和財政收入在2000年基礎上翻一翻。三次產業結構實現「二、三、一」型向「三、二、一」型的戰略轉變。
(2)進一步加快城市化和城市現代化進程,2010年基本實現現代化。成為我國重要的教育基地、科技中心和創新基地,重要的外貿口岸和長江下游地區重要的金融、貿易、信息中心。歷史文化名城的國際性影響進一步擴大。
(3)以加入世貿組織為契機,加快南京經濟國際化步伐,以建設國際化大都市的長遠奮斗目標,促進和加快城市建設步伐。本世紀中葉全面實現現代化,躋身世界發達城市行列。
6.城市發展目標
未來南京城市發展目標是:
(1)充滿經濟活力的城市——長江下游現代化的中心城市
(2)富有文化特色的城市——國際影響較大的歷史文化名城
(3)人居環境優良的城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城市
7.城市環境景觀特色
南京所處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悠久的歷史文化,長期的城市建設,形成了南京山水城林交融、古今文化薈萃、園林環境、宜人空間尺度特色的景觀環境。
(1)山與水
南京依山傍水而建,山取「虎踞龍盤」之勢,水以江、河、湖成網,在長江,鍾山的宏偉氣勢中,引入彎曲繞的秦淮河,以悠靜的玄武湖、莫愁湖形成了南京獨特的城市空間。
(2)城與林
都城布局與自然山水結合,以明城牆保護為中心的綠化系統、水系、步行系統的建設必將保持與強化城林的空間特色。
(3)路與樹
由於南京冬寒夏熱的特點,樹種系以落葉樹為主,夏季成蔭快,因此南京的綠不是以草坪見長,而是以「綠色隧道」(林蔭道)和「林」為特色。
經濟發展
南京是商埠重鎮,有著發展商品經濟的悠久歷史和良好傳統。六朝時期,秦淮河兩岸「貢使商旅方舟萬計」、「通衢過道,貨輻九州」,經濟相當繁榮。明代著名航海家鄭和曾以這里為基地七下西洋,並與東南亞各國建立了密切的經貿關系,促進了我國的經濟發展。
經濟和社會事業蓬勃發展。解放前的南京是一個畸形的消費城市,工業基本上沒有發展。據1948年資料,南京當時只有38家官僚資本企業,大多數靠國外供給原料和零件的裝配工作,設備簡陋,規模很小;私營工業,全市不足900家,其中30人以上的使用動力的工廠只有36家。百萬人以上的城市,年工業總產值僅4000多萬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經過40多年的奮斗,現在南京已發展成為一個具有相當經濟實力和科技水平的現代化產業城市,成為中國東部地區的綜合性工業基地,重要的交通樞紐和通訊中心,全國四大科研教育中心城市之一。1994年,全市實現國內生產總值472億元,比上年增長17.5%,第二產業增加值為253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為188億元;全年完成各項稅收61.57億元;財政收入54.61億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23億元,比上年增長42%。1992年,南京被國家評為中國城市綜合實力「50強」第五名,以及城市投資硬環境「40優」之一。1993年被列為全國24個率先實現小康的城市之一。
南京是中國重要的工業基地之一,已建立了以電子、汽車、化工和一批特色產品為主導,擁有6個工業行業、2000多個工業門類、200多個大類產品的綜合性工業體系。現擁有鄉以上工業企業4000多家,其中國有大中型企業237家,大中型企業數量居全國第五位。目前全市工業產值在10億元至60億元之間的企業集團已有10家。1994年,全市工業銷售產值達627億元,比上年增長24%,工業企業實現利稅57億元,比上年增長13.3%。
南京的電子工業具有較強的科研和生產實力,生產規模居全國第二位。主要產品有雷達、通訊設備、廣播電視、半導體器件、計算機和電子元件。近年來又開發了光纖通訊、微型計算機、列印機、電真空器件和集成電路等產品。南京電子工業還廣泛開展國際間的經濟、技術合作,成功地與日本富士通、荷蘭菲利浦、德國西門子等跨國公司進行多方面合作,已生產出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高科技產品。
南京是我國最大的輕型汽車生產基地,具有成批生產多種型號汽車的能力。南京汽車製造廠引進先進的依維柯輕型車生產技術,可製造30多個品種的輕型車和廂式車。此外,南京還有生產改裝車、摩托車、農用車、微型車的工廠和117個零配件廠,各種車輛總產量為78萬部,總產值100多億元。
南京的石油化學工業擁有我國最大的乙烯、芳烴、硫酸、烷基苯等生產裝置,綜合生產規模居全國第二位,其中烷基苯產量佔全國總產量的90%。揚子石化公司、金陵石化公司、南京的基礎化工、石油化工、精細化工、生物化學工程正向大規模、高技術、高附加值產品和配套生產與綜合利用的方面延伸和發展。
南京的機械、建材、冶金、輕紡等工業也相當發達,規模較大,其中列入特色產品優先發展的有數控機床、壓縮機、冷凍設備、分析儀器、顯微鏡、高標號水泥、熱水器、皮鞋皮革、服裝、化妝品、金線金箔、炻器等。這些產品大多形成系列、規模配套,在國際上享有一定的聲譽。
4. 中國四大中心城市是什麼
北京 上海 南京 沈陽
北京(Beijing City)——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
北京,市名,簡稱京,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駐地,郵政編碼:100000。中央四個直轄市之一,是全國政治和科學文化的中心,也是國內國際交往的中心之一,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和古都之一,亞歐大陸最大的交通樞紐。
其中心位於北緯39度54分,東經116度23分。雄踞華北大平原北端。北京的西、北和東北,群山環繞,東南是緩緩向渤海傾斜的大平原。北京平原的海拔高度在20-60米,山地一般海拔1000-1500米,與河北交界的東靈山海拔2303米,為北京市最高峰。境內貫穿五大河,主要是東部的潮白河、北運河,西部的永定河和拒馬河。北京的地勢是西北高、東南低。西部是太行山余脈的西山,北部是燕山山脈的軍都山,兩山在南口關溝相交,形成一個向東南展開的半圓形大山彎,人們稱之為「北京彎」,它所圍繞的小平原即為北京小平原。綜觀北京地形,依山襟海,形勢雄偉。誠如古人所言:「幽州之地,左環滄海,右擁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濟,誠天府之國」。
北京全市土地面積16410平方公里。其中平原面積6338平方公里,佔38.6%。山區面積10072平方公里,佔61.4%。城區面積87.1平方公里。
北京是世界歷史文化名城和古都之一。早在七十萬年前,北京周口店地區就出現了原始人群部落「北京人」。而北京建城也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最初見於記載的名字為「薊」。公元前1045年北京成為薊、燕等諸侯國的都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以來,北京一直是中國北方重鎮和地方中心;自公元938年以來,北京又先後成為遼陪都、金上都、元大都、明清國都。1949年10月1日正式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
北京具有豐富的旅遊資源,對外開放的旅遊景點達200多處,有世界上最大的皇宮紫禁城、祭天神廟天壇、皇家花園北海、皇家園林頤和園,還有八達嶺、慕田峪、司馬台長城以及世界上最大的四合院恭王府等各勝古跡。全市共有文物古跡7309項,其中國家文物保護單位42個,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22個。北京的市樹為國槐和側柏,市花為月季和菊花。另外,北京出產的象牙雕刻、玉器雕刻、景泰藍、地毯等傳統手工藝品馳譽世界。
2.上海簡稱滬或申。市人民政府駐黃浦區人民大道200號,郵政編碼:200000,長途區號:021。上海位於北緯31°14』,東經121°29』。地處太平洋西岸,亞洲大陸東沿,長江三角洲前緣,東瀕東海,南臨杭州灣,西接江蘇、浙江兩省,北界長江入海口。上海正當我國南北弧形海岸線中部,交通便利,腹地廣闊,地理位置優越,是一個良好的江海港口。平均海拔高度為4米左右。全市面積6340.5平方千米,佔全國總面積的0.06%,南北長約120千米,東西寬約100千米。其中區域面積5299.29平方千米,縣域面積1041.21平方千米。境內轄有崇明、長興、橫沙三個島嶼,其中崇明島面積1041.21平方千米,是我國的第三大島。
2004年年末,全市戶籍人口1352.39萬人。上海散居著39個少數民族及少數未識別的民族,約有5.3萬人,佔全市人口的0.4%。人口最多的是回族,其次是滿族,最少的是佤族、拉祜族、毛南族、普米族、京族。
2005年末,本市公安戶籍登記人口1360.26萬人,比上年增加7.87萬人,增長0.6%。
而按照「十一五」規劃綱要,上海到2010年常住人口預計達到1900萬,這意味著上海常住人口容量還有120萬左右的增長空間,平均每年約24萬左右。
上海屬北亞熱帶季風性氣候,氣候溫和濕潤,四季分明,春秋較短,冬夏較長,日照充分,雨量充沛。2005年,上海全年平均氣溫17.5℃,日照1778.3小時,降雨量1254.9毫米。
■市花
1986年經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決定白玉蘭為上海市市花。白玉蘭在上海的氣候下,開花特別早,冬去春來,清明節前,它就繁花盛開。白玉蘭潔白如玉,晶瑩皎潔,開放時朵朵向上,溢滿清香。選擇白玉蘭為上海市市花,象徵著一種開路先鋒、奮發向上的精神。
■市標
上海市市標1990年經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上海市市標是以市花白玉蘭、沙船和螺旋槳三者組成的三角形圖案。三角圖形似輪船的螺旋槳,象徵著上海是一座不斷前進的城市;圖案中心揚帆出海的沙船,是上海港最古老的船舶,象徵著上海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港口城市;沙船的背景是迎著早春盛開的白玉蘭,展示了城市的勃勃生機。
3,
一、南京發展優勢
南京是江蘇省省會,江蘇省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中國長江下游重要的中心城市,被譽為"東南門戶,南北咽喉","鍾山龍蟠,石城虎踞"。南京下轄11區2縣,面積6597平方公里,全市總人口640萬。近年來,市委、市政府不斷加快發展步伐,使南京這座歷史名城煥發青春,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新氣象、新面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城市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南京先後獲得"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全國首批旅遊城市"、"國家級園林城市"等稱號,在全國綜合實力"五十強"評比中名列前茅,今年5月在中國城市綜合競爭力排序中名列第六,也是國際上看好的21世紀亞洲環太平洋地區最具發展前景的城市之一。
1、文化底蘊深厚
南京有2470多年的建城史,歷史上10個朝代在此建都,是我國四大古都之一。著名的歷史文化給南京留下了豐富燦爛的遺產和深厚的歷史遺存。她與南京雄渾秀美的山水城林融為一體,形成了城市獨到的歷史人文底蘊。
2、區位優勢突出
南京濱江近海,腹地廣闊,位於中國沿海和長江兩大經濟帶交匯處,是長江流域四大中心城市之一,又是長江三角洲三個中心城市之一,承接東部沿海發達地區向西部欠發達地區輻射的重要功能,在全國開放戰略中處於重要地位。市內擁有一流的祿口國際機場、全國最大的內河港口南京港、以及連接周邊所有城市的高速公路,鐵路、公路、水運、航空和管道五種運輸方式齊全,構成了全方位、立體化、大運量的四通八達的交通運輸網路;程式控制電話、移動通信、微波通信、光纖數字通信、寬頻網等構成了立體的現代化通信網路,是我國重要的綜合性交通樞紐和全國六大通信樞紐城市之一。
3、科技教育發達
南京教育、科研水平僅次於北京、上海居全國第三位,目前擁有各類高等院校37所,以南京大學、東南大學為首的一批高校的科研實力在全國名列前茅。有各類科研機構641家,其中國內一流研究中心和實驗室100多家,包括國家重點實驗室18個,國家專業實驗室5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7個。每年申報重大科技成果800多項,專利申請量1300多件。擁有兩院院士71人,各類科研技術人員60萬人,在校大學生近22萬人,每年向社會輸送近10萬名大學畢業生,為南京建設與發展提供了豐富的人才資源。
4、經濟快速增長
1995-2001年全市經濟快速發展:GDP平均增長率為12.2%,工業增加值平均增長率為10%,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平均增長率為9.5%,外貿出口平均增長率為19.5%,主要經濟指標的年平均增長速度均高於全國和全省平均水平。2001年南京國內生產總值達1150億元,人均達20956元,工業增加值460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460億元,在全國15個副省級城市中,南京的地方財政收入居第三位,規模以上工業產值列第四位,人均GDP列第五位,國內生產總值居第八位。目前全市已形成以石油化工、車輛製造、電子信息等三大支柱產業為主導,以生物醫葯、機械裝備、鋼鐵冶煉、食品加工、紡織服裝及新型建材六個行業為重點,擁有36個工業行業、200多個工業門類、2000多個大類產品的綜合性工業體系,成為華東地區重要的綜合性工業基地。南京已成為投資者競相投資的一方熱土,目前,共吸引70多個國家(地區)6360個項目來寧投資;全市累計合同利用外資114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60億美元;世界500強企業有36家在寧興辦了64家企業;中央各部門在寧投資已達600億元;重慶長安、中興通訊、深圳華為等國內龍頭企業也已來寧投資辦廠和興辦研發中心。
5、金融商貿興盛
南京市場發達、商貿流通活躍、金融機構發展迅速,具有強勁的輻射功能。除國家各專業銀行外,全國性或地區性商業銀行紛紛落戶南京,目前擁有銀行營業機構1000多家;商業設施逐步完善,新型業態迅速發展,初步形成了大商業、大流通、大市場的格局,現已擁有各類商業服務網點7萬多個,各類市場550多個,2001年社會消費品零售額超過400億,居全國十強城市之列,成為長江流域金融、商貿、流通四大中心之一。
二、南京發展目標
面對入世後的新形勢,我們將把握機遇、克服困難,扎實工作,以富民強市和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總攬全局,堅持以發展為主題,以增強城市綜合競爭力為主線,進一步擴大開放,全面深化改革,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拓寬經營城市思路,加強城市建設和管理,切實改善人民生活,努力把南京建設成為充滿經濟活力的城市、富有文化特色的城市、人居環境優良的城市。到2005年實現GDP1600億元以上,人均GDP30000元,到2010年實現人均GDP5000美元以上。
三、南京發展規劃
1、城市整體規劃
城市總體規劃把南京分為主城、都市發展區、市域三個層次。主城為現有的南京城區。都市發展區是南京人口、產業、信息、技術和基礎設施高度集中、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區域,是未來南京社會經濟發展的重點地域。市域包括全南京市地域范圍,內含3個新市區、7個新城和13個重點城鎮。在對外交通方面,南京是航空、公路、鐵路、航運和管道五種交通方式齊全的綜合性交通樞紐城市,城市對外交通十分便捷。祿口國際機場是江蘇省唯一的國際航空港。滬寧、寧蕪、津浦三條鐵路主幹線匯聚於此,還將規劃建設京滬等高速鐵路,最終形成"十線匯集"的鐵路樞紐。六條國道從南京經過,規劃已形成"兩環十二射"的高速公路系統。南京港年吞吐量達6000萬噸,是我國內河第一大深水港,規劃的龍潭港為深水外貿港,52萬標箱集裝箱碼頭的一期工程正在建設中,力爭成為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的副中心。在市內交通方面,目前已完成公路一環江南段建設,規劃了二環和公路五橋一隧的過江通道。南京通過加快交通設施建設,大力發展公共交通和加強交通管理,已形成方式齊全、功能強大、運行高效的對外交通運輸體系和暢通、便捷的市內交通體系,總體交通狀況在國內特大城市中處於領先地位。這些都為南京與海內外便捷溝通和城市良好的生活及投資環境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支撐。
2、環境與歷史文化保護
南京城市綠化覆蓋率居全國之首,山、水、城、林融為一體是南京城市的主要特色。長江、秦淮河從南京城區橫穿而過,4.7平方公里的玄武湖如一顆明珠與紫金山共同組成鍾山風景區。棲霞山、老山、牛首山、祖堂山等諸多山體等分布在市區內。23公里長的明代古城牆是世界上保留最長的古城牆。這些都是南京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寶貴財富。我們將以顯山露水、著力營造綠色城市為原則,充分發揮山、水、城、林交融一體的城市特色,發掘歷史內涵,綜合保護環境風貌、城市格局、文物古跡、建設風格,以明代城垣、歷代城濠水系、丘崗山林和現代林蔭大道為骨幹,連接各個片、區、點,形成完整的歷史文化保護體系。南京優越的自然環境和獨特的山、水、城、林景觀,為在南京投資、生活和旅遊的人們敞開了優美的空間。
四、南京發展戰略
1、以開發區為重點,加快工業現代化和國際化進程,不斷增強全市經濟實力
南京目前擁有3個國家級和6個省級開發區,至2001年底累計開發面積78平方公里,投入基礎設施建設資金70億元。進區企業4600多家,其中外商投資企業近1000家,合同外資近30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17億美元,千萬美元以上外商投資項目150個。2001年實現技工貿總收入800億元,出口創匯7.8億美元。下一步我們將突出以開發區建設為重點,加快化學工業園、IT產業園、生物醫葯工業園等一批專業工業園區的建設步伐。
重點建設南京IT產業園,推進電子信息產業發展。按照高起點、高標準的發展戰略,以構建IT支柱產業為目標,引進和建立一批在國內外有影響,國際先進水平的研發中心、製造中心和信息成果交易中心,大力增強IT核心技術和重要應用技術的創新能力,力爭在5年內建成國際知名的知識產業基地和科技城。
重點建設南京化學工業園,實現石油化工產業大發展。我們將把握世界石化產業調整的發展機遇,在中石化指導下,大力引資引智,建設規模化、高素質的石化產業體系,保持產業發展與環境建設的良性循環,塑造生產先進、環境優良、服務高效的特色經濟開發區,實現"產業發展、公用設施、物流輸送、環保安全、管理服務"五個一體化,最終成為"國家一流,國內領先"的國家級石化產業基地。今年將完成化工園起步區3.8平方公里的徵用、平整工作,力爭落實一期1.76平方公里的招商引資工作。
2、以"一個疏散、三個集中"為原則,建設好"一城三區",加快城市化和城市現代化的進程
"一個疏散",即疏散老城人口,為更好地保護歷史文化名城和塑造現代都市特色創造條件;"三個集中"是指工業向開發區集中,建設向新城集中,高校向大學城集中。同時,按照現代化的標准,著重抓好"一城三區"的建設。"一城",即河西新城,用地面積56平方公里,逐步建成一個以商務、商貿、文體三大功能為主的城市副中心,居住與就業兼顧的中高檔居住區,以濱江風貌為特色的城市西部休閑游覽地。"三區"是指仙西新市區、東山新市區和江北新市區。這三個新市區內部將有以大學城、高新技術開發區和現代化居住區組團而成的新型市區結構,在外部以高速通道與主城相連,呈星型擴散。
作為提升南京綜合競爭力的重要舉措,我們選擇了仙林、江寧和江北三個片區作為教育資源重組的基地,興建大學城。南京是中國高校學生數最密集的城市之一,萬人擁有高校學生數分別是上海的3.8倍,北京的2.7倍,杭州的1.3倍。南京將在主城區周圍建設三個大學城,以調整高等教育布局,拓展發展空間,進一步增強南京科教在全國的競爭力。仙林大學城位於仙西新市區西北組團,分為大學城、配套科技產業園區、未來城市商務設施預留區和大型國際體育、文化活動設施預留區及高標准居住區四大塊。目前,已經和計劃進駐仙林地區的南京師范大學、南京醫科大學、南京中醫葯大學等九所高等院校。江北大學城目前已建設有南京大學、東南大學和南京工業大學新校區以及南京氣象學院等八所院校。預計2005-2010年間,江北大學城學生總數將從現在的3.2萬人增加到8-10萬人,用地從6平方公里增加到8平方公里左右。江寧大學城現有河海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新校區以及正德學院(民辦)等高校。預計2005-2010年間,在校學生人數將從1.4萬增加到2萬,用地規模在1.27平方公里左右。
3、以加快現代服務業發展為核心,全面增強中心城市綜合競爭力,建設全國一流服務城市
在抓好綜合經濟、城市建設的同時,我們將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以三個大學城為基地,做大做強科教產業;實施旅遊倍增計劃,以主城風景點、棲霞、牛首山、老山珍珠泉風景區為基地,大力發展文化和旅遊產業;以新街口、湖南路、夫子廟、珠江路及河西商務區為龍頭,整合商業資源,加快建設一批特色街店和品牌商業區;發展連鎖經營等新型商業業態,大力推進商貿現代化,實現商貿物流業快速發展;著力建設"數字南京",加快"電子政府"的建設步伐,推進城市信息化進程。
4,,沈陽是遼寧省的省會,東北地區的經濟、文化、交通和商貿中心,全國的工業重鎮和歷史文化名城。沈陽現轄九區一市三縣,總面積1.3萬平方公里,市區面積3495平方公里。總人口720.4萬人,市區人口506.6萬人。
沈陽位於中國東北地區南部,遼寧省中部,以平原為主,山地、丘陵集中在東南部,遼河、渾河、秀水河等途經境內。屬溫帶半濕潤大陸性氣候,全年氣溫在-29℃-36℃之間,平均氣溫8.3℃。沈陽地區全年降水量在680—530毫米之間,降水分布是由東南向西北遞減。從市內到東陵渾河沿岸為多雨區,新民縣北部為少雨區,雨量多少差150毫米左右。市內自1906年以來,年平均降水量為715.5毫米,多於遼西地區,少於東部山區;年平均降水量同朝陽相比,約多50%,但比丹東少30%。多數年份的降水量比較適宜。全年無霜期183天。受季風影響,降水集中,溫差較大,四季分明。
沈陽是聞名遐邇的歷史文化名城。因地處古瀋水(渾河支流)之北而得名。沈陽地區孕育了遼河流域的早期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據對新樂遺址考證,在72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從公元前229年設立侯城起,沈陽的建城史已近2300年。沈陽素有「一朝發祥地,兩代帝王城」之稱。1625年,清太祖建立的後金遷都於此,更名盛京。1636年,皇太極在此改國號為「清」,建立清王朝。1644年,清軍入關定都北京後,以盛京為陪都。清初皇宮所在地-沈陽故宮,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僅存的兩個完整皇宮建築群之一。
沈陽是建國初期國家重點建設起來的以裝備製造業為主的全國重工業基地之一。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沈陽的工業門類已達到142個,現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3033家,地區生產總值2240多億元。近年來,沈陽市委、市政府以振興沈陽老工業基地為主線,堅持改革開放和工業立市方略,國有經濟戰略性調整步伐加快,外資和民營經濟迅速成長壯大;城市發展空間和產業布局得到拓展優化;汽車及零部件裝備製造、電子信息、化工醫葯等產業初具規模,已成為全市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支撐;科技創新能力和企業研發能力不斷提高,形成了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產品和企業;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明顯加快,軟環境建設得到了進一步改善。沈陽經濟和社會長足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升,沈陽經濟和社會步入了快速發展的新時期。在此同時,沈陽先後獲得「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國家森林城市」的稱號,連續兩年進入全國百強城市前十名,並躋身國內十大最具競爭力城市行列。
在經濟全球化迅猛發展的今天,面對全面實施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重要戰略機遇,沈陽市政府正式確定,到2010年把沈陽建成全國裝備製造、東北地區商貿物流和金融三大中心,成為遼寧乃至東北地區全面振興的重要增長極。沈陽以其優越的地理位置,雄厚的工業基礎及科技實力,完善的市場體系和發達的交通網路必將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最具吸引力的投資地區之一。
沈陽是遼寧省的省會,位於瀋河北岸故稱沈陽。沈陽是中國東北地區經濟、文化、交通、金融和商業中心,是遼寧省省會,也是中國重要的工業基地和歷史文化名城。屬於北溫帶受季風影響的半濕潤大陸性氣候。全年氣溫、降水分布由南向東北和由東南向西北方向遞減。一年四季分明,1999年極端最高氣溫達35.2℃,極端最低氣溫為零下24.9℃。 各縣區1999年平均氣溫在7.8-9.0℃之間,康平縣最低,東陵區最高。全年平均8.6℃,比1998年低0.63℃。
沈陽市是全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和首批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旅遊資源豐富多彩。名勝古跡有福陵、昭陵、新樂遺址博物館、鄭家窪子青銅短劍大墓、葉茂台遼墓、永安石橋等。沈陽故宮是除北京故宮外我國僅存的一座皇宮建築群,具有較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是清太祖努爾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極營造和使用的宮殿。福陵和昭陵是聞名遐邇的「關外三陵」中的兩個,是具有中國古代建築特色和濃郁民族風格的帝王陵寢,福陵是清太祖努爾哈赤和孝慈高皇後的陵墓;昭陵是清太宗皇太極和孝瑞文皇後的陵墓,而且是清入關前留下的三個陵寢中規模最大的一個。新樂遺址是我國北方新石器時代較早的一處母系氏族公社聚居部落遺址,距今已有7200多年。鄭家窪子青銅短劍大墓位於沈陽市於洪區,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古墓群。葉茂台遼墓群位於法庫縣,是遼悉相蕭義及其家族的墓群。永安橋位於於洪區,是沈陽市境內保存較為完整的清初石築拱橋。
5. 南京的自然環境有設么特點
1.自然環境概況
1.1 地理位置
南京位於長江下游地區,距入海口347公里,北緯31°14′~32°37′,東經118°22′~119°14′。東望大海,西達荊楚,南壤皖浙,北接江淮,長江越境而過。距上海300公里,距北京1200公里,向西離重慶1400公里。境內山崗、平原、河流交錯。全市總面積6582.31平方公里,2007年總人口617.17萬人。
1.2 自然環境概況
1.2.1 地質地貌
南京地貌特徵屬寧鎮揚丘陵地區,南京市轄區總面積6582.31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4723平方公里,地形以低山、丘陵為骨架,以環狀山、條帶山、箕狀盆地為主要特色,組成了一個低山丘陵、崗地和平原、洲地交錯分布的地貌綜合體。其中低山占土地總面積的3.5%;丘陵占土地總面積的4.3%;崗地佔土地總面積的53%;平原、窪地及河流湖泊占土地總面積的39.2%。地貌類型多樣,決定了全市土地利用方式的多樣性、多宜性。全市森林覆蓋率為22%。全市湖泊棋布,河流網織,水域面積達11%以上。
1.2.2 氣候特徵
1) 氣象特徵
南京屬北亞熱帶濕潤氣候,季風明顯,四季分明。南京進入春季是4月1日左右,清明未到,已經柳綠桃紅;進入夏季是6月8日左右,芒種時節,麥熟禾壯;進入秋季是9月18日左右;進入冬季是11月12日左右,立冬已過,草木尚未枯黃。冬、夏季長,而春、秋季略短。
2) 氣溫及變化
年平均氣溫15~16℃;最高氣溫43℃(1934年7月13日),最低氣溫-16.9℃(1955年1月6日),最熱月平均溫度 28.1℃,最冷月平均溫度 -2.1℃。氣候的變率較大,冬季乾旱寒冷,夏季炎熱多雨。
2007年平均氣溫17.4℃,最高氣溫38.2℃,最低氣溫-4.5℃。
3) 風速風向(風玫瑰圖)
南京市屬季風氣候,冬、夏間的風向轉換十分明顯。冬季以東北風為主,夏季以東風和東南風為主,春季以東南和東風為主,秋季以東北風為主。風向玫瑰圖如下(靜風佔16.7%)。南京市平均風速不大,大風的日數亦不多。最大風速19.8m/s。2007年平均風速為2.41m/s,年主導風為東風,頻率21.7%。
4) 日照
南京市的日照數量介於1766~2200小時之間,年日照百分率在50%左右。太陽總輻射量115千卡/平方厘米·年。日照時數在季節分配上,以夏季(6~8月)為最多,約占年日照時數的30%左右。南京市區佔31.4%、高淳佔32.5%。冬季(12~2月)日照時數最少,約占年日照時數的20%左右。2007年日照1680.3小時。
5) 降水
南京市年平均降雨量1081.4毫米,相對濕度76%。南京以六、七月黃梅季節雨量最多,全年約有55%的降水集中在5~8月。在季節分配上,夏季最多,冬季最少,春季的降水大於秋季。2007年降雨量為1070.9。
6) 蒸發
南京市的蒸發量在1500mm左右,以夏季為最多,冬季為最少,春、秋介於期間。南京市的蒸發力在975~1025mm之間,由東北向西南增大。
7) 災害性天氣
主要氣象災害有台風、寒潮、連陰雨、冰雹、炎熱高溫和旱澇。丘陵崗地的乾旱缺水和平原圩區的洪澇災害時有發生。另外城市熱島效應明顯且熱島面積有擴大趨勢。
1.2.3 土壤
南京地區的土壤主要有地帶性土壤和耕作土壤兩大類型。在北、中部廣大地區為黃棕壤(地帶性土壤),南部與安徽省接壤處有小面積的紅壤。土壤分布隨地形地起伏呈現一定規律。黃土崗地上分布著經旱耕有所熟化而形成的黃棕壤,平原、低窪桿區則為大面積的水稻土,在城鎮附近有部分菜園土,沿江沖積平原分布著灰潮土。
南京市的南北跨度小,氣候變化不大,土壤水平地帶性分布只是一個黃棕壤帶。同時,雖屬丘陵地貌,而地面起伏也不大,氣溫、濕度和植被的垂直變化不大,土壤垂直地帶性分布不明顯。在不同地區之間,因母質、水文和農業利用的不同,呈現出有規律的土壤地域性分布。全市土壤分為7個土類、13個亞土類,按成土母質、地貌和水文條件等地區性因素的不同,分為30個土屬,其下又以土體構型、土壤質地、土層厚度等的不同分為67個土種。
1.3 自然資源概況
1.3.1 港口資源
南京是濱江城市,地處中國沿海、沿江「T」型生產力布局軸線的交叉點,具有 「承東啟西、承南接北」的區位優勢。南京岸線資源豐富,擁有長江幹流岸線195.2公里(不含江中洲島岸線),約佔全省的22.6%,居全省第一位。其中,一級岸線53.3公里,二級岸線44.4公里,三級岸線97.5公里,佔全市岸線比重分別為27.4%、22.7%和49.9%,岸線利用條件總體較好。
南京港轄區范圍,長江北岸上自駟馬河(烏江口),下至儀征泗源溝,全長110公里;長江南岸上自慈湖口,下至大道河,全長98公里。除長江外,南京內河航道通航里程664公里。
1.3.2 礦產資源
南京蘊藏著豐富的礦產資源,境內已發現54種礦藏,具有開采價值的有近30種。鐵、銅、鋁、鋅、金、銀、鍶等15種礦儲量江蘇省第一。4種進入全國前6位。鍶礦品位高、儲量大,為東南亞之首。在六合區境內發現了藍寶石礦。
1.3.3 生物資源
南京地處北亞熱帶,現代植物資源豐富、植物種類繁多。境內現有管束植物175科,630屬,共1400餘種。常見麻櫟、栓皮櫟、楓香、化香樹、糯米椴等落葉闊葉林以及青岡、苦櫧、冬青等常綠闊葉樹種近50種;菰、何首烏等野生葯用植物790種。野生動物資源豐富,棲息、繁衍的國家級保護動物有中華鱘、白鰭豚、揚子鱷、河鹿、江豚、鴛鴦、長耳鶚、短耳鶚等。
1.3.4 林業資源
建國初期,南京市保留森林面積僅1萬公頃。經過五、六十年代的群眾性造林,森林植被逐步得到恢復。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林業得到快速發展。2007年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5.92%,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到12.99平方米。2007年全市新增造林面積10.8萬畝,全市森林覆蓋率達23%。全市自然保護區總面積為748.39平方公里。
全市境內現有管束植物175科,630屬,共1400餘種,有苦櫧、紫楠、紅果榆等大量珍稀樹種和珍貴地方特有樹種,有以梅花、雪松為代表的多種花卉、觀賞樹木和豐富的竹類資源。此外,我市野生山林植物資源十分豐富,現有野生葯用植物790種,有白茅、益母草等;野生纖維植物90餘種,有柳屬、化香等;野生澱粉植物40餘種,有栓皮櫟、短柄桅等;野生油脂植物90種左右,有山胡椒、播娘蒿等;野生芳香油植物40餘種,有石竹、薄荷等;鞣料植物50多種,有茅栗、龍牙草等;野生保健飲料食品植物20種以上,有野山楂、金櫻子等。森林旅遊業迅速突起,全市已有老山、牛首山、雨花台區南郊、溧水無想寺、高淳遊子山五個國家級、省級森林公園,年接待遊客超過100萬人次。
1.3.5 濕地資源
南京的濕地資源非常豐富。整個秦淮河長達100多公里,流域面積高達2600多平方公里,幾乎佔了南京濕地的半壁江山。此外,玄武湖、金川河、燕子磯、烏龍潭等濕地遍布整個南京城,但現狀同樣不容樂觀。作為南京市內最大的濕地區域,玄武湖水面面積縮小到歷史的最低點。從1986年開始至今,18年的時間里玄武湖的湖面被蠶食近4萬平方米。雖然南京濕地資源豐富,但污染、破壞嚴重,河湖生態系統遭到嚴重破壞,防洪蓄洪能力大大降低。
2 社會經濟概況
2.1 人口
2007年總人口達617.17萬人,隨著城市化率的快速提升,城鎮人口由04年418.4萬人增加到05年的471.4萬人。同時,2000年以來南京市流動人口以驚人的速度上升,最大年漲幅達57.9%,2004年南京市流動人口達134.34萬人。20世紀90年代以來,南京市人口的文化素質提高很快,每10萬人中具有大學文化程度的為12351人。
自九十年代以後,南京市的人口增長已不主要取決與自然增長,基於南京城市發展中所表現出來的吸引力,預計南京市人口規模在今後有較大幅度的增長。到2010年全市總人口將達到750萬—800萬,2020年前後跨入千萬人口城市行列。「十一五」末南京市60歲以上老人將突破100萬,占總人口的比重達到14%左右。勞動年齡人口和老年人口數逐年上升,表明就業壓力會不斷加大,並且老年保障體制將面臨嚴峻考驗。
2.2 社會經濟
2007年實現財政收入628.53億元。全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為20317元和8020元,較2006年增長8.5%和13.8%。GDP水耗、GDP能耗逐年走低,國土產出效益和社會勞動生產率指標逐年上升反映出南京市的社會經濟向良性循環發展。從南京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階段看,總體將呈現「五大趨勢」,一是產業結構加快調整升級;二是消費結構加快升級;三是城市空間結構加快調整;四是城市綜合服務功能加快提升;五是社會結構加快轉型。
2.3 城市建設
2007年順利實現全市總體全面達小康目標。城市規劃和建設進一步改善人居環境, 積極推進和諧南京建設。2007年完成城市建設投資330億元,推進地鐵二號線一期工程、一號線南延工程,建設地鐵二號線東延仙林段;開工建設濱江大道下關段、幕燕段、江北濱江大道試驗段、濱江大道南延工程;河西會展中心建設進展順利;鐵路南站、寧和城際鐵路、城市快速內環北線二期工程進展順利;寧杭高速二期路基工程基本完成;開工建設江南、江北沿江高等級公路。2007年天然氣供氣總量約為34500萬立方米,比上年增長10%;煤氣供氣總量約為1600000萬立方米,比上年增長14%;城市供水綜合生產能力約為600萬噸/日,比上年提高了21萬噸/日。全年完成背街小巷整治201條,完成小區出新66個,完成房屋整治1026幢。積極推進「城中村」改造,基本完成80%「城中村」基礎設施配套和環境整治任務。全年「拆違」214萬平方米、「拆破」30萬平方米。2007年建設完成中低價商品房70萬平方米,經濟適用房151.7萬平方米。新購公交車1099輛,建設虎踞北路等一批公交樞紐站,完成龍蟠路、江東路、建寧路、中央路等5條公交專用車道建設,初步形成公交專用道網路。切實加強環境保護,建設主城區污水收集管網、郊縣污水處理廠、江北垃圾焚燒電廠等一批環保重點工程。
2.4 水、土資源的利用
2.4.1 水資源利用
1) 水資源量
南京市本地區的水資源不夠豐富,年平均水資源總量只有25.6億立方米,人均佔有量480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資源18.6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7億立方米。水資源總量在年際和季節上分布很不均勻,豐水年可達43.8億立方米,枯水年只有7.4億立方米,夏、秋季降雨產生的水資源總量佔全年水資源總量的70%,冬、春季佔30%。但是,從南京市過境的水資源比較豐富,年平均水資源總量可達9222億立方米,是南京市本地區水資源總量的360倍,其中從長江過境的水資源總量年平均9200億立方米,從水陽江過境的水資源總量年平均12億立方米,從滁河過境的水資源總量年平均10億立方米。水資源在年際和季節上分布也是很不均勻,以從長江過境的水資源為例,豐水年過境的水資源總量可達13590億立方米,枯水年只有6320億立方米,夏、秋季佔70%,冬、春季佔30%。
2) 水資源供需平衡分析
根據《南京市水資源開發利用匯總分析》報告:本地水資源量遠遠不能滿足需水量的要求,必須依靠客水資源補給,通過利用長江水,基本能滿足經濟發展和生活的需要;水旱危害頻繁,遇乾旱年份,丘陵山區連人畜飲水都發生困難;沿江地區水資源供需基本平衡,部分縣在中等乾旱年、特殊乾旱年缺水嚴重,只能靠從外地提、引水。
3) 水資源利用狀況
南京市境內的大江大河大湖都進行了初步治理。長江南京河段重點治理江岸崩塌。秦淮河開挖了秦淮新河分洪道,使秦淮河的行洪能力從300多立方米/秒,增加到1300立方米/秒,補水能力從0增加到100立方米/秒。滁河開挖了馬汊河分洪道,使滁河分洪能力從500立方米/秒增加到2300立方米/秒,補水能力從0增加到50立方米/秒。水陽江、固城湖、石臼湖也進行了治理,固城湖的補水能力從0增加到25立方米/秒。流入大江大河大湖的120條支流,也進行了治理,徹底改變了彎、窄、淺的舊面貌。建成水庫251座,其中中型水庫13座,水庫塘壩總庫容達10.7億立方米,其中水庫庫容5.8億。
南京城市防洪尚未全面達到100年一遇的防洪標准;丘陵山區水資源不足,抗旱能力不強。遇到大旱年,還有30多萬畝農田受旱,5萬多人飲用水困難;水資源污染嚴重,滁河、秦淮河的水已不能為兩岸人民飲用,很多中小河溝已成為工業和生活污水的排放通道。提高工業用水的重復利用率,嚴控工業和生活污水的排放,倡導節約用水,從根本上解決水資源不足和水資源污染問題,實現水資源可持續利用。
2.4.2 土地資源利用
南京全市6582.31平方公里的土地總面積中已有1550.27平方公里為現狀建設用地,餘下4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只有可耕地368.36萬畝,其中基本農田保護面積中的耕地只有277.3萬畝,按戶籍人口計算,全市人均耕地僅0.644畝,低於全國1.425畝、全省0.98畝的平均水平,且其中還以中低產田所佔比例較大。未利用地中主要是山地、河流、湖泊等,耕地後備資源短缺。因此,新一輪土地利用規劃將強調節約集約的用地方式,促進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將制定建設用地集約利用指標體系,科學控制土地供應的規模、結構、時序,同時還將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上下功夫。另外,將有計劃、分步驟把農村居民點集中到城鎮和中心村,最大限度地盤活農村存量建設用地。由此,南京將全面加快雄州、永陽、淳溪三個新城和湯山、湯泉、祿口、橫梁等九鎮基礎設施建設。
希望能幫助到你!望採納!!
6. 南京、上海兩個城市發展的有利條件是什麼答案詳細一些,急····
文化歷史:南京作為六朝古都,具有相當大的歷史含量;
地理條件:皆屬於長江中下游地區,交通便利,上海又是沿海,水力交通發達,市場廣闊,
政策條件:都受到政府的強力支持
其他:這兩地自身也制訂了一些有力發展的法令法規
上海地處長江三角洲東部,位於長江入海口南岸,東瀕東海,南臨杭州灣,西、北與江蘇、浙江兩省接壤。擁有廣闊的水域和灘塗,地勢平坦。
上海行政區劃分為17個區和3個縣,陸域總面積6340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積3151平方千米。城市建設用地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工業用地主要集中在30個國家級和市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和工業園區,已開發面積約181平方千米,建成面積約129平方千米。1998年全市戶籍人口為1307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為953萬人,城市化水平達73%。
我國重要的經濟中心和航運中心,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並將逐步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之一。
到2020年,上海人口規模預測 全市實際居住人口為1600萬左右,其中非農人口1360萬,城市化水平達到85%,全市城鎮建設用地規模約1500平方千米。其中中心城規劃人口約800萬,城市建設用地控制在外環線以內667平方米范圍。
城市的發展目標 到2020年,把上海初步建成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之一,基本確立上海國際經濟中心城市的地位。其主要標志是六個基本形成,即基本形成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經濟規模和綜合競爭力;基本形成與國際經濟中心城市相匹配的城市功能布局;基本形成符合現代化大都市特點的城鄉一體、協調發展的市域城鎮布局;基本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態環境;基本形成與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相匹配的基礎設施框架;基本形成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核心的社會發展體系。
南京是著名古都,江蘇省省會,長江下游重要的中心城市。
南京為我國六大古都之一,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南京的規劃和建設要繼承古都歷史精華,創造融古都風貌與現代文明於一體的城市特色。
南京是江蘇省省會,也是該省的政治、文化、經濟中心,要保證省級管理職能的順利行使,並形成省內最發達的金融、貿易、信息中心和科教文化對外交往中心。
南京作為長江流域四大中心城市和長江三角洲西部樞紐城市,要充分發揮沿江、近海的優勢,增強跨省域的輻射功能和吸引力。
武漢是湖北省省會,我國中部重要的中心城市,全國重要的工業基地和交通、通信樞紐。
武漢是長江中游的特大城市,今後的發展要抓住長江沿岸經濟走廊開放開發的有利機遇,加強與全省和我國中部地區的聯系,更好地發揮經濟增長的極核功能、體制改革的示範功能、對外開放的先導功能、商貿金融的輻射功能、交通通信的樞紐功能、高新技術的擴散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