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惠州有哪些大型工廠
惠州有比較多的大型工廠,如:伯恩光學、長城開發、信利智能、比亞迪、TCL、寶捷、富紳、德賽、僑興、納偉仕、酷冷至尊、天敏、三星、樂金、三洋、索尼、王牌、金山電子、海格、奇勝電子等。
拓展資料:
1、惠州市位於廣東省東南部,屬珠江三角洲東北、東江中下游地區。地處北緯22°24′~23°57′,東經113°51′ ~115°28′之間。市境東西相距152公里,南北相距128公里。東接汕尾市,南臨南海,並與深圳市相連,西南接東莞 市,西交廣州市,北與韶關市、西北與河源市為鄰。與周圍6市政區界線846.49公里。市政府駐惠城區江北。
現轄惠城區、惠陽區、惠東縣、博羅縣、龍門縣,設有大亞灣經濟技術開發區和仲愷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兩個國 家級開發區。
2、惠州市區處於粵東地區交通樞紐地帶,有惠州—深圳、惠州—河源、惠州—廣州高速公路連接外市;廣(州)汕(頭)公路,深(圳)汕(頭)、潮(州)(東)莞、廈(門)深(圳)、廣(州)河(源)高速公路及廣梅汕鐵路、京九鐵路穿越惠州市境,市境各縣(區)均通高速公路。惠州港通達國內外。全市土地面積11347平方千米,海域面積4520平方千米,海岸線長281.4千米,是廣東省海洋大市之一。半島與海灣相間,良港較多。島嶼羅列,有大小島嶼162個。
3、【常住人口】 全市常住人口為6042852 人。
【戶籍人口情況】 全市共有家庭戶1896645戶,集體戶219774戶,家庭戶人口為5192486人,集體戶人口為850366人。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為2.74人,比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3.24人減少0.5人。
【人口變動情況】 全市常住人口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4597002人相比,十年共增加1445850人,增長31.45%,年平均增長率為2.77%。
惠州市目前人最多的工業區,應該是仲愷高新區。
惠州仲愷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簡稱仲愷高新區)是1992年經國務院批准成立的全國首批56家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之一。 2010年2月啟動體制機制改革創新,行使市一級經濟管理許可權和縣(區)一級行政管理許可權,建立了區一級財政管理體制,下轄陳江、惠環、瀝林、潼僑、潼湖等5個鎮(街道)和仲愷高新科技產業園、東江高新科技產業園、惠南高新科技產業園、中國留學人才發展基地等4個園區,面積約34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近50萬人。
應答時間:2021-04-07,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③ 惠陽區有哪些工業區
鎮隆、新圩、秋長的沿惠深、新秋公路的工業園區,沿惠澳疏港大道的淡水、永湖、三和開發區以及良井的工業園區.
④ 惠陽淡水工廠最為集中的地方夜市最為繁華的地方
大亞灣響水河周邊工業園人口密集,你到了可以自己找一下,晚上5點後人比較多;
從萬聯立交橋車站坐317/138都可以
⑤ 惠州市惠陽區淡水鎮附近有什麼工業區急求
響水河工業區,鼎富工業區,比亞迪。。。。還有很多,都是電子廠了
在大亞灣,離淡水特別近,做公交車大部分都能到,你說到響水河下車就可以了。317,203,138,168等
⑥ 惠州新圩鎮惠陽區哪裡有廠
惠州惠陽區新圩鎮長布村這里有很多工業園區,好多都是從深圳搬過來的,全新廠房,各行各業都有,有時間你可以過來看看有沒有適合你需要的工作,祝你好運!
⑦ 惠州工業區集中在哪些地方
惠州工業區集中在仲愷區和大亞灣區。
仲愷區還管轄惠州四大電子工業園,比如仲愷高新技術產業園、留學人才發展基地、東江科技產業園、惠南科技產業園。分別分布在仲愷高新區、三棟鎮、水口街道辦事處。
大亞灣區則管轄大亞灣澳頭、霞涌、西區,現在在構建的環大亞灣新區還吸納了惠陽全境、惠東的沿海鎮,後期還會發展深圳的龍崗、汕尾市等等。
⑧ 惠州哪個工業區外資企業最多
惠州仲愷高新工業區(含惠台工業區)(TCL,索尼,LG等大品牌)
比較悠久,外資企業多。數碼工業園區,惠陽三和經濟工業園區(聯想),博羅石灣工業區,大亞灣石化產業帶(含響水河工業區),沙田紡織業工業區,其他各鎮都有分散工業區。
⑨ 惠州有哪些工業區
惠州主要工業區有:
1、東江工業區;
2、陳江工業區;
3、數碼工業園;
4、惠台工業區;
5、江北三新工業區;
6、水口工業區;
7、大亞灣石化工業區;
8、土湖工業區;
9、仲愷高新區;
10、三棟第三工業區;
11、平南工業園;
12、河南岸河橋工業園。
拓展資料:
1、工業區:
工業區是指在城市發展戰略層面的規劃中,要確定各種不同性質的工業用地,如機械、義工、製造工業,將各類工業分別布置在不同的地段,形成各個工業區。
工業區中包含有基層工業區,屬工業樞紐的組成部分。
由一個或數個較強大的工業聯合企業為骨幹組成的工業企業群所在地區。大多以企業地域聯合為基礎,由一群企業或數群企業組成,有共同的市政工程設施和動力供應系統,各企業間有密切的生產技術協作和工藝聯系。其范圍常在幾到十幾平方千米。工業企業群或為協作製造配套產品,或在共同利用市政工程設施基礎上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