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貝葉經是什麼來歷
貝葉經是用鐵筆在貝多羅(梵文Pattra)樹葉上所刻寫的佛教經文。西雙版納發現的貝葉經,有巴利文本和傣文本。內容除小乘佛教經典外,還有許多傳說、故事、詩歌和歷史記載等。在東南亞各國,還有用緬甸文、泰文等拼寫的巴利文貝葉經。
貝多羅樹,形狀很像棕櫚樹,西雙版納傣語稱其為「戈蘭」。在傣族人民心目中,「戈蘭葉」(即貝葉)是運載傣族歷史文化走向光明的一片神。自古以來,傣族社會所有的歷史事件和文化,全靠用一片片貝葉作記錄世代相傳,傣族人民把貝葉經視為全民族的寶貴財富加以保護。歷史上,每座佛寺里都有一個藏經閣,傣語稱「林坦」,所有的貝葉經都要統一保管在這里,由佛爺、和尚嚴格看管。未經寺主允許,任何人不得擅自進入這里帶走經書。對貝葉經的管理也很嚴格,除綿紙抄寫的唱本、生產生活常識、醫葯、歷法、倫理道德,占卜、法律典籍等可以保留在村裡供寨人使用外,凡佛教經典和其他內容的貝葉經是不允許個人帶出佛寺藏入私人家中的。所以,很少出現貝葉經在佛寺里流失的現象。
貝葉文化是傣族傳統文化的一種象徵性提法。之所以稱為「貝葉文化」,是因為
貝葉經
它保存於用貝葉製作而成的貝葉經本里而得名。貝葉文化包括貝葉經、用棉紙書定的經書和存活於民間的傣族傳統文化事象三個方面。
㈡ 貝葉經的貝葉文化
傳說來源
中國傣族地區的佛寺收存貝葉文獻早已成為傳統,其來源一是由佛爺自己刻寫,二是接受世俗眾生賧坦獻經或賧簿獻書。由於民間賧佛獻經獻書活動的蔚然成風,貝葉經中既有來自印度教的故事,又包含有與佛教唱對台戲的、涉及傣族民間原始信仰的傳說,因此,貝葉經成了傣族社會各種文化知識和思想觀念的薈萃之苑,這也影響到了貝葉文學的內容構成。除了佛寺集中收存貝葉經而外,傣族世俗民間也流藏有各類貝葉文獻,所以貝葉文化從佛寺到民間,成為傣族文化的代表和象徵。
貝葉文化是傣族傳統文化的一種象徵性提法。之所以稱為「貝葉文化」,是因為它保存於用貝葉製作而成的貝葉經本里而得名。貝葉文化包括貝葉經、用棉紙書定的經書和存活於民間的傣族傳統文化事象三個方面。
特色載體
貝葉經是「貝葉文化」中最古老、最核心的部分,是「貝葉文化」的主要載體,可以說是傣族文化的根 。一千多年來,傣族前輩文人們不圖名不圖利 ,孜孜不倦用鐵筆將文字刻寫在貝葉這上,默默奉獻著智慧與才華,一代接一代,在他們當中,沒有一個人在自己刻寫的經本里留下名字,然而卻給後代留下了無窮的智慧和精神財富 ,匯集成為浩瀚的貝葉典籍, 創造了博大精深的「貝葉文化」。從而使豐富的貝葉典籍變成傣族社會的網路全書,形成極具特色的地方性民族文化。
內容豐富
貝葉經典有八萬四千部,而保留在西雙版納的貝葉文化經籍,從書目看多達5000多部,2000多種。按內容和形式 ,大體可分為19大類 。即:哲學歷史類;政治經濟類;生產生活類;民情民俗類;語言文字類;文學藝術類;宗教信仰類;佛教經典類;天文歷法類;法律類;醫理醫學類;體育武術類;書畫藝術類;製品工藝類;建築設計類等。范圍和內容十分廣泛而豐富,涉及傣族社會歷史文化和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說,它是傣族傳統文化的集大成,傣族智慧的萬有文庫。
文化多元
貝葉經是「多元文化」因素並含的特殊現象。除此而外,傣族本身還吸取和融匯了漢族文化(中原文化)的營養釀造貝葉文化氛圍。也正因為它具有這樣的特點,貝葉經才在世界人類歷史文化中獨樹一幟,顯示出其影響和價值。
存世稀少
「唐僧」當年取回的就是《貝葉經》
《貝葉經》發源於印度。古印度人採集貝多羅樹的葉子,用來書寫佛教經文。唐代高僧玄奘西去取經,取回來的也是《貝葉經》。貝葉耐磨輕便,千百年後字跡仍可清晰辨認。
在印度,早期的《貝葉經》寫本幾乎已失傳。在中國同樣已相當稀少。玄奘從印度帶回來657卷《貝葉經》,在長安翻譯佛經。這些《貝葉經》至今被珍藏在大雁塔中。
流傳在中國其他地方的《貝葉經》少之又少,僅在鎮平菩提寺、西安大雁塔、峨眉山、普陀山、中國國家博物館等處存有少量版本,《貝葉經》已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西藏是當今世界保存貝葉經最多、最豐富的地方,迄今保存有梵文、藏文和巴利文等貝葉經古寫本,其中有不少屬孤本、善本、珍本。
㈢ 梵文是印度語嗎
梵文是印度的語言文字。語是現今印度國家法定的22種官方語言之一,但已經不是日常生活的交流語言,2001年僅有1.4萬人掌握該語言,是印度官方語言中使用人數最少的語言。嚴格意義上說,梵語與拉丁文、古代漢語一樣,已經成為語言學研究的活化石。
(3)貝葉經製作工業源自哪裡擴展閱讀
梵文語言特徵:
梵語在歷史上使用過一些不同的字母。目前在印度流行的是天城文字母(Devanagari),即本詞條語音系統中採用的文字。
《梨俱吠陀》正統寫法詞與詞之間無空格隔開梵語母音分簡單母音、二合母音、三合母音,輔音分喉音、齶音、頂音、齒音、唇音、半母音、噝音和氣音等。名詞有性(陽性、陰性、中性)、數(單數、雙數、復數)、格(體格、業格、具格、為格、從格、屬格、依格、呼格)的變化。
動詞變位包括單數、雙數、復數;人稱有第一、第二、第三人稱;時間分現在時、未完成時、完成時、不定過去時、將來時、假定時;語態有主動、中間、被動;語氣分陳述式、虛擬式、命令式、祈使式(不定過去時的虛擬語氣);語尾分原始和派生兩種。
㈣ 貝葉經的兩種形式
形式:葉質形一類是真正的貝葉經,傣語稱「坦蘭」。它是用民間製作的鐵簪子刻寫在經過特製的貝葉片上,其規格有每頁四行式、五行式、六行式和八行式等四種,傣語分別稱「蘭戲」、「蘭哈」、「蘭賀」、「蘭別」。以前三種規格的貝葉經本最為普遍。
紙質形一類是指綿紙經書,傣語稱為「薄嘎臘沙」。它是用野蕨桿削成的蕨筆蘸墨寫在綿紙本上而成。其規格有寬面頁式和連折疊式兩種,其中以寬面頁式最為普遍。
以上兩種形式的經書,貝葉經的數量最為浩大,其次才是紙質形的經書。以上兩類經書,由於數量眾多,內容、涵義博大精深,因而才被譽為「別悶戲版康」(八萬四千部),並在傣族史冊上流芳千古。
㈤ 請問,清中期(第五次世界佛教在緬甸大集結時)的緬甸字母巴利文貝葉經,目前的價格是多少錢一片(每片約
6月29日,《中國貝葉經全集》出版座談會在京隆重舉行,歷經9年編纂、總共100卷的《中國貝葉經全集》,已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與此同時,有關部門已經將貝葉經的製作申報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貝葉經是刻錄於亞熱帶特產的貝葉棕葉上的經文,在世界佛教史、文化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和價值。由於貝葉經過水煮漂洗等特殊工藝處理,可以防蟲、防水、防變形,所以用貝葉抄寫的經書、記錄的歷史能夠千百年流傳下來。雲南傣族地區,主要是西雙版納製作保存並使用的貝葉典籍,據說有84000部,目前西雙版納州收集到的有3000多部,主要記載了佛教經典、傣族天文歷法、社會歷史、法律法規、民情民俗、醫理醫葯等。
據悉,百卷本《中國貝葉經全集》售價達6萬元。
㈥ 請介紹一下「緬甸」這個國家——
一、地理位置
緬甸位於亞洲東南部、中南半島西部,其北部和東北部同中國西藏和雲南接界,中緬國境線長約2185公里,其中滇緬段為1997公里;東部與寮國和泰國毗鄰,緬泰、緬老國境線長分別為1799公里和238公里;西部與印度、孟加拉國接壤;南臨安達曼海,西南瀕孟加拉灣,海岸線總長2655公里。
二、氣候特徵
緬甸屬於熱帶季風氣候,國土的大部分在北回歸線以南,為熱帶,小部分在北回歸線以北,處於亞熱帶。環繞緬甸東、北、西三面的群山和高原宛如一道道屏障,阻擋了冬季亞洲大陸寒冷空氣的南下,而南部由於沒有山脈的阻擋,來自印度洋的暖濕氣流可暢通無阻。緬甸生態環境良好,自然災害較少。
緬甸全年氣溫變化不大,最冷月(1月)的平均氣溫為20℃-25℃;最熱月(4、5月間)的平均氣溫為25℃-30℃。各地氣溫年較差也不大。
雨量豐沛,降雨多集中在西南季風盛行的6、7、8三個月,其次為5月、9、10月,大部分地區年降雨量達4000毫米以上,中部為雨影區,年降雨量不足1000mm,是緬甸的乾燥地帶。5-10月各地的降雨量佔全年降雨量的90%-95%左右。由於受季風的影響,緬甸全年可分為熱季(3月至5月中旬)、雨季(5月中旬至10月)、涼季(11月至次年2月)。
三、自然資源
1、礦產資源
緬甸礦藏資源豐富,有石油、天然氣、鎢、錫、鉛、銀、鎳、銻、金、鐵、鉻、玉石等。
石油是緬甸重要的經濟資源之一。主要分布於伊洛瓦底江中下游的仁安羌、稍埠、新固、仁安佳、蘭約、敏布、帕蘭永、約達亞、丹岱、畢道彬、仁安馬、英道、延別鳥(蘭里島)以及實兌南部諸島。據亞洲開發銀行能源評估報告,緬甸共有104個油氣開采區塊,其中內陸開采區塊53個,近海開采區塊51個。根據測量結果,約有1.6億桶石油和20.11萬億立方英尺天然氣。
2、森林資源
緬甸是世界上森林分布最廣的國家之一。1994年緬甸森林(包括43%的郁閉林和30%的疏林)總面積為3442萬hm2,約占國土總面積的51%,森林覆蓋率約為52.3%。
緬甸的森林資源較為豐富,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已發現有1347種高大的喬木樹種、741種小喬木、1696種灌木、96種竹類植物,36種藤本植物和841種花卉植物。在2088種喬木樹種中,已有85種應用於多種用途的木材生產。
2010年森林覆蓋率為41%,主要分布在北、西、南部。中部勃固山脈是柚木的主要產區。緬甸林業種類有2300種,其中喬木1200餘種,世界60%的柚木儲量和國際市場上75%的柚木均產自緬甸。盛產檀木、灌木、雞翅、鐵力、酸枝木、花梨木等各種硬木和名貴硬木,硬木潛在年產量約130萬噸。此外,緬甸還有豐富的竹類和藤木資源。竹類品種97種,竹林面積9630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若開、緬中地區。藤木32種,年產量約7600萬根,主要分布在克欽、撣邦,有水藤、紅藤,只有小部分出口。
3、水力資源
緬甸國內河流密布,主要河流有伊洛瓦底江、薩爾溫江、欽敦江和湄公河,支流遍布全國。其中伊洛瓦底江、薩爾溫江和湄公河均發源於中國。伊洛瓦底江為緬甸第一大河,流域面積43萬平方公里,水量充沛,水流平緩,從北向南依次流經克欽邦、曼德勒和仰光等六個省份,最後從仰光注入印度洋,全長2,200公里,總落差4,768米,全河平均比降為2.13‰,入海口平均流量為13,600立方米/秒。薩爾溫江為緬甸第二大河,由雲南潞西出境進入緬甸,在緬境內1,660公里,流域面積約20.5萬平方公里,經過撣邦、克耶邦、克倫邦和孟邦,最後由莫塔馬灣歸入印度洋。湄公河由西雙版納進入緬甸,主要流經緬甸撣邦與寮國、泰國的邊境線。
四、文化
1、宗教
僧伽在整個緬甸是非常受到尊敬的。小乘佛教在西元前三世紀傳入緬甸,在西元十一世紀時成為緬甸居民普遍的信仰,並且延續至今。當時阿奴律陀聽取孟族僧人阿羅漢的建議,排除阿利僧派,定小乘佛教為國教。
在緬甸,男孩子一般都要做剃度,使佛教事業後繼有人,被認為是一件積德的事情。對孩子來說,從此可以「成人」,受到社會的尊重,是一件榮耀的事。孩子做剃度一般有3種形式:單獨一家一戶做剃度;幾家幾戶聯合起來給孩子做剃度;以政府各部門、街道、學校或集市為單位給孩子做剃度。
2、語言
緬甸語屬漢藏語系下的藏緬語族;居民以農耕為生;古文化在宗教、文學和政治制度等方面,深受印度文化影響。以蒲甘王朝為代表,建於十一世紀初,以蒲甘為首都。設行政組織,訂立法律,雕刻及繪畫藝術相當發達;並且以自創的緬甸文取代巴利文和梵文,並成為經書的正式文字。佛塔建築以「糾蘇吉剛佛塔」為其代表。
3、飲食
緬甸盛產稻米,人民以大米為主食。早餐常吃「饃亨卡」、椰子面、椰子粥、涼拌面、涼拌米粉及用糯米、椰子、白糖做的各種各樣的糕點小吃。
緬甸人有喝早茶的習慣。人們在茶館里喝咖啡、奶茶,吃點心。如麵包夾黃油、果醬、乳酪、肉包子、油條及油餅,還喜歡喝魚片湯、鴨肉粥等。
緬甸人在飲食方面較為節儉。常以魚蝦醬、辣椒、煮豆、酸菜葉湯佐飯。緬甸菜餚講究油、辣、香、鮮、酸、咸。宏調方法多以炸、烤、炒、涼拌為主。炸烤食物易於保存,
涼拌不需加熱,又能祛暑。緬甸瀕海多河,魚蝦豐富,易捕撈。在緬甸以魚蝦為原料製作的食品尤多。緬甸人喜歡將竹筍腌成酸筍,和其他蔬菜、肉類混炒,味道鮮美。
緬甸人的口味特點是酸、辣、清淡,不油膩,類似中國四川口味,一般餐桌都要求放上辣椒油。愛吃雞、鴨、魚、蝦、蝦醬、魚醬,喜食咖哩,要求略帶甜味,最好拌上番茄,除吃一般蔬菜之外,人們喜歡用水果做菜。如把芒果切成片,拌入黃豆粉、蝦米松,蝦醬油、洋蔥頭以及炒過的辣椒籽,吃起來又酸、又咸、又辣、又鮮。
4、習俗
緬甸人有名無姓,通常在自己的名字前面加一冠詞,以示性別、年齡、身份和地位。青年男子自稱「貌」(意為弟弟),表示謙虛,對幼輩或少年也稱「貌」,對平輩或兄長則稱「郭」(意為哥哥),對長輩或有地位的人則稱「吳」(意為叔伯)。如某男子叫「昂基」,隨著他的年齡和地位的變化,被稱作「貌昂基」、「郭昂基」或「吳昂基」。
緬甸婦女不論已婚與否,一般在名字前加「瑪」,表示謙虛;對幼輩或平輩也稱「瑪」(意為姑娘),對長輩或有地位的則稱「杜」(意為姑、姨、嬸)。如有一位叫「丹敏」的女子,隨著她的年齡和社會地位的不同,人們可稱她為「瑪丹敏」或「杜丹敏」,她本人自稱「瑪丹敏」。
五、著名旅遊景點
1、大金塔
大金塔是仰光最具代表性的景點,塔高110米,坐落於市內一座小山上,表面塗有72噸的黃金,塔頂由近3000克拉的寶石鑲嵌而成。整個建築群非常雄偉,在陽光的照射下顯得奪目而耀眼。傳說是保存有佛祖八根頭發的商人兩兄弟建成,已有2500年的歷史。
2、甘道基皇家太湖
在高大的合歡樹和棕櫚樹叢中.皇家大湖,如一顆碧綠的翡翠鑲在仰光市區,湖西的高崗上矗立著金光燦爛的大金塔;湖東是美麗的卡拉威宮,湖北面是綠樹成蔭的昂山公園,湖岸環繞著木走廊,是散步和欣賞湖濱美景的好地方,湖北建有一寬大的柚木平台,是遠眺、拍攝大金塔和卡拉威宮的絕佳位置,在這里還可以觀賞倒印在湖中美麗的日出和醉人的日落。
3、茵萊湖
位於仰光市北部,湖面寬闊,湖水清澈.湖畔綠樹成蔭.碧草如茵,繁花似錦,湖周有多個公園。不但是市民休憩之場所,更是情侶談情說愛的熱門首選。
㈦ 南極貝葉什麼意思
南極貝葉意思是貝多羅葉的簡稱,此葉經冬不凋,印度人多拿來書寫經文,叫做貝葉經,或貝文。
貝葉是植物的葉片,經一套特殊的製作工藝製作而成,所刻寫的經文用繩子穿成冊,可保存數百年之久。貝葉經最早出現在印度,後隨佛教傳入中國,在我國西藏,雲南眾多寺廟中保存了大量貝葉經文。
區域
貝葉是棕櫚科植物貝葉棕,古書上記載為貝多樹,生長於熱帶亞熱帶地區。
用途
佛教傳入西雙版納以後,西域用於刻寫經文的貝樹隨之傳入。佛教信徒用於製作貝葉經的貝葉,是先採取鮮花葉,按一定的規格裁條,壓平打捆,加酸角、檸檬入鍋共煮,再洗凈、曬干壓平,用墨線彈成行,再用鐵筆按行刻寫。爾後在滿字的貝葉上塗一次墨,用布抹擦,讓墨水汁殘留在刻痕內,形成清晰離跡,再裝訂成冊保存。
貝葉經書的特點
用貝葉刻寫的貝葉經書,具有防潮、防蛀、防腐等特點,可保存百年而不爛。
㈧ 「貝葉經」是什麼樣的
貝葉經就是寫在貝樹葉子上的經文,素有「佛教熊貓」之稱的貝葉經源於古印度。
貝葉經多為佛教經典,還有一部分為古印度梵文文獻,具有極高的文物價值。貝葉經有2500多年的歷史,是用「齋雜」和「瓦都」兩種文字寫的,有的是用針刺的。它是研究古代西藏文化、語言文字、佛教、宗教藝術等方面的重要原始資料。
在傣族人民心目中,貝葉也叫「戈蘭葉」是運載傣族歷史文化走向光明的一片神。中國西藏是當今世界保存貝葉經最多、最豐富的地方,迄今保存有梵文、藏文和巴利文等貝葉經古寫本,其中有不少屬孤本、善本、珍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