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業生產 > 工業遺產改造一般分哪些區

工業遺產改造一般分哪些區

發布時間:2022-07-09 14:21:56

Ⅰ 簡述工業旅遊及工業遺產旅遊的概念

工業旅遊目前普遍認為是包括工業遺產旅遊的,另一個開展形式是工廠參觀旅遊,這里包括生產流水線參觀,企業博物館和展覽館等。
工業旅遊就是把工業和旅遊結合起來,起到宣傳企業的效果,當然還會帶來很多其它收益。
工業遺產旅遊主要是在工業遺址上開展旅遊,把破舊的廠房進行改造,保留原來的工業生產線及跟生產相關的設施設備等,工人們參觀遊玩
藍裕文化提供,工業旅遊設計

Ⅱ 「工業遺產」的確切含義

含義:
《下塔吉爾憲章》中闡述的工業遺產定義反映了國際社會關於工業遺產的基本概念:「凡為工業活動所造建築與結構、此類建築與結構中所含工藝和工具及這類建築與結構所處城鎮與景觀,以及其所有其他物質和非物質表現,均具備至關重要的意義」;「工業遺產包括具有歷史、技術、社會、建築或科學價值的工業文化遺跡,包括建築和機械,廠房,生產作坊和工廠,礦場以及加工提煉遺址,倉庫貨棧,生產、轉移和使用的場所,交通運輸及其基礎設施,以及用於居住、宗教崇拜或教育等和工業相關的社會活動場所」。

價值所在:
文化價值
今天,國際社會正在不斷地鼓勵多樣化地理解文化遺產的概念和評價文化遺產價值的重要性。人們開始認識到,應將工業遺產視作普遍意義上的文化遺產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保護工業遺產就是保持人類文化的傳承,培植社會文化的根基,維護文化的多樣性和創造性,促進社會不斷向前發展。工業遺產具有重要歷史價值。它們見證了工業活動對歷史和今天所產生的深刻影響。工業遺產是人類所創造並需要長久保存和廣泛交流的文明成果,是人類文化遺產中與其他內容相比毫不遜色的組成部分。忽視或者丟棄這一寶貴遺產,就抹去了城市一部分最重要的記憶,使城市出現一段歷史空白。而更好地保護工業遺產,發掘其豐厚的文化底蘊,將使絢麗多彩的歷史畫卷更加充實。同時,這些深刻變革的物質證據對人們認識工業活動的產生和發展,研究某類工業活動的起步和過程具有普遍的價值。
社會價值
工業遺產具有重要社會價值。它們見證了人類巨大變革時期社會的日常生活。工業活動在創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的同時,也創造了取之不竭的精神財富。工業遺產記錄了普通勞動群眾難以忘懷的人生,成為社會認同感和歸屬感的基礎,構成不可忽視的社會影響。工業遺產中蘊含著務實創新、兼容並蓄,勵精圖治、銳意進取,精益求精、注重誠信等工業生產中鑄就的特有品質,為社會添注一種永不衰竭的精神氣質。因此,工業遺產不僅承載著真實和相對完整的工業化時代的歷史信息,幫助人們追述以工業為標志的近現代社會歷史,幫助未來世代更好地理解這一時期人們的生活和工作方式,而且,保護工業遺產是對民族歷史完整性和人類社會創造力的尊重,是對傳統產業工人歷史貢獻的紀念和其崇高精神的傳承。同時,工業遺產對於長期工作於此的眾多技術人員和產業工人及其家庭來說更具有特殊的情感價值,對它們加以妥善保護將給予工業社區的居民們以心理上的穩定感。工業遺產具有重要科技價值。它們見證了科學技術對於工業發展所作出的突出貢獻。工業遺產在生產基地的選址規劃、建築物和構造物的施工建設、機械設備的調試安裝、生產工具的改進、工藝流程的設計和產品製造的更新等方面具有科技價值。保護好不同發展階段具有突出價值的工業遺產,才能給後人留下相對完整的工業領域科學技術的發展軌跡,提高對科技發展史的研究水平。而保護某種特定的製作工藝或具有開創意義的範例,則更具有特別的意義。
經濟價值
工業遺產具有重要經濟價值。它們見證了工業發展對經濟社會的帶動作用。工業的形成與發展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而對工業遺產的保護可以避免資源浪費,防止城市改造中因大拆大建而把具有多重價值的工業遺產變為建築垃圾,有助於減少環境的負擔和促進社會可持續發展。同時,保護工業遺產能夠在城市衰退地區的經濟振興中發揮重要作用,保持地區活力的延續性,給社區居民提供長期穩定的就業機會。通過對城市中的工業遺產重新進行梳理、歸類,在合理利用中為城市積淀豐富的歷史底蘊,注入新的活力和動力。保留工業遺產的物質形態,弘揚工業遺產的文化精神,既能為後世留下曾經承托經濟發展、社會成就和工程科技的歷史形象記錄,也能為城市經濟未來發展帶來許多思考和啟迪,更能成為拉動經濟發展的重要源泉。工業遺產具有重要審美價值。它們見證了工業景觀所形成的無法替代的城市特色。認定和保存有多重價值和個性特點的工業遺產,對於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維護城市歷史風貌、改變「千城一面」的城市面孔、保持生機勃勃的地方特色,具有特殊意義。工業遺產雖然不能像一般藝術作品一樣進行觀賞,但是,城市的差別性關鍵在於文化的差別性,工業遺產的特殊形象成為眾多城市識別的鮮明標志,作為城市文化的一部分,無時不在提醒人們城市曾經的輝煌和堅實的基礎,同時也為城市居民留下更多的嚮往。一些國家和地區充分認識到工業遺產的這一重要價值,將其作為一種文化資源,走出了與滿足社會文化需求相結合進行工業遺產保護的路子。

Ⅲ 工業遺產的國外遺產

英國的鐵橋谷工業舊址
形成一個佔地面積達10平方公里,由7個工業紀念地和博物館、285個保護性工業建築整合為一體的工業景觀,目前平均每年約有30萬參觀者光顧。英國的布萊納文工業景觀及其關聯景區則延伸30平方公里,包括鐵礦石場、石灰岩採石場、煤礦鐵爐、磚廠、隧道、蓄水池、露天人工水渠、分散的廠房以及教堂、學校、工人公寓和周圍的城鎮,還包括草地和樹林等一系列內容,具有「生態博物館」的氛圍,集中地反映了該工業景觀的真實性和完整性。
魯爾工業區
20世紀60年代初,德國魯爾工業區本地製造業的國際競爭力連續下降,導致工廠企業紛紛破產、倒閉或外遷。如何對待和處理大量廢棄的工礦、舊設備和工業空置建築成為重要的問題。魯爾區選擇的方式是:將這些工業文化遺產與旅遊開發、區域振興等相結合進行戰略性開發與整治。 著名的亨利鋼鐵廠被改造成一個露天博物館;廢棄鐵路和舊火車車皮變成了當地社區兒童的藝術表演場地;蒂森鋼鐵公司「擦去了臉上的煤灰」,成為以煤鐵工業景觀為背景的大型景觀公園,廢棄的舊貯氣罐被改造成潛水訓練池,堆放鐵砂礦的混凝土料場被改造成青年活動場地,牆體被改造成攀岩者樂園;一些倉庫和廠房被改成迪廳和音樂廳,甚至高雅的交響樂也以巨型鋼鐵冶煉爐為背景別開生面地演出。此外,在一處有色金屬礦加工區奧博豪森,巨大的廠房改建為大型摩爾購物中心,同時開辟了工業博物館;焦炭廠則變成了吸引眾多藝術、創意和設計公司的辦公和展覽場地。就連原本作為整個工業區廢水污水排放管道的埃姆舍爾河,也恢復成為景觀優美的生態流域。魯爾區由此成了享譽世界的工業遺址旅遊城。

Ⅳ 國外有哪些工業遺產、歷史街區的保護改造方面優秀的案例

在國外的一些老電影里,穿梭於街頭的"鐺鐺車"是很多人對有軌電車的第一印象,那些街頭上跑著的"小火車",伴著"咣當咣當"的聲音,顯得古老而親切。1879年德國人西門子發明了全球最早的有軌電車,1881年德國柏林市附近的西特菲爾建設的有軌電車線路開通運營,標志著有軌電車作為客運交通工具投入使用。從誕生到今天,有軌電車已走過了130多年的歷史,在此期間有軌電車經歷了一番廢棄又興起的波瀾。

Ⅳ 歐洲國家的工業遺產保護

魯爾區的工業園區改造確實很有創意!cool!而且社會效應很不錯!

我這有一些視頻和照片資料,怎麼給你呢?

Ⅵ 廣州已經劃出52條全面拆遷改造村,都有哪些村

廣州市52條全面改造「城中村」名單:


1,越秀:楊箕、登峰、西坑、瑤台


2,海珠:官洲、琶洲、瀝滘、紅衛、東風、三滘


3,荔灣:花地、茶滘、東漖、西塱、坑口、坦尾、河沙、五眼橋、西郊、東塱、南漖、沙洛、海 南、海中、海北、增滘、龍溪、葵蓬


4,天河:獵德、冼村、石東、林和、石牌、棠下、棠東、小新塘


5,白雲:三元里、蕭崗、江夏、陳田、棠下


6,黃埔:文沖、橫沙、下沙、長洲、深井、茅崗、南崗,


7,蘿崗:黃陂、玉樹、暹崗、華沙

(6)工業遺產改造一般分哪些區擴展閱讀

據市規劃局介紹,2003年開始組織編制的《廣州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正在納入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2010~2020)進行最後的修改完善。目前廣州市已形成由《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歷史街區(歷史文化保護區)保護規劃、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規劃和紫線控制、近現代優秀歷史建築保護等多層次點、線、面相結合的名城保護規劃體系。本次向社會公示的保護規劃內容具體包括:

一、廣州市舊城更新改造規劃綱要(徵求意見稿):本規劃所指舊城(區)是建成時間超過30年的歷史舊城,范圍包括環市路-恆福路-永福路以南、廣州大道以西、昌崗路-新港路以北、白鵝潭珠江水道(鶴洞大橋)-同德涌以東的地區,面積約54平方公里。包含越秀、荔灣、海珠三區的合圍地段。該綱要提出廣州市舊城更新改造的規劃目標、原則和策略,將指導全市舊城更新改造具體規劃編制工作。

二、廣州市舊城更新改造規劃——保護控制分區圖:該分區圖總面積約54平方公里,主要針對舊城區建成時間超過30年的歷史城區,劃分為4個保護控制分區:

1,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總面積約1.08平方公里。

2,歷史文化街區和近現代優秀建築、工業遺產保護范圍:總面積約3.23平方公里。

3,風貌協調區范圍:總面積約20.39平方公里。

4,一般舊城區范圍:總面積約33.61平方公里。市規劃局依照相關法律和法定規劃對上述地區的更新改造分別提出了規劃保護和控制指標要求。

三、廣州市內文保單位、歷史文化名城及保護區保護規劃、騎樓保護規劃、近現代優秀建築、工業遺產名錄。對該類信息,市規劃局還將進一步徵求市文廣局和相關單位的意見,完善名錄的目錄和相關信息。市規劃局歡迎社會各界提供新的、遺漏的歷史文化資源線索

參考資料來源:廣州日報-廣州舊城改造規劃公布 拆遷涉60萬人資金超千億

Ⅶ 工業遺產的改造應堅持哪些原則

工業遺產的改造所要堅持的原則嗯,首先呢,就是要堅持,物歸原主的原則

Ⅷ 關於「工業遺產景觀改造設計」選題論文方向

例子:

埃姆舍公園國際建築展(IBA Emscher Park)

20世紀末魯爾區向科技產業、服務業的轉型令世人矚目。這個轉型與致力於改造魯爾北部廢棄工業區的「埃姆舍公園」規劃項目密不可分。從1989年開始,魯爾區北部萊茵河支流的埃姆舍河流域上,自東部城市貝格卡門(Bergkamen)向西至杜伊斯堡(Duisburg)總面積達800平方公里的工業區被連成一片,總共涉及17個中小城市以及2個地方行政區的250萬人口。承擔整體規劃任務的是一個大型的規劃組織——國際建築展(IBA-international building exhibition),此工程被稱為「埃姆舍公園國際建築展」(IBA Emscher Park)。埃姆舍公園國際建築展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和利用經濟轉型方式促進經濟增長為中心,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和維護生態環境平衡為目標,在1989-1999年的10年間針對六大工作主題共進行了120個改造及建設項目,投資總額高達40億馬克,其中2/3為公共投資(除當地政府投資外還包括了來自歐盟的公共性資金),1/3為私人投資。
六大工作主題分別為:埃姆舍公園。對20世紀20年代就已¾形成的七個地方性綠化區進行恢復,保護鄉土植被,重建生態廊道,統一整體規劃,形成了300平方公里完整的綠色景觀系統。
對埃姆舍河水系350公里干支流開放式污水收集網進行生態改造,分散式污水凈化、科學生態的雨洪管理恢復了埃姆舍河流域優美醉人的河流景觀。
在舊工業區上大力發展新興產業,開創服務業基地及高技術科研中心,發展「綠色經濟」,重視環境保護和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形成了符合現代生存理念的「花園式工廠」。
充分發掘和利用工業文化,保留並適當改造工業遺存建築,賦予它們新功能,為工業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通過對工業化時期的住房改造以及在老工業區內現代化新型住宅區的興建,達到在密集城市區域享受田園式生活的目的。
注重各部門及社會團體之間的溝通,發揮全社會的創造精神和共同協作精神,許多居民參與到項目的運作中,為舊廠區改造獻計獻策,共同改善生活環境,並增加了青少年職業教育崗位,很大程度上解決了失業問題。

(連接里有其他例子,偶點開殺毒軟體沒提示有病毒,嘻嘻)

Ⅸ 如何開展工業遺產旅遊

1、三個詞語的關系

「工業遺跡」、「工業文化」和「工業旅遊」

工業遺跡是載體;工業文化是靈魂;工業旅遊是手段

2、工業旅遊在整個「旅遊產品」中的地位

工業旅遊是傳統旅遊產品的有利補充。工業旅遊是伴隨著人們對於旅遊資源的拓展而產生的一種旅遊新概念和產品新形式。這種旅遊方式主要包括對工業遺跡的參觀、對工業場所的參觀、對工業產品生產過程的參觀、對工業文化和文明的體驗和感悟等。通過開展工業旅遊,能夠促進傳統工業城市的產業轉型升級,對工業遺產有效保護、對工業文化進一步發揚、對工業企業品牌進一步提升,工業被重新賦予旅遊價值,實現綠色發展。

3、工業旅遊開展的「最大問題」或者說難點

1),社會意識不強。從社會層面看,對工業遺跡的保護意識、工業旅遊的開展意識都不強,導致在整個旅遊行業中,工業旅遊的價值凸顯「微乎其微」。

2),企業不懂旅遊。工業企業的決策層往往不重視旅遊,因為與企業主流產品創造的價值相比,工業旅遊直接創收甚微,也「不懂旅遊」,對旅遊市場的規律性把握、工業元素如何變身旅遊產品、工業生產與旅遊開發如何合理協作等,思路都不夠清晰。

3),產品缺乏創新。不少設置工業旅遊項目的企業,就是打開大門,開設一條參觀線路,遊客走馬觀花後走人。這樣既不能挖掘工業文化內涵,也無法撬動遊客消費和藉助工業旅遊開展為我們「打廣告」。

4),渠道商興趣不濃。旅遊產品要推向市場,在前期階段,很大程度依賴旅行社推動。然而,工業旅遊點很少與旅行社合作。原因有多方面,比如工業旅遊產品太分散,旅遊產品建設尚未完善等。而最關鍵的是,工業旅遊對於很多企業來說,只是「副業」或「兼職」,不管是門票收入還是購物消費,讓利給旅行社的空間都不大,旅行社缺乏推介工業游產品的動力。

Ⅹ 工業遺產的文化價值有多大

開封作為老工業基地城市已經名不虛傳!在開封東區采訪過程中,說起開封輝煌的工業史,老人說起當年「俺廠」這話題都很興奮,他們會掰著手指說起開封產品的諸多河南省第一:河南第一台電視機、第一台電冰箱、第一根火腿腸、第一輛自行車和第一台縫紉機等,這些都是開封生產的。

開封工業得益於國家在「一五」、「二五」時期的投資,機械廠、化肥廠、儀表廠、火電廠、制葯廠等大型企業是「一五」時期投資的,空分廠、閥門廠、拖電廠、無線電廠、玻璃廠、毛紡廠等企業是「二五」時期投資的,國家的持續支持奠定了開封雄厚的工業基礎,使開封由一個消費城市一躍成為河南省的重要工業基地。

不可否認,開封工業為共和國建設作出了很大貢獻。然而,改革開放之後,隨著國家政策的調整,面對民營經濟的競爭,並受諸多因素的影響,開封工業放慢了發展步伐,有些企業甚至銷聲匿跡了。這種狀況讓人扼腕嘆息。

「您知道開封拖拉機電機電器廠嗎?」5月15日,記者來到汴京路東段蔚藍加州小區,市民李女士帶著兒子在小區散步,面對提問,李女士一臉迷惑。當記者告訴她這個小區就建在原開封拖拉機電機電器廠廠址時,她恍然大悟。原開封拖拉機電機電器廠曾經是原機械工業部大型企業,是我國規模最大的拖拉機、內燃機電機電器製造專業化企業。河南省汽車拖拉機電器質量檢測監督中心也曾設在該廠,主要產品多次榮獲部、省優產品,並被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中國質量管理協會授予「首批汽車零部件推薦商品」稱號。

原開封柴油機廠擁有國內先進的柴油機生產技術。1970年至1985年,該廠生產的開封牌X195型12馬力柴油機超過10萬台、K1100型15馬力柴油機超過1萬多台,遠銷山東、河北、內蒙古、青海等地。如今,企業的痕跡再也看不到了,多棟商品房拔地而起。

新曹路的宏達·東方花園小區、勞動路的東方風情小區曾經分別是原開封無線電一廠、原開封光學儀器廠廠區。新曹路開封軸承有限公司門外公司的牌子還掛著,同樣在大門外懸掛的「綠色達標單位」牌子似乎在訴說著該廠曾經的興旺,
如今鐵門緊閉,一塊寫有「拆遷重地 閑人免進」的牌子掛在門外。在原開封博達電機廠建築工地,工人正在忙碌地建設高層、小高層……

這僅僅是我市東區重工業區的幾個「鏡頭」,在我市其他區域也有曾經的工業企業消失得無影無蹤,如原玻璃總廠、原火柴廠等。人們為住上新房而高興,老人看著他們年輕時經營的企業即將消失而扼腕嘆息。

老廠區變成住宅小區,老工業的痕跡漸漸被抹去。雖然感情上難以接受,但是現實不得不做這樣的選擇。

房地產開發商為何看中這些老企業?國家保護耕地,紅線不可逾越,在土地供應日趨緊張的今天,舊的工業廠址往往面積龐大、地塊整齊,除了解決職工安置外,又不涉及太多房屋徵收事宜,能夠保證開發收益,是做房地產開發非常理想的用地。采訪中,一位房地產企業老總談了他的看法。

保護和開發是一個矛盾體。目前,在我市市民對住宅的需求仍然是剛性的。老廠區空置多年,也產生不了多少經濟效益,有的企業職工吃飯和安置都出現難題。城市發展又急需解決住房問題,把大面積廠房拆了建住宅,除了賺錢,更能滿足居民的居住需求。

利用

「工業旅遊」是一個旅遊新品

年頭不長,不是歷史文物,都難以立法保護,但是又具有文物的屬性,消失了就再也找不回來了。我們要不要保護工業遺產、工業遺跡?從大歷史的角度看,時間是不可逆轉的,今天發生的事情註定在明天會成為歷史。與年代久遠的歷史文物相比,工業遺跡保護有價值嗎?

工業化是現代化的必經之路,是城市發展的大趨勢,無論城市落後與先進,將來一定會經歷工業化階段。工業遺跡是工業化進程中留下的痕跡,對其進行保護同樣可以給後人留下一個完整的歷史軌跡。

開封是老工業基地城市,我市近年工業崛起的步伐加快,新興工業蓬勃發展。但是,一些老工業企業退出市場後,隨著企業實體的消失,其歷史就僅能存在於志書上了。消失了就再也找不回來了,將來子孫後代即使進行修舊的開發,其價值也難以和保留下來的同日而語,也不會如原來的好。存在於書本上是一回事,存在於現實中豈不更有意義?「老工業基地」的痕跡不能完全抹去!

去年5月17日上午,《開封日報》「圓夢大中原」中原經濟區18城市發展行采訪組來到古都洛陽,參觀洛陽市澗西工業遺產街區,那裡的蘇聯工業風格建築及蘇式建築和中國一拖等國家「一五」重大工業建設項目給記者留下深刻印象。

洛陽市澗西工業遺產街區以中國一拖主廠區、廣場和廣場前中軸線為核心,有大量前蘇聯在洛陽援建重點工程時建造的廠房和生活區,包括大量的蘇式廠房、設備、總裝線和蘇式居民區,至今仍真實的、完整的保留了下來。

洛陽也是老工業基地城市,隨著城市的發展,一些老企業也在消失。
圍繞工業記憶,洛陽市成功開發出了目前已經擁有10多個工業旅遊景點的「東方紅工業旅遊」景區,還建設了全方位展示農耕文化及工業化的東方紅農耕博物館。

《洛陽日報》同仁自豪地說,澗西工業遺產街區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計劃經濟時期工業遺產的特點,是中國工業化歷史上極其重要的物質遺存和城市記憶,是新中國城市工業化的歷史見證,具有重要的歷史、科學、藝術和社會情感價值。「東方紅工業旅遊」景區也成為國家首批工業旅遊示範點,澗西工業遺產街區也與2011年成功入選中國歷史文化名街。「東方紅工業游」也成為洛陽工業旅遊的龍頭品牌,被媒體譽為洛陽旅遊的新名片。

留下工業記憶,洛陽不但開發了工業遺產的經濟價值,也升華了其文化價值,同時也為工業遺產的保護提供了資金來源。

3月13日,《開封日報》「副中心城市建設經驗新聞調查全國行」采訪組來到美麗的海濱城市青島,我們參觀了青島啤酒博物館。

青島啤酒博物館是中國首批「全國工業旅遊示範點」,是「青島啤酒工業游」的主要線路。該館設立在青島啤酒百年前的老廠房之內,以青島啤酒的百年歷程及工藝流程為主線,濃縮了中國啤酒工業及青島啤酒的發展史,集文化歷史、生產工藝流程、啤酒娛樂、購物、餐飲為一體,具備了旅遊的知識性、娛樂性、參與性等特點。該博物館共分百年歷史和文化、啤酒生產流水線、多功能娛樂區3個參觀游覽區域。在該博物館內,遊客不但可以了解啤酒生產的全過程,還可以品嘗啤酒原料大麥、喝到熱的純生啤酒,還能在「醉酒屋」體驗「醉酒」的真實感覺。

體驗工業遺產的時代記憶,感受現代工業的獨特魅力。精明的青島人把「工業游」辦得富有魅力、別具一格。如今,「青島啤酒工業游」年客流量超過60萬人次,在旅遊旺季,平均每月接待遊客超過10萬人次,每年創利潤超過1000萬元。

的確,我們必須用審慎的態度對待先輩人給我們這座城市留下的一草一木。寧波人對城市的歷史文化也異常重視,他們把舊城改造中的破磚爛瓦當成了寶貝,並且用在了寧波博物館的建設中。3月19日,《開封日報》「副中心城市建設經驗新聞調查全國行」采訪組來到寧波,寧波博物館特殊的建設理念吸引了我們。這座建築與2008年的新建築,除了設計新潮之外,外表卻像一個老古董。寧波博物館外牆由「瓦爿牆」和「竹條模板混凝土」混合構建而成。「瓦爿牆」使用了上百萬塊寧波城市拆遷中回收的歷代舊磚瓦,牆壁上就是古老街巷就是近代建築,使寧波博物館外觀就凝聚了城市歷史,本身就成為歷史展品。

陪同的寧波市文化部門同志說,文化是城市的根和脈,一塊磚一片瓦都是寧波先人饋贈給我們的幸運禮物,是地域文化經過歷史風雨洗禮後留下來的不熄薪火,是我們每個人的情感追憶、價值尋求和審美寄託。寧波博物館的古樸風格,讓後人從一塊磚一片瓦中找回記憶,尋找生於斯、長於斯的令人夢牽魂繞的回家之路。

鏡頭

「窯洞房」 記載創業年代的艱辛

我們的老工業遺產並沒有完全消失,還有不少東西仍然存在著。開化社區的「窯洞房」就很獨特。

自宋門沿新宋路東走,走到益農中街南口北拐,就可以看到一排低矮的窯洞式建築。這些都市裡的 「窯洞」被那一帶的居民稱為「窯洞房」。
5月14日上午,記者探訪「窯洞房」。

順著狹窄的街道往裡走,映入眼簾的是一大片「窯洞房」,這里一間一間「窯洞房」靠半米厚的磚牆相連,從上到下都是紅磚,房檐一律是拱形,門窗破舊,甚至有的房由於很久沒有人住了,已經沒有門窗了。爬上房頂,一眼望去,「窯洞房」如同滾動的波浪,蔚為壯觀。如果沒有夾雜其間的低矮起脊房,這里應該算是我市建築史上的一個奇跡了。

「算什麼奇跡?陰暗潮濕,簡直沒法住人了。」72歲的孫克蘭見記者對這些老房子感興趣,和記者搭話,聊了起來,並把記者領進她家的「窯洞房」內,房頂最高處有2.5米左右,寬2米多,長3米左右,僅有的一扇窗戶和門在一個方向,所以房間內空氣不能對流。房頂和牆壁是沙灰粉刷的,用手摸一下就會掉土。牆壁是磚砌的,拱形房頂也是用磚砌的,整間房竟然沒有用鋼筋。由於沒有房梁、檁條什麼的,所以除了門窗外,整間房也沒有用什麼木料。

「要說『窯洞房』,可有些年頭了。」今年80多歲的梁秀蘭說,房子是上世紀50年代化肥廠初建時建的,那時國家投資建設開封化肥廠,由於物質緊缺,鋼筋木料都用在廠房車間建設上了。建設者總得有地方住,大家利用開封黏土多的優勢,只用磚和砂土、白灰建設了這些「窯洞房」。

在曲曲折折的「窯洞房」區轉一圈,記者發現多數房子空置著。在交談中,大家表達出對這些古董房子的濃厚感情。那時候,經歷了幾十年的戰爭年代,共和國成立不久,國家百廢待興,開展了大躍進大建設。工人思想單純,誰也不會計較吃什麼住哪裡,大家不分晝夜地干,只想把企業盡快建設好。雖然生活苦點,大家喊著號子幹活,唱著歌兒生活,回想起來內心充滿甜蜜。

後來,隨著企業的發展,開化有了生活區,工人居住條件得到改善,但是「窯洞房」仍有一些老住戶。近些年,「窯洞房」被列為危房,房子開始滲水,下雨屋內也會進水,居民不得不在門口堆上土堆防水。年輕人嫌這里條件差,或買房或租房,「逃離」了「窯洞房」,
「窯洞房」區也顯得更加破落。

在開化社區,工作人員說起「窯洞房」來,都唏噓不已,為什麼?居住條件太差了。「窯洞房」區戶籍人口有140多戶,房子屬於單位公房。開化社區黨支部書記高雲拿出一沓居民要求改善居住條件的信,說居民在呼籲拆遷。

在互聯網上網友對此也有議論,他們說,「窯洞房」已經陪伴幾代開化人走過了50多個春夏秋冬,見證了共和國建國初期工業發展的艱難歷程,見證了老一代建設者為國家工業發展作出的貢獻和犧牲。「窯洞房」承載了許多珍貴的時代信息,蘊藏了一代人的愛國主義情懷,是老一代建設者留給後代的珍貴的歷史遺產。開化的建設時期,正是國家加大對開封發展支持的時期,以開化為代表的眾多企業形成了開封東區重工業區,「窯洞房」是我市工業發展的一個縮影,值得珍惜。

窯洞是黃土高原的獨特產物,記錄著人類穴居的歷史。現在,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大多已經不住窯洞了,一些窯洞就被開發成了旅遊景點,被稱為中國黃土建築之奇跡、人類居住史的「活化石」。「窯洞房」產生於建國初期的特殊時期,在我國一些老工業基地城市也曾經出現過,但是由於當地舊城改造力度大,「窯洞房」多隨之消失了。開封這片集中相連的都市區「窯洞房」已經很少見了,有網友建議保留下來。

然而,居民的生活條件需要改善,這些記錄著開封工業史甚至共和國工業史的房子又該如何處置?需要各個方面統籌考慮才好。

記者手記

工業遺產消失 會留下遺憾

我市要建設經濟文化強市,大力開展文物古跡的保護和開發工作,對近代工業遺跡、遺產的保護也亟待上升到一定層面。

文化遺產能夠增強一個民族的認同感,同樣也能凝聚和振奮一座城市的民心和精神。作為老工業基地城市,開封積累了大量老工業遺存。這些老企業建築、設備紀錄著當年社會主義建設波瀾壯闊的場面,反映著那個時代的精神風貌,是這座城市新的歷史內涵,應該是一筆寶貴財富。如果未經選擇地予以拆除,就會在刪除掉城市物化的歷史記憶,終將會留下遺憾。

外地經驗說明,認識老工業的文化價值,建設工業博物館,合理予以開發,形成新的旅遊項目,不但可以保證城市工業文化的延續,還可以豐富我市旅遊產業項目。就工業產品來說,每一個「河南第一」背後都是一個故事,目前還有一些老企業產品存在於民間,如若現在搜集還來得及。我市還存在著為數不多的企業水塔、領袖塑像、鐵路支線等,這些都富有文化內涵,並值得未來人品味。

然而,目前國內工業遺產的保護處於無法可依的狀態。老廠區都留下來是不可能的,哪些企業、建築應該保護,沒有判定標准。另外一個關鍵點是保護主體問題,企業經營尚可,可以由企業進行保護,但是對那些已經破產的企業,誰來出資保護?

工業文明是開封文化的一部分,是我市老工業基地所獨有的,是別的新興城市所缺少的。挖掘工業遺產的文化內涵,保留老工業基地記憶,需要大家統一認識,敢於嘗試。這項工作,政府可以做,企業可以做,也可以市場化運作。但是,要根據客觀實際統籌考慮來做。

http://www.kf.cn/kfrb/html/2014-05/20/content_166506.htm

閱讀全文

與工業遺產改造一般分哪些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寶馬m5與寶馬m6哪個更快 瀏覽:445
柳州市汽車站票價多少 瀏覽:169
科雷斯汽車標志什麼樣 瀏覽:714
汽車水溫正常多少度 瀏覽:432
蘇州夏蓮花園旁邊是哪個汽車站 瀏覽:244
怎麼摳掉賓士後尾型號 瀏覽:616
工業靜電除煙裡面有什麼東西 瀏覽:734
重工業污染大怎麼解釋 瀏覽:735
汽車空調多久殺毒 瀏覽:164
中原區工業街在哪裡 瀏覽:506
奧迪35tfsi是什麼車 瀏覽:235
寶馬三系開了一年還有多少錢 瀏覽:463
奧迪a8拆輪胎調什麼模式 瀏覽:386
工業品買家有哪些 瀏覽:115
漏油賓士賠了多少 瀏覽:606
寶馬中期改款以後多久大改 瀏覽:237
奧迪發動機抖動是什麼意思 瀏覽:700
天津工業設計工資多少 瀏覽:527
一般工業垃圾怎麼裝車 瀏覽:48
西安工業大學以前叫什麼學院 瀏覽:637